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人生有目的嗎?
    警醒!1992年 | 12月8日
    • 人生有目的嗎?

      「『為什麼我們會活在世上?』這是人人都要面對的最重要問題。……儘管我所見的死亡毫無意義可言,我卻深信生命是饒有意義的。死亡全無意義,生命卻意味深長。」

      寫這番話的人是埃利·維厄瑟爾。《生活》雜誌向讀者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活在世上?」有許多人作出回應,維厄瑟爾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名噪一時的作家,也是納粹集中營的劫後餘生者。雖然他嘗透了人生的苦頭,卻仍認為人生是饒有意義的。

      然而,並非人人都同意這個看法。何塞是個計程車司機。就同一的問題,他這樣回答:「我們生來就注定要死,人生僅是生與死而已。我駕駛計程車,有時去釣魚,約會女朋友,納稅,看看書,然後便準備隨時去世。……生命是個大騙局。」對何塞而言,人生顯然了無意義,毫無目的。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不少受過高深教育的人,看來也同意這位計程車司機的說法而沒有與這位作家認同。進化論學者里卡德·利基與羅杰·盧因,在他們合著的《起源》一書中說:「人類大概是生物學上所出的大岔子。人類的進化已越過了它能夠與自己以及周遭世界取得協調的地步。」至少對他們來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同樣地,進化論學者斯蒂芬·杰伊·古爾德寫道:「我們之所以活在世上是因為有一種很特別的魚,牠那構造特殊的魚鰭演變成地上生物的腳;……這皆因25萬年前,一種出自非洲的細小脆弱品種得以歷劫生還之故。我們也許渴望獲得一個『較高等』的答案——可惜這樣的答案並不存在。」對古爾德來說,人的生命僅是個毫無意義的巧合而已。

      古爾德至少在一件事上是對的。許多人的確渴望獲得一個比他所說「較高等」的答案。有悲劇發生時,許多人的看法跟11歲的賈森一樣。他論及一位年輕朋友的死亡說:「我的朋友琴曼因癌病去世。我問媽媽,如果上帝要琴曼6歲便死去,他又何必讓她出生呢?」賈森直覺上感到人生本應是有目的的。但他那位年輕朋友卻溘然逝世,看來這個目的不得不落空了。

      問題的重要性

      獲悉人生是否有目的是一件重要的事嗎?這僅是個哲學問題,抑或事情應當令你深表關注?許多人一生也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倘若何塞·馬丁內斯的想法是對的話,採納他們的人生觀也許是明智之舉。

      倘若埃利·維厄瑟爾的看法沒有錯,人生的確有目的,我們當然該找出這個目的是什麼才對。不然,我們便會錯過人生奇妙歷程中至為重要的部分。情形彷彿參觀畫廊的人沒有觀看其中的畫,或坐在餐廳裡的人沒有叫東西吃一樣。

      我們怎樣才能確知人生是否有目的呢?在下篇文章,我們會討論一些有助於解答這個問題的若干事實。

  • 追尋人生的目的
    警醒!1992年 | 12月8日
    • 追尋人生的目的

      從查爾斯·達爾文的日子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向人大施壓力,強使人接納這個理論:生命是從進化而來的,因此,人生根本就沒有意義可言。可是,很多人本能地推翻了這個說法。一對年輕夫婦在凝視著標緻的新生嬰兒時,他們很難相信,這新生命的誕生是毫無目的的。對他們來說,這是奇跡,也是一項使他們的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的偉舉。

      甚至有些科學家也不同意生命僅是毫無意義的巧合而已。何以故呢?就是因為正如《美國百科全書》所說的「生物那異乎尋常的複雜構造和組織」。《美國百科全書》繼續說:「對花朵、昆蟲和哺乳類動物所作的仔細研究顯示,它們各部分都有一種精確得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安排。」

      考慮到這樣複雜而又美麗的組織,甚至在最簡單的生物中也可見一斑,南非《開普時報》引述科學家勞·艾伯茨博士的這番話:「我承認有一位上帝存在,我從這方面所獲得的智能滿足遠超過僅承認生命是憑機遇產生的。」英國天文學家伯納德·洛維爾在論及微生物的化學結構時寫道:「最細小的蛋白分子憑碰巧形成的機會微乎其微。……實際上等於零。」

