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殺——年輕人的一大禍害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自殺——年輕人的一大禍害
年輕一代已飽受戰爭、謀殺、暴行所蹂躪, 但這似乎還嫌不夠, 青少年自我毀滅的風潮正在蔓延。少男少女濫用毒品、嗜酒成癖,大大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許多年輕人就這樣斷送了生命。不管是蓄意輕生,還是意外死亡,青少年死於過量服用藥物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1995年4月28日,《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刊》報導:「在美國,自殺是年齡從15歲到19歲的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J.J.曼醫生在《十年來的腦筋問題》寫道:「美國每年有三萬多人[1995年的統計數字是3萬1284人]自殺。令人惋惜的是,輕生的通常是年輕人。……還有那些自殺未遂的,他們的數目比自殺者多得多,是三萬的十倍。……臨床醫生要衝破的一大難關就是,怎樣辨明哪些病人有輕生的傾向。在嚴重的抑鬱病患者中,有的會企圖自殺,有的卻不會。對臨床醫生說來,要區分兩者,談何容易。」
美國康涅狄格州新米爾福特醫院精神病科主管西蒙·索博評論:「我在這兒執業已有13年,這個[1995年]春季,試圖自殺的個案比以往任何時候要多。」美國每年有盈千累萬的青少年企圖自殺。每一次試圖自殺都是呼救的信號,表明年輕人急需援助、急需別人關注。趁還來得及,誰會向他們伸出援手?
問題遍及全球
在世界其他地方,情況也大同小異。據《今日印度》所載,1990年,印度大約有三萬個青年男女自盡。在加拿大、芬蘭、法國、以色列、荷蘭、新西蘭、西班牙、瑞士和泰國,青少年自殺率有上升的趨勢。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指出,在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新西蘭、俄羅斯和斯洛文尼亞,年輕人的自殺率是世上最高的。
澳大利亞的青少年自殺率也非常高。在這個國家,據《堪培拉時報》報導,1995年,自盡的小伙子佔少男死亡人數的百分之25,輕生的妙齡女郎就佔少女死亡人數的百分之17。在澳大利亞,青年男子自殺「成功」的個案約為青年女子的五倍。在大多數國家,年輕男女自殺的比率都不相上下。
這是不是說,少男比少女更傾向於自尋短見?不一定。根據現有的數據,男女企圖自盡的發生次數,根本沒有什麼分別。可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統計數字卻表明,在工業國家,青年男子的自殺個案約莫是青年女子的四倍」。——《各國進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
上述的統計數字雖然駭人聽聞,卻不一定把全部實情透露出來。事實上,用客觀分析的措辭來發表有關年輕人自殺的統計資料,原來也不是這麼難理解的。不過,大眾卻往往看不出,赤裸裸的數據背後別有隱情:死者去世的消息使家人大為震驚,他們感到多麼悲痛、多麼難過;對於年輕人為什麼要尋死,仍活著的家人很想知道個究竟。
青少年自殺的悲劇有辦法防止嗎?專家已確定了某些基本因素,這對防止年輕人自殺是很有幫助的。
[第5頁的附欄]
自殺動機
關於自殺的動機,眾說紛紜。「面對孤獨無伴、痛失親者(尤其是配偶)、自幼家庭破裂、重病纏身、年老體弱、失業、經濟拮据、吸毒成癮等問題,人一覺得抵受不住,就想一死了之。」——《美國醫學協會醫學百科全書》。
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自殺者可分為四大類型:
1.自我中心型——原因「據說在於當事人跟社會格格不入。自我中心的自殺者,常常孤身獨處,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通常孤傲不群、自行其是。
2.利他主義型——「當事人往往過分投入某個團體,他們以謀求大我的利益為己任,甘願犧牲小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神風敢死隊飛行員、不要命的宗教激進分子都是明顯例證,他們攜帶炸彈跟敵人同歸於盡。另一些人則不惜自我犧牲,但求喚起大眾對某個團體的關注。
