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97 12/8 20-23頁
  • 俾格米人——森林深處的居民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俾格米人——森林深處的居民
  • 警醒!1997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探討俾格米人的生活
  • 初到貴境
  • 日常生活、婚姻與家庭
  • 宗教
  • 一族聰慧的人
  • 雨林大受破壞
    警醒!1998年
  • 重重陰影罩雨林
    警醒!1997年
  • 雨林好處多
    警醒!1998年
  • 讓我們來造林!
    警醒!1977
查看更多
警醒!1997年
《警》97 12/8 20-23頁

俾格米人——森林深處的居民

《儆醒!》駐中非共和國通訊員報導

歡迎光臨。請來認識一下我們的同鄉巴賓格人,即中非共和國的俾格米人。你大概對俾格米人略有所聞,可是與他們卻素未謀面。你若到訪首都班吉,不消兩小時的路程,你就能直達他們所住的地方。

耶和華見證人渴望與眾國族、部族、種族,少數民族分享一個重要信息。我們所從事的基督徒活動之一,就是要向各色各樣的人傳道。俾格米人自然也無例外。——啟示錄14:6。

因此,就讓我們一同看看他們的生活情形,以及對上帝王國的好消息有什麼反應,而這個王國不久就要使地球成為樂園了。這個旅程必定教你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呢!

探討俾格米人的生活

出發前,最該做的莫過於先研究一下這群我們快要探訪的人。有些人曾不惜花數個月的時間跟俾格米人一起生活共事,以求探討他們的文化、宗教和生活習慣。有關他們的著作你在坊間也找得著。

讀過有關這些愛好和平、態度友善的人的報導,再加上隨後的探訪,我們就能回答例如下列的問題:俾格米人從哪裡來?他們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他們何處為家?他們與另外的非洲部族有何不同?他們怎樣融入別人的生活文化中?

據《韋氏第三新國際詞典》指出,俾格米人是「一群居於非洲赤道附近、身高不足1.5米的矮小人種,……說最近的鄰族的語言」。非洲俾格米人被認為跟大洋洲和亞洲東南部的尼格利陀人(意即「矮小黑人」)有不同起源。

「矮子」(pygmy)這個詞源自希臘語,意即「手肘與指節的距離」。俾格米人是有名的獵者和採集者。據估計全球約有二十多萬的俾格米人。

塞爾日·巴于謝和居伊·菲利帕爾·德富瓦在他們所著的《俾格米人——森林深處的居民》論述更多饒有趣味的細節。據他們說,俾格米人散居在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喀麥隆和中非共和國中的森林深處,甚至遠在東部的盧旺達及布隆迪往往也可找到他們的蹤跡。

俾格米人於什麼時候或自哪裡來均無從稽考。他們從不以「矮子」自居。在中非共和國中,他們一般被稱為巴賓格人。至於別的國家,他們則以巴科拉、巴波俄、巴阿加、班本扎勒、巴他娃和班布提等名字為人所知。

初到貴境

約在清晨7時,我們乘坐一輛擅走崎嶇地勢的四驅車離開班吉,朝著南部的姆拜基/芒古巴進發,途上只有首100公里的路是鋪築的,加上昨夜剛下過雨,路面滑不唧溜的,因此乘用四驅車確是明智之選。

我們駕著車子,穿過蔥翠繁茂的田野,其中夾雜著茫無邊際的偌大森林,沿途經過大大小小的村莊,村民在路旁設置了一張張面積細小的桌子,其上擺放著香蕉、大蕉、鳳梨、木薯、玉米、南瓜屬植物和花生供人選購。這裡的人根本不知道何謂饑荒。肥沃的土壤、潮濕的氣候使種類繁多的食物出產豐富。頃刻之間,我們便抵達了巴賓格人的第一條「村子」——也許稱之為營舍會更為貼切。

這些巴賓格人住在一些小得令人驚訝的圓拱形、簡陋的房子裡,而房子也只有一個僅能讓一個人爬進去的洞口。這些房子是當地婦女用附近森林撿來的木條和樹葉建成的。每10至15幢房子便排列成一個圓形。房子不過充作棲息或避雨之用,而日常生活均在戶外進行。

我們步出車外,向一些背著嬰孩的婦女問好。數個男子一聽到我們的車聲便跑出來看個究竟,想知道我們是誰和為什麼探訪他們。此外,也有數條家犬尾隨著他們,脖子上均繫著小鈴。

據我們所知,俾格米人所飼養的家畜就只有家犬而已。家犬是他們打獵時的良伴。從地面以至樹頂,獵物往往觸目皆是。正如《俾格米人——森林深處的居民》解釋,無論雀鳥、猴子、大象、水牛、老鼠、羚羊、野豬、松鼠,還是其他林林總總的動物,均在獵物之列。因此對獵者而言,一條忠心的家犬確是不可或缺的良助。

