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世人口的增長——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普世人口的增長——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
「第五十億嬰孩。」這便是中國政府對小女嬰王荷的稱呼。1987年7月11日子夜,小女嬰在北京一所醫院誕生。沒有人能夠說這個嬰兒是否真的在那時把世界的總人口帶到50億的大關。可是,她的確在聯合國定為世界人口達到這個數目的時刻呱呱墜地。中國政府只是利用這件事去強調中國和整個世界所面對的嚴峻人口膨脹問題而已。
統計數字顯示,地上人口正以令有些專家憂慮的速度增長。按現時的增長率,地球的人口在40年內便會增加一倍。專家告訴我們,人口若以這種速率增長,所需的糧食很快便會超越世界的糧食產量,恐怕會造成普世的饑荒。此外,既然世上的天然資源有限,不住膨脹的人口會提早耗盡資源,結果必然導致全球性的災難。專家們認為,假若糧食和資源的短缺不足以把人類消滅,人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必然能夠這樣行。目前人正肆意破壞空氣、水源和土地,這樣行其實與扼殺自己無異。人口增加只會加速自殺的步伐而已。這一切聽起來好像是大禍臨頭的先兆。
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有些人覺得,除非採取激烈行動去減低人口增長的速度,否則全人類的福利便會受到威脅。另一些人相信,像以往一樣,遲早會有人找出新的方法去解決糧食、資源、污染及其他有關的難題。還有些人則覺得,地上的總人口最終會穩定下來,因此無需杞人憂天、大驚小怪。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的每一方面,人們都有強烈的主張和見解。顯然,世界人口增長是個深具爭議性的重大問題。
可是,值得留意的是,大聲疾呼人類面臨末日的通常是那些住在較富裕而居住空間較大的國家裡的人。他們發出警告的原因主要是,他們察覺自己的生活水準和前途福利正受到威脅。但是那些住在貧窮、低發展和人口過剩的國家裡的人又怎樣呢?他們對於人口問題有什麼看法?在這些人煙稠密的地方,生活的情形怎樣?
《儆醒!》將你帶到世上一些人口密度極高的地方,讓你親自看看生活在人口爆炸壓力之下是什麼滋味,並且幫助你了解若干有關的問題。
-
-
在人煙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在人煙稠密的香港,我一天的生活
香港是世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香港的人口有580萬,聚居在10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此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2人。既然只有百分之10的土地為人所居,這意味到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大約是5萬4000人!可是,對於大都市裡繁忙的生活、狹窄的居住空間、熙來攘往的交通和嚴重污染等難題,當地居民卻看來適應得相當好。
鬧鐘的尖銳響聲在早上7時30分吵醒了我。從沙發爬起來後,我盡快梳洗和穿上衣服。我與父母及三個妹妹住在一間小樓房裡,人人都要出外工作。故此,早上我們經常要輪流使用洗手間,而且使用的時間頗為有限。匆匆吃過早點後,我騎上腳踏車往火車站去。一天的勞碌生活便開始了。我頓成了在香港忙著上班的浩大人潮的一分子。
火車飛快地越過擁擠的房屋和稠密的摩天大廈,之後我轉乘公共汽車穿過海底隧道。隧道裡的車輛川流不息,接踵而來。最後車子抵達港島中環的金融區,也是我工作的所在地,我不禁呼了一口氣。視乎當日交通的情況,整個行程可能消耗一個到一個半小時。我終於在上午9時30分到達辦公室。可是我一坐下,電話鈴聲已響起了。這是今天的第一位客人。每天的過程看來總是千篇一律——電話一個接著一個,聽筒擱在機座上的機會實在不多。不知不覺,午膳小休的時候又到了。
