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培養教導的能力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我們要向耶穌基督學習,他是個優秀的導師。(路加福音6:40)無論是向山坡上的群眾發言,還是對路上的幾個行人說話,耶穌的話和他的說話方式都令人歷久難忘。耶穌教導人的時候,不但啟發聽者的思想,觸動他們的心靈,而且具體地講解,讓聽的人能明白。你的教導能收到這些效果嗎?

      仰賴耶和華

      由於耶穌跟天父關係親密,而且有上帝的靈,所以有卓越的教導能力。你有沒有熱切向耶和華祈求,好叫你更有效地教導聖經學生呢?如果你是家長,有沒有經常祈求上帝指引你教導兒女呢?你發表演講或主持聚會之前,有沒有衷心禱告呢?你常常祈禱,仰賴耶和華,就會得到幫助,使你的教導更有效。

      人信靠上帝的話語聖經,也顯示他仰賴耶和華。耶穌臨死前的最後一晚,向天父禱告說:「我把你的話語給了他們。」(約翰福音17:14)耶穌雖然見多識廣,卻從不憑自己的意思講話。他為我們立下榜樣,無論說什麼,總是照著父親教導他的去說。(約翰福音12:49,50)上帝的話語能對人的行為、思想和感情產生很大的影響。(希伯來書4:12)你越認識上帝的話語,學會在傳道時善加運用,就越有能力教導人歸向上帝。——提摩太後書3:16,17。

      尊崇耶和華

      效法基督施行教導,不是單單指講話動聽。耶穌能說出「中聽的話」,人們的確感到驚詫。(路加福音4:22)但耶穌為了什麼目的而把話說得動聽呢?是為了尊崇耶和華,而不是為了使別人留意自己。(約翰福音7:16-18)耶穌鼓勵門徒說:「你們的光也該在人前照耀,這樣人就能看見你們的善行,把榮耀歸於你們的天父。」(馬太福音5:16)我們施行教導時也該貫徹這個原則,避免分散聽者的注意而沒有尊崇上帝。因此,我們考慮說什麼或怎樣說的時候,最好問問自己:「我這樣說會加深人對耶和華的愛,還是只會使別人留意我呢?」

  • 培養教導的能力
    神聖教育使你得益——傳道訓練班課本
    • 耶穌經常用這種技巧來施教。他指出一般人對摩西律法的了解跟律法的真正含義有什麼差異。(馬太福音5:21-48)他也說明真正的敬虔跟法利賽派的偽善行為有什麼分別。(馬太福音6:1-18)他指出,門徒所表現的自我犧牲精神跟「轄制」別人的心態截然不同。(馬太福音20:25-28)據馬太福音21:28-32記載,耶穌在另一個場合請聽眾想想,自以為義跟真正悔改有什麼不同。談到這裡,讓我們看看另一種有效的教導方法。

      啟發思考

      馬太福音21:28說,耶穌比較不同事物之前,提出以下問題:「你們認為怎樣?」勝任的教師不僅敘述事情或解答問題,還會鼓勵學生培養思考的習慣。(箴言3:21;羅馬書12:1)要做到這點,一個方法是提出問題。正如馬太福音17:25記載,耶穌問:「西門,你認為怎樣?地上的王向誰徵收物品稅或人頭稅呢?是向兒子呢?還是向外人呢?」耶穌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讓彼得自己就聖殿稅的事下正確的結論。在另一個場合,有人問耶穌:「誰是我要愛的人呢?」耶穌回應的時候,把祭司和利未人的行為跟撒馬利亞人的善行作對比,然後提出以下的問題:「這三個人,你認為誰才愛遇劫的那個人呢?」(路加福音10:29-36)再一次地,耶穌讓提問的人自己下結論,而沒有代對方思考。——路加福音7:41-43。

      打動學生的心

      施教的人要是領悟上帝話語的意思,就會明白崇拜上帝不僅包括熟記一些事實、遵守某些規定,還包括跟耶和華享有親密的關係,樂於遵行他的道。這種崇拜牽涉到人的內心。(申命記10:12,13;路加福音10:25-27)在聖經裡,「心」和「內心」往往指人的內在特質,包括人的欲望、感情、感覺和動機。

      耶穌知道,人看外貌,上帝卻看內心。(撒母耳記上16:7)我們為上帝服務,是因為愛他,而不是希望別人另眼相看。(馬太福音6:5-8)法利賽派做的許多事,都是為了引人注目。他們只顧遵守律法的細節和自己所定的教條,卻沒有表現出崇拜上帝的人應有的特質。(馬太福音9:13;路加福音11:42)耶穌教導門徒,服從上帝的規定固然重要,但人必須從心裡服從才有價值。(馬太福音15:7-9;馬可福音7:20-23;約翰福音3:36)我們效法耶穌的榜樣,教導人的時候就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我們幫助人認識上帝對他們的要求的確重要,但人認識和愛戴耶和華也同樣重要。這樣他們才會用行為表明,他們重視跟這位真神的關係,渴望蒙他悅納。

      人要從教導得益,就得省察自己的內心。耶穌促請人審察自己的動機和感覺。他糾正別人的錯誤觀念之前,總會先問問他們為什麼會有某種想法、言論或行為。他一面探詢真相,一面加以說明,或用比喻,或用行動,鼓勵對方以正確的觀點看事情。(馬可福音2:8;4:40;8:17;路加福音6:41,46)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幫助別人,鼓勵他們想想:「為什麼我喜歡這樣做呢?為什麼我有這個反應呢?」然後鼓勵他們以耶和華的觀點看事情。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