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殺風氣彌漫全球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自殺風氣彌漫全球
「自殺是公眾衛生的大敵。」——美國衛生局局長戴維·薩切爾,1999年。
自殺給說成是大眾該共同關注的事情,這還是破題兒頭一遭。今天,美國自殺的人比被殺的更多,難怪美國參議院宣布,預防自殺是國家的當前急務。
1997年,美國的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11.4人自殺。a不過,這個數字仍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公布的全球自殺率——每10萬人有16人自殺。在過去的45年,全球自殺率增加了百分之60。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人自殺身亡;換句話說,差不多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死去!
不過,這些統計數字還不足以反映現實。不少人自殺死去,但家屬卻予以否認。此外,按估計企圖自殺的人是自殺身亡的10到25倍。根據一項調查,美國百分之27的中學生承認,在過去一年中曾認真考慮自殺,百分之8的受訪者說他們曾經企圖自殺。其他研究顯示,百分之5到15的成年人也想過輕生。
文化不同,看法迥異
人們對自殺的看法各不相同,差異極大。有人認為,自殺是一種罪行,也有人覺得,自殺是懦夫所為。可是,有人卻認為以死謝罪,則雖死猶榮,以死亡喚醒世人,更是高尚的行為。人們的看法怎麼會有這樣大的分歧的呢?主要是文化不同的緣故。事實上,據《哈佛精神健康通訊》說,「自殺傾向」可能跟文化、習俗有關。
且以匈牙利這個中歐國家為例。精神科醫生佐爾坦·里默說,當地「自殺成風」,情況實在「可悲」。匈牙利國立衛生研究所所長貝洛·布達也說,當地的人一旦遭遇問題,往往想也不想,就一死了之。據布達說,「人患了癌症,就會馬上想到自殺,以此解決問題」,這種情況十分常見。
在印度,從前有個宗教習俗稱為薩蒂——亡夫火化時,寡婦就縱身跳進著了火的柴堆裡自焚,以身殉葬。這個習俗早已被禁,卻沒有完全消失。新聞報導一個婦人這樣以死殉夫後,當地不少人都加以讚揚。《今日印度》說,在這個婦人居住的地方,「25年內有差不多25個寡婦步其後塵」。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死於自殺的人是死於交通意外的三倍!《日本大事典》(英語)說:「傳統的日本人從不會強烈反對自殺這回事。在日本人眼中,切腹自盡是十分莊重的儀式。這種傳統文化是眾所周知的。」
新渡戶稻造是日本一位作家,後來成為了國際聯盟的副祕書長。他在《武士道——日本之魂》這本書裡,解釋日本人為什麼認為切腹自殺是很光榮的一回事。他說:「[切腹自盡]始於中世紀時代。武士藉著切腹來贖罪,證明自己忠君愛國,或避免落入敵人手中而受盡凌辱。」這種自殺儀式雖然已成過去,但其精神猶存,以致有些人仍舊以死亡來尋求解脫。
另一方面,一般基督教會卻一直把自殺視為罪行。到了公元6,7世紀,羅馬天主教更把那些自殺身亡的人逐出教會,並拒絕為他們舉行葬禮。在某些地方,熱中宗教的人想出各種古怪方法來懲罰自殺的人,例如把他們的屍體懸掛起來,甚至以木柱穿透心臟,這些事後來還成為習俗。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果人自殺不遂,教會也可能會把他處死。19世紀,一個英國人想割喉自盡,沒有死去,後來卻給判絞刑而「如願以償」。企圖自殺的人所遭受的刑罰隨著時間而改變,直至1961年,英國國會才宣布自殺和企圖自殺都不再是罪行了,而愛爾蘭則於1993年才取消這類刑罰。
今天,有些作家建議把自殺視為個人選擇。1991年出版了一本書,談及患了絕症的病人可考慮選擇「安樂死」,還提出若干方法供人參考。後來,沒有 患絕症的病人也使用書中的方法了結生命,數目更有所增加。
自殺真的能解決問題嗎?為什麼我們該珍惜生命呢?考慮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探討一下導致自殺的各種因素。
[腳注]
a 去年,香港的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13.5人自殺,而台灣是每10萬人有10.64人。
[第4頁的精選語句]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100萬人自殺身亡;換句話說,差不多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死去!
-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為何萌發輕生之念?
