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有誰值得信任?
    警醒!1996年 | 2月8日
    • 有誰值得信任?

      「只有少數外人是我雙親完全信任的,他就是其中一位。……他擺出一派正人君子的風範,對別人關懷體貼,看來永不會傷害我們。……他是我絕對信任的少數人之一。」

      以上引述的是一名少女的證言,她述說自己對家庭醫生信任不疑。很遺憾,她誤信了一位不該信任的人。這名少女從16歲起就一直遭受該家庭醫生淫辱。她在庭上作證說,「他說假話欺騙我。」法庭最後給這個醫生應有的懲處。——《多倫多星報》。

      信任感大受破壞

      信任就像嬌嫩的鮮花一樣,很容易被人連根拔除,踩在腳底。不論什麼地方,這種特質都被人踐踏無遺!邁克爾·蓋恩曾任英國紅衣主教和大主教的祕書。他說:「過去人人都信任教士,家長會把子女交託他們照顧。到了今天,我相信沒有父母會放心這樣做。我們從此失去信任。」——《週末衛報》。

      商賈欺騙同行。廣告商詭計多端,用不正當手段剝削顧客。一名高層行政人員侵吞了公司的退休基金,無情地把下屬的養老儲蓄掠去。反過來,雇員也經常竊取雇主的財物。例如一份報告指出,「由於內部失竊,加拿大的工商企業據估計損失了200億加幣。」——《加拿大商業》雜誌。

      並非所有政治家都是靠不住的。可是,很少人會對以下一類的報導感到意外:「法國一位常引起別人爭議的女政客遇刺身亡;事隔兩星期,警方終於揭破政治黑幕。長久以來,在這個與地中海為鄰的國家,政府官員不但玩弄欺詐手段,甚至策劃犯罪陰謀,如今終於真相大白了。」——倫敦《星期日泰晤士報》。

      即使雙方關係親密,彼此間的信任也往往不堪一擊。夫婦對配偶不忠。父母虐待子女。兒女也欺騙父母。前東德國家安全局的祕密警察檔案被公之於世;檔案文件透露,朋友間也你虞我詐,「欺騙行為大行其道」。據一份報告所載,間諜網遍布全國各地,「國家安全局的魔爪可謂無遠弗屆:教室、佈道壇、臥室,甚至告解室都在其勢力範圍。」——《時代》雜誌。

      愛爾蘭一位專欄作家寫道:「一直以來,我們所推舉的領導人都用謊話欺騙我們。這些政治家不但利用我們,還肆意侵犯我們的權益,對我們毫不尊重。」(《克里人報》)許多人常常由於被人出賣而不再信任人。我們可以怎樣做,以求確保我們不會誤信他人呢?接續兩篇文章會探討這個問題。

  • 信任懷疑兩為難
    警醒!1996年 | 2月8日
    • 信任懷疑兩為難

      關於信任別人與否,這個問題有時是很難斷定的。尤其在這個你虞我詐、背信棄義的世界裡,無論你信任別人也好,不信任也好,兩者都各有弊端。不過,在艱難的日子,我們大家都需要可靠的朋友伸手扶持。(箴言17:17)大約二千年前,論到上述的困境,古羅馬作家費德魯斯寫道:「信疑皆有其弊端。」

      輕信可以引起危險

      為什麼信任他人會引起危險?且考慮一下《今日心理學》雜誌所發出的警告。該雜誌指出有些人會騙取別人的信任,又把他們稱為「損人利己之輩」。這些人不惜「利用迷人的風度、善變的手法,以求欺騙並操縱身邊的人,甚至把他們的一生毀去」。很明顯,這樣的欺騙能手到處都有,隨便輕信他人無疑是有危險的。

      人要是過度信任別人,就會很容易上當,結果因中計而受人操縱。提起落入圈套,一個典型例子就是柯南道爾爵士,福爾摩斯這系列偵探小說的原作者。他筆下的福爾摩斯是個足智多謀的大偵探。1917年,兩名少女,愛爾西·賴特和她的表姐妹弗朗西絲·格里菲思,自稱在英國科庭萊的住宅花園裡,曾跟仙子一起玩耍。她們還出示仙子的照片,企圖證明自己所言不虛。

      柯南道爾爵士自喪子之後,就對通靈術大感興趣。像當時大部分人一樣,他對這兩名少女的話深信不疑,以為她們真的曾跟仙子嬉戲。直至大約55年後,這兩名女子才承認,那只不過是一場騙局。她們從書裡剪下「仙子」的圖片,然後再跟「仙子」一起拍照。叫弗朗西絲·格里菲思大感詫異的是,當時的人居然相信她們的假話。她說:「關於『仙子』的騙局,有人竟然這麼輕易上當,並且信以為真,我實在百思不得其解。」——《騙子及其受害人》。

