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在鬧水荒?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世界在鬧水荒?
「能享用來源可靠、潔淨又充足的淡水,是生存、生活舒適、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可是,我們卻不斷濫用淡水,好像淡水是源源不絕,取之不盡似的。現實可不是這樣。」——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
過去一千年,每逢星期四正午,西班牙巴倫西亞市有個獨一無二的裁判所開庭聆訊,解決供水糾紛。
巴倫西亞的平原土地肥沃,當地農民十分依賴灌溉,要灌溉自然要大量用水。不過,在巴倫西亞一帶,供水一向不足。因此,農民覺得分配不公,就可以向裁判所提出上訴。因水起紛爭不是「新」聞,但問題能妥善地解決的,委實不多。
大約四千年前,以色列別示巴附近一口井,也曾叫牧羊人之間爆發激烈衝突。(創世記21:25)從那時起,中東地區的用水問題變本加厲,至少兩位聲名顯赫的中東領袖更曾揚言,爭奪水源可能是引發他們向鄰國宣戰的導火線。
在雨量稀少的國家裡,水常常觸發強烈的情緒,原因再簡單不過:水是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科菲·安南說:「淡水十分寶貴,沒有它,人就活不成了。淡水無可替代,沒有代用品。另外,淡水供應也很容易出問題;人類的活動大大影響了可用淡水的質和量。」
今天,全球淡水的質和量都正大受威脅,程度前所未見。有的地方看來供水充足,倖免於難,但我們不該以偏概全,以為問題不大。
供水日減
聯合國副祕書長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說:「有些方面,人性是大大矛盾的,其中之一,就是物以稀為貴。井還有水,就不知道水的可貴。有的地區易鬧旱災,井固然日漸枯竭,但現在,就是沒怎麼鬧過水荒的地方,井也開始乾涸了。」
日復一日面對供水不足的人深明其苦。阿索干是印度馬德拉斯的白領職員。每天,阿索干黎明前兩小時就起來,提著五個桶,到公共水龍頭去。其實,路程才5分鐘左右,但供水時間只限於每天早上4時到6時,因此天還沒亮,阿索干就得前來排隊。他帶回家裡去的水,得足夠一天使用。阿索干不少印度同胞,以及世上另外10億人,還不及他幸運;他們的家附近沒龍頭,沒有河,有的連井也沒有。
非洲的薩赫勒地區,情形正是這樣。阿卜杜拉是男孩子,住在當地一個小村莊裡。交通標誌說那村莊像綠洲一樣,但那兒鬧水荒已好些日子,而且幾乎一棵樹也沒有。阿卜杜拉得走到逾1公里以外的井去,給家人打水。
世上有些地方,潔淨的淡水已開始供不應求,原因很簡單:不少人本就住在長年乾旱或雨量不多的地區,水一向少得可憐。(請參考第3頁的地圖。)據斯德哥爾摩環境學研究所說,世上三分之一的人都住在缺水地區,缺水程度從中等到嚴重不等。與此同時,人們對水的需求也增加了,其增加速度比人口增長還快一倍多。
另一方面,水的供應大致上仍維持不變。把井挖深一點或建造貯水池,也許能暫緩水荒,但降雨量和地下貯水量基本上始終如一。因此,氣象學家預料不出25年,世上每人可用的水可能要減少一半。
影響糧食與衛生
供水不足對生活有何影響?其一,是有損健康。說的並不是人會口渴而死,而是水質惡劣,用來煮菜弄飯或飲用,就可能致病。伊麗莎白·多德斯韋爾說:「大約百分之80的疾病,以及發展中國家的死亡人數逾三分之一,都是污水所引致的。」有的發展中國家雨量不多,供水往往給人或動物的排泄物、殺蟲劑、肥料,或工業化學品所污染,貧苦人家也許別無選擇,能用就用。