「自殺的原因或動機各不相同。箇中原因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旁人無從了解。不過,當事人往往是感到苦不堪言,生不如死,才萌發輕生之念。」——精神科醫生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
「活著就是痛苦。」芥川龍之介是日本作家,在20世紀初頗受歡迎,後來卻自殺死去。他自殺前不久寫了以上的話,不過,這句話的上文是:「我不是不想活,只是……。」
一位心理學教授說,許多尋死的人都像芥川一樣,並非真的想死,而是渴望「解脫」。他們的臨終遺言,往往透露了這種想法。像「我已經受夠了」「我幹嗎要活下去呢?」一類的話,都顯示當事人覺得現實殘酷,很想加以擺脫。可是,正如一位專家說,以自殺解決問題,「就像用核子彈治療感冒一樣」,實在划不來。
自殺的理由因人而異,但若干事情卻常常是導火線。
導火線
年輕人遭遇挫折,感到絕望無助,繼而輕生,這是挺普遍的。有時候,事情在旁人眼中只不過是小事一樁。有些年輕人感情受創,而自己又無能為力,也可能會以自殺來報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日本的稻村博專門輔導有自殺傾向的人。這位專家說:「孩子認為,自殺可以讓折磨他們的人感到內疚。」
英國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兒童一旦受人欺壓,企圖自殺的可能性就會跳升六倍左右。這些兒童遭受的感情傷害,可不是構想出來的。一個13歲的男孩子懸梁自盡,留下了一封遺書,指名道姓的提到五個同學。這些人曾對他百般虐待,又向他敲詐金錢。他在遺書上寫著:「請救救其他孩子吧。」
在學校惹上麻煩、犯了法、失戀、成績欠佳、面對考試壓力,或者對未來感到徬徨,也可能會使人走上自殺這條不歸之路。有些人學業成績優異,要求事事完美,一旦遭遇挫折,不管是真是假,也可能萌生自殺念頭。
至於成年人,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在日本,經濟長年不景氣,自殺人數最近攀升到每年三萬人。《每日新聞》說,在自殺身亡的中年男子當中,差不多四分之三「都是因為負債、生意失敗、貧窮和失業」。此外,家庭問題也是自殺的誘因。芬蘭一份報紙說,「剛離婚的中年男子」屬於高危的一群。匈牙利一項調查發現,想輕生的女孩子多半都是來自破碎家庭的。
退休、患病也是自殺的主要誘因。在老一輩當中,情形尤為明顯。有些病人覺得自己受盡煎熬,痛不欲生,儘管患的不是絕症,也往往一死了之。
可是,人面對上述問題,也不一定會以死解決的。就算情況不妙,或問題不小,大部分人也絕不會輕言放棄生命。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把自殺視為解決方法呢?
潛在因素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凱·雷德菲爾德·賈米森說:「人決意尋死,跟他對事情的看法大有關係。」她還補充:「精神健全的人,通常不會把任何事情看得過於嚴重,以致覺得死亡是惟一的出路。」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伊芙·莫希齊茨基說,自殺成因複雜;有些因素一直存在,對人影響甚大,卻不怎麼明顯,像精神病、癖嗜(例如酗酒或吸毒)、遺傳和腦部分泌失調,就是這一類因素。我們且逐一看看。
精神病,例如抑鬱症、躁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癖嗜,是上述頭兩個因素。在美國和歐洲兩地的研究顯示,逾百分之90自殺身亡的案件都涉及這兩類問題。事實上,瑞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沒有精神病或沒有酗酒吸毒的男子當中,自殺率是每10萬人有8.3人自殺,但在抑鬱症患者當中,數字卻大幅度增加,每10萬人有650人!專家也說,在東方國家,導致自殺的因素大同小異。話雖如此,就算人患了抑鬱症,又面對種種困難,自殺也不一定是無可避免的。
賈米森教授本人也曾企圖自殺。她說:「看來只要人心裡認定,情況日後會有所改善,那麼目前的苦惱、不快,也總是能熬過去的。」可是她發現,如果人接二連三地遭受打擊,愁緒鬱結在心,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這時候,精神系統壓抑自殺衝動的能力就會漸漸衰退。賈米森教授說,這種情形就像汽車的制動器長期受壓,結果制動襯面愈來愈薄。
人陷於困境,意志日漸消沉,就可能萌生「去」意。旁人意識到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為抑鬱情緒並非醫治不了,無助感也可以緩解下來。如果旁人找出根本原因,對症下藥,當事人面對誘發自殺的打擊或壓力時,反應就可能不同了。
有人認為,自殺跟家族遺傳不無關係。無可否認,人的脾氣性格,深受遺傳影響,而且有研究顯示,有些家族的自殺率比其他家族要高,但賈米森說:「人就算有潛在的自殺傾向,也不一定非自殺不行。」
腦部分泌失調也可能是潛在的因素。人腦有數十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以電化學方式彼此溝通。神經纖維的末梢呈現樹枝形狀,末梢與末梢之間有空隙,稱為突觸,而神經遞質就在這裡以化學方式把信息傳送開去。血清素是一種神經遞質,其多寡也許跟自殺的可能性有關。《腦內乾坤》這本書說:「血清素水平低……能叫人快樂全失、厭世,以及增加患抑鬱症和自殺的危險。」
儘管這樣,沒有人是注定 要自殺的。生活的種種打擊、壓力,許多人都能應付過去,沒走上輕生一途。自毀生命,往往是對壓力的想法、感覺 有所偏差的緣故。要預防自殺,得處理的不光是眼前的導火線,還包括各種潛在的因素。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人積極展望未來,重拾生趣,熱愛生命呢?
[第6頁的附欄]
性別與自殺
在美國進行的研究發現,女性企圖自殺的人數是男性的兩三倍,男性自殺身亡的人數卻是女性的四倍。女性患抑鬱症的風險至少比男性大一倍,這大概是女性企圖自殺的比率高於男性的緣故。雖然女性比男性易患抑鬱症,她們的病情也許不及男性那麼嚴重。所以,她們的自毀行為不一定是致命的。相比之下,男性要是有心尋死,就會採用致命的方法自盡。
話雖如此,中國女性自殺身亡的人數卻比男性要多。研究顯示,在中國,自殺而死的女性以農村婦女居多,約佔全球女性自殺案件的百分之56。婦女因一時衝動而企圖自殺,卻不幸死去,據說一個原因是,致命的農藥垂手可得。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自殺與寂寞
孤寂能誘發抑鬱症和自殺行為。約科·倫奎斯特曾負責探討芬蘭人自殺的問題。他說:「[自殺身亡的人]大都覺得,生活孤單寂寞。他們的社交圈子很小,常常在家閒著沒事做。」日本濱松醫科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大原健士郎指出,當地中年男子的自殺人數近來急劇上升,背後原因是「孤寂難耐」。
[第5頁的圖片]
以成年人來說,經濟或者跟工作有關的問題常常是自殺的導火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