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基督教國在非洲所撒的種
    守望台1992年 | 9月1日
    • 基督教國在非洲所撒的種

      早在1867年,法國天主教徒查爾斯·拉維日里以新任命的阿爾及爾大主教身分抵達非洲。他說:「上主已揀選法國去幫助阿爾及利亞成為一個基督教大國的搖籃。」

      拉維日里的夢想並非僅限於阿爾及利亞。事實上,他派出海外傳教士橫越沙漠,目的是要「使中北非洲與基督教國結合起來,一同生活」。

      與此同時,基督新教的海外傳教士已在這個大洲的西部、南部和東部展開活動。他們甘冒許多艱辛,例如周期性發作的瘧疾(症狀是發冷發熱,大量出汗及神志失常)。很多人因為遭受熱帶疾病的襲擊,抵步不久便病死了。然而,他們前仆後繼,鍥而不舍。阿德萊·史蒂文森說:「在非洲旅行的人經常受到提醒,想起海外傳教士的英勇行為。……這些傳教士要抵抗黃熱病、痢疾、寄生蟲病。……我看見……他們的墓碑——遍及非洲各處。」

      海外傳教士所結的果子

      海外傳教士深入非洲大陸,發現大多數的部族都是文盲。拉姆·德賽在他所著的《非洲人眼中的非洲基督教》一書中解釋說:「在大約八百種[非洲]語言中,海外傳教士抵達之前只有四種是有文字的。」於是海外傳教士便為這些未有文字的語言創出寫法,然後印製課本,著手教導當地的居民識字。為了達到這目的,他們在非洲各地興建學校。

      海外傳教士也興建醫院。拉姆·德賽承認說:「別的機構沒有一個能與他們的慈善工作媲美。」非洲人不獨尋求醫療幫助,還希望獲得歐洲的物質東西。有些海外傳教士開設貿易站,深信這樣做會吸引人歸信。例如,瑞士的巴塞爾傳教團在加納開辦了一間貿易公司。他們發現加納很宜於種植可可樹。今日,加納已是世上第三大可可豆產地。

      基督教國海外傳教士的一項顯著成就是翻譯聖經。可是,傳播聖經信息卻帶來進一步的嚴肅責任。基督的使徒保羅清楚表明這點,他問道:「你既是教導別人,還不教導自己嗎?你講說人不可偷竊,自己還偷竊嗎?」聖經警告說,以基督教道理教導人的,自己也必須在生活與上帝話語所載的優良原則一致。——羅馬書2:21,24。

      基督教國派往非洲的傳教團又如何?它有為聖經的上帝增光嗎?抑或誤傳了基督的教訓?

  • 非洲語的聖經譯本
    守望台1992年 | 9月1日
    • 非洲語的聖經譯本

      把整本聖經譯成非洲語的最早譯本是在埃及完成的。這部譯本稱為科普特語譯本,一般人相信它是在公元第三、四世紀左右完成。大約三個世紀之後,聖經被譯成埃塞俄比亞語。

      在埃塞俄比亞南部和撒哈拉一帶,當地的部族說數百種未有文字的方言。他們要等到海外傳教士在19世紀抵達,然後才有翻譯聖經的工作進行。1857年,羅伯特·莫法特把聖經譯成茨瓦納語(南非一種方言),使翻譯聖經的工作達到新的里程碑。莫法特還用以手操作的印刷機把這部譯本分幾部分印製出來。這是第一部在非洲印刷的整本聖經,也是第一部把聖經譯成一種以前未有文字的非洲語的譯本。饒有趣味的是,莫法特在譯本裡採用上帝的名字耶和華。在英國及外國聖經社於1872年發行的版本裡,耶和華這個名字見於耶穌在馬太福音4:10和馬可福音12:29,30所說的話中。

      到1990年,整本聖經已被譯成119種非洲語言,另有部分聖經被譯成434種非洲語。

  • 基督教國在非洲自食其果
    守望台1992年 | 9月1日
    • 基督教國在非洲自食其果

      查爾斯·拉維日里夢想使阿爾及利亞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他的夢想始終只是夢想而已。今日,阿爾及利亞的人口有百分之99是回教徒。在北非大部分地區,基督教國的權勢已銳減。但非洲的其他部分又如何?

