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氣候反常?
    警醒!2003年 | 8月8日
    • 氣候反常?

      著名作家塞繆爾·約翰遜打趣道,「英國人碰面時總是先談談天氣」。近年來,天氣轉變已不再是打開話匣子的話題了,而是各地居民深表關注的事情,為什麼呢?雖說天有不測之風雲,氣候的變化卻實在糟透了。

      舉個例,2002年夏季,歐洲受到反常的暴風雨吹襲,造成「歐洲中部10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請看看以下的報導:

      奧地利: 「薩爾斯堡、克恩藤州和蒂羅爾等地受狂風暴雨嚴重破壞,情況尤其惡劣。泥沼充斥街道,堆積的淤泥和碎石高達15米。在維也納南鐵路,雷暴引致火車意外,多人受傷。」

      捷克共和國: 「布拉格災情嚴重,國內其他地區的情況更是慘不忍睹。整個城市頓成澤國,多達20萬人需要疏散。」

      法國: 「23人死亡,9人失蹤,成千上萬的人受水災影響。……其中3人於週一的風暴中被雷電擊中喪生;……一對夫婦連同車子也一併被水沖走,一名消防員救援後不幸殉職。」

      德國: 「自聯邦共和國成立以來,從未有過這麼大的疏散行動,把住在城市和鄉村的居民撤走。這的確是『世紀洪水』。成千上萬的居民離開家園,以免受害。在千鈞一髮之際,直升機救起一些災民。」

      羅馬尼亞: 「自7月中旬起,有10多人死於風暴。」

      俄羅斯: 「黑海海岸一帶至少有58人喪生。大約30輛汽車給淹埋海底,由於已發出新的暴雨警報,搜索生還者的工作被逼停止。」

      非歐洲獨有

      2002年8月,《南德意志報》說,「連續的暴雨在亞洲、歐洲和南美洲造成廣泛破壞。星期三尼泊爾山泥傾瀉,最少奪去50人的性命。颱風在中國南部導致8人死亡,以及為中部地區帶來豪雨。在泰國,湄公河水位上升至30年來的最高點,東北部地區淹浸了100多幢房屋。……另外,在阿根廷,有5人在暴雨後死去。……中國發生的夏季風暴,已奪去了1000多人的性命」。

      當世界各地正受水患困擾之際,美國卻發生大旱。據報,「全國各地的水井接近乾涸,不少河流流量大減。山火發生的次數是過去同期的兩倍多。農作物失收,食水供應短缺。還有,山火宗數大增,灰塵暴比以往更常見。有鑑於此,專家預測2002年旱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高達數十億美元」。

      北非部分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起,同樣遭受嚴重旱災打擊。報告指出,「降雨量比20世紀上半葉少百分之20-49,多人死於饑荒」。

      厄爾尼諾現象是由東太平洋的水溫上升促成,為南北美洲帶來周期性的水災和其他天然災害。a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絡報導,1983至1984年,厄爾尼諾現象導致1000多人死亡,在各大洲也引發不同天災,財產和牲口損失達100億美元。自從19世紀發現了厄爾尼諾現象後,這個現象約4年出現一次。可是,有些專家指出,「厄爾尼諾現象將更頻繁、更常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一篇文章毫不含糊地說:「暖和的秋季、潮濕的冬季,這些『反常』的氣候是由原本正常的地區性氣候轉變而來的。」誠然,另一些跡象顯示,環境的確大有問題。環保團體「綠色和平」預測,強烈颶風和豪雨將繼續蹂躪地球。嚴重的旱災燒毀森林,水災淹沒沿海地區,這些反常的氣候將改變地球的地貌。這樣的聲稱有沒有事實根據?這種「可怕的氣候」是由什麼促成的呢?

      [腳注]

      a 參看《警醒!》2000年3月22日刊「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 氣候出了什麼問題?
    警醒!2003年 | 8月8日
    • 氣候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四周發生的嚴重水災和猛烈暴風,只會越來越多。」——托馬斯·勒斯特,氣候災害專家。

      氣候真的出了問題嗎?許多人都很擔心。彼得·沃納博士是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學院的氣象學家,他說:「我們研究全球氣候的極端現象,像暴雨、水災、旱災、暴風等,並觀察這些氣象的發展,我們可以確實地說,這些極端的氣象在過去五十年間,上升了三倍。」

      許多人覺得,這些氣候反常的現象,證明全球溫度正在上升,也就是「溫室效應」。美國環保署說:「溫室效應是指地球溫度上升。溫度上升的原因,是由於大氣層中某些氣體(例如水蒸氣、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及甲烷等)捕捉了陽光中的能量。要是沒有這些氣體,熱量就會逸回太空中,地球的平均溫度就會比現在低攝氏33度。」

      可是很多人指出,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干擾了這個大自然的規律。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有一份網上出版物,名為《地球天文台》,說:「幾十年來,各地的工廠和汽車,把數以億噸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到大氣層中……許多科學家都擔心,如果溫室效應氣體積聚的地方越來越多,那麼本該離開地球的上升熱輻射,就困在地球無法逸走。結果,這些氣體把過量的熱能困在地球大氣層中,就像擋風玻璃把太陽熱量困在汽車裡面一樣。」