人需要水,才能把廢物排出體外;環境要潔淨衛生,同樣得耗用大量的水。不過,許多人根本沒多少水可供使用。1990年,26億人生活在衛生情況不如理想的地區裡。1997年,人數增加到29億,這數目差不多佔全球人口一半。老實說,搞好衛生是當務之急。在一次聯合聲明中,聯合國官員卡羅爾·貝拉米和尼丁·德賽警告說:「水不適宜飲用,衛生又因缺水而搞不好,於兒童的健康、發育各方面都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生產食物也無水不行。不少植物固然受雨水滋養,但近年來,世界人口暴漲,糧食需求日增,灌溉的重要自不待言。今天,世上百分之36的莊稼都不澆灌不行,但全球要灌溉的農地,總面積約二十年前達到高峰後,就一直逐步減少。
在家裡,我們如果擰一擰龍頭,水就不絕而來,或者衛生間設備良好,排泄物一下子通通沖走,大概就很難想像世界在鬧水荒了。但我們該記住,世上只有百分之20的人能享用這些「奢侈品」。在非洲,許多婦女每天運取用水,可能要花上6小時,水往往還受污染了。這些婦女對現實的殘酷再清楚不過:潔淨、安全的水很少,而且愈來愈少。
科技能解決問題嗎?人們能夠以更合乎經濟效益的方式運用水源嗎?水往哪兒去了?接著的文章會試著解答這些問題。
-
-
世界在鬧水荒?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第5頁的附欄]
水荒危機
◼ 污染在波蘭,只有百分之5的河水是適宜飲用的,百分之75的河水已受到嚴重污染,就是作工業用途也不行。
◼ 城市供水在墨西哥城,即世界第二大城市,地下水位正持續下降,而該城百分之80的供水都來自地下水。抽取的地下水比天然補給的多百分之50以上。中國的首都北京,情況也大同小異。近年來,北京的蓄水層水位每年下降超過1米,三分之一的水井都已乾涸。
◼ 灌溉在美國,巨大的奧加拉拉蓄水層裡的水愈來愈少,得克薩斯州西北部要澆灌的農地因而缺水,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一。中國和印度,也就是世上第二和第三個主要糧食生產國,情況同樣不妙。在南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灌溉耗用了大量的水,以致地下水位在過去十年下降了超過23米。
◼ 河川日少在旱季,恆河這大河的水不再流到海裡去,因為水流給改道,全流到其他地方去了。在北美洲的科羅拉多河,情形也一樣。
[第3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供水不足的地方
鬧水荒的地區
-
-
水哪兒去了?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水哪兒去了?
印度的乞拉朋齊,雨量之多是世上數一數二的。在雨季,喜馬拉雅山麓的山給9000毫米的雨水弄得濕透,儘管這樣,乞拉朋齊竟同樣鬧水荒。
由於當地的植物所餘無幾,雨下過後,隨即「溜之夭夭」,無法給保存下來。雨季結束後兩個月,乞拉朋齊就開始鬧水荒了。許多年前,羅賓·克拉克就曾在其著作《水——國際危機》中,說乞拉朋齊是「世上最多雨的沙漠」。a
孟加拉在乞拉朋齊下游不遠處,人煙稠密,地勢頗低。每逢雨季,雨水從印度和尼泊爾光禿禿的山邊像瀑布般傾瀉下來,孟加拉往往首當其衝,飽嘗水患。有幾年,孟加拉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淪為澤國。可是,洪水退去後,恆河又仿如涓流,土地乾旱不堪。孟加拉一億多人,年復一年面對這殘酷的循環——水患過後,旱災又至,但禍不單行,當地的井水還給砷污染了,中了砷毒的人可能成千上萬。
離阿拉爾海不遠,烏茲別克的努庫斯市,水沒有受砷污染,卻鹽分過高。表土給水浸透後,鹽分湧到地上來,結果棉株開始給白色、殼一般的鹽覆蓋著,無法茁壯成長。這種情況稱為鹽化作用,不是今天才有的。四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農業就是基於同一理由而衰微。過度澆灌,加上排水設施不足,結果土壤裡的鹽分就在地面上囤積起來。收成要有保證,淡水就得愈用愈多,但土壤最終就會寸草不生了。
水哪兒去了?
