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
    守望台2014年 | 2月1日
    • 一場改變世界的戰爭

      一個世紀前,許許多多的年輕人被一股國家主義浪潮推動,毅然離開家鄉,雄心萬丈地走上戰場。1914年,一個美國軍人寫道:「我非常高興,一想到未來的美好日子就興奮極了。」

      可是不久,他們的滿腔熱忱就變成了滿腹怨憤。人們怎麼也想不到,大批大批的軍人要在比利時和法國的戰壕裡苦戰多年。這場戰爭當時叫做大戰,今天的人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重大的人為錯誤引發的。歐洲的政客作了一些錯誤的決定,使國際間的緊張局勢演變為全球性的戰爭。這場大戰也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有些人估計,這場戰爭導致1000萬人死亡,2000萬人傷殘。更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大大改變了世界,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失策、失信、失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跟判斷失誤有很大關係。《王朝的沒落:舊秩序的崩潰(1905-1922)》(英語)一書說,歐洲各國的領袖好像一群夢遊的人,在1914年那個風平浪靜的夏季,無意中一頭栽進了一場全球性的大災難。

      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被暗殺後不到幾個星期,歐洲幾個大國就投入了一場大家其實都不想發動的戰爭。宣戰幾天後,有人問德國總理:「怎麼會這樣呢?」他無奈地說:「你問我,我問誰呀。」

      作出開戰決定的政治領袖們,一點都沒想到這場戰爭會一發不可收拾。戰壕裡的士兵們卻很快意識到,他們被政治領袖、教士和軍隊的將領欺騙了、出賣了。他們為什麼有這種感覺呢?

      政治領袖、教士、軍隊的將領和地球

      他們被政治領袖、教士和軍隊的將領欺騙了、出賣了

      政治領袖承諾,這場戰爭會帶來一個美好的新世界。德國總理宣稱:「這場戰鬥是為了保護我們的工業,我們偉大的傳統,以及我們的未來。」為了鼓動國民支持國家參戰,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一個很得人心的口號,說這場戰爭「能使世界安全,以確保民主」。英國人以為,這是「一場會終止一切戰爭的戰爭」。可是,他們全都錯了。

      教士積極支持戰爭。《哥倫比亞世界史》(英語)說:「教士的職責本來是傳授上帝的話語,他們卻帶領信眾歌頌戰爭。全民參戰帶來的結果是,人人內心都充滿仇恨。」教士不但沒有撲滅仇恨的烈焰,反而不斷煽風點火。《基督教歷史》(英語)說:「由於愛國主義情緒高漲,教士們做不到以信仰為先,而且大都不願意這樣做。大多數教士乾脆順應趨勢,把愛上帝和愛國畫上了等號。屬於各基督教教派的士兵都受教士激勵,要奉救主之名殺死敵人,儘管敵方的士兵也信奉基督教。」

      軍隊將領聲稱,己方軍隊將會輕易取勝,戰爭很快就會結束,但事實並非如此。沒多久,交戰雙方就陷入了僵持局面。正如一位歷史家說,數以百萬的士兵經歷了「對人類身心來說,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大、最殘酷的磨難」。儘管傷亡慘重,將領們還是繼續把士兵送上戰場,讓他們衝鋒陷陣,吃敵人的子彈。難怪士兵違抗軍命、拒絕作戰的事屢見不鮮。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一部歷史書引述一位老兵的話說:「這場戰爭……扭曲了一代人的人格和心靈。」第一次世界大戰不但使幾個帝國不復存在,也為史上最血腥的時代拉開了序幕。此後,各類革命和示威抗議此起彼落,不絕於耳。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會為世界帶來如此天翻地覆的改變呢?這場戰爭只是由嚴重的人為錯誤導致的嗎?這些問題的答案跟我們的未來有關嗎?

  • 戰爭與苦難的幕後元兇
    守望台2014年 | 2月1日
    • 戰爭與苦難的幕後元兇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當天,商鋪停業,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跳舞慶祝。可是,歡樂的日子並不長久。一場比槍炮更可怕的災難很快就來到了。

      1918年6月,西班牙流行性感冒在法國軍隊中爆發。這種致命的病毒很快就顯露出它的威力。就以駐紮在法國的美軍為例,短短幾個月內,死於這種病的人數已經超過了死於炮火的人數。戰爭結束後,這種傳染病隨著返回家鄉的軍人散播到了世界各地。

      戰後各地經濟蕭條,糧食極度短缺。戰爭在1918年結束時,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都食不果腹。1923年,德國貨幣大幅貶值,鈔票幾乎變成了廢紙。六年後,全球經濟崩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場戰爭從某些方面來說其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是什麼造成了這一連串的災難呢?