現在我的難題是在餐廳裡找座位。雖然這個地區的餐廳很多,可是看來好像人人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甚至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似的!再一次我要跟陌生人共用一張桌子。這是稠密的香港人生百態之一。吃過一頓匆忙但卻營養豐富的中式午飯之後,我便返回辦公室。
下班的時間是下午5點30分,但我卻很少能夠準時離開。果然,當我伸個懶腰望望大鐘時,已是下午6點15分了。有些日子我要到七點過後才能下班踏上歸家之途。
先乘公共汽車,繼而火車。火車抵站後,我前往停泊腳踏車的地方。騎著腳踏車返家途中,我不期然想到,我們居住的小鎮已經蛻變成一個繁喧的現代都市了。從前的矮小村屋已被二三十層高的大廈取代,寬闊的高速公路吞噬了大片田野,巨大的行車天橋充斥著不絕於耳的交通噪音。從前的悠閒生活已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的家委實是細小了一點——不及28平方米的地方住了六個人。我並不擁有一個私人房間,這便是晚上我在客廳長沙發睡覺的緣故。不過,至少我的雙親擁有一個房間,三個妹妹也可以睡在她們小房間的雙層床上。對我們來說,私隱是一件奢侈品。
即使家裡地方不大,比起以前一家六口住在公共屋邨的一個單位裡,已經是很大的改善了。若跟數以千計住在旺角區「籠屋」的人比起來,我們更可算是天之驕子。這些出租的「籠屋」擺滿三層床,每個床位長1.8米、深0.8米、高0.8米,住客只有地方擺放一張床褥和少許私人物件。傢具?對不起,沒地方。
到晚上九點,家人都回來了,我們便一起吃晚飯。飯後有人隨手開了電視機,這樣一來,可把我靜下來作點研讀的希望抹殺了。我只好耐心等候,到十一點鐘所有人都就寢之後,才能夠獨佔廳間,在寂靜中聚精會神研讀。到了午夜,我也要上床休息了。
自從離開學校,十二年來我不停工作。我希望有一天能成家立室,但現在我天天都要辛勤工作,為口奔馳,根本騰不出時間去深入認識一位異性。此外,有人說得不錯,找個地方住簡直難於登天。雖然我們學會了適應環境,可是在我看來,這種鬧哄哄的城市生活是違反自然的。然而我也意識到,跟世上千百萬或甚至億萬的人比較,我已算很幸福了。他們住在簡陋的房舍裡,缺乏水電供應,或連基本的衛生設備也沒有。無可置疑,我們需要一個較好的制度、較好的世界和較好的生活方式。——建強口述
-
-
『兒女誠然可貴,兒子卻屬必需』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兒女誠然可貴,兒子卻屬必需』
印度的人口逾8億5000萬,出生率是千分之31。每年在印度出生的嬰兒約達2600萬,相當於加拿大的人口。難怪印度政府的當務之急包括控制人口的劇增在內。他們在這方面有多成功?他們面對一些什麼障礙?
「二十歲之前,切不可!30歲以後,絕對不可!只養兩個孩子——夠了!」印度孟買家庭計劃指導會總部走廊上掛著的彩色海報向人提出這樣的勸告。另一張海報描繪五個兒女環繞著一個飽受煩擾的母親,題詞是個警告:「不要將來才後悔!」所要表達的信息十分清晰:一家兩個孩子就夠了。可是,令一般人接納和遵行政府一家兩孩子的提議卻絕非易事。
「印度教徒認為人的快樂跟兒女的數目成正比。他們的確把兒女視為家庭的福分。可是,即使一個男子已經子女滿堂,他仍不會停止祈求多子多孫,」《印度教的禮儀、習俗和儀式》一書說。從宗教角度來看,家裡的長者把男丁視為更可貴。該書繼續解釋說:「沒有什麼事比死後沒有子孫送終更不幸,人們認為這種欠缺可以妨礙人死後進入極樂之地。」
拜祭祖先的儀式也需要兒子在場。「最低限度必須有一個兒子,」《印度奇觀》一書的作者A.L.巴參寫道。「在印度教盛行的地方,強烈的家庭觀念增強了對男丁的渴求;若沒有男丁,家系就無法延續下去了。」