      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寫道:「整個傳統生物學的架構均認為,生命是憑機遇產生的。可是,隨著生物化學家發現了更多有關生命令人懍然生畏的複雜事物,事情已很明顯,生命憑碰巧產生的機會如此渺茫,以至可以將其完全抹煞。生命不可能是憑機遇產生的。」

      這意味到什麼?生命若非碰巧產生,就必然是設計而成的了。若然,它必須有一位設計者。這位設計者何等偉大!詩篇執筆者說得不錯:「我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14)但關於生命是否有目的,這件事對我們有什麼含義?

      人也曾設計和製造各樣東西。他們製造飛機,興建煉油廠,建造發電廠;此外,還有不勝枚舉、複雜程度各異的東西。可是,人不會無緣無故便設計和建造這些複雜的東西。每樣東西都是人懷著目的才製造出來的。

      既然人所造的東西沒有一樣可以跟構造複雜可畏的生物媲美,設計生命的創造主必然不會漫無目的地創造生命。因此,我們若認為自己『奇妙地被造』,但一生卻既無指引,也無目的,就十分荒謬了。

      尋求人生的目的

      人類本能地尋求人生目的一事足以證明,造物主造人是要他們達成一項目的。心理學家吉爾伯特·布林論及人本能地需要有目的地生活,他說:「不少人在工作地方追求長進和挑戰。不能夠這樣行的人便轉往其他方面找尋特別的挑戰和成就:例如減肥、掌握精湛的球術以六號鐵的球棍擊打下坡的高爾夫球、烹調巧手的煎蛋餅,找尋別的新鮮玩意——可能是滑翔飛行,也可能是創製一些新奇食品。」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爾甚至聲言:「人生的主要推動力在於設法為自己找出生存的意義。」

      讓我們仔細看看人們為自己一生定下的若干目標。

      什麼使生活有意義?

      有人問及一個青年人,她的人生目的是什麼,她說:「我一直都夢想有個舒適的住宅單位,一輛漂亮的汽車,車上有位英俊男友。我要滿足自己的慾望,我是個自我至上的人。我關心怎樣使自己得到快樂,整個社會快不快樂與我無關。」你若認為這是自私,你說得不錯,這的確是。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心態卻十分普遍。

      然而,僅是追求物質東西和享樂就可以滿足人生要有意義這個需要嗎?不可以。享樂若是我們的惟一目標,享樂就無法使我們獲得滿足。那些一生都拼命講求享樂的人,最終所獲得的感受跟古代一位富甲一方的國王的感覺並無二致。這個國王曾運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富去探求當日人可以獲得的種種享樂。請留心聽聽他所獲致的結論:

      「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2:8,11。

      許多人藉著從自己的職業,或藉著運用他們的智力和體力去達至某個看來有價值的目標,從而尋得滿足。可是,這種滿足不能持久。職業並不能完全滿足人生要有目的這項需要。彼得·林奇曾被人譽為「投資業巨擘」。可是,他放棄了蒸蒸日上的事業,因為他意識到在自己的生活上嚴重地缺少了一些東西。缺少什麼?就是他跟家人的聯繫。他承認說:「我喜愛目前的工作,可是我得到一個結論,也許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結論:我們營營役役究竟為的是什麼?我從沒聽過有人在臨終時會後悔沒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裡的。」

      在考慮自己一生的目標時,一個女孩子表現了若干平衡的態度,她說:「我夢想有一份好職業,不過我最大的夢想仍是有個快樂的家庭。」不錯,家庭能夠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有目的。一位年輕的已婚女子說:「我很年輕時便將為人父母一事視作天職,是人生的目的之一,我對此毫無疑問。」

      其他人則追求別的事為他們的人生目的。有些人——包括那些聲稱生命來自毫無意義的巧合的科學家在內——藉著追求知識作為自己一生的目的。進化論學者邁克爾·魯斯寫道:「我們對知識的渴求使我們比動物優越得多。……我們最大的需要和責任乃是,將以往累積的智慧,連同我們的熱忱和成就,……傳給我們的子孫。……搜求知識、獲致成功,這一切乃構成了人性最大的特點之一。」

