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的觀點
聖經反對人接受教育嗎?
「無知者才輕視教育。」——帕布利斯·賽勒斯,《論道德》,公元前1世紀。
聖經敦促我們,「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箴言3:21)耶和華上帝是知識之源,他希望他的敬拜者都是一些有教養的人。(撒母耳記上2:3;箴言1:5,22)可是,有些聖經經文卻可能叫人誤解,例如,使徒保羅在談到他以往所追求的事物,包括追求高等教育,他說:「我已經……視為一大堆廢物。」(腓立比書3:3-8)他在另一封受靈示的信中率直地說:「這個世界的智慧,在上帝看來是愚蠢的。」——哥林多前書3:19。
他的話是不是說,聖經反對人接受教育呢?基督徒該接受多少世俗教育呢?基督徒應當僅接受法律規定的基本教育,還是可以追求額外教育呢?
公元1世紀的教育
在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當中,他們的教育背景各有不同。有些有地位的人認為加利利的使徒彼得和約翰是一些「沒有學問」的「普通人」。(使徒行傳4:5,6,13)這是不是說,這兩個人都是文盲或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呢?不是。經文的意思是指他們沒有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學府裡接受過高等教育罷了。聖經後來證實,這兩個勇敢的基督教倡導者都是一些知書達理、天資聰穎的人,並且也能清楚解釋聖經。他們也受過適當訓練,有能力照顧家人生活所需。他們倆也曾合夥從事捕魚業務,而且利潤豐厚。——馬可福音1:16-21;路加福音5:7,10。
此外,門徒路加更受過高等教育,他是其中一本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執筆者,也是個醫生。(歌羅西書4:14)由於具有醫學背景,他在靈示下的寫作筆觸是別具一格的。——參閱路加福音4:38;5:12;使徒行傳28:8。
使徒保羅在成為基督徒之前,曾在當時一名資深學者迦瑪列門下修讀猶太律法的。(使徒行傳22:3)保羅所受的教育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教育。此外,在猶太的社會裡,年輕人即使後來繼續升學,學會一門手藝也是一件光榮的事。所以保羅顯然在年輕的日子,已經學會製造帳篷,他後來就是運用這個技能來支持自己的全時服事職務。
可是保羅看出,上帝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世俗教育跟這種知識比較起來,價值實在非常有限。聖經明言,確切地認識上帝和基督就是最重要的知識。所以,今天的基督徒都會以現實的眼光去看世俗的教育。——箴言2:1-5;約翰福音17:3;歌羅西書2:3。
仔細衡量利弊
有些基督徒覺得,接受額外教育,不論是學業上的進修還是職業訓練,都有助於他們謀生養家。基督徒「照顧自己家裡的人」是責無旁貸的。(提摩太前書5:8)所以,學得一技之長,使自己能夠履行這個神聖責任,無疑是明智和實際的做法。
可是,人要是為了履行這個責任而接受更高教育,他也要權衡這樣做的利弊。接受額外教育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裝備人就業謀生,養家活口,另方面可以使人熱心追求基督徒服事職務。他更可以在物質方面,「有東西分給窮乏的人」。——以弗所書4:28。
但接受額外教育有什麼潛在危險呢?這樣做有可能破壞人對上帝和聖經的信心。保羅勸告基督徒,要提防「偽稱」的「知識」,也要防範「哲學和空虛騙人的話」,因為「這樣的事所根據的是人的傳統」。(提摩太前書6:20,21;歌羅西書2:8)無可否認,某些類別的教育確實會破壞基督徒的信心。所以基督徒要是打算接受額外訓練和教育的話,就必須提防這樣的危險。
摩西曾「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所受的教育顯然也包括上帝所不悅的多神信仰,但他卻自始至終對上帝忠信不疑。(使徒行傳7:22)同樣地,今天的基督徒必須提高警覺,無論環境怎麼樣,也千萬不要習染一些不良的風氣。
接受額外教育的另一個潛在危險是會使人自高自大。(哥林多前書8:1)許多人一心追求教育,都是為了自私的緣故。就算人起初動機純正,但後來也會變成自命不凡、心高氣傲。這樣的態度是上帝所不悅的。——箴言8:13。
請考慮一下法利賽派的事例。這些宗教領袖都因自己博學多才而驕傲,且自以為正直公義。他們也由於熟習拉比的傳統,因而自視過高,不可一世,瞧不起那些學識不多的平民,甚至把他們視為無知、可鄙,和該受咒詛的。(約翰福音7:49)除此之外,他們也很貪愛錢財。(路加福音16:14)他們的例子表明,人要是懷有錯誤的動機接受教育,教育就會使人變得盛氣凌人,甚至視財如命。由於這緣故,在考慮接受怎樣的教育和接受多少教育的時候,基督徒最好忠實地問問自己:「我的動機是什麼?」
個人的抉擇
像公元1世紀的情形一樣,在今天的基督徒群體當中,學識背景也各有不同。所以,有些青年在父母的監管下完成基本的世俗教育之後,可能會選擇繼續升學;同樣,有些成年人也可能因為想改善供養家庭的能力,因而覺得有必要接受額外教育。a傳統的學校教育有許多都是著重發展人的智能,而不是培訓專業或職業技能。因此,有些人可能發覺,與其花大量時間去鑽研這些學問,到頭來還是一無所長,他們倒不如選讀一些職業或技能訓練課程,因為這些課程可以有助他們盡快投身社會,找份差事。
無論如何,這樣的決定是私人的事情,基督徒不該彼此批評或論斷。雅各寫道:「你是誰,竟敢審判鄰人呢?」(雅各書4:12)基督徒要是考慮接受額外教育,最好先仔細檢討自己個人的動機,肯定自己這樣做不是為了自私或貪愛物質的緣故。
聖經的確勸勉人要對教育懷有平衡的看法。基督徒父母深知,最有價值的教育莫過於以上帝靈示的話語為依歸的屬靈教育,所以他們會就有關額外教育向兒女提出平衡的指導。(提摩太後書3:16)從現實生活來說,他們承認世俗教育的確能夠使成長的兒女學得一技之長,好在日後可以謀生養家。因此,每個基督徒在考慮會不會接受額外教育,和接受多少教育的時候,他們可以自行作出明智的抉擇,但必須以敬畏耶和華上帝為目標,因為惟獨敬神的虔誠,「凡事都有益處,對目前的生命,對未來的生命,都有應許」。——提摩太前書4:8。
[腳注]
a 詳細資料請參閱紐約守望台聖經書社出版的《守望台》1992年11月1日刊10-21頁;以及《耶和華見證人與教育》的冊子。
[第20頁的精選語句]
「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箴言3:21
[第21頁的精選語句]
基督徒在考慮會不會接受額外教育的時候,最好忠實地問問自己:「我的動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