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與工作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
第5部分
學校與工作
不管你喜愛抑或憎惡學校,你一生很可能有12年時間是在學校裡度過的。這可以是一段辛苦的歲月,也可以是一段發現新事物的有趣時光。事情主要取決於你怎樣運用這段求學時期。因此,在這部分,我們會深入討論學校、功課、成績和教師等問題。你若已經踏出校門,我們也有些切合實際的提議幫助你在職業市場中掙扎求存。
-
-
我應該輟學嗎?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
第17章
我應該輟學嗎?
傑克做了25年的學童出席檢查員,故此逃學的年輕人很難找到一個藉口是傑克沒有聽過的。傑克說:「什麼藉口孩子都告訴過我,例如『我以為今天我會不舒服』……『我在阿拉斯加的祖父死了』。」傑克特別「欣賞」的藉口?那是由3個男孩子想出來的,他們說「因為霧太大,所以找不到學校。」
這些拙劣到可笑的托辭足以說明許多年輕人對學校所懷的反感,反感的程度由滿不在乎(「我認為還過得去」)至公開的敵視(「學校這個臭地方!討厭!」)不等。例如,加里一起床上學就會立刻感到胃部不適。他說:「我一走近學校,就汗流浹背,緊張萬分。……我不得不轉頭回家。」許多年輕人也同樣對學校懷有極度的恐懼——醫生稱之為學校恐懼症。這種恐懼感往往是由學校裡的暴力、同輩的冷酷和要爭取好成績的壓力所引發的。這些年輕人也許(因父母的勸誘)如常上學,但始終惴惴不安,甚至感到身體的痛楚。
難怪有多得驚人的青年寧願乾脆不上學!單在美國一地,每天就差不多有250萬中小學生缺席!《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補充說,紐約市的中學有這麼多(大約三分之一)學生「長期缺席」,以致老師「幾乎不可能教導他們」。
其他年輕人所採取的步驟甚至更激烈。一個名叫華爾特的青年說:「學校真是悶得要死,太嚴格了。」他在中學的時候輟學。一個名叫安東尼亞的女孩子也一樣。她應付不了學校的作業。她問道:「我對所看所讀的根本不明白,又怎麼能夠做作業呢?我呆坐在那裡,越來越像個傻瓜,於是我乾脆離開學校。」
誠然,嚴重的難題正席捲全球的學校制度,但這是對學校全無興趣而索性退學的正當理由嗎?退學對你日後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你有充分理由要繼續求學,直至畢業為止嗎?
教育的價值
邁克爾重返學校,要獲取相當於中學程度的文憑。有人問他何以要重返學校,他說:「我看出我需要教育。」但「教育」是什麼?是有能力滾瓜爛熟地背出一大堆事實嗎?這根本算不上是教育,正如一堆磚算不上是一幢房子一般。
教育應當能夠訓練你過成功的成人生活。做了18年教務長的奧斯蒂爾(Allen Austill)指出,「教育應當教你如何思考,如何解決難題,教你什麼是理性,什麼是荒謬,教你養成有條不紊地思考的基本能力,教你知道什麼是資訊,明白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教你判斷對錯、辨別是非,學習如何學習。」
學校怎樣符合上述的條件呢?許多世紀之前,所羅門寫下箴言,「使沒有經驗的人變得精明,使年輕人得到知識和思考能力。」(箴言1:1-4,《新世》)不錯,年輕人沒有經驗,但學校能幫助你培養和磨煉思考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單能背誦事實,同時也能分析資料,並且從中產生出有價值的思想來。儘管許多人批評某些學校的教導方式,但學校卻確實迫使你運用腦袋。不錯,解答幾何問題或記憶一大堆歷史日期也許看來和你當時的生活無關,但正如邁耶(Barbara Mayer)在《中學生存之道》一書中說:「不是人人都會記得老師喜歡在測驗中考核學生的一切事實和知識,但至於如何學習,如何計劃這一類的技能,卻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三個大學教授在研究過教育的長期影響之後都作出類似的結論,說:「教育程度較好的人不僅對書本上的事實有更深入和更廣泛的認識,就是對當代世界也認識得較廣和較深。此外,他們也更敏於尋求知識,更易和各方面的學問協調。……即使年紀漸長,離校多年,這種差異仍然持續下去。」——《教育的恆久影響》。
最要緊的是,教育能幫助你作好準備去履行基督徒的種種責任。要是你已養成良好的研讀習慣,並且掌握閱讀的藝術,要研究上帝的話語就容易得多了。(詩篇1:2)由於在學校裡學會了怎樣表達自己的意思,你可以更熟練地教人認識聖經的真理。歷史、科學、地理、數學方面的知識也同樣有用,並且可以幫助你跟不同背景、興趣、信仰的人攀談。
學校與職業
學校也對你的就業前途有很大影響。怎會這樣呢?
