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何活在世上?警醒!2008年 | 12月
-
-
戴夫有一份薪酬優厚的工作、一個漂亮的公寓,還有很多常常歡聚一堂的朋友。他說:「有一個深夜,我參加過一個派對之後,獨自步行回家,突然想到一個問題:『這就是我的人生嗎?——短短幾十年之後我就會死去,然後就什麼都完了嗎?有沒有什麼別的值得追求的東西呢?』我突然發覺自己的人生極其空虛,了無意義。」
維克托·弗蘭克爾是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他在著作《人生意義之求索》中提到,有些倖存者是在從集中營獲釋以後,才開始尋求人生的意義。他們有的返回家鄉,卻赫然發現摯愛親朋已經不在人世。弗蘭克寫道:「當一個人終於夢想成真,卻又發覺現實與期望相差何止千里時,他是多麼悲哀啊!」
提出問題的人
人活一世,究竟是為了什麼?一代又一代人都問過這個問題。聖經提到有些人曾經怎樣求問人生的意義。約伯失去了萬貫家財,又失去了所有兒女,並且遭受惡疾的折磨。他不禁問道:「我怎麼沒有死在母腹中?怎麼沒有一出娘胎就斷氣?」(約伯記3:11)
先知以利亞深有同感。他雖敬拜上帝,卻感到孤立無援。以利亞哀嘆說:「耶和華啊,我所受的已經夠了!求你現在取我的性命」。(列王紀上19:4)這樣的感慨實在耳熟能詳。聖經說得沒錯,以利亞是「跟我們性情相似的人」。(雅各書5:17)
成功的人生之旅
人們常常將人生比作旅程。人有可能踏上旅程卻沒有明確的終點,也有可能活著卻渾然不知人生的真正意義。如果你的生活漫無目標,你就可能終日忙忙碌碌而不知所忙為何。知名作家斯蒂芬·科維稱如此人生為「碌碌人生」。他在文中寫到,人若困於「碌碌人生」而沒有明確的方向,就可能「發覺自己取得的勝利其實空無一物,自己為成功所犧牲的東西,其實遠比所謂的成功更有價值」。
你豈不同意,如果我們走錯了方向,加速前進就毫無意義?同樣,期望借全情投入「碌碌人生」而尋得人生的意義,只會徒添空虛,而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
-
-
何處尋得答案?警醒!2008年 | 12月
-
-
一個調查發現,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大多數基督教會和猶太會堂未能有效地幫助人尋得人生的意義。
結果呢,許多人轉向其他方面去尋找答案,包括科學以及貼上各色標籤的哲學,譬如人文主義、虛無主義和存在主義。既然很少人尋得滿意的答案,為什麼人仍持續不斷地求索呢?
屬靈需要與生俱來
凱文·西博爾德博士說,「看來環球各地的人都有想要崇拜什麼的傾向」。近年來,不少科學家得出結論,尋找人生意義其實是人類的天性。有些科學家相信,遺傳學和生理學上的證據都表明,與一位力量更高強的個體建立聯繫,是人類的自然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