      J.H.凱恩博士在《基督教世界傳教團簡史》一書中聲稱:「在黑非洲,歸信基督教的人數比第三世界其他地方的歸信者加起來還要多。」可是,這些歸信者都是真正的基督徒嗎?凱恩博士承認:「在非洲教會裡,一項重大危險是,基督徒從事異教崇拜。」此外,凱恩博士所用的「非洲教會」(單數)一詞也是一項誤稱。非洲其實有成千上萬的教會,每個教會各有自己的崇拜方式。為什麼呢?

      散播分裂的種子

      其實,甚至在海外傳教士揚帆向非洲進發之前,分裂的種子已經撒下了。倫敦海外傳教會所派出的傳教士是來自不同的教會;結果,海外傳教士在前往他們的委派地區途中,彼此已因教義問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他們在各海外傳教崗位定居下來之後,衝突更難免加劇。

      羅伯特·羅特貝格教授在《基督教海外傳教士與北羅得西亞的誕生1880-1924》一書中寫道:「海外傳教士一面彼此激烈鬥爭,同時也跟他們的海外主管鬥法,這樣行往往使他們的傳福音目標蒙受不利影響。……看來海外傳教士花在筆戰上的時間、精力跟花在使人歸信方面的不相上下。」

      有時,海外傳教士之間的爭執形成各傳教團互相對立的局面。為了爭取歸信的人,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傳教團彼此激烈競爭。這種分裂精神難免在歸信的人當中反映出來。結果,千百萬非洲人脫離傳教團所代表的教會,另立自己的教會。

      海外傳教士兼歷史家凱恩博士寫道:「非洲的獨立教會遍布非洲各地。……在這項獨立運動中,約有七千個團體分裂出來。」不過,造成教會分裂的原因卻不僅限於海外傳教士彼此鉤心鬥角及信仰互相衝突。杰弗里·穆爾豪斯在《傳教士》一書中解釋,「黑人發動宗教改革」的另一個原因是:「對白人的優勢感覺不滿」。

      基督徒還是歐洲種族主義者?

      凱恩博士承認:「海外傳教士懷有優越感。」阿德里安·黑斯廷斯在《非洲基督教》一書中聲稱,他們「相信基督教必須與歐洲文化和領導權相輔並行」。

      法國的查爾斯·拉維日里便是懷有這種看法的一個海外傳教領袖。另一個懷有這種見解的人是約翰·菲利普,他是倫敦海外傳教會南非傳教團的主管。他在1828年誇口說:「我們的傳教士正……把英國的權益、勢力和帝國擴展開去。隨著海外傳教士在未開化的部族裡勸人歸信,部族對殖民地政府的偏見便會漸漸消除。向各部族供應人工製品也使他們對殖民地越來越倚賴。……工業、商業、農業紛紛興起。每個誠懇的歸信者……都變成殖民地政府的盟友。」

      既然如此,歐洲各政府把海外傳教士視為擴展殖民地的有用工具,又何足為怪呢?在海外傳教士看來,開拓殖民地以征服非洲乃是值得歡迎的事。1910年,世界海外傳教會議在愛丁堡舉行。海外傳教士在會議上聲稱:「在海外傳教士的目標和政府目標之間劃清界限,並非總是……辦得到的。」

      在非洲儼如君王統治

      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有些海外傳教士借助於殖民地的軍事力量。間或發生的情形是,由於村民拒絕接受海外傳教士的權威,沿岸的市鎮就遭英國海軍的炮艇摧毀。1898年,衛斯理會派往西非的海外傳教士丹尼斯·肯普表示,他「深信今日上帝正運用英國的陸軍和海軍去成就他的旨意」。

      海外傳教士一旦定居下來,有時便著手取各族酋長的權力而代之。羅特貝格教授寫道:「倫敦的海外傳教士經常用武力去維持他們的神治法紀。他們一不滿意,就喜歡用賽科泰(以加工過的河馬皮革製成的長鞭)去懲罰人。他們隨意利用各種藉口鞭打非洲人。」大衛·蘭姆在《非洲人》一書中說:「一個非洲歸信者記起,烏干達有位被人稱為布瓦納·博特里的聖公會海外傳教士,在講道期間不時從講壇上走下來鞭打遲來禮拜的非洲人。」