睿智的所羅門王論及熟練的工人說:「他終必侍立在君王面前,總不會服膺在寂寂無名的人手下。」(箴言22:29,《當代》)這句話在今天仍然真確。美國勞工部的格林(Ernest Green)說:「若沒有技能,你一生中就可能有很多事都做不成了。」
因此可理解的是,輟學者的工作前景相當黯淡。上文提及的華爾特吃過苦頭後才學到這個教訓。「我申請過很多工作,但由於沒有文憑而不蒙錄用。」他也承認說:「有時我不懂得別人所用的字辭,我覺得自己很笨。」
16-24歲輟學青年的失業數字「幾乎是他們中學畢業同輩的兩倍,也幾乎是總失業率的3倍」。(《紐約時報》)《青少年》一書的作者賴斯(F. Philip Rice)補充說:「沒有繼續求學的人正把機會之門關上。」有些輟學的人很可能還沒有掌握基本的技術,連最普通的工作也應付不來。
科珀曼(Paul Copperman)在他的著作《讀寫能力的騙局》中寫道:「新近的研究指出,做廚子要有第7年級的閱讀水平,做機器技工要有第8年級的水平,做物資供應員要有第9至10年級的水平。」他繼續說:「像教師、護士、會計師或工程師一類的職業需要更高的閱讀能力水平,我相信這是個合理的推論。」
故此,學生若真正專心學習像閱讀一類的基本技能,就顯然有好得多的就業機會。但此外我們還能夠從上學得到什麼終生的裨益呢?
一個更好的你
叫你終生受益的一點是,你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米雪兒近來在電腦界找到一份工作,她說:「我在學校裡學會怎樣在壓力下工作,怎樣接受考驗,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
另一個青年說:『學校教懂我怎樣去看失敗。』從前她遇到挫折,總喜歡歸咎別人而不怪責自己。其他人則從學校的規律得益。許多人因此批評學校,聲稱學校的規律扼殺了青年的思想。可是所羅門鼓勵年輕人要「認識智慧和管教」。(箴言1:2,《新世》)施行成功管教的學校確曾產生許多飽經管教而又充滿創意的青年。
所以,盡力好好利用求學時期乃是明智之舉。你怎樣才能成功呢?先從你的作業著手吧。
供討論的問題
◻ 為什麼有這麼多年輕人對學校懷有消極的看法?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感覺?
◻ 學校怎樣幫助人培養思考能力?
◻ 輟學可以對你未來的就業能力有什麼影響?為什麼?
◻ 繼續求學可以帶來其他什麼個人裨益?
[第135頁的精選語句]
「我呆坐在那裡,越來越像個傻瓜,於是我乾脆離開學校」
[第138頁的精選語句]
「新近的研究指出,做廚子要有第7年級的閱讀水平,做機器技工要有第8年級的水平,做物資供應員要有第9至第10年級的水平」
[第136頁的圖片]
你在學校裡所學會的規律可以終生造益你
[第137頁的圖片]
由於沒有掌握學校所教授的基本技術,青年的就業前景十分黯淡
-
-
我怎樣才能改善自己的成績?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
第18章
我怎樣才能改善自己的成績?
有人問一群小學生:『你最擔心的是什麼?』百分之51回答說:「成績」!
難怪在年輕人當中,學業成績是緊張的一個主要來源。成績好壞可以造成重大差別:畢業抑或留級,享有高薪職業抑或僅賺得最低工資,博得父母的稱讚抑或招惹他們的惱怒。不錯,成績和測驗確有若干價值。例如耶穌基督也時常測驗門徒對某些事的理解力。(路加福音9:18)正如《學校裡的尺度和評估》一書說:「考試成績能夠顯示個別學生的優劣,並可作為未來學習的推動力。」你的成績也可使父母大致知道你在學校裡的表現如何——不論是優是劣。
保持平衡
然而,過度關注成績可以造成令人氣餒的緊張和引發猛烈的競爭。一本關於青春期的教科書指出,追求高等教育的學生可能特別「沉迷於劇烈的競爭中,所重視的是成績、名次而非學問」。結果,如格拉薩(William Glasser)博士所說,學生們「從在學的早期就曉得追問測驗要考些什麼資料,然後只讀那些資料」。
所羅門王警告說:「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4:4)激烈的競爭,不論是為了物質財富抑或學業榮譽,都是空虛徒然的。敬畏上帝的青年人看出自己需要勤奮好學。但是他們並沒有將教育視為生活上最重要的事,反之他們先求屬靈的事,信賴上帝在物質需要方面照顧他們。——馬太福音6:33;請也參閱第22章關於揀選職業的資料。
此外,教育並非僅意味到在考試中獲得分數而已。教育意味到使人養成所羅門所說的「思考能力」,這種能力使人能夠從所研讀的資料獲得健全而切合實際的結論。(箴言1:4,《新世》)青年人若僅憑猜測、強記或甚至作弊去求取及格,就永不會真正養成思考能力。倘若你日後發覺自己甚至不懂得怎樣計算銀行存款的結餘,你在數學科有高分又有什麼好處?