3.社會變動型——「面對危急關頭,當事人覺得茫然不知所措,以為一死就一了百了。[這種情況]所以發生,是因為當事人跟社會的一貫關係突然起了驚人的變動。」
4.宿命論型——「據說起因在於社會諸多規條,連個人的基本自由也受到限制。」當事人「自覺前景黯淡,沒有出路」。——《青少年自殺的現況和對策》,埃倫·伯曼和戴維·喬布斯合著。
-
-
無望又無愛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無望又無愛
加拿大一個17歲少女訴說她想自尋短見的原因。她舉出許多理由,包括:「我感到很寂寞,也為自己的前途發愁;在同工面前,我自慚形穢;核子戰爭;臭氧層遭受破壞;我樣子醜陋,出嫁無望,到頭來一輩子還是要孤孤獨獨的;我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值得留戀,這樣生存下去也沒意思;我死了,別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誰也不能傷害我了。」
以上所提及的可能是年輕人自殺的部分原因嗎?在加拿大,「除了汽車事故以外,自殺是現代青年最普遍的死因」。——《環球郵報》。
南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的里亞茲·哈桑教授,在一篇題名為「中斷生命:年輕人自殺趨勢」的論文裡指出:「問題涉及好幾個社會因素。青少年自殺的事例有增無減,看來跟以下的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年輕人的失業率高企;澳大利亞的家庭圈子發生變化;越來越多年輕人服用毒品、吸毒成癮;青少年暴行猖獗;精神疾患;『理論自由』和經驗自主權的差別日見明顯。」哈桑教授的論文進一步指出,多次調查所得的結果表明,青少年對前景很悲觀,「一想到未來,不管是自己的還是世界的,大部分年輕人就驚恐不安。他們預期核子戰爭會把地球摧毀,自然環境大受污染,環境素質急劇下降。他們也擔心,社會將變得非人性化,因為科技發展不受控制、失業率高企」。
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年齡從16歲到24歲的男女,也為了別的原因自殺:貧富懸殊、單親家庭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家庭擁有槍械、幼年時曾遭受淫辱等。此外,一般年輕人「對未來都缺乏信心」。
《新聞週刊》報導,在美國,「槍械唾手可得,也許是[青少年自殺]的關鍵因素。研究人員把沒有精神障礙的年輕自殺者,跟沒有自殺的青少年比較過後,只找到一個差異點:家裡有一支裝了子彈的手槍。槍不會殺人的『高見』原來不過如此」。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家庭都有裝了子彈的手槍!
令人驚恐的事物、冷酷無情的社會,可以一下子就把感情脆弱的年輕人逼得要自殺。且以12歲到19歲的青少年為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暴力罪行,比發生在一般人身上的要多一倍。據《麥克林雜誌》報導,研究表明「年齡從14歲到24歲的年輕女子大有可能遭人強姦。侵犯婦女、殺害她們的,大多是口口聲聲說愛她們的人」。結果怎樣?以上種種因素,連同其他恐懼的因由,使「這些女子失去自信心,缺乏安全感」。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在接受訪問的強姦受害人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曾想過要自殺。
新西蘭的一篇報導透露年輕人自殺的另一個原因,說:「物質至上的風氣到處瀰漫,世人用財富、美貌、權勢作為衡量個人成就的標準。這種觀念使許多年輕人自覺一事無成,為社會所擯棄。」此外,《未來學家》也評論:「[年輕人]巴不得立刻得到滿足,他們樣樣都要,而且馬上就要。年輕人最喜歡看電視連續劇。他們設想自己就像電視劇的主角一樣:容貌俊美,衣著跟上潮流,不用辛勤工作也能夠名利雙收。」年輕男女滿懷不切實際的期望,由於期望無法實現,他們難免感到沮喪,有時還萌生自殺念頭。
愛能救人一命?