      有些人發覺追求自己的理想,為此而努力能使自己的生活有意義,有目的。於是,他們致力於保護罕有的動物品種;反對人污染和破壞環境;關心同胞的人則為兒童爭取權利,為無家可歸的人和貧苦大眾出力;為了防止販賣毒品而奔波。有時這樣行的人能夠取得很好的成就。他們所做的事的確使生活更充實、更有意義。

      挫折和失望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即使這些目標深具價值,追求這些目標仍使人遭遇不少挫折。為了養育兒女,父母付出不少愛心,也費盡不少心血。可是,有時意外,罪行,疾病,毒品卻將他們奪去。再者,有些孩子長大後,由於受到這個世界的自私精神所感染而沒有報答親恩。

      那些抱著忘我精神、致力改善環境的人,時常由於商業利益以及別人滿不在乎的態度而飽受挫折。為貧苦大眾請命的人,也由於工作艱巨而感到力不從心。對自己的職業很滿意的人,因被迫退休而受挫。從追求知識獲得滿足的研究者也由於生命快到盡頭,但有許多問題仍未獲解答而大感挫敗。白手興家,成功致富的人,最後黯然發覺,自己一手得來的卻要留給別人享用。

      上文引述的那位古代君王,他描述自己所遇的一些挫折,他寫道:「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傳道書2:18,19。

      人生是否正如以上這番極其真實的話所暗示的一般,最終依然沒有目的可言?人類追求的種種目標是否僅在於使人度過一生70、80、或90年的光景?除此以外,這些目標便毫無意義嗎?不然,這些目標其實顯示一些與我們被造的方式有重要關係的事情,並提供證據表明生命的確有奇妙的目的。可是,我們怎樣才能找出這個目的呢?

      [第7頁的圖片]

      有些人發覺追求知識使他們的生活饒有意義

      人若不是懷著目的就不會造出複雜的東西來

      [鳴謝]

      NASA photo

  • 人生的真正目的
    警醒!1992年 | 12月8日
    • 人生的真正目的

      假設你正參觀一個朋友的工場。他剛完成了一件製作。這件製成品令你為之著迷,它手工精美,外形也很吸引人。可是你卻沒法猜到,它究竟有什麼用途。你可以怎樣找出答案呢?很簡單,只要問問你的朋友便行,他會很樂意告訴你。

      那麼,我們可以怎樣探知人生的目的?為何不問問上帝,我們「生命的源頭」呢?(詩篇36:9)你怎可以這樣行?值得慶幸的是,他已通過聖經向我們發言,並且吩咐手下若干忠僕,以我們能夠了解的方式將他的話記錄下來。事實上,人生的目的只需用一句簡單的話便能表達出來:我們生存於世上是要認識上帝,遵行他的旨意。聖經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傳道書12:13。

      這看來是否過於簡單?不然。我們活在世上,學習認識上帝,遵行他的旨意,這件事其實意味深長。

      上帝原定的旨意

      認識上帝原本對人所定的旨意會幫助你進一步認識人生的目的。這樣行能使你明白,何以上篇文章談及的一些事情能夠在今日為不少人的生活帶來意義和目的。

      關於人的被造,聖經記載說:「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創世記1:26)因此,人被造成具有潛質使他可以仿效上帝,擁有若干他的特質,包括智慧、能力、公義和愛心。既然如此,有些人若認為尋求新知識,參與一些挑戰自己精神和體能的活動可以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滿足,這會令人感到驚訝嗎?樂於助人也使許多人活得有意義,而且心滿意足,我們會為此感到意外嗎?當然不會。因為至若干程度,我們是被造成勝任做這些事的。