因此,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必須把成績看作並非本身就是目標,而是衡量學業進度的一個有用方法。既然如此,你可以怎樣獲得把你的能力充分反映出來的成績呢?
負起學習的責任!
據教師妮爾遜(Linda Nielsen)說,成績差的學生傾向於「把自己[在學校裡]成績不佳歸咎於他們無法控制的事物:不公平的試題、懷有偏見的教師、運氣不佳、命中注定、天氣。」然而聖經說:「懶惰人羨慕,卻無所得。」(箴言13:4)不錯,成績不佳背後的真正罪魁時常是懶惰。
可是,好學生會負起學習的責任。《青少年》雜誌曾對多位成績優良的高中學生作了一項調查。他們的秘訣何在?一位學生說:「個人的動機可以幫助你繼續努力。」另一位說:「為自己定下時間表和好好安排時間。」還有一位說:「要為自己定下目標。」不錯,你的學業成績優良到什麼程度大部分不是有賴於人所無法控制的因素,而是在乎你——在乎你甘願勤學到什麼程度。
『我的確有讀書』
有些年輕人也許這樣自辯。他們真的認為自己已經勤奮向學,只是沒有成果而已。可是,幾年前美國加州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曾以大約770位學生為調查對象,詢問他們認為自己在功課方面付出多大努力。奇怪的是,成績低劣的學生認為自己跟別人一樣勤學!但在考查過他們的研讀習慣之後,研究者發現他們所做的功課其實比成績優越的學生少得多。
教訓是什麼?或者你也並不像你所想的那麼勤學,所以需要作出若干調整。《教育心理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只是「增加做家庭作業的時間便會對高中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良好影響。」事實上,「一般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每週若以1至3小時做家課,就能獲得與不做家課的普通能力學生同等的成績。」
使徒保羅以「攻克己身」為喻去說明達到目標所必需的努力。(哥林多前書9:27)你也許要訂出同樣嚴格的自律方針,尤其是你在讀書時易受電視或其他事所分心的話。你甚至可以試在電視機上掛個牌子,寫明:「未做完功課,不準看電視!」
你的讀書環境
有一個安靜的地方供讀書之用是好的。你若要與別人共用一個房間,或者家裡地方狹窄,不妨用點心思!你也許可以每晚借用廚房或別人的睡房一兩小時作為溫習功課的地方。若別無他法可想,可以到公共圖書館或朋友家裡溫習。
倘若可能,要用一張寬闊的書桌或桌子,讓你可以把功課攤開來做。把紙和筆等工具放在隨手可取之處可以省卻頻頻起來拿取的麻煩。此外,我們不得不指出,以一般而言,開了的電視機或收音機都會妨礙人集中精神。電話或訪客亦然。
同時,讀書時也要有適度而不刺目的光線。良好的光線可以減少疲倦,且保護眼睛。若是可能,要留意房間有良好的通風和適當的室溫。清涼的房間比暖和的房間更能提供令人精神爽快的讀書環境。
你若沒有心情讀書又如何?生活上的事務很少是可以讓我們有心情才去做的。在從事世俗工作時,你每日都要工作——不論你的心情如何。因此要把做功課視作培養自律能力的機會和日後工作經驗的預先排練。要對之懷有認真的態度。一位教育家有這樣的提議:「在可能範圍內,應該每天在同一地方、同一時間讀書。這樣,經常讀書便會成為習慣,從而……減少你對讀書的抗拒。」
你的讀書常規
保羅在腓立比書3:16(《現譯》)鼓勵基督徒「依照我們一向所遵循的規矩向前走」。保羅所說的是基督徒的生活秩序。可是,按照慣例或常規做事在讀書方法方面也有幫助。例如你可以試計劃一下你所打算研讀的資料。要避免連續溫習類似的科目(例如兩種不同的外國語文)。最好在溫習不同的科目之間稍作休息,尤以家課頗多時為然。
家課若需要你作很多閱讀,可以試用以下的方法。首先,概括地審察一下所讀的資料。閱覽一下資料的內容,讀讀課文的次標題、圖表等,藉此對資料獲得一個概念。其次,根據章目或段首的標題句子想出一些問題來。(這樣行可使思想集中於所讀的資料之上。)然後開始閱讀,邊讀邊尋找問題的答案。讀完每段或每部分之後作一次覆述,意即不看書而僅憑記憶把所讀的資料對自己敘述一次。讀完全部資料之後,略閱一下標題,測驗自己對每段能夠記憶多少,藉此作為溫習。據稱這個方法曾幫助許多學生記得所讀的資料達百分之80之多!