      末世的徵象

      聖經的預言能幫助我們看出一些歷史事件背後的成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耶穌基督曾預告,世上會出現一段充滿災難的時期,到時「民族要攻打民族」「一處接一處有瘟疫和糧荒」。(馬太福音24:3,7;路加福音21:10,11)他告訴門徒,這些災難是末世的徵象。聖經的啟示錄進一步指出,地上的災難跟天上的一場戰爭有密切關係。(請看附欄「地上的戰爭與天上的戰爭」)

      啟示錄記載了一個異象,異象中出現四個騎士,其中三個分別代表耶穌所預告的戰爭、糧荒和瘟疫。(請看附欄「四騎士正在馳騁嗎?」)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這段充滿災難的時期,顯然還沒有結束。聖經指出,導致這些災難的罪魁禍首是魔鬼撒但。(約翰一書5:19)魔鬼能繼續在地上興風作浪嗎?

      啟示錄告訴我們,魔鬼撒但已經「時候無多」,因此他憤怒若狂地在地上製造數之不盡的災禍。(啟示錄12:12)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由於地上充滿災禍,我們可以相信撒但為非作歹的日子快到盡頭了。

      粉碎魔鬼的作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確是人類歷史的轉折點。這場戰爭帶來了一個全民參戰、充滿暴力革命、不信任領袖的時代。這讓我們清楚看出,撒但已經被驅逐出天上,而且正在操縱整個世界。(啟示錄12:9)這個肉眼看不見的統治者非常邪惡,他知道自己快要失去權力,就怒不可遏,大肆破壞。當撒但的末日來到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動盪時期也會結束。

      看過上述的聖經預言,我們深信天上的君王耶穌基督很快就會「粉碎魔鬼的作為」。(約翰一書3:8)今天,有千百萬人常常祈求上帝的王國來臨,你也一樣嗎?這個王國會使上帝的旨意在地上實現,讓忠於上帝的人得福。(馬太福音6:9,10)在上帝的王國統治下,地上再也不會有世界大戰,所有戰爭都會絕跡。(詩篇46:9)你多多了解這個王國,就有機會生活在一個充滿和平的世界裡。(以賽亞書9:6,7)

      地上的戰爭與天上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大約1900年,撒但為了引誘耶穌,提出要把「世上的萬國」給耶穌,但被耶穌拒絕了。(馬太福音4:8,9)後來,耶穌把撒但稱為「統治全世界的王」。(約翰福音14:30)使徒約翰也曾寫道:「全世界都受那惡者控制。」(約翰一書5:19)

      既然魔鬼撒但手握控制世界的大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之後陸續發生的災難,不是都該跟他有關嗎?啟示錄第12章指出,1914年以來在地上出現的災難,都是撒但造成的。經文的預言簡述如下:

      • 第7節 天上爆發了戰爭,交戰雙方是米迦勒(耶穌基督)和龍(撒但)。

      • 第9節 「迷惑了普天下的人」的魔鬼撒但被摔到地上。

      • 第12節 「地和海有禍了,因為魔鬼知道自己時候無多,就大為憤怒,下到你們那裡去了。」

      根據聖經的年代計算法和世上發生的大事,我們可以推算出,上帝的王國在1914年在天上建立,隨後天上就爆發了這場戰爭。a同一年,地上也爆發了戰爭。

      a 請看耶和華見證人出版的《辨明聖經的真理》第8章。

      四騎士正在馳騁嗎?

      白馬和騎在上面的君王

      一匹白馬,騎馬的是天上的君王。這位騎在馬上的君王就是耶穌基督,他為了正義策馬直前。(詩篇45:4)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把撒但和邪靈從天上趕出去。(啟示錄6:2;12:9)

      火紅色的馬和戰場上的士兵

      一匹火紅色的馬,騎馬的可以「奪去大地的和平」。(啟示錄6:4)1914年以來,地上戰火不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僅21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又起,死於這場戰爭的人比一戰多得多。據估計,有大約6000萬人死於二戰。1945年之後的戰爭,雖然不是全球性的,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據一些歷史學家估算,在20世紀,戰爭奪去了超過1億人的生命。

      黑馬和許多飢餓的兒童

      一匹黑馬,騎馬的手拿天平,象徵饑荒。(啟示錄6:5,6)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敵軍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德國有大約75萬人活活餓死。1921年,蘇聯有超過200萬人死於饑荒,不久,饑荒還蔓延到別的地方。在整個20世紀,估計有7000萬人因饑荒而死。現在,每年都有超過300萬5歲以下的兒童死於營養不良。

      蒼白的馬和許多患病的人

      一匹蒼白的馬,騎馬的帶來瘟疫導致的死亡。(啟示錄6:8)20世紀的第一場大瘟疫是西班牙流行性感冒。關於在這場瘟疫中喪生的人數,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據有些人估計,數目是大約5000萬人。《人類與細菌》(英語)這本書說:「這場流行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甚至連黑死病也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奪去了這麼多人的性命。」在20世紀,起碼有好幾億人 因天花、瘧疾、肺結核等傳染病而死。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