      聖經記載接著說,上帝吩咐人管理地上的各種生物——「海裡的魚、空中的飛鳥……和爬在地上的各樣爬行動物。」(創世記1:26,《呂譯》)難怪,今日不少人從飼養動物,跟牠們玩耍而獲得莫大的滿足。有些人覺得他們對動物負有如此重大的責任,以致他們不遺餘力保護受威脅的品種,並發起運動反對人讓動物受不必要的痛苦。

      同時,上帝吩咐人要『治理地球』。(創世記1:28)這意味到什麼?當然不是說,人可以自私和不負責任地肆意剝奪地球的資源直至它完全枯竭為止;也不是說人可以污染大氣層,或使海洋和陸地布滿垃圾。上帝自己為治理地球一事立下了適當的模式。他「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創世記2:8)伊甸園就是樣本,使人知道地球的情況應該是怎樣的。同時,它也反映出上帝對我們這個地球的原定旨意。

      聖經記載解釋說:「上帝就賜福給[第一對男女],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世記1:28)因此,上帝要人生育兒女,遍滿這個地球。他把第一對人類帶到一處,然後締結了人類第一宗的婚姻。(創世記2:22-24)有鑑於此,婚姻和家庭能夠為這麼多人在生活上平添不少意義,這實在不足為怪!

      原本的生活

      我們仔細閱讀聖經便可以清楚看出,上帝要亞當的家庭繼續增長,他和他的兒女會將伊甸園的疆界不斷擴展,直至整個地球住滿人類為止。屆時已經充分開拓的地球會成為一個樂園。不錯,人會以負責任的方式善用地球的豐富資源去造益自己。上帝要人成為地球的看管人而非破壞者。我們今日所見,人類肆意毀壞地球一事其實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有分做這些事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與人生的原本目的背道而馳。——啟示錄11:18。

      我們從早期的聖經記載獲悉,人類的死亡並不是上帝的旨意。我們的始祖死去是因為他們不服從上帝之故。(創世記2:16,17)一旦忤逆上帝,他們便沒法達成人生的目的,他們也不再遵行上帝的旨意了。他們不但自己死去,他們所有後代也由於遺傳到不完美而難免一死。(羅馬書5:12)其實,上帝原本要人永遠活下去而非死亡。這樣看來,許多人只消想到死亡會將他們一生的成就毀於一旦,總會大感苦惱,原因也許就在於此。

      達成上帝的旨意

      上帝對人類和地球的原定旨意並沒有改變。他的旨意仍然是:要使一族完美的人類生活在一個地上的樂園裡。然而,他必須作出安排,抵消我們始祖犯罪所造成的可悲影響才行。今日,遵行上帝的旨意包括行事要與所有這些安排一致。令人欣慰的是,聖經向我們提供了一項有關上帝逐步實現他旨意的記載。

      我們在聖經的頭一本書裡讀到,上帝談及一個「種子」。這個種子會將亞當夏娃違反上帝旨意所造成的種種禍害除去。(創世記3:15,《新世》)在基督教希臘文聖經(「新約」)中,我們讀到耶穌以「種子」的身分出現,他一生沒犯過罪,後來死在仇敵的手中。耶穌的死亡實際上是為我們獻出了祭物,藉此打開途徑,使我們能夠重獲亞當夏娃所失去的永生。(希伯來書7:26;9:28)不錯,聖經說:「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事情並非至此為止。耶穌死後,上帝使他復活成為不死的靈體。現在他正以上帝屬天王國君王的身分施行統治。不久,這個王國會採取行動,以一個新世界社會接管全人類的事務,從而取代一切現存的地上政府。聖經預言應許說:「[王國的]政權也不留歸別族的人;它卻要砸碎而消滅那一切國;它必存立到永遠。」——但以理書2:44,《呂譯》。

      此後,這個王國會統管一切,務使地球恢復成為樂園,及協助人類進至完美地步,從而使這件可喜的工作得以成就。聖經甚至談及死者會復活過來,這樣他們也有機會參與實現上帝對人類所定的偉大旨意。(使徒行傳24:15)屆時,這個美好的應許便會獲得實現:「謙卑人必承受地土,以豐盛的平安為樂。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詩篇37:11,29。