說來遺憾,雨水常常傾盆而下,導致水患之餘,水也不過匆匆流過陸地,到海裡去了。此外,有的地方雨量多,有的卻少得可憐。記錄所得,乞拉朋齊在某12個月期間雨量逾2萬6000毫米,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卻可能連年乾旱,不見甘霖。
再者,地上的人多半都住在雨量不多的地區裡。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地區雨量充足,在那兒生活的人卻很少。同樣,亞馬遜大河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佔全球徑流量的百分之15,但該區人煙稀少,用水有限。另一方面,埃及人口約6000萬,但雨量極少,當地人要用水,就到尼羅河去,令尼羅河日漸枯竭。
許多年前,供水差異大並沒有構成嚴重問題。據調查顯示,在1950年,世上沒有任何地方,是供水少或極度不足的。但時移勢易,情形今非昔比。在北非的乾旱地區和亞洲中部,每人平均可用的水只有1950年的十分之一。
對水的需求增加,除了人口增長,許多人煙稠密的地方都雨量不多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在今天,社會要繁榮進步,供水充足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需求日增
你要是住在工業國家裡,就一定留意到工廠都設於主要的河流附近。當然了,因為生產任何東西,不管是電腦還是紙夾,全都無水不行。另外,食物製造商用水也多得驚人。同樣,發電廠不斷耗水,因此往往也建於湖畔、河邊。
對農民來說,水就更重要了。在許多地方,雨量不是太少,就是不大穩定,叫收成難有保證,於是灌溉看來是上上之策。只要收成好,世上的人就不用忍飢捱餓了。由於作食用的農產品都不澆灌不行,用於農業的水也佔地球淡水供應的一大部分。
此外,家庭耗水量也增加了。在20世紀90年代,多達9億人移居城市,他們都需要充足的衛生設施,以及有安全的水使用。水一般取自河流或井,但對大城市來說,這些水已不敷應用了。且以墨西哥城為例。目前,墨西哥城得利用水管,把125公里以外的水運到城裡來,抽送的水途經綿延山脈,這些山比墨西哥城要高1200米。迪特爾·克雷默在其報告《水乃生命之源》中,把情況比作「章魚;水管像章魚的腕足般伸到城外去,把水運送過來」。
因此,不管是工農業還是城市,全都嚷著要更多的水。目前,藉著提取蓄水層裡的水(地下水),供求還能維持平衡。蓄水層是地球一個主要的淡水來源。不過,這些水不是取之不盡的。蓄水層的水就像銀行裡的錢,存款少,就不能提了又提,取了又取。這樣做,人早晚會自食其果。
地下水——運用得當與失當
挖井後,從井裡打來的水就是地下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地下水——隱而不見的瀕危資源》估計,家庭和澆灌用的水一半是地下水。由於地下水通常比地球表面的水潔淨些,不管是城市、鄉間,飲用的水往往是地下水。提取地下水要是適可而止,供應就能維持不變,因為雨水不時慢慢滲進蓄水層,使地下水得到補充,但人們數十年來苛索不絕,被提取的地下水遠超過天然所補給的。
結果,地下水位跟地面距離愈來愈遠,要提取地下水,就得愈挖愈深,但這樣做既不划算,也不切實際。井水一旦枯竭,不但經濟會大受打擊,人也會大禍臨頭。在印度,這類慘事已開始出現。生產供中國中部平原和印度共10億人的糧食,都有賴於地下水,前景委實不妙。
地下水供應日漸短缺之餘,還受到污染,叫問題雪上加霜。農用肥料、人和牲畜的排泄物,以及工業化學品都正流到地下水裡去。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報告說:「蓄水層一旦受到污染,就可能得花不少時間和金錢來補救,還可能補救不來。有人把慢慢流進蓄水層的污染物叫做『定時炸彈』。事情正威脅著人類安危。」
水從蓄水層提取出來,澆灌土地,但最後也許把土地毀了,這真是一大諷刺。在乾旱或雨量不多的國家,不少要灌溉的農地都受著鹽化作用的侵害。在印度和美國,即世上兩大糧食生產國,百分之25的農地已受到嚴重破壞。
小心用水,長用長有