一位教育家說:「重要的是,要使學生意識到一件事實是不會孤立地存在的,反之它總是與其他資料有關。」因此要把所研讀的資料與你已知的資料和經驗連繫起來。要找出你所研讀的資料具有什麼切合實際的價值。
令人感到興趣的是,在這方面,敬畏上帝的年輕人享有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因為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言1:7)例如,研讀物理的法則也許看來單調乏味。但是你既知道『上帝那不能看見的永恆能力和神性,藉著受造之物,成為明明可知,』你所學習的知識就更有意義了。(羅馬書1:20)歷史也時常涉及上帝旨意的成就。歷史上的七個世界霸權(包括現今的英美聯合勢力在內)就在聖經裡有所論述!——啟示錄17:10;但以理書第7章。
藉著將所學的知識跟你已知的事實或基督徒信仰貫串起來,事情就會對你產生意義,知識便會增長成為理解。正如所羅門評論說:「明達人得知識很輕易。」——箴言14:6,《呂譯》。
『下星期會有測驗』
你毋須為這句話驚惶失措。首先,試從教師的話探知考試是屬於什麼性質,例如是論文式抑或是多項選擇題。同時,在考試之前數日,要留心聽取關於試題會包括些什麼資料的線索。(「下一點十分重要」或「要留意記得這點」都是典型的暗示,《高中學生》雜誌說。)其次,你可以翻溫筆記、教科書和指派的家課。
所羅門提醒我們:「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17)你的一個朋友或父母的一方也許會樂意用問題考問你,或者在你背誦課文時在旁聆聽。考試前夕要鬆弛身心,好好睡一覺。耶穌說:「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馬太福音6:27。
不及格
考試不及格——尤其是在作過一番努力之後——可以使你的自尊心大受打擊。可是,教育家拉弗蒂(Max Rafferty)卻提醒我們:「在有生之日,我們的學識和工作成績無時不受到評估。……學校若哄騙學生,使之以為將來的生活會一帆風順,事事如意,這間學校根本就不是學校。它只是夢想製造廠而已。」你若能從錯誤汲取教訓而加以改善,考試不及格所帶來的羞恥是值得的。
但是,拿著低劣的成績表面對失望的父母又如何呢?由於害怕這樣行,有時孩子會採取拖延政策。「我通常把成績表放在廚房的桌上,上樓試圖睡到明天,」一位年輕人憶述。「我的作法是,」另一個少年說,「等到最後一秒鐘才把成績表給母親看。我在早上趁她趕著上班時把成績表遞給她說,『請在這裡簽個名。』她便沒有時間對付我」——至少暫時沒有時間。有些年輕人甚至不惜在成績表上作偽!
然而,你的父母有權知道你的學校成績怎樣。他們自然期望你的成績把你的能力反映出來。如果你的成績在一般水平以下,就要預期受到應得的管教。因此要對父母忠實。「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箴言1:8)你若覺得家人對你期望過高,可與他們傾談一下。——請參閱第2章附錄「我可以怎樣告訴父母?」一文。
成績雖然重要,它並不是你個人價值的最後評估。可是,要善用你在學的時間盡力學習。通常你的努力都會產生成果,導致一些使你——和你的父母——感覺快樂和滿足的成績。
供討論的問題
◻ 成績評核能達成什麼目的?為什麼對成績具有平衡的觀點十分重要?
◻ 為什麼個人負起學習的責任至為重要?
◻ 關於參加課餘活動,有些什麼事需要考慮?
◻ 有些什麼方法可以改善你的成績?
◻ 你可以怎樣為考試作妥準備?
◻ 你應該對考試不及格有什麼看法?你應該將這件事隱瞞父母嗎?
[第141頁的精選語句]
青年人若僅憑猜測、強記或甚至作弊去求取及格,就永不會真正養成思考能力
[第144,145頁的附欄或圖片]
課餘活動又如何?
許多年輕人發覺參加課餘活動使他們有成就感。「我差不多參加了所有學會,」美國馬里蘭州巴的摩爾的一個男孩回憶說。「能夠做我所喜歡的工作使我很高興。我喜歡修車的工作,於是我參加汽車學會。我喜歡電腦,就加入電腦學會。我喜歡音響,又加入了音響學會。」打算入大學的學生特別受到鼓勵參加課餘活動。
可是,一位以前是教師的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告訴《儆醒!》雜誌說:「學生很可能在課餘活動上所花的時間比做功課的時間還多,因此很難保持成績良好。」不錯,在參加課餘活動和做功課之間保持平衡並不容易。一個名叫卡蒂的女孩曾經參加學校的壘球隊,她說:「練習完之後,我疲倦到不想做其他任何事。結果我的功課受到影響。因此今年我不再報名參加了。」
參加課餘活動也會危害靈性健康。一位基督徒男子回顧他的少年日子說:「當時我認為自己能在3種活動之間保持平衡:學校功課,與田徑隊一起操練,參加屬靈的活動。可是,每逢3種活動發生衝突,被犧牲的總是屬靈的活動。」
年輕的泰曼曾參加過學校兩項運動,他表示同意說:「當時我無法參加[王國]聚會所的聚會[以吸收屬靈的訓示],因為我們在星期二要離開本鎮,星期四離開本鎮,星期六又要離開本鎮,每次都直至凌晨二時才回來。」雖然「操練身體,[稍有]益處,」但要切記,「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提摩太前書4:8。
請也想想道德上的危險。你與之交往的是在道德上對你有良好影響的益友嗎?他們的談話集中在什麼方面?隊友或其他會員會對你有不良影響嗎?哥林多前書15:33(《新世》)指出:「不良的交往會破壞有用的習慣。」
令人感興趣的是,耶和華見證人當中的許多年輕人在課餘時間揀選比運動更有益的活動:幫助別人認識造物主。歌羅西書4:5勸告說:「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
[第143頁的圖片]
學生時常為散漫的研讀習慣付出代價——成績不及格
[第146頁的圖片]
在課餘活動和家庭作業之間保持平衡並不容易
[第148頁的圖片]
低劣的成績表必然會令父母不高興。但你若覺得他們對你期望過高,可與他們傾談一下
-
-
為什麼其他孩子時常攪擾我?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
第19章
為什麼其他孩子時常攪擾我?
