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奉上帝之名」殺人
    警醒!1997年 | 4月22日
    • 「奉上帝之名」殺人

      《儆醒!》駐法國通訊員報導

      「我們奉上帝之名殺人,還要繼續殺下去」

      在上述頭條之下,《國際先驅論壇報》說:「偶因論的樂觀派人士喜歡把本世紀看做有啟迪作用的開明時代,其實本世紀像以往各世紀一樣可怕,人們憑著上帝的名義互相殘殺。」

      作者舉出一些關於早期宗教大屠殺的例子。然後,他總結20世紀發生的大屠殺,說:「我們目睹的,正是以往世代延續下來的不容異己的可怕暴行。人依然用崇拜做藉口在政治上採用暴力,佔據領土。」

      有些人企圖為今天的宗教戰爭辯護,指出上帝也贊成古代以色列人殺死迦南人。但這絕不該是今天以基督徒自居的人發動戰爭的藉口。為什麼呢?因為以色列人是直接受上帝吩咐執行刑罰的。他們向崇拜邪靈的人執行正義的判決。迦南人的崇拜牽涉到嚴重的性不道德,而且以兒童為祭。——申命記7:1-5;歷代志下28:3。

      古代以色列的戰爭並不是一般的衝突。一個證據是,上帝施行奇跡使以色列國得勝。例如:有一次,上帝吩咐古代以色列人用角、瓶子、火把作戰,這些無疑不是古代的一般戰爭武器!另一次,上帝吩咐以色列歌手站在軍隊的前端,當時以色列人要抵抗的,是一隊入侵的龐大聯軍。——士師記7:17-22;歷代志下20:10-26。

      另一方面,每逢以色列人沒有上帝授命而發動戰爭,他們就得不到上帝祝福,結果慘敗收場。(申命記28:15,25;士師記2:11-14;撒母耳記上4:1-3,10,11)因此,人不能援引以色列的戰爭作為根據,去證明基督教國發動戰爭是合理的。

      印度教徒假借宗教名義跟伊斯蘭教徒和錫克教徒作戰;伊斯蘭教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也彼此爭戰;在斯里蘭卡,佛教徒跟印度教徒互相殘殺。

      憑著上帝的名義殺人的突出事例是發生在16世紀法國的宗教戰爭。在歐洲史上,這些戰爭寫下了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對抗最血腥的一頁。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宗教戰爭,看看我們可以學得什麼教訓。

  • 法國的宗教戰爭
    警醒!1997年 | 4月22日
    • 法國的宗教戰爭

      1562年3月1日星期日,吉斯公爵和他的弟弟洛林樞機主教查爾斯,法國天主教會兩個巨頭,在武裝守衛護送下,騎馬向著巴黎以東的村落瓦西進發。他們決定在瓦西停下來,出席當地教堂舉行的彌撒。

      突然,他們聽見唱詩的聲音。原來有數百個基督新教徒在附近的穀倉聚集起來,正在唱詩崇拜。士兵強闖進穀倉去。當時情況一片混亂,雙方彼此辱罵,互相擲石。結果士兵開火,槍殺了數十個基督新教徒,另有一百人受傷。

      究竟是什麼事情觸發了這次屠殺呢?基督新教徒怎樣回應?

      歷史背景

      在16世紀的上半葉,法國繁榮昌盛、人口眾多。國內經濟發展蓬勃、人口大幅增加,人民開始著重較屬靈的事物和弟兄友愛。他們希望教會少點注重資財、多點追求神聖。有些教士和人文主義學者要求宗教改革,反對高級教士專權、低級教士無能的主教制度。一個大力主張革新的教士是天主教主教紀堯姆·布里松內。

      布里松內負責管理莫城主教區。他鼓勵轄下人民閱讀聖經,甚至資助學者把《基督教希臘語聖經》譯成法語。他這樣做很快就觸怒了維護天主教正統地位的巴黎索邦神學院大學,結果他的計劃告吹了。在1515年到1547年這段時期,布里松內因為得到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保護,才不致遭毒手。當時國王也傾向於改革。

      不過,弗朗西斯一世容許人批評教會是有限度的,他不許人威脅到社會秩序和國家團結。1534年,基督新教徒當中的極端分子四處張貼標語,譴責天主教彌撒是拜偶像的儀式。他們連國王的睡房門上,也釘上了標語。弗朗西斯一世勃然大怒,結果跟新教徒反目成仇,於是發起一場猛烈鎮壓新教徒的運動。

      殘酷鎮壓

      基督新教徒給縛在木柱上活活燒死。不少同情他們的人文主義者,以及信從新興基督新教的人紛紛逃離法國。當局著手審查書籍,控制教師、傳道員和印刷人員。

      韋爾多派首當其衝,遭當局猛烈反對。他們是少數重視聖經的人,住在法國東南部的貧窮村落裡。他們有些給縛在木柱上燒死,有數百人遭屠殺,另有大約20條村落被劫掠一空。——參閱6頁附框。

