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年輕人危機四伏
    警醒!2005年 | 4月8日
    • 年輕人危機四伏

      ■ 在美國,一名15歲學生開槍射殺同學,導致2人死亡,13人受傷。

      ■ 在俄羅斯,一幫十多歲青年酒後行兇。一個9歲女童慘遭殺害。她父親和堂兄也被毒打,身受重傷。

      ■ 在英國,一名17歲男子毆打一個少年後把他刺死。這名青年向警方解釋:「我起初沒打算殺死他。但一見他流血,我就控制不住了。」

      這些駭人的暴行不是個別事件。我們也不能以為這些暴行只偶爾發生,就掉以輕心。《學校專業輔導指南》的一篇文章說:「青少年暴行是我們社會的大問題。」統計數字顯示這絕非言過其實。

      美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的報告指出,美國校園暴力事件的數字雖然下降了,「但學生仍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2001年,約有二百萬宗暴力案件(非致命)和偷竊是涉及學生的。受害者的年齡從12到18歲不等」。此外,校園欺侮弱小的事件也有增加。

      在美國,學生並不是青少年暴行的惟一受害者。同一的報告指出:「1997到2001年的5年間,禍及老師的校園罪案(非致命)約有130萬宗,包括81萬7000宗偷竊和47萬3000宗暴力事件。」另外,「百分之9的小學和中學教師曾遭學生恐嚇,百分之4的教師曾實際遇襲」。

      其他國家的情況又怎樣?一家通訊社報導,「2003年,中國拘捕了6萬9780名少年犯,比2002年增加了百分之12.7」。該項報導指出,「百分之70的少年罪行都是跟幫派活動有關的」。在日本,2003年的報告也顯示類似的情況:在過去十年,一半的罪案都是年輕人犯的。

      毒品——為害青少年

      證據顯示,年輕人也面對另一個危機,飽受傷害。美國國立麻醉藥研究院的報告指出,在美國,約有一半中學生在未畢業前已開始吸毒。報告還說:「飲酒在現今的年輕人當中極為普遍。例如,到高中畢業前,每5個學生就約有4個(百分之77)曾豪飲;接近一半學生(百分之46)在初中二年級時已嘗過酒精飲品。」

      性濫交

      在這個愛滋病蔓延的時代,亂搞性關係無疑十分危險,但許多年輕人卻視之為無害的玩意。例如,在美國,一些青少年認為濫交是無傷大雅的,並把苟且的關係美化為「一夜情」。他們口中所謂「互相慰藉的朋友」就是指有性沒愛的伴侶。

      作家斯科特·沃爾特把一些青少年所舉行的派對形容為性愛派對。這些住在郊區的年輕人趁父母上班,就胡作非為。在一個派對上,一個女孩「聲稱要跟所有在場的男孩做愛。……參加的人有些只有12歲」。

      這樣的事確實駭人聽聞。但對一些研究青少年性行為的專家來說,一點也不感到驚奇。安德烈婭·彭寧頓醫生寫道:「我們留意到,過去20年間,青少年性濫交的平均年歲越來越小。小至12歲的少年就有性經驗已不是什麼出奇的事了。」

      《今日美國》的一項報導特別叫人憂慮,「在本國[美國],有口交行為的青少年數目正不斷增加,……而且年紀還十分小。……這些年輕人堅信,『口交不算是性行為』」。一個向一萬名少女所作的調查顯示,「八成的受訪者自稱是處女,然而百分之25曾有口交經驗。在口交的人當中,百分之27說『跟男人口交是逢場作戲而已』」。

      這個不道德的歪風也蔓延到其他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指出:「亞洲的青少年日益受愛滋病毒所威脅。他們放浪形骸,不少年紀輕輕已在性行為方面非常活躍。」報告還說:「對青少年而言,父母的『亞洲道德觀念』已不合時宜。他們不但有婚前性行為,而且時常有多個性伴侶。」

      年輕人還面對其他危機嗎?加拿大的《婦女健康週刊》說:「百分之25,介於16至19歲的少女會患上嚴重抑鬱。」其實抑鬱症的病者是無分男女的。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指出,每年有多達5000名青少年自殺。報告表示,由於某些原因,「男孩的自殺率比女孩的高6倍」。