與宗教信仰相輔相成而導致重男輕女的一個文化因素是,印度傳統的大家庭安排。兒子婚後會繼續與父母同住。「出嫁的女兒會跟家翁家姑住在一起,但兒子則會留在家裡;父母期望在老年獲得兒子的照顧,」孟買市政局康護和家庭福利署的拉莉泰·S.卓帕拉醫生解釋說,「這是他們的保障。父母要有兩個兒子才感到安全。因此,按理來說,一對夫婦若已有兩個孩子,但都是女的,他們就可能會再接再厲,希望產下麟兒。」
雖然在理論上所有的兒童都被視為神的恩賜,現實生活卻表明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女孩子的醫藥福利明顯受到忽視,」《印度快報》報導說。「一般人認為她們的存亡對家族的存亡並不重要。」報導引錄孟買的一項調查,透露在經過鑑別性別試驗後施行的8000宗墮胎手術中,7999個胎兒都是女性。
舉步為艱
「在家庭裡,男子通常會決定要有多少兒女和家庭的大小如何,」孟買市政局首席健康官S.S.撒伯尼斯醫生在接受訪問時解釋說。即使女子希望隔一段時間才再生育,或者限制兒女的數目,她仍會由於丈夫不贊成而受到壓力。「由於這緣故,我們派出男女混合的工作隊去探訪貧民區的家庭,寄望男性的康護人員跟家主談話,鼓勵他們限制兒女的數目,幫助他們看出孩子較少,便照顧得更好。」可是,正如上文顯示,這件事遭遇許多障礙。
「在較窮的人當中,嬰兒夭折率因生活環境惡劣而偏高,」撒伯尼斯醫生說,「故此他們想有多些兒女,因為深知其中一些必然會夭折。」然而,他們給兒童的照顧委實少得可憐。兒童孤身到處遊蕩,向人行乞或從垃圾堆裡拾取食物。父母又如何?撒伯尼斯醫生嗟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兒女在哪裡。」
印度的廣告時常描繪一對快樂而看來富裕的夫婦,與兩個明顯受到良好照顧的孩子——通常是一男一女——過著幸福的生活。在社會的中產階層裡,兩個孩子便足夠這個概念通常受人接納。但是窮人卻對此置若罔聞,他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有10至12個兒女,為什麼我們卻不可以?為什麼我們只能養兩個孩子?』在印度的貧苦大眾當中,人口控制的工作實在舉步為艱。「現今的人口都是處於生育年齡的青年,」卓帕拉醫生評論說,「看來這是一場必敗之仗。前頭有極艱巨的工作等待著我們去做。」
-
-
在一個非洲城市裡成長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在一個非洲城市裡成長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是世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那裡的婦女平均生養超過六個兒女。貧窮、每況愈下的環境和資源的缺乏更令他們的情形雪上加霜。以下是當地生活實況的第一手資料。
我在西非一個大城市裡長大。家裡總共有七兄弟姊妹,但兩個很早便死了。我們的住所是租來的,只有一個房間和一個客廳。爸爸媽媽住在房裡,我們則睡在客廳地板的草蓆上。男的在客廳的一邊,女的在另一邊。
像大多數鄰居一樣,我們相當窮。我們不是常常都享有生活所需,有時甚至連吃的也不足夠。早上,我們時常把前一天剩下來的飯燒熱來吃。有些時候甚至冷飯也沒有。有些人認為丈夫既然賺錢養家,理應享用最多食物,妻子次之,剩下來的才給兒女吃。我們的父母卻不是這樣;他們寧願自己挨餓,讓我們分享小量的食物。我很感激他們的犧牲精神。
上學
有些非洲人相信惟獨男孩子才應該上學。他們覺得女孩子不必接受教育,因為她們婚後可以得到丈夫的照顧。幸而我的父母並不持有這種主張。我們五兄弟姊妹都上學。可是,這卻為爸媽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鉛筆紙張等瑣碎東西沒有什麼問題,但教科書卻相當昂貴,學生規定要穿的校服也花費不少。
我開始上學的時候是光著雙腳的。直到我十四歲念中學二年級,爸媽才有錢給我買鞋子。這並不是說我連一雙鞋子也沒有。我只有一雙鞋子,是上教堂才穿的;父母不准我穿著鞋子上學或到任何其他地方去。我只能赤腳。有時父親有足夠的錢為我們買公共汽車車票。他沒有錢的時候,我們就要步行往返學校了。從家裡到學校大概有三公里路。