      你能看出柯南道爾為什麼會落入圈套嗎?他盲目相信這些女子,純粹因為他很想謊言成為事實。作家諾曼·莫斯說:「我們可以僅因為習焉不察而中了別人的詭計。……我們只是半閉著眼睛看事情而已。……有些事情我們信以為真,原因在於我們很想這些事會實際發生。」(《騙人樂趣》)這位作家跟著名的希臘雄辯家狄摩西尼心有同感。公元前350年左右,狄摩西尼提醒世人說:「最容易的事是欺騙自己,因為人總是相信自己所希望的會成為事實。」受情感支配有時是很危險的。

      當然,你可能認為這是個極端的事例,你永不會像柯南道爾那麼愚拙。有些人很容易就上當,但其他人也有受騙之虞。許多人一向行事謹慎,卻被一些看來值得信任的人騙倒了。

      不信任也可以招致危險

      不論對人對事,人要是處處猜疑,就會招致危險。不信任就像鐵鏽一樣,能起腐蝕作用。人要是心懷疑忌,原本親密友好的關係就會遭受損害,以致彼此關係破裂。你如果常常懷疑別人的動機,習以為常地事事懷疑,你最終可能會變得鬱鬱寡歡、孤寂一生。這些不良的習性能破壞人際關係,難怪英國作家約翰遜寫道:「偶爾受騙倒比不信任人快樂得多。」

      不信任還可以危害健康。你可能知道,像憤怒一類的強烈情緒能引致心臟病發作。有些研究報告透露,不信任人也可以誘發心臟病,這點你又知道嗎?《主婦》月刊指出,「有些人動不動就大發脾氣,患上心臟病的機會因而大大提高。不過,這樣的健康難題卻非他們獨有。最新的研究報告表示,甚至不易察覺的敵視傾向,例如喜歡冷嘲熱諷、常常懷疑別人動機等,也能誘發心臟病。」

      步步謹慎

      你可以怎樣做呢?聖經就這方面提出了健全的勸告。箴言14:15說,「愚蒙人凡話都信。」(《新譯》)這並不是惡意譏諷,而是切合實際的提醒,表明人需要謹慎行事。惟獨幼稚輕信、缺乏經驗的人才會凡話都盲目相信。因此,聖經有充分理由補充說:「精明的人卻步步謹慎。」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寫道:「朽木不可靠。」人如果認為深淵上的吊橋有部分木板可能是朽爛的,但仍要踏進其上,就真是愚不可及了。那麼,你可以怎樣「步步謹慎」,以免誤信他人呢?

      聖經鼓勵我們用耳朵試驗別人的言詞,不要凡話都隨便輕信。聖經說:「因為耳朵試驗言語,好像上膛嘗試食物。」(約伯記34:3,《新譯》)這豈不是真的嗎?我們吞下食物之前,通常都會先嘗嘗滋味,對嗎?同樣,我們接受別人的言行之前,也應該先察驗一下。人要是真誠可靠,就不會介意我們探聽虛實。蘇格蘭一句諺語說得不錯:「受騙一次,是騙徒無恥;受騙兩次,是自己的羞恥。」這正好表明,我們應該驗明事情是否真實無偽。

      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說:「凡事都要察驗。」(帖撒羅尼迦前書5:21,《新譯》)使徒保羅在原文所用的「察驗」一詞,也可以指試驗貴金屬是否純淨。審慎的人總會察驗自己所買的是否純金,要不然就會受騙,買了一些看似黃金但其實是一文不值的假金。

      通情達理、保持平衡

      當然,我們應該通情達理,避免對人諸多猜疑。(腓立比書4:5)切勿貿然把不良的動機強加別人身上。要是隨便懷疑別人的動機,就可以一下子把親密友好的關係毀去。你面對困境的時候,與其懷疑你的朋友別有用心,倒不如假設他們很想為你的益處著想。這才是正確的待人接物之道。

      要體諒別人的弱點,寬恕他們的過犯。作家姬爾斯婷·馮·克賴斯勒說:「出賣朋友就等於背信棄義。」不過,這樣的行為可能是無心之失,也可能是一時軟弱所致,如今背信的人已深感懊悔。她補充說:「不要老是想著自己曾被人出賣,也不要因這樣的經歷而不再信任人。」朋友間互相信任能帶來莫大的喜樂,千萬不要讓以往的難受經歷把這樣的喜樂奪去。

      要保持平衡。你無需蒙住眼睛衡量別人;審慎的人總會保持警惕。在另一方面,雷德福·威廉斯醫生建議,最好還是假定別人已竭盡所能,要盡量了解他們的觀點;如有可能,要「養成信任別人的習慣」。過度信任也許比毫不信任好得多。

      聖經箴言的執筆者承認,「朋友眾多的人,終必彼此破裂」。這意味著有些人會懷著私心騙取你的信任。這樣的人在世上多的是。不過,你如果給別人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去證明他們是可靠的,就會找到「比兄弟更親密」的朋友了。——箴言18:24,《新譯》。

      有誰值得你全心信賴而無需害怕被人利用或出賣嗎?的確有。下篇文章會簡略討論,你怎樣才能夠放心信任人。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