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文章序言警醒!1987年 | 10月8日
-
-
在世界許多地方,宗教領袖們對脫離教會的人數日增一事表示憂慮。我們在本刊討論來自意大利的報告,論述天主教會的情勢。稍後《儆醒!》雜誌會進一步考慮其他宗教的處境。
[第25頁的圖片鳴謝]
R. Krubner/H. Armstrong Roberts
-
-
他們何以憂慮成員日減?警醒!1987年 | 10月8日
-
-
他們何以憂慮成員日減?
許多教會的成員日減。《儆醒!》雜誌駐意大利通訊員所撰寫的三篇文章表明,梵蒂岡本身和多份天主教報章以及評論家都對此表示憂慮。他們及其他的人認為教會喪失成員是由於什麼原因呢?
梵蒂岡大感憂慮。去年5月,它發表一份題名為「異端或新宗教的活動:對司牧的挑戰」的報告。這份文件乃是梵蒂岡四個部門所作調查的結果。自1984年以來,這四個部門展開調查,以期斷定何以有這麼多天主教徒脫離教會。
關於天主教徒脫離教會,梵蒂岡所列舉的許多原因概括起來有如下述:『對未來的擔心;對真理的本質和尋得真理的方法模糊不清;沒有指出人生意義;對問題缺乏答案;感到被出賣、受騙、被剝削、無人理睬;對教會的律法和行為感到失望。』
這些人的情況聽起來好像聚集在耶穌跟前的群眾一般:「他們困苦勞倦,彷彿沒有牧童的羊一樣。」(聖瑪竇福音9:36)a梵蒂岡的報告承認「教會在實際行動上有許多缺陷和不足之處,」並且強調「有一種真空的情況急需填補。」它同時提及「在教會領袖方面缺乏領導才幹、忍耐和個人的承擔。」
其他來源也列舉人們紛紛脫離教會的進一步原因。著名的荷蘭神學家梅茨(Johannes Metz)聲稱:「我們西方的宗教已變成徹底世俗化。對彌賽亞的期待已一絲不留。上主的統治權也全無蹤影。在今日的教會、神學、或社會、政治問題上,已沒有人再考慮到上主。」
一本國際神學雜誌(Concilium)評論西班牙青年人的處境說:「青年人和教會代表兩個完全分離的世界,彼此的距離十分遙遠。」雜誌提及在荷蘭、比利時、西德和澳洲的情況也不相上下。
有一項新聞報告把教皇所頒發的一份文告稱為「梵蒂岡的警告呼聲」。文告建議要『重新考慮接近教區社會』。要『出外作見證。』它觀察到各教派「紛紛出動,深入民間,以親摯、個別和直接的方式拉攏寂寂無聞的人去踴躍參與、自告奮勇、負起和承擔責任。」
文告又呼籲要「在信徒中施行教育」以應付今日教會成員中普遍存在的宗教無知。它聲稱:「上主的道應該被重新發掘,作為建造社會的重要因素,」傳道工作則應當有「聖經的內容」。
除了自我檢討之外,文告又提出一項含有凶兆的暗示:「有時我們也許要承認,甚至支持,國家的勢力在它自己的領域中作出急激的干預。」(楷書自排。)這種希望國家出面幫忙的「邀請」逃不過報導機關的眼睛。「教會運用『世俗權柄』的情形是否要再度出現去對付天主教以外的宗教,特別是對付所謂的『異端』呢?」——托沙提(Marco Tosatti)在1986年6月4日的《新聞報》中問道。
利用政府權勢是否意味到梵蒂岡打算再度使用中世紀黑暗時代的手段去壓制崇拜自由?耶穌有要求政治權威去壓制那些反對他的教訓的人嗎?彼得有這樣行嗎?其他使徒有這樣行嗎?要求彼拉多釘死耶穌的豈不是法利賽人嗎?要求政府幫助是靈性堅強的明證嗎?抑或是自認軟弱?
並非所有脫離教會的天主教徒都轉而加入其他宗教,但是,有數目頗大的一群人正紛紛加入一個宗教組織。這是什麼團體?何以這麼多脫離教會的人選擇加入這個團體?
[腳注]
a 除非另外注明,本篇和以下兩篇文章均引用天主教聖經《新經全集》。
-
-
何以有這麼多人成為耶和華見證人?警醒!1987年 | 10月8日
-
-
何以有這麼多人成為耶和華見證人?