      有些人卻對這個說法表示懷疑,他們覺得人為排放的溫室效應氣體,所佔的百分比很低。可是跨政府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IPCC)卻不同意這個觀點。這個研究小組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資助的。小組報告說:「新的證據充分顯示,過去五十年間大部分觀察到的暖化現象,都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

      彼得·坦是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的氣候學家,他說:「如果真要我評估的話,我覺得全球氣候暖化,百分之60是人類過失造成的……其餘百分之40才是自然發生的。」

      全球氣候暖化可能的後果

      那麼,人類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最顯著的影響是什麼呢?大部分科學家都同意,地球的溫度真的升高了。氣溫上升的幅度多大呢?據IPCC在2001年發表的報告說:「自19世紀後期到現在,地球表面溫度上升了約攝氏0.4至0.8度。」許多研究人員都同意,溫度稍微上升跟地球的暖化現象有很大關係。

      的確,地球的氣候體系極為複雜,科學家也不清楚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或者到底有沒有原因。然而許多人認為,由於全球暖化,北半球的降雨量會越來越多,亞洲及非洲的旱象會越來越嚴重,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威力也會越來越大。

      各國政府必須合力解決

      很多人都覺得,既然問題是人類造成的,難道人類就沒辦法解決嗎?不少地區早就通過法令,限制汽車及工廠排放廢氣!可是,這些努力雖然用心良苦,效果卻不理想。污染是全球性 的問題,因此各國政府都必須通力合作,解決難題。1992年,里約熱內盧召開了地球高峰會議。十年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2002年,超過四萬名代表參加了這個會議,包括約一百名國家領袖。

      這類會議確實有一定作用,能讓科學家取得共識。德國的《每日鏡報》說:「1992年,大部分科學家對溫室效應仍半信半疑;可是今天他們不再懷疑這個效應了。」即使如此,德國的環境官員尤爾根·特里田提醒我們,問題還沒有方法解決。他說:「約翰尼斯堡會議不該一味高談闊論,還該採取實質行動。」

      可以停止不再破壞環境嗎?

      人類面對許多環境惡化的問題,全球暖化只是其中之一。要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態環境,真是談何容易。珍·古多爾是英國一位生態學家,她說:「人類終於願意面對現實,承認我們對環境造成多麼嚴重的傷害。我們絞盡腦汁,力圖用科技方法,解決問題。」她又警告說:「單靠科技還不夠,我們還得全情投入,心無旁騖。」

      我們再考慮一下全球暖化的問題。採取措施減低污染,所費不菲,貧窮國家根本花不起這個錢。有些官員擔心,一旦限制能源的使用,各類工業就要紛紛遷移到更貧窮的地區,工業家才有利可圖。即使是一心為人民謀幸福的領袖也左右為難。如果要推動國家經濟,遭殃的是環境;如果想保護環境,就會拖垮經濟。

      塞弗恩·卡利斯-茹熱基是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顧問小組的成員,他覺得作出改變,人人有責。他說:「要改善生態環境,人人都要付出努力。我們不能等國家領袖採取行動,才做點什麼事。我們必須把焦點放在個人責任上,也該急起直追,積極改變。」

      人該尊重環境,這樣的要求絕不過分;可是要人改變生活習慣以免破壞環境,卻絕非易事!比如說:大部分人都同意,汽車會促成全球暖化,因此有的人大概會減少開車,或索性不坐車子。可是這樣做是不容易的。就如伍珀塔爾氣候、環境及能量協會的成員沃爾夫崗·薩克斯最近指出,「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如工作地點、幼兒園、學校、購物中心)不得不去,又實在太遠,沒有車子就去不了……問題不在於想不想開車子,根本是別無選擇」。

      有的科學家擔心,全球暖化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實在太大了,到現在才設法改善,未免為時已晚。像喬治亞地球及大氣科學科技學院的羅伯特·迪金森教授就認為,即使從今天開始,大家不再污染環境,可是過去人類對大氣造成的巨大破壞,影響深遠,少說也要一百年後,才能復原!