儘管問題不少,但只要小心用水,情況就不致太糟。如果澆灌方法不當,水沒滋潤植物以前,百分之60已給浪費了。利用現有的科技提高效率,工業用水可減少一半。如果水管爆裂後即時修好,城市的耗水量甚至可減少達百分之30。
要節約用水,就得有心有力才行。我們能滿有把握,相信地球上寶貴的水能保存下來,供後人使用嗎?下一篇文章會探討這個問題。
[腳注]
a 請參閱《儆醒!》2001年5月8日刊,「乞拉朋齊乃『雨水之水鄉』」。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世界無水不行
工業的生產或製造過程,十有八九都耗用大量的水。
◼ 生產1噸鋼可用上280噸水。
◼ 製造1公斤紙可能得花多達700公斤水(如果工廠裡的水沒有循環使用)。
◼ 製造一輛典型的美國汽車,生產商所用的水,重量是車子重量的50倍。
農民對水的需求也許一樣大,如果在雨量少的地區飼養牲畜,就需要更多的水。
◼ 從加利福尼亞的牛肉製造1公斤牛排出來,得用上2萬零500公升水。
◼ 處理一隻冰鮮雞,就得至少用上26公升水。
[第8頁的圖表或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耗水百分比
農業 65%
工業 25%
家庭 10%
[第9頁的圖片]
總水管破裂,龍頭沒關好,巨量的水就這樣白白流失
[鳴謝]
AP Photo/Richard Drew
-
-
尋找予人生命的「水」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尋找予人生命的「水」
兩千多年前,位於阿拉伯沙漠的佩特拉城聲名鵲起。當地人口約3萬,氣候惡劣,每年平均雨量才150毫米,不過居民卻應付有方,結果佩特拉城還漸漸繁榮富庶起來。
在佩特拉生活的納巴泰人並沒有電動抽水機,他們也沒有建造巨型水壩。不過,納巴泰人曉得怎樣把水收集起來,加以保存。他們建築了好些小小的貯水池、堤防、通道和水塔,把小心翼翼貯存起來的水運到城裡,以及一塊塊小農地去,一滴水也不浪費。納巴泰人挖的井、建造的水塔都很堅固,時至今日,貝都恩人仍然沿用。
一位水文學家很欽佩地說:「水文學是佩特拉城的隱形之美。當地居民真的聰明絕頂。」納巴泰人也曾在內蓋夫耕作,當地每年雨量往往不到100毫米,因此近年來,以色列的農學家一直試著向納巴泰人借鑑。他們察看納巴泰人留下的幾千個小農莊,發現農民都巧妙地把冬天的雨水引到小小的梯田去。
在非洲的薩赫勒地區,農民飽受乾旱之苦,從納巴泰人身上學到的技巧,給他們不少幫助。不過,現代的貯水方法也毫不遜色。在非洲海岸附近,加那利群島當中的蘭薩羅特島,農民曉得在差不多全無雨量的情況下,種植葡萄和無花果。他們在圓洞的底部種葡萄樹和無花果樹,然後在泥土上鋪一層火山灰,以防止水分蒸發。這樣,露水就可以一滴滴地流到植物的根部,使其茁壯成長。
低科技解決方法
為了應付乾旱氣候,世界各地的人各施各法。在過去多個世紀,像印度塔爾沙漠的比什諾爾人,肯尼亞的圖爾卡納婦女,還有美國亞利桑那的納瓦霍印第安人,都就解決農業需求方面研究出種種集水技術。這些技術跟叫人驚嘆的高科技方法比起來,還要可靠得多。
20世紀建造的水壩多不勝數。大河給善加利用,大規模的灌溉系統也發展出來了。一位科學家估計,世上百分之60的河溪多少都曾受到控制。這些計劃固然有好處,但生態學家卻指出,計劃對環境造成破壞,千千萬萬人因而失去家園就更不用說。
再者,這些工程、計劃,就算是出於好意,急著用水的農民往往未能受惠。前印度總理甘地,提到印度改善灌溉的工程,說:「十六年來,錢花了不少,人民卻得不著半點兒好處——沒有灌溉,沒有水,生產沒增加,生活也沒有改善。」
另一方面,事實卻證明低科技方法更有效,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也較小。在中國,各地社群自行建造的小池塘和水壩(共600萬個),於解決問題大有幫助。在以色列,人們發現只要動動腦筋,一桶水可以先清洗東西,再用來搞衛生,最後還可用來灌溉。
另一個切合實際的解決方法是滴灌。滴灌可保存土壤,所用的水是傳統灌溉方法的百分之5。用水要明智,自然也該挑適合乾旱氣候的植物來種,像高粱或黍,而不是需要大量灌溉的植物,像甘蔗或玉米等。