      獲得個人的裨益

      若想從上帝實現地球的偉大旨意一事獲得個人的裨益,我們必須首先認識上帝。耶穌說:「他們吸收關於你,獨一的真神,和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的知識,就意味到永生。」(約翰福音17:3,《新世》)我們怎樣才能夠認識他呢?藉著觀察我們周遭的世界,其中的受造物——包括繁星密布的天空——可以使我們對上帝略有認識。(詩篇19:1)然而,我們尤其可以通過聖經認識上帝和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我們獲悉他的名字,他的各種品質;我們也可以詳細知道上帝曾為人類成就的事。這樣的知識使我們愛他,渴望親近他和他的愛子。

      對上帝的認識使我們渴望遵行他的旨意。我們也許像耶穌所指示的一般向上帝祈求:「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10)人生的真正目的——按照上帝的旨意而生活,能為人帶來真正的滿足。

      然而,遵行上帝的旨意包括些什麼?對亞當夏娃而言,事情涉及照料動物界,治理地球,及使它布滿完美的後代。今日,我們若遵行上帝的旨意,便要認識耶穌贖價的意義,並對之懷具信心。此外,我們必須跟從耶穌的榜樣,向人傳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馬太福音24:14,《新世》。

      遵行上帝的旨意也包括培養敬虔的品格。我們要知道上帝所憎恨的事,諸如說謊、偷竊、講有害閒話、大發雷霆,然後加以棄絕。我們也要熟悉上帝喜愛的各種品質,諸如愛心、喜樂、和平、仁慈、良善,然後憑著上帝聖靈之助努力培養這些品質。(加拉太書5:19-24)若想贏得永生,我們便必須成為上帝想永遠見到的那種人。的確,沒有什麼比認識上帝及遵行他的旨意,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具意義和目的!

      它造成的分別

      環球有數百萬人所過的生活足以證明,找到人生真正目的確實為人造成很大的分別。請考慮韋恩的例子。元配去世給他的打擊很大。可是當地牧師安慰不了他,於是他參加志願工作以求使自己保持忙碌。他當了美國軍團的指揮官,又踴躍參加政治團體的活動。後來,他再婚,可惜這段婚姻卻又危機四伏。他和妻子的生活都是漫無目的。

      然而,有一天,韋恩偶然拿起聖經然後開始閱讀。三個月後,他將整本聖經讀完。他說:「現在我知道,生存在世是有目的的,死後也有復生的希望。」他告訴妻子:「我們應該跟一些緊守聖經的人來往。」不久他們遇上耶和華見證人,跟見證人一起討論聖經之後,韋恩和妻子對遵行上帝旨意的願望大增。後來他們兩人獻了身給上帝,家庭生活從而獲益不淺。

      蘇珊是長老會傳教士的女兒。她渴望運用自己一生去做點真正對人有益的事。在聽了一個關於核能危險的講座之後,她認為當前急務是要教導別人認識這件事。為了使自己可以將全部時間放在這項工作上,她離開大學。她在21歲已是一個反核組織的統籌者。後來,有耶和華見證人探訪她,將聖經的主張給她講解。終於,她找到了人生的真正目的。雖然她對人類毀壞地球一事仍深表關注,她深知上帝會通過他的王國去解決這些難題。因此,她設法幫助別人對上帝的王國懷具信心。

      瑪麗娜以享受人生為自己一生的目的。她獲得一份職業。她縱情於享受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所能提供的種種『享樂』,包括派對和毒品。可是她一旦開始研究聖經,認識上帝及事奉他之後,她便看出這一切都多麼空虛。她說由於按照上帝的旨意而生活,她的人生比以前充實多了。

      那些由於獲悉人生的真正意義而使生活充實起來的人,他們的數目正與日俱增。藉著遵行我們仁愛天父的旨意,使生活與人生的真正目的協調一致,的確可以造成很大的分別。它能改善你的一生。我們邀請你仔細考慮這件事,你若這樣行,你的生活必然會充實得多。

      [第9頁的圖片]

      賜生命的主是懷著目的創造人類的

      [第10頁的圖片]

      上帝沒有放棄他的旨意,他要使地球成為一個樂園,布滿一族完美的人類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