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90 6/1 4-7頁
  • 千百萬死了的人會再次活過來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千百萬死了的人會再次活過來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0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拉撒路出來!」
  • 事情真的發生過嗎?
  • 『上帝必懷念』
  • 死者的穩確希望
    痛失親者
  • 已故親友的真正希望
    辨明聖經的真理
  • 「你的兄弟一定會復活」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23年(研讀版)
  • 讀者來函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3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0年
《守》90 6/1 4-7頁

千百萬死了的人會再次活過來

千百萬死了的人會再次活過來——一個多麼令人鼓舞的希望!但是,這個希望合乎現實嗎?什麼才能說服你相信?若要相信一個應許,你需要肯定的是:提出應許的人不但願意使應許實現,而且有能力如此行。那麼,應許千百萬死了的人會再次活過來的人是誰?

公元31年春季,耶穌基督放膽宣布,耶和華上帝已授予他能力使死人復活。耶穌提出應許說:「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你們不要把這事看作希奇。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耶穌]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1,28,29)不錯,耶穌基督應許千百萬死了的人會在地上再次活過來,並且可以享有在地上永遠生存的光明前途。(約翰福音3:16;17:3;可參看詩篇37:29及馬太福音5:5。)a既然提出這個應許的是耶穌,我們可以放心相信他樂意使這個應許實現。但是,他有能力如此行嗎?

據聖經記載透露,直至耶穌提出這個應許的時候,他從未使任何人復活過來。但不及兩年之後,他以有力的方式表明他不但樂意,而且也能夠施行復活的奇跡。

「拉撒路出來!」

那是個感人的場面。拉撒路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他的兩位姊妹——馬利亞和馬大——打發人通知正在約旦河外的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約翰福音11:3)不錯,耶穌深愛這家人。他曾在伯大尼的這個家庭裡作客,也許是常客。(路加福音10:38-42;可參看路加福音9:58。)但如今耶穌的摯友卻病重垂危。

馬利亞和馬大期望耶穌怎樣行?她們並沒有請他立即來伯大尼,但她們知道耶穌深愛拉撒路。他豈不會渴望見見患病的好友嗎?她們無疑希望耶穌能夠神奇地醫好拉撒路。畢竟,耶穌從事傳道工作已有好一段日子,到如今他已施行過許多治病的奇跡,甚至遙遠的距離也無法阻止他這樣行。(可參看馬太福音8:5-13。)他豈不會對一個摯友伸出援助之手?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耶穌並沒有立即啟程前往伯大尼,相反,他在當地繼續逗留了兩天。——約翰福音11:5,6。

消息傳達耶穌那裡之後不久,也許就在耶穌接獲口信的當兒,拉撒路便死了。(可參看約翰福音11:3,6,17。)但耶穌無需收到進一步的通知,因為他知道拉撒路去世的時刻,並且打算著手處理這件事。他對門徒提及拉撒路的死亡,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約翰福音11:11)在此之前,耶穌曾使兩個人從死裡復活,兩項神跡都是在當事人死去之後不久施行的。b可是,這回卻不同。耶穌最終抵達伯大尼時,他的摯友死去已四天了。(約翰福音11:17,39)耶穌能夠使死去這麼久而屍體已開始腐爛的人復活過來嗎?

行動果敢的馬大聽見耶穌來到,就跑出去迎接他。(可參看路加福音10:38-42。)馬大一看見耶穌,便衝口而出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雖然如此,她仍懷著信心說:「我也知道,你無論向上帝求什麼,上帝也必賜給你。」馬大的哀傷感動了耶穌,他遂向馬大提出保證說:「你兄弟必然復活。」馬大表示她對未來的復活希望有信心,於是耶穌坦白地告訴她:「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20-25。

耶穌抵達墳墓,就吩咐人把墓前封閉墓口的石塊挪開。馬大起初提出異議,說:「主啊,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但耶穌叫她放心,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接著,他朗聲禱告,然後吩咐說:「拉撒路出來!」拉撒路雖死去已經四天,卻一聽見耶穌的命令就出來!——約翰福音11:38-44。

事情真的發生過嗎?

約翰福音把拉撒路的復活視為歷史事實記錄下來。其中的細節十分生動逼真,因此絕無可能僅是個寓言。人若對這項記載的歷史性表示懷疑,就無異於懷疑聖經所載的一切奇跡,包括耶穌基督本人的復活在內。c否認耶穌復活便等於否認整個基督教信仰。——哥林多前書15:13-15。

事實上,你若相信上帝存在,就應當不難相信有復活這回事。且作個比喻:一個人可以把自己處理身後財產的遺囑用錄影帶錄下來,好讓親戚朋友在他死後能看見及聽見他解釋怎樣辦理他的財產。一百年前,這樣的事是無法想像的。即使在今日,對於一些生活在世界僻遠角落的民族來說,錄影機的「奇跡」也是無法了解的。假若人能夠利用創造主所定的科學律則去複製這樣一個可見可聞的景象,何況創造主?他豈不應當有能力成就奇妙得多的事?既然如此,創造生命的上帝有能力使死了的人復活過來,予以一個具有原來品格的新造軀體,豈不合乎情理嗎?