男孩走路的神態把他的心情完全顯露出來。他緊張而缺乏自信,顯然因新環境而有點失措。原有的學生馬上看出他是個新生。不消一會兒,他已被一群少年圍住。他們用猥褻的粗話辱罵他!男孩面紅耳赤,立刻逃到最就近的避難所——洗手間——去。牆外笑聲震天。
攪擾、戲弄、侮辱別人是許多青年人的殘忍消遣。甚至在聖經時代,有些年輕人已顯出卑劣的性情來。例如,有一次一群男孩子攪擾預言者以利沙。這群年輕人藐視以利沙的職位,輕蔑地喊道:「禿頭的上去吧!禿頭的上去吧!」(列王紀下2:23-25)今日也有許多年輕人同樣喜歡侮辱、嘲弄別人。
《課室裡的成長痛苦》一書的作者之一回憶說:「在第9年級裡,我是最矮的學生。就初中生而言,在班裡最聰明而又最矮小是個極不幸的組合:別人若不是為了我個子矮小而揍我,就因為我聰明而揍我。除了叫我『四眼仔』之外,他們也叫我做『活動辭典』,另外還給我改了800個渾名[罵人話]。」《兒童的寂寞》一書的作者補充道:「身體殘缺、說話有困難或在身體、行為上和別人有明顯差異的兒童都是其他孩子戲弄的現成目標。」
有時年輕人為了保護自己,於是投入一場殘忍的比賽:彼此向對方報以損人的辱罵(對象往往是對方的父母)。但許多年輕人對於同輩的攪擾毫無抵抗能力。一個年輕人回憶,有些日子,由於受到同學戲弄和攪擾,他又驚慌又氣惱,甚至『以為自己會作嘔』。為了擔心別的同學會怎樣對付他,他連學習也無法集中精神。
絕不是玩笑
你做過同輩殘忍行為的目標嗎?若然,知道上帝並不把這件事當作玩笑也許可以叫你感到安慰。請想想聖經的記載:亞伯拉罕為了慶祝兒子以撒斷奶而大排筵席,但大兒子以實瑪利看來嫉妒以撒將要得到繼承權,於是「戲笑」以撒。但這些戲弄絕不是善意的玩笑,而是與『逼迫』無異。(加拉太書4:29)以撒的母親撒拉發覺戲弄所含的敵意。她知道耶和華的旨意是要藉她的兒子以撒產生一個「種子」,即未來的彌賽亞。故此,她把這種戲弄視為對耶和華的旨意的侮辱。由於撒拉的要求,以實瑪利和他的母親給趕出亞伯拉罕的家。——創世記21:8-14。
照樣,別的年輕人若惡意攪擾你,這也不僅是玩笑而已——特別是他們若為了你盡力按照聖經的標準生活而騷擾你,情形便更嚴重了。例如,眾所周知,基督徒青年敏於跟別人分享自己的信仰,但正如耶和華的一群年輕見證人說:「學校裡的孩子因我們逐家逐戶向人傳道而嘲笑我們,瞧不起我們。」不錯,像上帝的古代忠僕一樣,許多基督徒青年不得不「忍受戲弄」。(希伯來書11:36)他們毅然忍受這樣的辱罵,實在勇氣可嘉!
他們何以這樣行
可是,你也許想知道怎樣才能使欺負你的人不再攪擾你。首先,要想想他們為什麼戲弄你。聖經在箴言14:13說:「人在喜笑中,心也有傷痛。」(《呂譯》)一群青年攪擾別人時會哄堂大笑,但卻不是『因心中高興歡呼』。(以賽亞書65:14)笑聲往往只是心緒不寧的掩飾而已。在虛張聲勢的背後,欺凌你的人的真正心聲也許是:『我們不喜歡自己,但貶低別人叫我們自覺舒服一點。』
嫉妒也會驅使人攻擊別人。試想想聖經中有關年輕的約瑟的記載。由於約瑟的父親特別寵愛約瑟,他的胞兄便攻擊他。在嫉妒心的驅使下,他們不但口頭辱罵約瑟,甚至企圖殺死他!(創世記37:4,11,20)今日也一樣,特別聰明或格外受老師鍾愛的學生也可能惹起同輩的嫉妒。侮辱他看來可以『挫挫他的銳氣』。
故此不安全、嫉妒心、自卑感往往是導致嘲弄行為的原因。既然如此,即使有些自覺不安全的青年人失去了他們的自尊,你又何須因他們而失去你的自尊呢?