      無可置疑,現今的年輕一代的確危機重重。這些危機是怎樣促成的?讓我們看看。

  • 年輕一代四面受壓
    警醒!2005年 | 4月8日
    • 年輕一代四面受壓

      對年輕人來說,青春期可能是個動盪的歲月。進入發育期的青少年,縱然狀態再好,也會受到新的感覺和情緒衝擊。他們經常面對老師和同輩的壓力,不斷受到電視、電影、音樂和電腦的影響。因此,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把青春期形容為「年輕人的過渡期,一段充滿壓力和焦慮的時期」。

      說來遺憾,青少年往往因缺乏經驗,都不懂得紓緩壓力和情緒。(箴言1:4)他們若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就容易誤入歧途。例如,聯合國的一份報告說:「研究顯示,處於青春期或步入成人期的年輕人容易沾上毒品。」不良的行徑如暴力行為、性濫交也常發生於這段時期。

      做父母的要是以為窮人或某些族裔才有以上的問題,這就大錯特錯了。現今的青少年不論家境富裕或貧窮,屬於什麼社會階層,什麼種族,都面對同樣的困難。作家斯科特·沃爾特說:「如果認為一般的少年犯是個17歲小夥子、屬於少數族裔、住在城市、貧窮的母親要靠福利救濟過活,你的看法就跟時代脫節了。現今,有問題的年輕人無分性別。他們可能來自中等或良好的白人家庭,也許不足16歲,甚至年輕得多。」

      年輕一代為什麼四面受壓呢?以往的青年人不也面對困難和誘惑嗎?沒錯,但不能相提並論,因為我們正生活在聖經所說的「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提摩太後書3:1-5)年輕人身處的境況,面對的壓力都是這歷史時期所獨有的。他們正受著怎樣的影響呢?讓我們看看。

      家庭狀況起變化

      例如請想想,一般人的家庭狀況起了什麼變化。《心理學教育雜誌》說:「在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兒童在18歲前經歷父母離婚。」其他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報導。父母仳離,兒女常常為此十分難過。該雜誌指出:「一般來說,剛經歷父母離異的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都差強人意。他們不但成績欠佳,跟人相處困難,而且表現及不上與雙親、繼父(或繼母)同住的孩子,也落後於跟單親生活多年的孩子。……此外,受父母離婚打擊的孩子也經常受情緒困擾、缺乏自尊。」

      越來越多的婦女出外工作也令家庭狀況產生變化。一個研究日本少年罪行的報告說,要是夫婦都上班,他們比有父或母留在家中的家庭較難照顧兒女。

      誠然,有些家庭確實需要 兩份收入來維持家計。有時,父母出外工作可讓兒女過較好的生活,卻有其不利的地方。許許多多孩子放學回家時,家裡空無一人。等到父母回家,也時常已疲倦不堪,有時還為工作上的問題而煩惱。結果怎麼樣?父母疏於管教兒女。一個年輕人抱怨說:「爸爸媽媽很少跟我在一起。」

      不少人認為,父母玩忽職守對青少年的長遠福利沒有好處。羅貝爾·蕭伯納醫生說:「在過去三十年,父母教養兒女的方式起了很大變化。在我來看,這孕育了一代感情淡漠、跟人缺乏溝通的孩子。他們在學習上有困難,而且不受約束。一些父母受物質主義和出人頭地精神影響,只顧埋頭工作、花費金錢,以致沒有時間培養親子關係。」

      年輕人的福利還受到另一個威脅:父母要是都出外工作,青少年大部分時間就會無人監管,很容易惹上麻煩。

      教兒新法惹爭議

      父母對管教的看法也對年輕一代造成影響。羅恩·塔費爾博士坦言,「許多父母放棄了教養兒女的天職」。要是這樣,孩子在成長時就很少或甚至沒有受到指導和約束了。

      有時候,父母管教的方式看來跟童年不愉快的經歷有關。他們不想對兒女諸多限制,希望跟兒女保持友好關係。一個母親承認:「我對孩子太鬆了。以往父母對我很嚴,我想有個改變。結果我錯了。」