      海外傳教士詹姆斯·麥凱對這樣的行動大感震驚,於是向倫敦海外傳教會的主管投訴。麥凱警告說:「我們白人在非洲人心目中不再是傳播好消息的使者,幫助他們認識上帝的愛;反之,我們在他們當中醜聲遠播,為人所懼。」

      世界大戰

      《傳教士》一書說:「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非洲人]不斷受到大力提醒,戰爭以及人藉戰爭發泄的一切野蠻本性,都是徒勞、邪惡的。」可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卻在歐洲所謂的基督教國家中爆發。

      穆爾豪斯解釋說:「差不多所有國籍的海外傳教士均捲入大戰中。」可恥的是,海外傳教士竟慫恿非洲的歸信者支持交戰者的某一方。有些海外傳教士甚至帶領非洲軍隊走上戰場。斯蒂芬·尼爾教授在《基督教傳教團歷史》一書中描述大戰的影響,他一針見血地說:「歐洲各國大聲疾呼惟獨他們才擁有基督教與文明,但他們卻混亂地盲目捲入這場內戰中,把自己弄得在經濟上元氣大傷,而且也名譽掃地。」尼爾繼續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只是把第一次大戰所做的事進一步完成而已。西方偽裝的仁義道德已原形畢露;『基督教國』證明自己不過是個神話而已。現在人已無法再提及『基督教的西方』了。」

      可理解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黑人的宗教改革加速進行。但那些仍然依附基督教國各教會的非洲人又如何?他們在此之後有受到聖經真理的教導嗎?

      非洲人的祖先崇拜

      基督教國的海外傳教士譴責非洲人的宗教習俗,例如向占卜者求助以取悅死去的祖先。但另一方面,海外傳教士卻堅稱人人都有個不死的魂。他們也鼓勵非洲人尊崇馬利亞和「聖人」。這樣的主張其實同意非洲人的見解,相信死去的祖先仍然活著。除此之外,海外傳教士也崇拜偶像(例如十字架);既然如此,非洲人便有理由用護身符去保護自己不受邪靈騷擾了。

      C.G.巴埃塔教授在《熱帶非洲的基督教》一書中解釋說:「非洲人可能一面在教堂裡熱烈高唱:『除主以外,我沒有別的避難所』,一面卻隨身佩帶護身符。或者一走出教堂便隨即向占卜者求助,絲毫不覺自己違反了什麼原則。」——可參看申命記18:10-12和約翰一書5:21。

      許多海外傳教士告訴非洲人,他們的異教祖先正在地獄的火裡受苦。如果非洲人不接受海外傳教士的教訓,他們便會遭遇同一的命運。海外傳教士花了很多精神把聖經譯成非洲語,但永遠受苦的主張卻是與聖經的清晰教訓大相逕庭的。——創世記3:19;耶利米書19:5;羅馬書6:23。

      其實,聖經說犯罪的魂必死亡,而「死了的人毫無所知。」(傳道書9:5,10;以西結書18:4,《廣東話聖經》)至於沒有機會聽過聖經的非洲人,他們有希望置身於未來「無論善惡,都要復活」的人當中。(使徒行傳24:15)這些復活的人會受到教導去認識上帝的救恩安排。然後,他們若體會上帝的愛而作出響應,就能夠永遠生活在地上的樂園裡。——詩篇37:29;路加福音23:43;約翰福音3:16。

      但基督教國不僅沒有教導人這些奇妙的聖經真理,反而以謬誤的主張和宗教偽善誤導了非洲人。毫無疑問,在擴展殖民地以征服非洲一事上,聖經絕不贊成基督教國海外傳教士所擔任的角色。相反,耶穌說,他的國「不屬世界」;同樣,他的真正跟從者也「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5:19;18:36)早期的基督徒絕非世俗政府的使者,反之,他們乃是耶穌基督的大使。——哥林多後書5:20。