洗衣日和打水
我們在一條小溪洗衣服。我還記得媽媽帶著我去洗衣,她挽著一個桶,一塊肥皂和要洗的衣服。到了小溪,她先打一桶水,把衣服放進去,再擦上肥皂。然後她把衣服鋪在圓滑的石頭上敲打,再放進小溪裡沖洗乾淨。之後她把衣服攤放在別的石頭上,因為把濕的衣服拿回家實在太重了。那時我還小,所以媽媽派我看守晾曬著的衣服,以免被人偷去。大部分工作都是媽媽做的。
很少人家裡有自來水,故此我所做的家務之一是帶著桶往戶外的水龍頭(供水管)取水。難題是,在乾旱的季節,很多供水管都被鎖上以求節省用水。有一次,我們整天沒有水喝。一滴也沒有!有時我要走幾里路去打一桶水。由於用頭頂著水走遙遠的路程,我的頭髮給磨掉了。我年僅十歲,頭上已經有一塊光禿的地方!我很高興告訴你,我的頭髮後來又長出來了。
養兒防老
回顧以往,我認為我們的生活可說是普通,或許比非洲這部分的一般人稍為好一點。我知道有許多家庭的生活水準比我們還差得多。在學校裡,我有許多朋友上課前和下課後都要在市場工作幫補家計。有的甚至沒有錢在上學前買早點;他們空著肚子上學,整天挨餓。我還記得在學校裡進食時,很多次有這樣的孩子來哀求我,於是我便分一點麵包給他。
雖然有這麼多的艱辛和困難,大多數人依然喜歡有多些兒女。「一個孩子並不能算作一個孩子,」很多本地人說,「兩個孩子才能算作一個,四個孩子算作兩個。」因為這裡是世上嬰兒夭折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父母們知道,即使有些兒女死去,仍有些會活下來,長大成人,尋得工作,賺錢養家。那時他們便能夠照顧年華老去的父母。在缺少社會福利的國家裡,這便是生活保障了。——唐納德·文森特口述。
-
-
世界人口——前景如何?警醒!1992年 | 7月8日
-
-
世界人口——前景如何?
簡陋的居所、骯髒的環境、食物和清潔水源的缺乏、疾病、營養不良——這些以及其他許多艱辛都是世上大多數人每日必須面對的現實生活。可是,正如我們剛才讀到,許多生活在這種情況之下的人都能夠設法應付而繼續生活下去。
可是,未來會怎樣?人們要永無盡期地忍受生活的種種煎熬嗎?使問題更複雜的是,環境科學家及其他人認為,人口不斷增長必然會導致世界災難,這一類的預測又如何?他們指出,人類正肆意污染自己賴以生存的空氣、水源和泥土而自毀家園。他們也指出溫室效應——放出諸如二氧化碳、沼氣、氯氟化碳(冷凝劑和泡沫劑)一類的氣體,令大氣溫度升高,以致改變地球的氣候模式而帶來災難性的結果。這些事最後會令我們現今所知的人類文明走向滅亡嗎?讓我們仔細察看一下幾個關鍵因素。
人口過剩嗎?
首先要考慮的是,世上的人口會永遠膨脹下去嗎?有任何指標顯示世上人口會膨脹到什麼程度嗎?當然,事實表明雖然人大力提倡節育,世界的人口依然節節上升。現今每年的增長率大概是9000萬人(相當於每年加添墨西哥的全國人口)。看來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立即制止這項增長。可是,長遠來看,大多數人口統計學家都同意人口至終必定會穩定下來。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是,在哪個水平和什麼時候才穩定下來。
按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估計,世界人口會達到140億才穩定下來。可是有些專家卻估計頂點會是100億至110億之間。無論如何,關鍵問題是:世上的人口會過多嗎?地球能夠維持相當於現今兩三倍的人口嗎?
從統計學來看,140億人口相當於每平方公里有104人。正如上文提及,香港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5592人。目前荷蘭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140人,日本則達848人,而這兩個國家的生活水準都超越一般的程度。因此,即使世界人口增至專家們所預測的程度,難題的癥結顯然不是人口的數目。
會有足夠糧食嗎?