      父母怎樣做過了頭呢?《今日美國》指出:「一個新近的調查訪問了約600名在得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加利福尼亞州戒毒的青少年。百分之20曾跟父母一起吸毒,約百分之5承認,父母教他們吸毒,通常是吸食大麻。」父母為什麼這樣不負責任呢?一個母親說:「我告訴女兒,我情願她在家裡吸毒,起碼我知道她在幹什麼。」有些父母竟然認為,跟兒女一起吸毒可促進親子關係。

      媒體的衝擊

      媒體是另一強大的影響。研究員馬里塔·莫爾在一個調查指出,美國的年輕人平均每天花4小時48分鐘在電視或電腦屏幕前。

      這真的對青少年有害嗎?《科學》週刊的一篇文章報導,「美國的六個主要專業協會」包括美國醫學協會一致認為,「兒童的暴戾行為」跟媒體渲染暴力有關。該週刊評論:「社會比以前更暴力,傳媒難辭其咎。專家雖完全贊同這看法,媒體卻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也沒有讓公眾得知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例如,請想想時下的MTV。有些MTV大膽露骨,描繪性愛的程度令不少父母感到震驚。MTV真的會影響年輕人的行為嗎?對500個大學生所作的一個研究發現,「渲染暴力的歌詞助長好勇鬥狠的思想和情緒」。一個新近的研究指出,「青少年要是經常觀看以幫派為題材的吟快板MTV,就很可能把其中的色情和暴力行為帶到現實生活裡」。該研究訪問了500多名少女,結果顯示,沉迷於這類MTV的年輕人容易牽涉在打老師、性濫交等不良行為中,也較易被抓上警察局。

      青少年與電腦

      近年來,電腦對青少年的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兒科雜誌》說:「近幾十年來,擁有電腦的家庭急劇增加。在全國[美國],家裡有學齡子女(6至17歲)的住戶,三分之二擁有電腦。……家裡有3至17歲子女的住戶,擁有電腦的比率從1998年的百分之55升至2000年的百分之65。」電腦也在其他國家日漸普及。

      但是,年輕人不一定要擁有電腦才可使用電腦。據一名研究員說,「約百分之90,年齡由5至17歲的青少年經常使用電腦,當中有百分之59有上網的習慣」。電腦讓年輕人獲得大量資訊,這是前所未見的。他們如果使用得有分寸,而成年人也給予適當的監管,電腦能大大造益年輕一代。很可惜,不少家長並沒有給予兒女任何限制。

      研究員莫爾的報告說明了上述的情況。莫爾在一份教育雜誌說,據2001年關於上網情況的調查發現,「百分之71的父母認為自己『很清楚或大致知道』孩子網上的活動。孩子被問及同樣問題時,百分之70說,父母對他們的上網情況『所知甚少或一無所知』」。調查還顯示,「百分之30的9至10歲孩童曾進入網上的私人和成人的聊天室。這個情況在較大的孩子中更為嚴重:11至12歲的有百分之58;13至14歲的有百分之70;15至17歲的則有百分之72。……英國一個關於住戶上網情況的調查指出,7個父母中就有一個不清楚兒女在網上觀看什麼」。

      年輕人要是在無人監管下上網,可能會接觸到色情作品。這只是壞處之一。上文提及的塔費爾博士慨嘆說:「兒女不但在學校,還在網上結交朋友。他們常常在網上跟其他孩子聊天,但這些人通常是我們無法跟其會面的。」

      事實清楚表明,年輕一代正四面受壓,面對的問題都是以往世代所沒有的。難怪許多青少年的表現都叫人憂心。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

      [第6頁的精選語句]

      「在過去三十年,父母教養兒女的方式起了很大變化。在我來看,這孕育了一代感情淡漠、跟人缺乏溝通的孩子。他們在學習上有困難,而且不受約束。」——羅貝爾·蕭伯納醫生

      [第6,7頁的圖片]

      家庭狀況隨著更多婦女出外工作而改變

      [第7頁的圖片]

      年輕人若無人監管,很易惹上麻煩

      [第8頁的圖片]

      不少研究員認為渲染暴力的MTV跟暴力行為密切相關

      [第9頁的圖片]

      你知道兒女在網上觀看什麼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