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導火線

      年輕人遭遇挫折,感到絕望無助,繼而輕生,這是挺普遍的。有時候,事情在旁人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有些年輕人感情受創,而自己又無能為力,也可能會以自殺來報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日本的稻村博專門輔導有自殺傾向的人。這位專家說:「孩子認為,自殺可以讓折磨他們的人感到內疚。」

      英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兒童一旦受人欺壓,企圖自殺的可能性就會跳升六倍左右。這些兒童遭受的感情傷害,可不是構想出來的。一個13歲的男孩子懸梁自盡,留下了一封遺書,指名道姓的提到五個同學。這些人曾對他百般虐待,又向他敲詐金錢。他在遺書上寫著:「請救救其他孩子吧。」

      在學校惹上麻煩、犯了法、失戀、成績欠佳、面對考試壓力,或者對未來感到徬徨,也可能會使人走上自殺這條不歸之路。有些人學業成績優異,要求事事完美,一旦遭遇挫折,不管是真是假,也可能萌生自殺念頭。

      至於成年人,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在日本,經濟長年不景氣,自殺人數最近攀升到每年三萬人。《每日新聞》說,在自殺身亡的中年男子當中,差不多四分之三「都是因為負債、生意失敗、貧窮和失業」。此外,家庭問題也是自殺的誘因。芬蘭一份報紙說,「剛離婚的中年男子」屬於高危的一群。匈牙利一項調查發現,想輕生的女孩子多半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的。

      退休、患病也是自殺的主要誘因。在老一輩當中,情形尤為明顯。有些病人覺得自己受盡煎熬,痛不欲生,儘管患的不是絕症,也往往一死了之。

      可是,人面對上述問題,也不一定會以死解決的。就算情況不妙,或問題不小,大部分人也絕不會輕言放棄生命。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自殺視為解決方法呢?

      潛在因素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說:「人決意尋死,跟他對事情的看法大有關係。」她還補充:「精神健全的人,通常不會把任何事情看得過於嚴重,以致覺得死亡是惟一的出路。」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伊芙·莫希齊茨基說,自殺成因複雜;有些因素一直存在,對人影響甚大,卻不怎麼明顯,像精神病、癖嗜(例如酗酒或吸毒)、遺傳和腦部分泌失調,就是這一類因素。我們且逐一看看。

      精神病,例如抑鬱症、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癖嗜,是上述頭兩個因素。在美國和歐洲兩地的研究顯示,逾百分之90自殺身亡的案件都涉及這兩類問題。事實上,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沒有精神病或沒有酗酒吸毒的男子當中,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8.3人自殺,但在抑鬱症患者當中,數字卻大幅度增加,每10萬人有650人!專家也說,在東方國家,導致自殺的因素大同小異。話雖如此,就算人患了抑鬱症,又面對種種困難,自殺也不一定是無可避免的。

      賈米森教授本人也曾企圖自殺。她說:「看來只要人心裡認定,情況日後會有所改善,那麼目前的苦惱、不快,也總是能熬過去的。」可是她發現,如果人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愁緒鬱結在心,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這時候,精神系統壓抑自殺衝動的能力就會漸漸衰退。賈米森教授說,這種情形就像汽車的制動器長期受壓,結果制動襯面愈來愈薄。

      人陷於困境,意志日漸消沉,就可能萌生「去」意。旁人意識到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抑鬱情緒並非醫治不了,無助感也可以緩解下來。如果旁人找出根本原因,對症下藥,當事人面對誘發自殺的打擊或壓力時,反應就可能不同了。

      有人認為,自殺跟家族遺傳不無關係。無可否認,人的脾氣性格,深受遺傳影響,而且有研究顯示,有些家族的自殺率比其他家族要高,但賈米森說:「人就算有潛在的自殺傾向,也不一定非自殺不行。」

      腦部分泌失調也可能是潛在的因素。人腦有數十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以電化學方式彼此溝通。神經纖維的末梢呈現樹枝形狀,末梢與末梢之間有空隙,稱為突觸,而神經遞質就在這裡以化學方式把信息傳送開去。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其多寡也許跟自殺的可能性有關。《腦內乾坤》這本書說:「血清素水平低……能叫人快樂全失、厭世,以及增加患抑鬱症和自殺的危險。」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自殺與寂寞

      孤寂能誘發抑鬱症和自殺行為。約科·倫奎斯特曾負責探討芬蘭人自殺的問題。他說:「[自殺身亡的人]大都覺得,生活孤單寂寞。他們的社交圈子很小,常常在家閒著沒事做。」日本濱松醫科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大原健士郎指出,當地中年男子的自殺人數近來急劇上升,背後原因是「孤寂難耐」。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