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文化」怎樣盛行起來?警醒!2000年 | 7月8日
-
-
娛樂界
電影劇本常常用死亡做題材。比方說,電影情節可能把淫蕩、暴力、販毒等行為,或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美化過來,從而貶低生命和道德準則的價值。有些電影甚至用浪漫手法刻畫死亡,使死亡顯得無關重要,給死亡增添神話色彩。電影內容不是描繪死後的生活,就是講述死者回到人間探望親友。
電視節目和音樂也好不了多少。據新聞報導,利特爾頓鎮的年輕兇徒,生前熱烈擁戴一個搖滾樂歌手。這個歌手以「男子女化的裝扮」聞名,又喜歡以「撒但的形像」出現。他的歌曲「不是鼓吹反叛行為,就是圍繞死亡這一主題」。
在美國,為了保護年輕人免受電視節目的有害意識所薰染,當局重新釐定電視節目的等級,結果適得其反。喬納森·奧爾特在《新聞週刊》撰文評論,給電視節目分等級,「可能使年輕人更想得到他們不該得到的東西」。他進一步說,各大娛樂公司都著重製作血腥電影,錄製以暴力和色情為基調的說唱音樂,還設計兇殘的電腦遊戲,讓兒童「『在虛擬現實中』開火殺人」。按他的意見,克林頓總統該「把各大娛樂公司的名稱(連同總經理的姓名)公之於世」,好叫這些公司的管理層感到羞愧,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地渲染暴力。
電視和互聯網上的死亡競賽
羅伯特·韋林在他的著作《死亡競賽宣言》裡,仔細分析青少年為什麼熱中於所謂的死亡競賽遊戲a。韋林先生認為,玩這類遊戲的年輕人自成一群,彼此私下交往。死亡競賽遊戲對青少年起著重大的「教育」作用,但不是教他們學好,而是教他們怎樣殺人。韋林說:「年輕人在網上可跟世上任何地方的對手較量較量,顯示自己本領過人,無可匹敵。這麼興奮激動的經歷,不是筆墨所能形容的。年輕人很容易就玩上了癮。」青少年在網上進行血腥搏鬥,給一幕幕的立體影像牽著前進,欲罷不能。有些年輕人沒有上網裝置,於是購買電子遊戲,在家裡的電視屏幕上跟對手競賽。其他年輕人慣常租用電子遊戲機中心的遊戲機,「在虛擬現實中」跟別的對手拼死搏鬥。
雖然「死亡競賽」遊戲是按年齡分級的,可是當局並沒有對此實行什麼管制。在美國,十四歲的埃迪說:「人家常常告訴你,你年紀還小,不適合玩[死亡競賽遊戲],不過他們卻不會阻止你購買。」埃迪喜歡跟對手在屏幕上開槍格鬥,拼個死活。這件事他父母是知道的。他們雖然不喜歡兒子玩槍戰遊戲,卻很少查看兒子是否在屏幕上跟對手開槍格鬥。一個年輕人得出以下的結論:「我們這一代對暴力麻木得很,跟任何一代相比,有過之無不及。今天,陪伴兒童成長的是電視,而不是他們的父母。很可惜,電視節目往往迎合兒童的暴力幻想。」約翰·利蘭在《新聞週刊》寫道:「[美國]現在有多達1100萬個青少年網絡用戶。他們花越來越多時間上網,在網上別有一番天地。至於他們在網上幹什麼,許多父母都過問不了。」
-
-
幫助年輕人擺脫「死亡文化」警醒!2000年 | 7月8日
-
-
幫助年輕人擺脫「死亡文化」
當今的年輕一代,竟然對死亡這一課題著了迷。為什麼呢?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州議員亨利·海德說:「年輕人沉迷於兇殘的活動。他們的娛樂消遣不是以死亡為主題,就是充斥著暴力。可見,年輕一代,精神空虛。」
《時代》雜誌一個讀者寫道:「在我們的年輕人中,死亡文化大為流行。父母懶得管教子女,娛樂節目充斥暴力是部分原因。當今的年輕人缺乏道德觀念,精神沒有寄託。」
此外,青少年也備嘗孤寂之苦。雙親出外工作,年輕人大半天都是一個人呆在家裡,很是孤獨。另一些年輕人只是跟單親同住。一則消息透露,美國的青少年每天都要獨處三個半小時左右;每週跟父母共處的時間,跟20世紀60年代的青少年相比,少了11個小時。有些年輕人真的孤零零地生活。他們不是雙親不在身邊,就是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支持。
父母該怎樣做