      因此,以整體而言,基督教國在非洲所收的乃是惡果,其中的特色是令人震驚的分裂、互不信任和「基督徒從事異教崇拜」。非洲的許多「基督教」地區均充滿了強暴,這無疑與『和平之君』的教訓背道而馳。(以賽亞書9:6)基督教國在非洲所結的果子與耶穌論及真正基督徒的話大異其趣。耶穌向天父禱告時,懇求天父使門徒「合而為一,叫世人知道你差了我來」。——約翰福音17:20,23;哥林多前書1:10。

      這是否意味到,非洲的一切海外傳教活動都是失敗的呢?不盡然。第10頁的文章會著手討論,真正的基督徒在非洲和世界各地的海外傳教活動所結的好果子。

      [第6頁的圖片]

      上個世紀的海外傳教領袖(例如約翰·菲利普)相信歐洲文明與基督教是同一的東西

      [鳴謝]

      Cape Archives M450

      [第7頁的圖片]

      基督教國的海外傳教士散播沒有聖經根據的主張(例如靈魂不死),這無疑鼓勵非洲人崇拜祖先

      [鳴謝]

      Courtesy Africana Museum, Johannesburg

  • 基督教國與奴隸買賣
    守望台1992年 | 9月1日
    • 基督教國與奴隸買賣

      在19世紀期間,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海外傳教士均一致反對買賣奴隸。不過,他們並非一向都採取這樣的立場。在此之前各世紀,雖然奴隸買賣造成了可怕的痛苦,海外傳教士卻不僅贊成買賣奴隸,甚至還參與其事。

      自15世紀發現繞過好望角的貿易航線後,海外傳教士開始陸續抵達非洲的東西岸。可是,三個世紀後,非洲的傳教工作差不多終止了。歸信者寥寥無幾,一個原因是基督教國參與買賣奴隸。C.P.格羅夫在《在非洲培植基督教》一書中解釋:

      「隨同基督教傳教團而來的是,買賣奴隸的業務大事擴展。教會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妥。事實上,甚至傳教團自己也擁有奴隸;設於羅安達的耶穌會隱修院便擁有1萬2000名奴隸。奴隸買賣在安哥拉和巴西兩地間建立起來之後,羅安達的主教安坐在碼頭區的石椅上,為那些離鄉背井的貨物祝福,且向他們提出應許:當人生種種嚴峻的考驗過去以後,將會是幸福的未來。」

      《從早期至19世紀的非洲》一書引述C.R.博克瑟的話,證實耶穌會的海外傳教士並不「反對黑奴制度」。博克瑟補充說,在羅安達,奴隸登上開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的船隻之前,「會被帶到鄰近的教堂去,……由教區的教士為他們分批施洗,每次數百人。」他們給奴隸灑過「聖水」後,對奴隸說:「現在你們已是天主的兒女。你們要到西班牙人的地方去;你們會在那裡學習有關信仰的事。別再想念你們的家鄉了。……要懷著善意上路。」

      當然,贊成買賣奴隸的,不僅是基督教國的海外傳教士。杰弗里·穆爾豪斯在他所著的《傳教士》一書中解釋:「在18世紀下半葉以前,大多數的人都對此表示贊成。」穆爾豪斯舉出托馬斯·湯普森為例。托馬斯·湯普森是18世紀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他寫了一份傳單,題名為:《非洲的黑奴買賣證明與人道的原則和天啟宗教的律法一致》。

      然而,既然基督教國參與奴隸買賣,她無疑必須分擔使千百萬非洲奴隸遭受可怕苦難的罪責。《大英百科全書》說:「在前往西印度群島途中,奴隸死亡的損失達百分之12.5;在牙買加,百分之4.5的奴隸在港口或被賣出前死去,另有三分之一則在接受『鍛鍊』之際喪生。這並不包括在離開非洲之前死去的奴隸在內。」

      不久,耶和華上帝便要跟基督教國和其他形式的偽宗教算帳,因為它們不但寬容這一切可怕的流血罪,甚至還加以贊助。——啟示錄18:8,24。

      [第8頁的圖解]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圖片說明奴隸給擠進販奴船裡的方式

      [鳴謝]

      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Astor, Lenox and Tilden Foundations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