莎士比亞寫道:「愛宛如雨後陽光,令人心境舒暢。」聖經說:「愛是永不消退的。」(哥林多前書13:8)年輕人動不動就自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愛這種特質:他們渴望有人愛護關懷、有人跟他們傾談。《美國醫學協會醫學百科全書》聲稱:「有自殺傾向的男女通常感到孤寂難耐。有時,他們只需向一個既體諒又同情自己的人傾訴心聲,就足以使他們打消自殺的念頭。」
年輕人極其需要別人愛護,也嚮往有所歸屬。可是,在這個沒有愛心、鼓吹破壞的世界,年輕人根本沒有什麼地位可言。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他們的需要就一天比一天更難得到滿足。由於父母離異,家庭破裂了,年輕人於是覺得父母遺棄了他們。這也是青少年自殺的一個原因。父母嫌棄子女可通過不同方式表達出來。
請看看以下的事例。做父母的很少跟兒女在家共敘天倫。爸爸媽媽都出外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另一些父母卻耽於個人消遣,留下兒女在家沒人照管。從父母的所作所為,兒女可以看得出:爸爸媽媽嫌棄我。知名新聞記者兼研究員休·麥凱評論:「做父母的越來越自私自利。他們只顧自己,不想為兒女改變生活方式。……養育兒女已不合潮流了,這是令人不快卻又無可否認的事實。……謀生實在艱難,人人多少總有點自私。」
有些民族的男子認為,堂堂男子漢怎麼也不能呆在家裡照管孩子。新聞記者凱特·萊格說得不錯:「熱中公益服務的男子,一般認為做救生員或消防員,總比照顧孩子好。……他們情願做個默默無聞的英雄,跟外界力量搏鬥,也不肯留在家裡照管子女。」做父母的自當悉心照顧子女,這是責無旁貸的。父母玩忽職守,這就跟嫌棄子女沒有兩樣。結果,你的子女就可能變得自慚形穢,也不曉得怎樣處世為人。《教育文摘》評論:「由於自卑的緣故,年輕人不懂得怎樣替自己設想,也不知道怎樣作出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年輕人有時感到絕望
研究人員認為,年輕人自殺,主要是因為他們覺得生活了無指望。澳大利亞女作家蓋爾·梅森就青少年自殺這個問題發表評論:「一般認為,絕望比抑鬱更能使人萌生自殺念頭。絕望有時被界定為抑鬱的症狀。……常見的是,年輕人對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經濟前景,一般感到灰心沮喪、毫無希望。其次,他們對世界局勢也感到悲觀無奈。」
公民領袖為人不老實,帶頭幹壞事,年輕人因此覺得沒有必要循規蹈矩。他們所抱的態度是:「為人誠實有什麼用?」關於年輕人識破偽善行為的本領,《哈潑斯》月刊說:「年輕人一眼就能看穿虛假行為,他們不善讀書,卻精於觀察。他們將要投入社會,所以對社會所發出的種種信號尤其敏感。」這些信號到底表明什麼?作家斯特凡妮·道里克評論:「教人怎樣立足生存的資訊,就像洪水般洶湧而來,這是前所未見的。比起以往,我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提高了。不過,絕望的神情卻隨處可見。」政治和宗教的領導階層也沒有什麼好榜樣可供年輕一代效學。道里克提出以下的相關問題:「我們怎能從沒有意思的苦難尋得意義、得到啟發,甚至恢復過來呢?既然自私、任性、貪婪的風氣到處瀰漫,我們又怎能培養愛心呢?」
你如果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請讀讀下篇文章,答案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
-
愛與希望重現人間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愛與希望重現人間
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其他人,只要處理過有關青少年問題的話,就會發覺不管是他們自己、年輕人或任何人,都無法改變世界。各種壞影響有如洶湧狂瀾,無可阻攔。然而,我們大家都可以盡一份力,幫助年輕人享有愉快、健康得多的人生,同時也幫助他們適應環境。
為了防患未然,父母應當細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優先關心的事物,可以怎樣影響到兒女的行為態度。家裡要是洋溢著愛和溫情,兒女就能夠找著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最能防止兒女自暴自棄。年輕人極需有傾訴的對象。假如父母未能滿足兒女這方面的需要,兒女可能會另尋不當的對象來傾訴。
現今的父母可以從中獲得什麼啟發呢?要趁兒女還小的時候,每當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懷,父母就要撥出時間關懷他們。在許多父母看來,這樣做並不容易。為求一家溫飽,有時父母雙方都不得不出外幹活兒。可是,不少父母甘願作出犧牲,以求騰出更多時間與兒女共處,結果獲致美好的成果,兒女往往因而得以茁壯成長。然而,正如前文指出,儘管父母已竭盡全力撫育兒女,有時兒女仍可能遇上嚴重的問題。
親友或其他成年人也能援手
有些年輕人經歷過戰亂、遭強姦或虐待。因此,成年人要是真正關懷他們,就必須格外努力,才能減輕他們所受的傷害。然而,嘗過痛苦經歷的年輕人對於別人的幫助有時未必領情。要是這樣,你也許須要付出更多的時間,作出更大的努力,去關懷他們。千萬不要輕視他們或厭棄他們,這樣做既不可取,也非仁愛之舉。我們願意多動一點惻隱之心,懷著深厚的感情去關懷那些瀕臨自殺邊緣的年輕人嗎?