我們採用了《我的聖經故事書》和《永遠在地上享受生命》a與他們展開話題。這些書刊表明,不久地球便會成為一個樂園,其中有很多美麗的森林,屆時疾病和死亡也不復存在。(啟示錄21:4,5)兩份出版物均以桑戈語印成,這兒有超過百分之90的人,連俾格米人在內,均說該種語言,無論這些愛好和平的人在哪兒生活,都採納他們非裔鄰居的語言。由於他們有生意上的往來,因此也確實有此需要。

一瞬間,已有好幾個男女圍著我們,一面聽我們講解,一面興致勃勃地看看一幅又一幅的圖畫。從過去多年來的探訪,他們得知我們是耶和華見證人,因此欣然接受兩份刊物。可惜,他們目不識丁。許多年來政府及其他機構一直致力教導他們讀書寫字,卻徒勞無功。政府也安排他們的孩子入學讀書,然而對他們來說,學校教育的作用也很有限,孩子多半還是中途退學。一名曾與俾格米人共事的教師指出,他們在上課時表現卓越的學習能力,但上學數個月後就不知所終了。不過,地方當局及其他人士仍不氣餒,繼續致力向他們提供正式的教育。

眾所周知,耶和華見證人會再次造訪對上帝話語感興趣的人。然而由於俾格米人常常遷徙流動,因此我們並不期望再度探訪時會遇上同一的巴賓格人。他們不時在森林深處中銷聲匿跡,一去就是幾個月。曾有人嘗試要他們永久安頓下來,可是成效不大。他們確是森林深處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本就是不斷的搬遷和獵食,無人能叫他們改變過來。

日常生活、婚姻與家庭

基本上,俾格米人的男子負責獵食,女子則負責採摘和收集林中的種種出產:蘑菇、根莖、漿果、樹葉、乾果、昆蟲、白蟻、野蜜,還有他們萬不會忘記的心愛毛蟲。這些東西是他們用作食物或以物換物之用的。俾格米人的非洲鄰居,常稱高大黑人,主要依賴他們供應這類物品。至於高大黑人,則提供茶壺、盤子、大砍刀、像斧子及小刀一類的工具、鹽、棕櫚油、木薯、大蕉等;這些物品都作交換之用。不過還有煙草、烈酒和大麻。這三樣東西為這些謙卑的人造成重大難題。為了得著它們,俾格米人常常負債,結果把自己的一生逐漸毀掉了。

一般俾格米男子都奉行一夫一妻。可是,他們也輕易鬧離婚或分居,轉而與別的伴侶同居。營中最年長或作父親的往往最為人尊敬,他並不發號施令,但人們通常會聽從他的勸告。俾格米人深愛兒女,不管是父親或母親,均常常把嬰孩帶在身旁。無論父母往哪裡去或做什麼,不管他們是工作、打獵還是跳舞,小孩均經常伴隨左右。

晚上,嬰孩睡在父母懷中。白天,不論父母、兄姊、叔伯或祖父母均有分看管孩童。他們是整個營的注意力所在,人人都關心及照料他們。此外,父母親屬間的往來探訪也十分頻密。上述種種均使家庭關係更為密切。在西方文化中,家庭關係不是過於鬆散,就是嚴重破裂,在這裡情形確是大為不同。

雖然俾格米人與他們的非洲鄰舍各自獨立生活,他們卻在經濟上有所連繫。除了因通商而常有的接觸外,人們也不時邀請他們到咖啡和可可種植場去當工人。他們會工作數個星期,待取得工資後又消失於森林深處,一段長時間音信渺茫了。說不定你今早享用過的咖啡就是這些中非矮子經手處理的,誰曉得呢?

宗教

巴賓格人虔信宗教,然而迷信和傳統習俗卻支配著他們的宗教生活。他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常伴以音樂、歌唱(以真假嗓音反覆更換地唱或叫喊)和舞蹈。《族群——人權與土著》一書作出以下解釋:「對這些森林深處的居民來說,上帝創造了世界,亦即森林。他創造了第一對人類後,……就退居天上,從此便對人間事務撒手不管了。現在有一位至高的神靈,即森林之神,正代他料理世務。」當然,這種說法與聖經所談及的上帝和他的旨意有明顯的出入。——創世記1,2章;詩篇37:10,11,29。

一族聰慧的人

常有人譏笑或甚至瞧不起俾格米人,認為他們屬次等人,智商也較低。可是,英國利茲大學精神物理學教授帕特里克·梅雷迪思說:「你若看見這些矮子如何在他們的自然環境中以植物纖維建造橋梁,過著成功愉快的生活,你就知道何謂智慧了。」

我們知道人人都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後代。使徒行傳17:26說:「[上帝]以一個人[亞當]造出所有國族的人,讓他們住在全地面上。」使徒行傳10:34,35也指出:「上帝是不偏心的,無論哪個國族的人,只要畏懼他,行正義,都蒙他悅納。」因此,我們渴望將聖經的真理帶給這些人,好讓他們也能享有一個不久就要實現的希望——整個地球變成美麗的樂園,其中也有許許多多巨大的森林,而他們就在樂園裡永遠活下去。

[腳注]

a 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

[第23頁的圖片]

1. 向俾格米人傳揚聖經信息;2. 俾格米的木雕工匠;3. 俾格米人典型的房子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