平息攪擾行為
詩篇執筆者說:「不坐[嘲笑者]的座位,……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1,2)為了轉移別人對你的注意而參與嘲弄行為只會使互相侮辱循環不止而已。上帝的勸告是:「不要以惡報惡,……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17-21。
傳道書7:9進一步說:「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不錯,何必把戲弄看得太認真呢?如果有人嘲弄你的體格或取笑你臉上的瑕疵,當然會傷害你的自尊心。不過,他們的話雖然不禮貌,卻不一定是惡意的。因此,假若有人無意地——或即使有意地——觸及你的痛處,又何必感到痛心疾首呢?只要他們所說的不是猥褻或對上帝不敬的話,就不妨試想想其中幽默之處。要記住,「笑有時」。有時別人戲弄你只是開玩笑而已,因此而生氣就未免過度認真了。——傳道書3:4。
但是戲弄若十分殘忍,或甚至惡毒刻薄又怎樣?要記得,嘲笑你的人想看見你有所反應。你若憂愁苦惱,他就揚揚自得。回嘴、抗辯或放聲大哭很可能只會鼓勵對方繼續攪擾你。何必心煩意亂,讓對方看見了沾沾自喜呢?應付侮辱的最好方法往往是不加理會,處之泰然。
所羅門王說:「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斤斤計較別人所說的每一句話」,《當代》],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人。」(傳道書7:21,22)把嘲弄你的人的刻薄話「放在心上」,就意味到你過於計較他們對你所作的評估。他們的評價有根據嗎?使徒保羅曾受到嫉妒他的同輩不公平的攻擊,但他答道:「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判斷我的乃是主[耶和華]。」(哥林多前書4:3,4)保羅和上帝有非常鞏固的關係,因此他有足夠的自信和內在力量去抵受不公平的攻擊。
發出光來
身為基督徒,你可能有時為了你的生活方式而受人嘲笑。耶穌基督自己便曾不得不忍受這樣的「頂撞」。(希伯來書12:3)耶利米也由於放膽講論耶和華的信息而「終日成為笑話」。耶利米所受的攪擾如此持續不斷,以致他暫時感到心灰意冷,決定「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他的名講論」。可是,對上帝和真理的摯愛終於推使他克服恐懼感。——耶利米書20:7-9。
今日有些基督徒青年也同樣感到氣餒。有些人為了急於制止別人戲弄他們,便試圖隱瞞自己的基督徒身分。但是愛上帝的心往往在最後促使這些人克服恐懼感而『發出光來』!(馬太福音5:16)例如一個10多歲的男孩子說:「我的態度改變了。我不再認為做基督徒是個難負的重擔,反而開始視之為值得自豪的事。」你也可以因為你有殊榮認識上帝,為他所用去幫助別人而「誇口」。——哥林多前書1:31。
然而,不要老是批評別人,或者使人覺得你孤高自賞,以致引起別人的反感。一有機會就要和別人分享信仰,但要懷著「溫柔和深深的尊重」如此行。(彼得前書3:15,《新世》)事實證明,在學校裡最能夠保護你的也許就是你品行良好的聲譽。雖然別人可能不喜歡你的勇敢立場,卻往往不得不因此而尊重你。
曾有一群少女攪擾一個名叫文妮薩的女孩子,打她,欺負她,把她手上的書撞跌——全為了要激怒她,想她跟她們打架。她們甚至把一杯巧克力奶昔倒在她的頭上和潔白的裙子上,但文妮薩從沒有向挑釁屈服。過了一段日子之後,文妮薩竟在耶和華見證人的大會裡碰見那群女孩的首領!這個從前欺負她的女孩子說:「我以前討厭你,……我想看見你激動失措,就算只有一次也是好的。」但是她對於文妮薩能夠沉得住氣感到十分好奇,於是答應跟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我愛上了我所學到的真理,」她繼續說,「明天我就要受浸了。」
故此不要讓同輩的「頂撞」使你心灰意冷。在適當的時候表現一點幽默感。要以仁慈還惡毒。不要給爭論火上加油。欺負你的人可能終久發覺,以你為嘲弄目標根本樂趣不大,因為「火缺了柴就必熄滅」。——箴言26:20。
供討論的問題
◻ 上帝對那些殘忍地戲弄別人的人有什麼看法?
◻ 年輕人攪擾別人的原因往往是什麼?
◻ 你怎樣才能把嘲弄盡量減少或甚至加以平息?
◻ 為什麼即使別人為此而取笑你,你在學校裡『發出光來』仍然十分重要?
◻ 你可以採取什麼步驟去保護自己免受學校的暴力所傷害?