拉撒路復活的奇跡加強了我們對耶穌和復活希望的信心。(約翰福音11:41,42;12:9-11,17-19)這項奇跡也以感人的方式透露耶和華和他的兒子樂意和渴望施行復活的偉舉。

『上帝必懷念』

耶穌對拉撒路之死所生的反應顯示上帝的兒子性格溫厚的一面。他在這個場合所表現的深厚感情清楚顯示他懷有要使死人復活的強烈願望。我們讀到:「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耶穌看見她哭,並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嘆,又甚憂愁,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約翰福音11:32-36。

這段經文以三個形容的詞語把耶穌的由衷之情顯示出來:「悲嘆」、「憂愁」、「哭了」。使徒約翰記錄這個感人的情景時,所用的原文字詞透露耶穌的感情受打動到什麼程度。

譯作「悲嘆」的希臘字來自一個動詞(em·bri·maʹo·mai, 恩布里馬奧梅 ),含有痛苦地或深深地受到感動的意思。聖經評論家巴克利(William Barclay)說:「在普通的古典希臘文裡,[恩布里馬奧梅 ]的通常用法是指馬哼鼻子。但在這裡,意思只可能是,耶穌所體驗的情感是如此深刻,以至他不自覺地從心底發出悲嘆來。」

譯作「憂愁」的語詞來自一個表示激動的希臘字(ta·rasʹso, 塔拉斯索 )。據《新編塞耶新約希臘語-英語辭典》說,這個語詞的意思是:「使人內心激動,……受到巨大的痛苦或哀傷所影響。」「哭了」一詞則來自一個希臘動詞(da·kryʹo, 達克里奧 ),意思是「潸然下淚,默默哭泣」。這與約翰福音11:33提及馬利亞和其他在場的猶太人的『哭號』形成對比。那節經文所用的希臘字(klaiʹo, 克萊奧 )含有放聲大哭或嚎啕痛哭的意思。d

耶穌的摯友拉撒路的死亡,以及拉撒路的姊妹痛哭的情景,大大打動了耶穌。他內心如此激動,以至熱淚盈眶。值得注意的是,耶穌曾在較早時候使兩個死人復生。在這個場合裡,他也定意要使拉撒路復活。(約翰福音11:11,23,25)然而,他卻「哭了」。是故,對耶穌來說,他使死人復活並非僅是執行一項任務而已。相反,他當時所表現的溫厚、深摯的感情清楚顯示他懷有強烈的願望要把死亡的禍害除去。

既然耶穌是『耶和華上帝本體的真像』,我們可以合理地期望我們的天父也懷有同樣強烈的願望。(希伯來書1:3)論到耶和華如何樂意施行復活的偉舉,忠信的約伯說:「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做的,你必羨慕[「必有一種懷念 」,《主經》]。」(約伯記14:14,15)被譯作『你必懷念』這句話的原文字詞含有熱切思念及渴望的意思。(創世記31:30;詩篇84:2)顯然,耶和華必然熱切期待復活發生。

我們真的能夠相信復活的應許嗎?毫無疑問,耶和華和他的兒子不但樂意實現這個應許,也有能力如此行。這件事對你有什麼意義呢?這意味到你有希望與死了的親人在地上一個太平的世界裡重聚!

這便是蘿柏泰(上篇文章提及的女子)現今所懷的希望。蘿柏泰的養母逝世數年之後,耶和華見證人幫助蘿柏泰對聖經作了一項仔細的研究。她回憶說:「我獲悉有復活的希望時禁不住哭起來。我多麼高興知道我可以再次看見我的母親。」倘若你也同樣熱切渴望再度看見你深愛的親人,就無疑想對這個奇妙的希望知道多一點。關於這個希望的穩確性,本刊在第18-28頁有更詳盡的論述。

[腳注]

a 可參看第23-28頁題名為「要懷具信仰以贏得永生」的文章。

b 自耶穌提出約翰福音5:28,29所載的應許,以至拉撒路死去期間,他曾使拿因城寡婦之子及睚魯的女兒復活。——路加福音7:11-17;8:40-56。

c 可參看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聖經——上帝的話語抑或人的話語?》一書第6章,題名為「奇跡——發生過嗎?」

d 饒有趣味的是,聖經用含有放聲大哭之意的希臘字克萊奧 去描述耶穌預告耶路撒冷行將遭受毀滅時的哭號。路加的記載說:「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它哀哭。」——路加福音19:41。

[第5頁的圖片]

耶穌使睚魯的女兒復活,從而為未來死人復活一事提供了信心的基礎

[第6頁的圖片]

拉撒路的死大大打動了耶穌

[第7頁的圖片]

目擊復活發生的人所經歷的喜樂,會與耶穌使拿因城寡婦的兒子復活時她所感受的喜樂相仿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