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予人生命的「水」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兩千多年前,位於阿拉伯沙漠的佩特拉城聲名鵲起。當地人口約3萬,氣候惡劣,每年平均雨量才150毫米,不過居民卻應付有方,結果佩特拉城還漸漸繁榮富庶起來。
在佩特拉生活的納巴泰人並沒有電動抽水機,他們也沒有建造巨型水壩。不過,納巴泰人曉得怎樣把水收集起來,加以保存。他們建築了好些小小的貯水池、堤防、通道和水塔,把小心翼翼貯存起來的水運到城裡,以及一塊塊小農地去,一滴水也不浪費。納巴泰人挖的井、建造的水塔都很堅固,時至今日,貝都恩人仍然沿用。
一位水文學家很欽佩地說:「水文學是佩特拉城的隱形之美。當地居民真的聰明絕頂。」納巴泰人也曾在內蓋夫耕作,當地每年雨量往往不到100毫米,因此近年來,以色列的農學家一直試著向納巴泰人借鑑。他們察看納巴泰人留下的幾千個小農莊,發現農民都巧妙地把冬天的雨水引到小小的梯田去。
在非洲的薩赫勒地區,農民飽受乾旱之苦,從納巴泰人身上學到的技巧,給他們不少幫助。不過,現代的貯水方法也毫不遜色。在非洲海岸附近,加那利群島當中的蘭薩羅特島,農民曉得在差不多全無雨量的情況下,種植葡萄和無花果。他們在圓洞的底部種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然後在泥土上鋪一層火山灰,以防止水分蒸發。這樣,露水就可以一滴滴地流到植物的根部,使其茁壯成長。
低科技解決方法
為了應付乾旱氣候,世界各地的人各施各法。在過去多個世紀,像印度塔爾沙漠的比什諾爾人,肯尼亞的圖爾卡納婦女,還有美國亞利桑那的納瓦霍印第安人,都就解決農業需求方面研究出種種集水技術。這些技術跟叫人驚嘆的高科技方法比起來,還要可靠得多。
20世紀建造的水壩多不勝數。大河給善加利用,大規模的灌溉系統也發展出來了。一位科學家估計,世上百分之60的河溪多少都曾受到控制。這些計劃固然有好處,但生態學家卻指出,計劃對環境造成破壞,千千萬萬人因而失去家園就更不用說。
再者,這些工程、計劃,就算是出於好意,急著用水的農民往往未能受惠。前印度總理甘地,提到印度改善灌溉的工程,說:「十六年來,錢花了不少,人民卻得不著半點兒好處——沒有灌溉,沒有水,生產沒增加,生活也沒有改善。」
另一方面,事實卻證明低科技方法更有效,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較小。在中國,各地社群自行建造的小池塘和水壩(共600萬個),於解決問題大有幫助。在以色列,人們發現只要動動腦筋,一桶水可以先清洗東西,再用來搞衛生,最後還可用來灌溉。
另一個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是滴灌。滴灌可保存土壤,所用的水是傳統灌溉方法的百分之5。用水要明智,自然也該挑適合乾旱氣候的植物來種,像高粱或黍,而不是需要大量灌溉的植物,像甘蔗或玉米等。
在家裡或工廠裡,人只要肯出一分力,同樣能減少用水。例如,工廠裡的水要是循環使用,製造1公斤紙,約1公升水就行了,節省下來的水逾百分之99。另外,墨西哥城已經把傳統的馬桶換掉,新馬桶的耗水量是原來的三分之一,當地還舉辦了一次資訊活動,旨在提醒市民節約用水。
成功的要訣
要解決水荒危機,或大部分環境問題,人得改變心態才行。人一定要互相合作,而非自私自利,必要時願意犧牲一下。為了下一代設想,人該下定決心,好好照料地球。關於這點,桑德拉·波斯特爾在其著作《最後的綠洲——面對缺水危機》裡,說:「自然系統是人未能也無法了解透徹的。我們需要一套準則,在面對有關的複雜決定時可以指引我們,叫我們處理得當。」
當然,這套跟水有關的「準則」,如果採納的人有限,用處就不大了。上至國家,下至人民,都得齊心合作,因為河流沒有國界之分。伊斯梅爾·薩拉杰爾丁在他的報告《解決水荒》裡說:「以往,水的量與質是分開來考慮的,但現在我們不得不把它視為全球的問題。」
不過,要各國同心協力解決問題,並不是容易的事。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承認:「在今天的世界裡,要全球一致行動,現在還不是時候;但努力實踐『萬眾一心』的精神,就刻不容緩了。」
-
-
尋找予人生命的「水」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第10頁的圖片]
上圖:在古代,佩特拉城的居民已曉得怎樣貯水
下圖:納巴泰人在佩特拉建造的引水道
[鳴謝]
Garo Nalbandian
[第10頁的圖片]
在加那利群島當中,有個島上的農夫學會在雨量極少的情況下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