[第155頁的精選語句]
在虛張聲勢的背後,欺負你的人的真正心聲也許是:『我們不喜歡自己,但貶低別人叫我們自覺舒服一點』
[第152頁的附欄]
我怎樣才能避免捱揍?
『你上學時正冒著生命危險。』許多學生都這樣說。但帶備武器卻是愚蠢的,反會招惹麻煩。(箴言11:27)那麼,你怎樣才能保護自己呢?
知道什麼是危險地帶,盡量避開。在某些《學校》裡,走廊、樓梯井、更衣室是真正的危險地帶。廁所是青年聚集打架、吸毒的地方,許多年輕人由於久聞臭名,所以寧願忍受不便也不使用這些設施。
留心你的交往。年輕人常常發覺自己之所以捲入打鬥之中,只不過是因為誤交損友之故。(可參閱箴言22:24,25。)當然,對同學不理不睬可能使他們疏遠你或引起他們的反感。但如果你對同學友善有禮,他們就更可能不再攪擾你。
避開打鬥。不要「迫大家攤牌」。(加拉太書5:26,《新世界譯本》注腳)即使你打勝了,也許只會促使你的對手伺機和你打架而已。因此要先試試說服他們不要動武。(箴言15:1)倘若講理行不通,就要走開,甚至跑離暴力對抗的現場。要記住,「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傳道書9:4)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才用任何合理而必需的方法去保護自己。——羅馬書12:18。
告訴父母。年輕人「甚少向父母報告學校裡的恐怖遭遇,因為他們害怕父母以為他們懦弱,又怕父母責罵他們不挺身反抗欺凌」。(《兒童的寂寞》)然而,父母插手干預往往是平息糾紛的惟一方法。
向上帝禱告。上帝沒有保證你不會受到身體的傷害,但他能使你有勇氣應付對峙的局面,並且有足夠的智慧使情況平息下來。——雅各書1:5。
[第151頁的圖片]
許多年輕人是同輩攪擾行為的受害者
[第154頁的圖片]
嘲弄你的人想看見你憂愁苦惱,他就揚揚自得。回嘴或放聲大哭也許反會招來進一步的攪擾
[第156頁的圖片]
被人戲弄時試試表現幽默感
-
-
我怎樣才能與教師相處得好?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
第20章
我怎樣才能與教師相處得好?
「我無法忍受不公平的教師,」年輕的維姬說。無疑你也有同感。可是,1981年一項對16萬美國青年人所作的調查顯示,有百分之76的青年人指責教師偏心!
令青年人不高興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的功課做得很好,所得的分數卻很低。有時教師施行的懲罰看來過度嚴厲或沒有理由,或看來出於種族偏見,便會惹起學生的憤恨。教師若特別注意或優待自己所疼愛的學生,也會令其他學生感到忿忿不平。
誠然,教師絕不是不會犯錯的。他們各有自己的怪癖、難題和偏見。然而,聖經警告我們說:「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傳道書7:9)甚至教師也「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各書3:2)因此,你可以在未有確據之前,姑且假定教師是無辜的嗎?
一個名叫弗雷迪的青年留意到教師「找每個人出氣」。弗雷迪機巧地向教師探問,結果找出他脾氣不好的原因。「今天早上我的汽車發生了故障,」教師解釋說,「我來學校的途中汽車引擎過熱,結果令我遲到。」
教師與他們的寵兒
教師特別優待自己所疼愛的學生又如何?要記住,教師要應付一些獨特的壓力和要求。《青春期的孩子》一書描述教師處於「嚴重的困境」,必須設法使一群「通常心不在焉的青年人」集中注意力。「在他們面前是一群愛鬧情緒、容易分心的青少年,通常不習慣將注意力集中在任何事上超過15分鐘。」
因此,一個專心向學、留心聆聽、尊重教師的學生若獲得教師的青睞,又何足為怪呢?誠然,見到一些向來對教師『曲意逢迎』的學生比你獲得較多關注也許會令你不高興。可是只要教師沒有忽視你在教育上的需要,又何必為了教師寵愛一些勤力學生而感到生氣或嫉妒呢?況且,用功一點也許對你來說是個好主意。
課室裡的鬥爭
一個學生談及他的教師說:「他總是認為我們全班都跟他作對,於是決定要先下手為強。他是個妄想狂的人。」可是,許多教師認為自己有權稍為「妄想」一點。正如聖經預告,現今是個「難以應付的危險時期」,學生常常「毫無自制、蠻橫兇暴、不愛良善」。(提摩太後書3:1-3,《新世》)例如,《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說:「市區內許多學校的教師因害怕暴力事件而惶恐度日。」
前任教師貝茨(Roland Betts)論及教師說:「孩子們認為生來有責任要……[在比喻上說來]盡力推迫教師,戳刺他們,看看他們究竟可以忍受到什麼程度才不支倒地。……即使孩子覺得他們已將新教師迫到快要忍無可忍了,他們還要百上加斤。」你或你班上的同學有分煩擾教師嗎?若然,你就不應當對教師的反應感到詫異。
聖經說:「壓迫使智者行事癲狂。」(傳道書7:7,《新世》)處身於某些學校所瀰漫的恐懼和不敬氣氛中,有些教師反應過劇而在執行紀律方面過於嚴格是可以了解的。《青春期的家庭手冊》一書評論說:「有些學生……看來想以自己的行為貶低教師的信念,這樣的學生通常招來教師的輕視。」不錯,不友善的教師時常是由學生模鑄出來的!