      既然沒有任何政府、沒有任何人可以徹底改善環境,那麼問題是不是解決無望呢?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祈求蒼天,希望風調雨順。雖然這些活動看來十分幼稚,卻透露了一個基本真理:人類需要上帝的幫助,才能解決這些煩惱。

      [第15頁的精選語句]

      「新的證據充分顯示,過去五十年間大部分觀察到的暖化現象,都是由人類活動所引起的」

      [第14頁的附欄]

      「全球暖化會傷害健康嗎?」

      《科學美國人》有篇文章,提出這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文章預測,全球暖化將會「大幅增加許多嚴重疾病的發病率及令更多人患病」。例如,有些地方「因熱浪襲人而喪命的數字,預計到2020年會增加一倍」。

      全球暖化也會影響傳染病的傳播,雖然這個問題不是這麼受人注意。「蚊子傳播疾病,很可能越來越普遍。因為當天氣較暖和的時候,蚊子會繁殖得較快,叮人的次數也較多……由於各地溫度同時上升,蚊子就會侵入一些牠們本來無法生存的地方,並把疾病帶進去。」

      最後,全球暖化也會釀成水災和旱災,兩種災害都會令水源污染。因此,全球暖化的威脅,絕不可等閒視之。

      [第15頁的圖片]

      溫室效應把熱量困在大氣層內,無法逸到太空

      [鳴謝]

      NASA photo

      [第15頁的圖片]

      人類把數以億噸的污染物排放到大氣層中,令溫室效應加速形成

  • 天災不再!
    警醒!2003年 | 8月8日
    • 天災不再!

      「現代人一味貪求舒適快捷,事事以商業利益為重,結果大大忽視了地球的自然環境。」《挽救地球——期限只剩五千日》一書的封套上印了這句話。人類長期貪得無厭,我們這代人就要承受惡果。不論全球氣溫上升的各種理論孰是孰非,有一點卻是證據確鑿的,這就是人類正破壞這顆美麗的星球。我們的惟一希望,是上帝實現聖經預言,讓「敗壞大地的人也要敗亡」。(啟示錄11:18)

      上帝會鏟除腐敗的人為統治制度,引進一個新制度。在你斷言這不過是痴人說夢之前,請認真想想:有誰能比地球的創造者更了解地球生態需要什麼?地球深陷如此的境況,難道他也無權過問嗎?聖經清清楚楚地說,上帝的確有權過問。以賽亞書45:18指出,耶和華是「是創造高天的上帝,又是塑造、製成、堅立大地的主。他創造大地,不是徒勞的;他塑造大地,是要給人居住」。上帝言出必行,也萬事皆能,他一定會干預事情。

      上帝干預事情的方式,就是引進一個新政府,也就是一個新王國,來管治地球。基督徒誦念「主禱文」時,說「願你的王國來臨」,就是祈求這個新政府接掌大地。(馬太福音6:9,10)上帝的王國,也就是上帝的政府,深明怎樣因應地球微妙的自然循環,施行統治。這個政府能夠有效解決地上的污染和濫用資源的問題,使受破壞的地區重獲生機,就像以賽亞書35:1,6說:「荒原……像番紅花盛放……曠野有水湧出,荒原有河奔流。」

      在上帝干預事情之前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在2002年幾場水災過後寫道:「當大自然的力量要衝破堤壩的時候,沒有人能擋得住。天災從不間斷。」一點也不錯。當氣候反常釀成災害,人類能夠做到的,最多也不過是勉力應付而已。災難帶來種種痛苦,也帶來若干正面作用,比如能推動人把對鄰人的愛化作行動。(馬可福音12:31)例如,最近在歐洲發生的幾場大水災,看來對某些人起了正面作用。一份報章指出:「熱心的志願人員來自德國各地,一起投入救援工作。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型的志願活動。」

      許多耶和華見證人也加入志願救災工作。下一篇文章會提到見證人在四個受風災吹襲的不同地區,展開的救援工作。這些基督徒所做的,彷彿一個展示未來的預觀,讓我們看到在上帝那將臨的政府治下,愛與關懷如何取代貪婪自私,洋溢四處。(以賽亞書11:9)a

      上帝應許古代以色列人的這句話能讓基督徒感到安慰,上帝說:「我就必按時降雨在你們的地上,賜下秋雨和春雨。」(申命記11:14)有幸在上帝的新世界裡生活的人,都會看到這個應許實現,到時不會再見到因氣候反常而產生的災難。

      [腳注]

      a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聖經應許的王國政府,請聯絡本地的耶和華見證人,或照本刊列出的地址寫信給我們。

      [第17頁的附欄或圖片]

      氣候變化盡在掌握

      在上帝的新世界裡,沒有人會害怕自己的房屋禾稻因暴雨狂風,毀於一旦。(彼得後書3:13)聖經說得很清楚,天氣變化盡在上帝和他兒子耶穌基督的掌握之中。請考慮以下經文。

      ◼ 創世記7:4,「再過七天,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日、四十夜」。

      ◼ 出埃及記14:21,「耶和華就刮起強勁的東風,整夜吹在海上,使海水退去,海床變成乾地,水也分開了」。

      ◼ 撒母耳記上12:18,「撒母耳呼求耶和華,當天耶和華就打雷降雨,民眾就非常懼怕耶和華和撒母耳」。

      ◼ 約拿書1:4,「耶和華使海上刮起大風,海就狂風大作,船也幾乎毀壞」。

      ◼ 馬可福音4:39,「耶穌醒來,[憑著上帝賜予的力量]斥責風,對海說:『不要作聲!安靜吧!』風就緩和下來,大大平靜了」。

      [第17頁的圖片]

      在上帝的新世界裡,我們不用再害怕天災了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