在家裡或工廠裡,人只要肯出一分力,同樣能減少用水。例如,工廠裡的水要是循環使用,製造1公斤紙,約1公升水就行了,節省下來的水逾百分之99。另外,墨西哥城已經把傳統的馬桶換掉,新馬桶的耗水量是原來的三分之一,當地還舉辦了一次資訊活動,旨在提醒市民節約用水。
成功的要訣
要解決水荒危機,或大部分環境問題,人得改變心態才行。人一定要互相合作,而非自私自利,必要時願意犧牲一下。為了下一代設想,人該下定決心,好好照料地球。關於這點,桑德拉·波斯特爾在其著作《最後的綠洲——面對缺水危機》裡,說:「自然系統是人未能也無法了解透徹的。我們需要一套準則,在面對有關的複雜決定時可以指引我們,叫我們處理得當。」
當然,這套跟水有關的「準則」,如果採納的人有限,用處就不大了。上至國家,下至人民,都得齊心合作,因為河流沒有國界之分。伊斯梅爾·薩拉杰爾丁在他的報告《解決水荒》裡說:「以往,水的量與質是分開來考慮的,但現在我們不得不把它視為全球的問題。」
不過,要各國同心協力解決問題,並不是容易的事。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承認:「在今天的世界裡,要全球一致行動,現在還不是時候;但努力實踐『萬眾一心』的精神,就刻不容緩了。」
優質的水供應充足固然重要,但要身體健康,生活愉快,這樣還不夠。我們得先承認,人對賜予生命和水的那位是負有義務的。(詩篇36:9;100:3)人不該只顧眼前利益,剝削地球和其中資源,相反,像造物主教導人類始祖,人必須加以「修理,看守」才行。——創世記2:8,15;詩篇115:16。
非同凡響的「水」
水是維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難怪在聖經裡,水用來比作某些事物。事實上,要活得充實、快樂,我們就得承認這種象徵性的水的根源。另外,我們也要向公元1世紀一個女子借鏡。她跟耶穌基督說:「先生,給我這水吧。」(約翰福音4:15)請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
耶穌在一口深井旁邊停下來。這口井位於今天的納布盧斯附近,時至今日,世界各地的人仍經常到訪。公元1世紀,許多婦女常常到這兒來,給家人打水。當時,在井旁的撒馬利亞婦人也一樣。耶穌跟她說,他可以給她「活水」;這種水是永不枯竭的。——約翰福音4:10,13,14。
撒馬利亞婦人自然對耶穌的話感興趣了。不過,耶穌提到的「活水」,當然不是實際的水,他想到的,是能夠使人永遠活下去的屬靈供應。話雖如此,象徵性的水跟實際的水也不無關係——要充分享受生命,兩者缺一不可。
在古代,上帝的子民也曾鬧水荒,他不止一次給他們解決問題。上帝施行奇跡,為一大群要經由西奈荒漠,往應許之地去的以色列人提供用水。(出埃及記17:1-6;民數記20:2-11)上帝的先知以利沙,曾潔淨耶利哥城的井水。(列王紀下2:19-22)以色列人幡然悔悟,從巴比倫返回故土時,上帝領他們到曠野裡的水去。——以賽亞書43:14,19-21。
今天,地球正亟須源源不絕的水。造物主耶和華曾多番緩解水荒,他將來難道不會同樣行嗎?聖經保證他一定會採取行動。上帝曾談及他應許的王國統治下的情形,說:「我要在淨光的高處開江河,在谷中開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為水池,使乾地變為湧泉。好叫人看見、知道、思想、明白;這是耶和華的手所做的。」——以賽亞書41:18,20。
聖經應許我們,在上帝王國統治下,人「不飢不渴」。(以賽亞書49:10)多虧這個統治全球的新政府,水荒危機一定解決得了。這個政府,也就是耶穌教人祈求的上帝王國,將「以公平公義」運作,「從今直到永遠」。(以賽亞書9:6,7;馬太福音6:9,10)到時萬眾一心,人人真正無分彼此。——詩篇72:5,7,8。
我們要是現在就尋找予人生命的水,就能期待地球有這麼一天,供水源源不絕,取之不盡。
[第10頁的圖片]
上圖:在古代,佩特拉城的居民已曉得怎樣貯水
下圖:納巴泰人在佩特拉建造的引水道
[鳴謝]
Garo Nalbandian
[第10頁的圖片]
在加那利群島當中,有個島上的農夫學會在雨量極少的情況下耕作
[第13頁的圖片]
耶穌答應給婦人「活水」,他的意思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