除了父母以外,朋友甚或兄弟姊妹也要提高警覺,格外留意年輕人在情緒方面有沒有顯得脆弱或出現不平衡的狀態。(請參看第8頁題名為「有必要找專科醫生診治」附欄。)如果跡象很明顯,就要敏於傾聽對方訴說心聲。要設法用仁慈的問題引導苦惱的年輕人吐露心事,讓他們感受到你真摯的友誼。情勢要是比較棘手,可靠的親友可以提供援手,以便支持做父母的;可是,他們必須留意避免喧賓奪主,取代了父母的角色。年輕人所以有自殺的傾向,往往是由於渴望引起別人的關注,尤其是父母的關注。
人能夠給青少年最佳的禮物之一,就是幫助他們對前景充滿穩確、光明的希望,這樣的希望能夠加強他們的生存意志。許多年輕人從聖經獲知,一個美好的世界行將來臨,他們看出這個應許真實可信。
挽救瀕臨自殺邊緣的年輕人
日本一名年輕女子常有自殺的念頭。她說:「我曾多次想過自殺。我幼年時曾遭一個自己信任的人性侵犯。……以前我寫過無數的字條說『我不想活下去』。雖然我後來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現在更是個全時的傳道員,但自殺的念頭仍不時浮現。……可是,耶和華卻容許我繼續活著,他彷彿溫柔地對我說:『要活下去啊。』」
俄羅斯一個15歲女孩說:「我八歲時就已經覺得沒人疼愛我。爸媽根本沒有時間跟我交談,我惟有獨力應付自己的難題。我把自己孤立起來,還經常跟親人爭吵。後來我起了自殺的念頭。我多麼欣幸自己能夠遇到耶和華見證人!」
現年三十多歲的卡茜住在澳大利亞,她指出絕望的人也能再次充滿希望。卡茜的話富於鼓勵:「我常常想到各種了斷生命的方法,最後還試圖自殺。我想逃避這個充滿痛苦、忿怒和虛空的世界。我感到抑鬱沮喪,無法自拔。自殺看來就是我當時的出路。
「後來我獲知地球將會成為樂園,人人都能夠過著和平、愉快的生活,這使我多麼嚮往。不過,這個希望似乎只是個無法實現的夢想罷了。後來,我逐漸明白到耶和華對於生命的看法,並知道我們每個人在他眼中都十分寶貴。那時,我開始深信未來確實充滿希望。最後,我得以振作起來,可是,這樣做並不容易。抑鬱的感覺有時把我壓倒,令我感到非常困惑。然而,我努力把耶和華上帝成為生活的焦點,這使我同他更為親近,使我感到安全。我衷心感謝耶和華為我所做的一切。」
年輕人不再自尋短見
藉著研讀聖經,年輕人意識到,未來有些美好的東西確實令人嚮往,這美好東西就是基督的使徒保羅所說的「真正的生命」。他勸籲年輕的提摩太說:「你要吩咐……富有的人:……不要寄望無定的財富,只要寄望豐豐富富地把一切供給我們享受的上帝;又要吩咐他們行善,在優良的作為上富足,……為自己的未來穩妥地積成美好的根基,就像積聚珍寶,好叫他們能穩固地持定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書6:17-19。
保羅的勸告實際上勸籲我們要關心別人,幫助他們對前途懷有穩確的希望。「真正的生命」就是耶和華應許人在他的「新天新地」裡所享的生活。——彼得後書3:13。
許多年輕人一度感到絕望,現在他們意識到,吸毒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只是死路一條,而自殺則是死亡的捷徑。他們也明白到,這個世界——連同其中的戰爭、仇恨、暴行和種種冷酷行為,快將成為過去。這個事物制度已無可救藥了。這些年輕人深信,惟有上帝的王國才是人類的真正希望,因為這個王國將會引進一個新世界,到時除了年輕人以外,所有順服的人都永不用死去,甚至再也不想死去。——啟示錄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