在許多國家中,人們正紛紛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例如,在意大利的波隆那,教會當局獲得教皇批准召開會議去研究怎樣對抗耶和華見證人的成功。據《共和國報》所載,天主教會發出了「警告的呼聲」,因為每年有上萬的天主教徒成為耶和華見證人。
耶穌會的羅沙(Giusseppe De Rosa)聲稱:「從宗教觀點看來,最危險的是耶和華見證人。他們飽經訓練,手裡總是拿著聖經。」
耶穌會的《天主教文明》雜誌在1984年2月18日刊以專題討論耶和華見證人,文章寫道:
「這個組織的活動如此普及的第一個原因是宣傳技術[意即在傳道工作上]。這種工作十分徹底,由訓練有素、信心堅強的人逐家逐戶去從事……
「見證人成功的第二個原因是耶和華派所傳的信息深具吸引力,能夠滿足我們這時代的人的需要、渴求和憧憬。首先,它滿足人們對安定的需要。在這個一切都無常和不穩的時代中,安定無疑十分受人賞識……最重要的是,它對未來提出絕對肯確的啟示,因此所有接納這項信息的人都能免除恐懼和憂慮,懷著喜樂面對未來,確信自己能夠渡過上主對邪惡世界執行大審判的毀滅而永遠快樂地生活在地球上。其次,耶和華派的信息幫助人在面對世上的種種禍患之際克服個人的憂慮;他們的信息宣布今日難以忍受的情況行將逆轉過來,不久就會有新時代來臨,新世界出現,現時得勢的惡人將被鏟除。……
「耶和華見證人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這項運動使它的成員具有一個精確、鮮明的身份,自知在組織裡受到親切的歡迎,並且有一種弟兄友愛、休戚相關之感。」
梵蒂岡的文告分析世人現今的需要,而上述引自耶穌會的《天主教文明》雜誌的一段話表明耶和華見證人的信息正好滿足世人的需要。天主教作家梅蘇利(Vittorio Messori)在他所著的《死亡的打賭》(Scommessa sulla morte)一書中提出進一步的證據,他寫道:
「你若意識到這些鼓吹末世的教派之一——耶和華見證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教派或宗教,就會使你不禁思考一下。它在許多國家中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之一。……它也許在熱誠、熱心、積極和使人改宗的能力方面高踞榜首。
「他們所到之處並不限於持有基督教傳統的地方,反之他們奉耶和華的名去到全世界各地傳道。在極短時間內,他們所得的成果往往超越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正教的傳教士多個世紀的工作。
「這種驚人的擴展力量只有在那些不願承認事實的人看來才是無法了解的。……事實便是,耶和華見證人對聖經的解釋顯然能夠滿足人們的真正需要,其他的神學主張卻無法如此行。
「我們無法避免正視現實,聲稱見證人之所以興盛是因為他們利用恐懼的心理。事實正相反:見證人與各『正統的』教會不同,他們否認地獄的存在,主張惡人和不信者會遭受毀滅,死後就永遠消失。這種前景雖然並不令人愉快,但比永遠受苦卻較少恐怖之感。」
不錯,耶和華見證人的上帝是一位仁愛的上帝,絕不是以恐怖嚇人的。
以下的引句採自一本天主教雜誌(Mondo erre)的1986年3月刊:「我們應當指出,耶和華見證人乃是最先實踐自己所傳的信仰的人:他們不發怒、不抽煙、不積聚大量財富、不參加政治討論。……他們納稅、遵循一種善良、忠實的生活方式,為人快樂、勤懇。這一切使他們大受人賞識。」
訪問前度天主教徒
我們可以考慮一下第一手的記錄,表明兩位前度天主教徒何以決定選擇其他宗教;這樣行無疑饒有趣味。
羅莎娜(Rosanna C.)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巴馬市,這位已婚的少婦說:
「我童年的日子很平穩。我從雙親獲得慈愛的照顧和標準的天主教教育,在青年時期懷有許多青年的共同意願:希望自己為天主所用和事奉他。自從讀過一本從書店買來的福音書之後,這種願望更加強烈。以前我從未讀過福音書。書的內容使我深愛耶穌。我意識到他有一個充滿希望的信息給全人類,雖然我還未了解其中的真義。我同時意識到他的門徒必須表明自己深愛天主和同胞。」
《儆醒!》代表:你對於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感到滿意嗎?
羅莎娜:並不完全滿意。我在17歲時教導兒童讀教理問答,他們從10歲至12歲不等。我既是天主教進行社青年團的團員,我參加各種聚會和靈修活動。從宗教上說來,我相當投入。但有兩件事使我感覺不滿。那便是,我所深深尊重的聖經竟然從沒有人查閱,同時我所隸屬的團體也缺乏真正無私的愛心和團結。更有甚焉的是,一個親男色者和一個女同性戀者竟受到團體所接納和大受尊重;這件事使我十分憂慮。有一天下午我忍不住哭起來。
《儆醒!》:你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是容易的事嗎?
羅莎娜:絕不易,的確不易!當父母開始接納耶和華見證人的探訪時,我並沒有意思要參加討論。可是,後來我被見證人的優良禮貌所感動,希望多點認識他們,於是參加他們的聖經討論。這對我是個關鍵。見證人給我的最深印象是,我不論提出什麼異議,他們總是從聖經給我清楚的解答。
《儆醒!》:你和他們談話之後有去找教士商量嗎?
羅莎娜:有的,我跟幾位教士和一位修女談過。他們不大關心幫助『失喪的羊』。經過切實的研究聖經之後,我在1977年以水浸禮象徵我獻身給耶和華上帝。
克勞迪奧(Claudio C.),來自意大利中部伊瑟尼亞市的30歲男子,說:
「我在10歲時自願入聖芳濟修士主持的神學院進修。我的志願是以海外傳教士的身份事奉天主。神學院生涯由於環境關係有若干難題存在;但最令我困擾的是,導師們拒絕給我一本聖經,而這本書卻是我渴望閱讀的。有一位教士甚至告訴我們,人是從進化來的,這使我更加不安。我了解到在神學院無法達成我事奉上帝的目標,於是在15歲時就離開那裡。」
《儆醒!》:你是怎樣與耶和華見證人取得接觸的?
克勞迪奧:他們來我家探訪。我記得曾向他們提出許多率直的問題,他們給我率直和正確的答案。他們留下兩本書給我:《人從進化抑或從創造而來?》和《聖經真的是上帝的道嗎?》我讀過這兩本書之後,了解到進化理論其實毫無根據,而聖經卻是上帝所感示的。我的兄弟和我一起找尋真理,我們納罕見證人是否真的代表純正的基督教。我們需要徹底查考他們的道理。
《儆醒!》:你們怎樣行?
克勞迪奧:我們曾經和三位天主教教士及若干基督新教的牧師商談過。經過徹底研究之後,我們確信耶和華見證人才真正幫助人明白聖經。我們於是受浸成為耶和華見證人,我終於達到了童年渴望事奉上帝的目標。
你願意把自己宗教的見解和上帝的道聖經比較一下嗎?你有勇氣以開明的頭腦這樣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