此外,請也想想學生在課室內玩殘忍的惡作劇所導致的後果。年輕的瓦萊莉談及青少年令代課教師飽受「折磨、虐待」。她並沒有言過其實。貝茨補充說:「代課教師受到學生毫不留情的折磨,時常達到無法抵受、力盡筋疲的地步。」由於深信自己不會因此而受罰,學生喜歡突然作出笨拙的舉動——一齊將課本或鉛筆掉在地上。或者他們『裝聾扮啞』,彷彿一點也不明白教師所說的話,藉此使教師一籌莫展。年輕的博比解釋說:「我們滋事搗亂是為了尋開心。」
然而,你在課室裡所種的若是令人痛苦的事,後來你所收的若是個難於相處、敵視學生的教師,就不要感到意外了。(可參看加拉太書6:7。)要謹記聖經的金規:「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不要加入同學在課室裡開玩笑的愚行。上課時要留心聽教師所說的話,跟他通力合作。也許隨著時間過去,他會比較友善——至少對你來說是這樣。
『老師不喜歡我』
有時,性格衝突或某些誤解使教師敵視你;他也許把你的好奇心誤以為是反叛,把你一時的興致視作愚行。如果教師真的不喜歡你,他也許會使你難堪或羞辱你。結果形成了雙方的仇視。
聖經說:「對任何人都不可以惡報惡。……若是可能,只要是在你們的能力範圍內,要與所有人和睦共處。」(羅馬書12:17,18,《新世》)切勿與教師作對。要避免不必要的對峙。要使教師沒有理由指責你。事實上,要盡量表現友善。你也許會問,『友善?跟他?』不錯,要對教師表現良好的禮貌,進入課室時恭敬地向他問好。你恆常表現的禮貌——甚至不時臉上掛著笑容——也許足以改變教師對你的看法。——可參看羅馬書12:20,21。
誠然,有些情況不是微笑便可以消解的。可是傳道書10:4勸告說:「掌權者……若向你發怒[向你施行懲罰],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請也記住,「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言15:1。
『我的分數應當高一點才對』
這是常聽到的怨言。要試將難題跟教師商談一下。聖經報導拿單如何著手執行一項艱巨的任務——揭穿大衛王所犯的嚴重過錯。拿單並沒有闖進王宮向大衛破口大罵,反之他機巧地覲見大衛。——撒母耳記下12:1-7。
同樣,你去見教師時要保持謙恭,心平氣和。前任教師韋伯(Bruce Weber)提醒我們:「學生的反叛會引起教師強硬的反應。你若大叫大嚷,或聲稱受到嚴重的不公平待遇而矢誓報復,只是枉費心機而已。」試以較成熟的方式去處理事情。也許,你可以首先請教師幫助你明白他的評分方法。然後,韋伯說:「與其證明教師評估錯誤,不如證明自己的試卷被漏看或算錯了。採用你教師的評分方法,向他指出你的試卷在哪裡評分錯了。」即使你的分數沒有改變,你的成熟態度也許會給教師留下一個好印象。
讓父母知道
然而,有時單憑說話產生不了什麼作用。且以蘇珊為例。她是個優異生,但一位教師卻給她不及格的評分。難題在哪裡?蘇珊是個耶和華見證人,而教師也直言不諱她為了這個原因不喜歡蘇珊。「這實在令人氣餒,」蘇珊說,「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蘇珊回憶說:「我鼓起勇氣將關於這位教師的事情告訴母親[一位單親父母]。她說:『這樣,也許我可以跟你的教師談談。』於是學校開放日那天,她上前向我的教師探問難題的因由。我以為媽媽會大發雷霆,可是她沒有。她只是冷靜地跟教師傾談。」這個教師後來安排讓蘇珊跟另一位教師上課。
無可否認,並非所有錯綜複雜的事情都有這麼順利的收場,有時你只得忍受下去。可是你若能夠在這個學期與教師相安無事,明年便有一個新的開始,也許有不同的同學——或甚至有一個新的教師讓你去學習與之相處。
供討論的問題
◻ 對一位待你不公平的教師,你可以懷有什麼看法?
◻ 教師為何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寵兒』身上?
◻ 你可以怎樣向一個看來沉悶的教師學習?
◻ 為什麼有些教師看來對學生懷有敵視?
◻ 你可以怎樣在課室裡實踐金規?
◻ 你若覺得自己成為不公的評分或不平待遇的受害者,你可以怎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