那末,糧食供應又如何?地球能夠生產足夠的糧食維持100億或140億人嗎?顯然,目前世上生產的糧食並不足以餵飽這麼多人。事實上,我們時常聽到有關饑荒、營養不良和飢餓的報導。這是否意味到我們甚至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去維持現今的人口,遑論世界人口增至目前的三倍?
這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答案有賴於「足夠」是什麼意思。在世上最貧窮的國家裡,億萬人甚至沒有足夠糧食去維持健康所需的最低食量,居住在富裕工業國家裡的人卻身受飲食過度豐富的惡果——中風、若干類型的癌症、心臟病等。這種情形怎樣影響到糧食的供應呢?一項計算指出,出產一公斤的牛排需要耗費五公斤的穀物。由於這緣故,世上吃肉的四分一人口差不多耗掉了世界出產穀物的半數。
至於糧食的總生產量,請留意《餵飽世界》一書怎樣說:「現今世上所生產的糧食若平均分配給所有人,並且盡量避免浪費,人人便會獲得足夠的糧食。也許僅足糊口,但卻可算是足夠。」這段話寫在1975年,距今已超過16年了。今日的情況又如何?據世界資源協會聲稱,「在過去二十年間,世界糧食的總產量有所增加而超過了需求量。結果近年來主要糧食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實際下降。」其他研究也指出,米、玉蜀黍、黃豆等主要糧食和其他穀物的價格在這段時期降低了一半。
這一切足以表明,糧食難題的癥結不是在於產量而是在於消耗的程度和習慣。新的遺傳學科技發明了很多方法去生產各式各樣的米、小麥和其他農作物,能夠使現在的產量增加一倍。可是,這方面的技術專長通常集中在商品作物方面,諸如煙草和番茄等,志在滿足有錢人的胃口而非填飽貧苦大眾的肚子。
環境因素又如何?
密切注視環境的人士正逐漸意識到,人口增長只是威脅人類未來福利的因素之一而已。舉例說,《人口爆炸》的作者保羅和安妮·埃利希在書中聲稱,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可以由一條簡單的方程式表達出來:影響=人口×富裕程度×現行的科技對環境的影響。
按照這個標準,該書的作者認為像美國一類的國家的人口已過密了,但不是因為當地的人數太多,而是因為他們的富裕水平有賴於大幅度消耗天然資源和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科技。
其他研究看來證實了這個主張。據《紐約時報》報導,經濟學家丹尼爾·哈默梅殊認為,『溫室效應的放射量與經濟活動水平的關係,比與放射體數目的關係更密切。平均每個美國人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當於普通一個印度人的19倍。很可能發生的情形是,一個經濟蓬勃、人口增長緩慢的巴西會比一個貧窮而人口增長迅速的巴西更快把它的熱帶雨林消滅。』
世界監察學會的艾倫·德寧提出大致相同的主張,他評論說:「世上最富有的10億人口創造了一種貪得無厭、極度浪費的文明,以致危害到地球的安全。這個富裕階級——駕駛汽車、吃牛排、喝汽水的人,以及貪新棄舊的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對生態構成了嚴重威脅,也許除了人口增長之外,沒有其他因素的破壞力足以比擬。」他同時指出,在人類當中,這「最富裕的五分之一」生產了差不多十分之九的氯氟化碳和超過半數的其他溫室氣體。這些氣體都是危害環境的。
問題的真正癥結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若把人類現今所面對的難題惟獨歸咎於人口增長,就未能洞見癥結了。其實問題的癥結並非地上的生活空間不足,或者地球無法供應足夠的糧食使人人都享有所需的飲食,保持健康,也不是天然資源很快便會用罄。這些只是病徵而已。問題真正的癥結是,愈來愈多人追求越來越高水平的物質享受,但卻沒有考慮到這些行動所導致的結果。這種永不知足的慾念正嚴重損害我們的環境,以致很快就會超越地球的負荷量。換句話說,基本的難題並不在於人口的多寡,而是在乎人的品性。
作者艾倫·德寧解釋說:「在一個脆弱的生物圈裡,人類最終的命運可能有賴於我們是否能夠養成一種較深的自我約束意識,採納一種限制消費的道德觀,轉而追求非物質的富足。」他的話頗有道理,但我們必須提出的問題是,世界各地的人真的會自願培養自制能力,減少消費和追求非物質的富足嗎?很少可能。鑑於今日盛行的自我放縱、崇尚享樂的生活方式,相反情形出現的機會更大。大多數現代人的人生觀看來是:「讓我們吃吃喝喝吧,反正我們明天就要死了。」——哥林多前書15:32,《現譯》。
即使有足夠的人看清楚事實而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仍不會很快就把事態扭轉過來。過去多年來,我們見到許多環境保護團體出現,也有人提倡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些甚至得以成為報章的頭條新聞,可是他們真的對所謂主流社會的行事方式產生任何影響嗎?實在沒有。難題是什麼?難題是,整個制度——商業、文化和政治——都合力提倡一種貪新棄舊的消費主義。在這種情形之下,除非將這個制度連根拔起,從頭開始,否則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改變。若要這樣行,就意味到千百萬人必須接受重新的教育。
前途光明嗎?