鑑於年輕人常常感到「精神空虛」,父母對子女的關注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明智的父母看出,子女不但需要有益的娛樂消遣,也需要經常得到個人關注。父母愛護子女,自然關心他們的活動。做父母的不妨花時間跟子女談談,了解一下他們對音樂、電視節目、錄像帶、小說、電視遊戲和電影的喜好。年輕人雖然沒有說出自己的感覺,心裡卻渴望父母對他們處處愛護、事事關懷、多方指導。在這個充滿疑惑的世界,年輕人很需要直率、明確的答案。成年人必須明白,當今兒童面對的世界,要比他們年輕的日子複雜多呢。
父母想要保護子女,就會經常 跟他們交談,細聽子女的傾訴,提醒他們要提防現代文化的禍害。做父母的該給子女定下明確的限制,並且貫徹執行。他們要通情達理,不時對子女流露愛意。父母這樣做,通常都能打動子女的心,激發良好的反應。——馬太福音5:37。
耶和華見證人刻意安排時間,經常跟子女討論聖經和基於聖經的出版物,全家一起觀看以聖經為題材的錄像帶a。他們不會利用這些場合責問子女,倒會把握機會建立家人的靈性。在這樣的家庭聚會裡,做父母的會留心聽子女的傾訴,了解一下每個孩子的情況,例如他們面對什麼困難、遇到什麼考驗等,好讓家裡的年輕人得到個人關注。
有些年輕人在靈性上得不著父母的扶持。儘管這樣,他們卻可以從詩篇27:10的話得著力量。這節經文說:「我父母離棄我,耶和華必收留我。」溫柔慈悲的父親耶和華,怎樣扶助年輕人呢?耶和華見證人的會眾成了年輕人的庇護所。在會眾裡,他們體嘗到別人的親切關懷,一直積壓在心裡的鬱結解開了。年輕的何西亞斯對此抱有同感,他說:「全虧耶和華的組織,我才活得有意義。以往我覺得生活沒意思,我根本沒有人生目標,也沒有什麼抱負,只是混日子罷了。後來我認識到,我不是孤立無援的,這件事改變了我的一生。雖然我失去了父母,會眾的弟兄姊妹卻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督徒大家庭的溫暖。會眾的長老和基督徒家庭就像錨一樣,幫助我在感情上保持穩定平衡。」
不論大人小孩,許多人都發覺,經常參加耶和華見證人會眾的聚會,既能增進精神健康,又能滿足靈性需要。人類學家帕特莉夏·福圖尼在她的論說文《耶和華見證人:應付世紀終結的另一宗教選擇》(Los Testigos de Jehová: una alternativa religiosa para enfrentar el fin del milenio)裡,論述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怎樣造益別人。她說:「耶和華見證人提出一套清晰、詳盡的指引,供日常生活應用。他們也提供一套明確的道德規範,作為思想和行為的指南。」這裡所提及的「指引」和「道德規範」都是以聖經為根據的。耶和華見證人跟他們的鄰居一樣,面對相同的難題和壓力。但不同的是,他們在這本歷史悠久、無與倫比的智慧書中尋得慰藉,所以有力量應付下去。不錯,耶和華見證人總可以從聖經的明確教誨和原則中找著所需的指引和安慰。
到時「不再有死亡」
在王國聚會所的聚會裡,耶和華見證人反覆強調,上帝所應許的新世界不久就會來臨,到時「有正義住在其中」,誰也不會受到「驚嚇」。(彼得後書3:13;彌迦書4:4)此外,以賽亞先知也記載,上帝會「吞滅死亡直到永遠。主耶和華必擦去各人臉上的眼淚」。由於第一個人亞當犯罪,全人類都不免一死,但上帝應許,地上很快就「不再有死亡」了。——以賽亞書25:8;啟示錄21:3,4;羅馬書5:12。
如果你是個年輕人,很想尋求幫助,我們鼓勵你學習聖經,從中找著希望和生存的意義。憑著耶和華見證人的幫助,你能夠對前景充滿希望,確信最好的日子就在前頭,因為上帝所應許的新世界很快就要到了。
[腳注]
a 《青年人問——怎樣結交真朋友?》這盒錄像帶,是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錄製的,目前只有英語版。這盒錄像帶給年輕人提供不少實用的勸告。
[第9頁的圖片]
做父母的應該撥出時間,認真地聽子女的傾訴,了解他們的疑難
[第10頁的圖片]
「耶和華見證人提出一套清晰、詳盡的指引,供日常生活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