      天主教主教們意識到教會內部有必要改革。1545年12月,他們在意大利特倫托舉行了一次主教會議。據《劍橋現代史》說,這個會議在1563年結束,「結果是……教會把更大的權柄授予決心鏟除基督新教信仰的人」。

      戰爭序幕

      天主教會有不少人提倡改革運動,這些人不甘長期等待,於是轉而支持基督新教信仰。1560年左右,很多法國貴族和支持他們的人加入胡格諾派,於是基督新教徒(異議者)的稱呼就不脛而走。胡格諾派越來越聲勢浩大。有時,他們的公開聚會成了挑釁對抗的場合。例如,1558年,他們有數千人在巴黎聚集,一連四天高聲唱詩。

      這一切大大激怒了位高勢雄的天主教會領袖和平信徒。弗朗西斯一世的繼承人亨利二世受到洛林樞機主教查爾斯唆使,在1559年6月頒布埃庫昂敕令,公開聲明要把「馬丁·路德的無恥門徒」趕盡殺絕。於是,一場鎮壓胡格諾派的恐怖運動就在巴黎展開了。

      後來亨利二世在一次比武中受了重傷,幾週後與世長辭。他的兒子弗朗西斯二世受到吉斯家族慫恿,重申敕令,把態度強硬的基督新教徒處死。第二年,弗朗西斯二世駕崩,他的十歲弟弟查爾斯九世繼位,由母親卡特琳·德·美第奇攝政。吉斯家族不喜歡卡特琳的和解政策,他們一心要滅絕基督新教信仰。

      1561年,卡特琳在巴黎附近的普瓦西舉行會議,讓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神學家會面。1562年1月,卡特琳敕令容許基督新教徒在城外聚集,自由崇拜。天主教徒怒不可遏!這件事觸發了兩個月後的大屠殺,就是上文提到,基督新教徒在瓦西的穀倉遭人屠殺這件事。

      頭三次戰爭

      在瓦西發生的大屠殺引發了法國一連八次宗教戰爭的第一場,使法國從1562年到16世紀90年代中期一直陷於互相殺戮的可怕事件中。這些流血事件雖然也牽涉到政治和社會因素,卻主要是由宗教引發的。

      1562年12月,德勒之役結束,有6000人在這次戰役中喪生,然後第一次宗教戰爭也告終。1563年3月,雙方簽定昂布瓦斯和約,容許胡格諾派貴族在某些地區享有有限度的崇拜自由。

      《新大英百科全書》說:「第二次宗教戰爭是由胡格諾派引發的,他們害怕天主教會策劃國際陰謀。」當時,天主教裁判官常常把平民吊死,往往只因為對方是胡格諾派罷了。1567年,一個胡格諾派信徒企圖擄走國王查爾斯九世和皇太后,結果第二次宗教戰爭爆發。

      歷史家威爾和阿里爾·杜蘭特敘述在巴黎城外爆發充滿血腥的聖但尼之役,然後指出:「法國再度感到迷惘,宗教究竟是什麼,竟然使人大開殺戒。」1568年3月簽定的隆瑞莫和約容許胡格諾派享有昂布瓦斯和約所定明的有限度自由。

      可是天主教徒仍然憤慨難平,拒絕履行和約的條款。結果,1568年9月,第三次宗教戰爭爆發。戰後簽定的和約對胡格諾派作了更大的讓步。設防的市鎮,包括拉羅謝爾港,都割讓給胡格諾派。另外,顯赫的基督新教領袖,海軍上將科利尼獲委任為國王的顧問。天主教徒忿忿不平。

      「聖」巴托羅繆日大屠殺

      大約一年之後,1572年8月22日,在巴黎,科利尼從羅浮宮步行回家的時候遭人行刺,險些喪命。基督新教徒勃然大怒,聲言如果政府不迅速把兇手繩之以法,就會採取嚴厲的報復行動。年輕的國王查爾斯九世和皇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並幾位領袖私下商議,決定把科利尼除去。他們為免基督新教徒報復,於是一併下令,當基督新教徒前來巴黎,參加基督新教徒納瓦拉的亨利和瓦盧瓦的瑪格麗特(卡特琳的女兒)的婚禮,就把所有基督新教徒一舉鏟除。

      8月24日晚上,跟羅浮宮遙遙相對的聖日耳曼洛克塞魯瓦教堂響起鐘聲,這是展開大屠殺的信號。吉斯公爵和他的手下闖進科利尼睡覺的大樓,把科利尼殺死,屍首拋出窗外,人頭也割去。吉斯公爵發布消息:「國王下令,把他們殺盡,一個不留。」

      8月24日到29日期間,巴黎的街上,情景叫人驚心動魄。有些人說,塞納河染滿了成千上萬胡格諾派信徒的血。其他市鎮也血流漂杵。據估計,被殺的人數目由1萬到10萬不等;不過,一般相信,死亡人數至少3萬。