現今的情形好像一個家庭住在一位善長提供的房子裡,其中設備齊全,修飾妥當。為了使他們完全感到自在,屋主允許他們隨意使用房子裡的一切設備。然而,假若這個家庭開始弄壞傢具,拆毀地板,打破窗戶,堵塞水管,令電線負荷過重——一言以蔽之,把整座房子破壞無遺,那又如何?房子的主人會袖手旁觀、毫不理會嗎?肯定不會。無疑他會採取行動把肆意破壞房屋的住客趕出去,然後將房子修葺一新。沒有人可以說這樣的行動不公平。
那末,人類大家庭又怎樣?我們豈不像住客,住在造物主耶和華上帝所提供的一所設備齊全、盡善盡美的房子裡嗎?不錯,的確是,因為正如詩篇的執筆者寫道:「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篇24:1;50:12)上帝不但供應我們維持生命的必需品——陽光、空氣、水和食物——他也把一切物品造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可是,作為住客的人類表現怎樣的態度呢?很不幸,實在不敢恭維。我們正實際把自己生活於其上的美麗家園肆意破壞。地球的擁有者耶和華上帝會採取什麼行動呢?
「毀滅那些敗壞全地的人」——這便是上帝定意要做的事!(啟示錄11:18,《新譯》)他會怎樣成就這事呢?聖經回答說:「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
在上帝那永存的王國統治下,我們期望享有怎樣的前途?透過以賽亞先知的預言,我們可以略見一斑:
「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吃其中的果子。他們建造的,別人不得住;他們栽種的,別人不得吃;因為我民的日子必像樹木的日子;我選民親手勞碌得來的必長久享用。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以賽亞書65:21-23。
人類會有一個多麼光明的前途!在上帝所創建的新世界裡,人不會再為住屋、食物、水源、健康和疏忽所引起的難題擔憂。最後,順服的人類會在上帝指引之下遍滿全球、治理這地而絕沒有人口過剩的威脅。——創世記1:28。
[第13頁的附欄]
為什麼食物時常十分昂貴?
即使食物的真正成本正在下降,一般人的經驗卻是食物價格不斷上揚。為什麼呢?一個簡單的理由是城市化。為了餵飽世上人口日增的城市居民,食物需要從遠道運來。且舉個例,世界監察學會的一項研究報導說,在美國,「一口食物從農場達到碟上通常需要經過2100公里的路程。」消費者不但必須付出食物的成本,還要支付背後隱藏的各項費用,包括加工、包裝和運輸等。
[第10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地球的大氣困住了太陽的熱力。但是,所產生的熱能——由紅外線輻射傳來——卻由於各種溫室氣體而未能輕易發散,以致令地球的表面越來越溫暖
各種溫室氣體
逃逸的輻射
被困的紅外線輻射
[第12頁的圖片]
需要五公斤的穀物才能生產一公斤的牛排。故此,世上吃肉的四分一人口差不多耗掉了世界出產穀物的半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