      一位歷史家報導:「有一件事,跟大屠殺同樣可怕,就是大屠殺後竟然人人歡騰。」教宗格雷果里十三世聽見這場大屠殺,竟然下令舉行感謝禮,並且致信卡特琳·德·美第奇,向她祝賀一番。另外,教宗命人鑄造紀念章去記念胡格諾派信徒被殺,同時授權人繪畫大屠殺的情景,畫上還寫著:「教宗贊同殺死科利尼」的字樣。

      大屠殺過後,據說查爾斯九世不時看見關於受害人的幻象,查爾斯向看護他的人喊叫:「我錯信讒言了!天主啊,饒恕我吧!」查爾斯九世在1574年去世,死時年僅23歲,他的弟弟亨利三世繼位。

      宗教戰爭延續下去

      這個時候,國內的天主教徒受到他們的領袖煽動,全力對抗胡格諾派。在圖盧茲,天主教教士勸勉教徒說:「把他們殺盡,掠個精光;我們是你們的父,我們會保護你們。」國王、國會議員、總督、首長紛紛帶頭採用暴力手段鎮壓,天主教平信徒也就亦步亦趨。

      可是,胡格諾派還擊了。「聖」巴托羅繆日大屠殺之後不出兩個月,他們就發動了第四次宗教戰爭。在某些地區,胡格諾派的人數比天主教徒多,他們把天主教堂裡的雕像、耶穌受苦像、祭壇等一一摧毀,甚至殺人如麻。法國基督新教領袖約翰·加爾文在他寫的冊子,《維持純真信仰宣言》裡聲稱:「市鎮和人,上帝一律不顧惜。」

      隨後接續有四次宗教戰爭發生。第五次宗教戰爭在1576年結束。當時國王亨利三世簽定和約,容許胡格諾派在法國各地全面享有崇拜自由。結果,巴黎這個天主教城市的民眾一起發難,把亨利三世趕走,認為他對胡格諾派過於寬容。天主教徒還設立了反對派政府神聖聯盟,由吉斯的亨利領導。

      最後,第八次宗教戰爭爆發,也就是三個亨利的戰爭。亨利三世(天主教徒)跟王儲納瓦拉的亨利(基督新教徒)聯手,對抗吉斯的亨利(天主教徒)。亨利三世指使人把吉斯的亨利暗殺了。可是1589年8月,亨利三世自己也遭一個多明我會僧侶行刺身亡。這樣,17年前逃過了「聖」巴托羅繆日大屠殺的納瓦拉的亨利繼位,成為國王亨利四世。

      由於亨利四世是胡格諾派,巴黎不肯俯首稱臣。天主教神聖聯盟在國內多處發動反對亨利四世的武裝衝突。可是亨利未逢敵手。最後,一支西班牙軍隊抵達支援法國的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只好放棄基督新教信仰而採納天主教教義。亨利在1594年2月27日加冕。他進入巴黎的時候,對戰爭已經極其厭倦的人民夾道歡迎,高呼萬歲。

      這樣,法國的宗教戰爭終告結束。這30多年間,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不斷互相殘殺。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頒下了歷史有名的南特敕令,容許基督新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和公開崇拜自由。據教宗說,南特敕令是「最糟的敕令,因為敕令容許人人享有信仰自由,而這是世上再可怕不過的事」。

      法國全國的天主教徒認為南特敕令顯示亨利背信,沒有堅守天主教教義。教會一直就這個敕令吵個不休。到差不多一個世紀以後,路易十四世廢除南特敕令,對胡格諾派發起更猛烈的迫害。

      戰爭後果

      到16世紀末葉,法國已經不比昔日的繁榮。半壁江山飽受摧殘、劫掠。士兵向人民巧取豪奪,結果引致農民起義。基督新教徒經過連串打擊——判處死刑,遭大屠殺,流亡國外,被迫放棄信仰等,人口大幅減少。到了17世紀初葉,基督新教徒人數寥寥可數。

      表面看來,天主教徒在法國的宗教戰爭得了勝利。是天主祝福他們嗎?顯然不是。憑著天主名義進行的殺戮令不少法國人極其厭倦,結果不再信奉宗教。他們成了18世紀反基督教運動的前驅。

  • 哪個宗教蒙上帝嘉許?
    警醒!1997年 | 4月22日
    • 不幸的是,16世紀法國的宗教仇恨並沒有隨著時間過去而消除。在接續的各世紀,宗教間的深仇大恨使歐洲四分五裂,在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期間,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再度短兵相接。自稱基督徒的人一再憑著上帝的名義彼此殘殺。

      今天,宗教仇恨和殺戮並沒有終止。近年在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互相殘殺。在前南斯拉夫地區,正教徒和羅馬天主教徒同樣拼個死活。看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在戰場上殺死跟自己相同宗教的人。這樣的殺戮合理嗎?上帝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