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誰不需要安慰?
    守望台1979年 | 4月15日
    • 所殺,生命突然中斷,人類開始認識到死亡奪去親者的意義。亞伯拉罕哀悼他愛妻撒拉的死亡。(創世記23:2)雅各死時,「約瑟伏在他父親的面上哀哭,與他親嘴。」(創世記50:1)大衛哀悼他的朋友約拿單說:「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撒母耳記下1:26。

      雖然身受這些痛苦的經歷和艱辛,大衛、拿俄米、哈拿、亞伯拉罕、約瑟和聖經所提及的其他許多人卻沒有被憂傷的感情所壓倒,他們對上帝的信心始終支持他們。

  • 在憂傷的日子尋得安慰
    守望台1979年 | 4月15日
    • 在憂傷的日子尋得安慰

      一個親愛的人死去的確是人生最令人憂傷的經歷之一。一位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的少婦述說:「正當我懷著第二個孩子的時候,我丈夫死去了。這個悲慘的經歷引致極大的沮喪,我的孩子生下來不久便死去,更加增我精神的創傷。我與所有人失去交通,包括我年幼的兒子在內。還有另一件事令我煩憂不安的,那便是我的兒子;雖然他的年紀已夠大講話,可是他卻從未說過一句話。那時,由於我過於內向,以致沒有發覺一件事:那便是我若從不對他說話,他便永不會學會怎樣表達自己。」這個婦人多麼需要安慰!幸而她後來真的獲得鼓勵,當時一個同事向她談及聖經。

      那末,聖經向那些經歷親者死亡的憂傷的人提出什麼希望呢?聖經清楚 表明,我們沒有理由為死者擔憂或過度悲傷。因為在上帝所定的時間,我們所愛的死者會復活過來,「我靠著上帝所存的盼望」基督的使徒保羅說,「……就是……人都要復活。」(使徒行傳24:15,《新譯》)復活的人有希望永不會再遭遇悲哀、疾病或死亡。啟示錄21:3-5)人類所經歷的憂傷會被他們復活後轉變了的情況全然抵消,那時「從前的事不再被紀念,也不再追想。」——以賽亞書65:17。

      由於第一世紀的基督徒相信復活,所以他們較易忍受失去親者的痛苦,他們不像那些沒有希望的人一樣,表現極端或不能控制的悲傷。(帖撒羅尼迦前書4:13)但一個人可以怎樣確定會有復活這回事呢?

      值得留意的是,使徒保羅的希望是基於他對上帝的信心。既然上帝是創造人類的全能者,他也必然具有復活死者,再造他們的智慧和能力。事實上,聖經論及第一個人亞當被造的經過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復活的奇跡。

      亞當是由地上的元素所造成的,當然,這些元素沒有個性,也不能從事有知覺的活動或思想,可是,當上帝把這些元素組合成一個協調一致的身體,並且以生命力使這身體活動起來的時候,一個別具特色的人便產生了——一個具有思想和推理能力的人,他也可以藉著生育而傳宗接代。——創世記2:7。

      請留意,使亞當成為一個別具特色的人並非由於構成他身體的物質。反之,這在乎上帝怎樣處理地上的元素,因此,復活並不有賴於將個別的人死前身體裡的分子保存起來或從新再造。甚至在我們一生中,構成我們身體的分子亦經常變換。因此今日構成你身體的分子與大約七年之前的完全不同。雖然如此,你還是同一個人。同樣地,不論一個人被復活成人類或是靈體,他的身體會同時具有上帝所賦予的一切特色,使他與死去的那個人一樣,他會具有以前生存時同一的自我。——哥林多前書15:36-49。

      除了提出復活的希望之外,聖經還提供這個希望的基礎。從聖經我們獲悉,將死人復活並非一件新事,也不是一些從未發生過的事,剛相反,聖經提出男、女、孩童確曾復活的明確例證。(列王紀上17:21-23;列王紀下4:32-37;馬可福音5:41-43;路加福音7:11-15;約翰福音11:38-45;使徒行傳9:36-42;20:9-12)最特出的復活便是耶穌基督的復活,他從死裡復活之後有超過500個見證人見過他。(哥林多前書15:6)這件事可說是確立不移的,因此使徒保羅可以說,否認復活便等於拒絕基督徒全部的信仰。我們讀到:「倘若沒有死人復活的事,基督也就沒有復活了。如果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的信也是枉然,我們也被人認為是替上帝作假見證的了,因為我們為上帝作過見證說,他使基督復活了。因為如果死人沒有復活,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哥林多前書15:13-17,《新譯》。

      對使徒保羅和千百萬其他的人來說,確信死者必定會復活是一個無窮的安慰之源。甚至在今日,情形也沒有兩樣。誠然,有些人會嘲笑復活的觀念,他們說從未見過有任何人從死裡復活,可是他們的不信態度使他們更容易面對死亡嗎?即使否認以往復活事跡的歷史證據,他們又能向那些喪失親者的人提出什麼安慰呢?一旦他們自己親愛的家人或朋友去世,他們的不信態度能夠幫助他們減輕悲痛嗎?事實是不辯自明的。

      因此,在哀痛的日子,要繼續從上帝可靠的復活應許獲得安慰,這應許是由聖經宣布出來的,除此之外便沒有別的希望了,所以不要棄掉它。此外,要與那些哀痛的人分享聖經復活的信息以藉此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安慰,你必定會在這事上尋得滿足。

  • 忍受病痛而生活
    守望台1979年 | 4月15日
    • 忍受病痛而生活

      大衛王病得很厲害,他的仇敵卻希望他會死去,探訪他的人雖然很想見到王的病況惡化,但卻虛偽地問候他。事後他們樂於把消極的見解告訴人。「有怪病貼在他身上,」他們說,「他已躺臥,必不能再起來。」甚至他的密友,他所信任的謀臣亞希多弗也變節出賣他。——詩篇41:6-10。

      什麼幫助大衛去忍受這段可怕的苦難時期呢?他沒有失去指望而被削弱人的恐懼所克服。他對上帝的信賴仍舊堅強,因為他宣稱:「[他僕人]病重在榻,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給他鋪床。」(詩篇41:3)最後大衛的確痊癒了。

      但至高的上帝怎樣扶持他受苦的僕人呢?耶和華上帝通過他的靈使患病的人想起令人安慰的事來,由此他們的希望得以強化。上帝在這方面所行的大大有助於疾病的康復。因此,大衛可以說耶和華給患病的人鋪床,把患病之床改換成康復之床。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生已發覺希望對疾病康復的價值。例如,卡爾·孟加利醫生在他所著的《重要的平衡》一書中寫道:「我們現今的科學知識並不足以使我們認識、辨明或正確地看出一切有助於復原的力量,我們也不知道在任何一宗病症中一切阻礙復原的力量。但我們知道一件事:有時失去希望,死亡便隨之而來;但有時希望持續,不可能的事則發生。」

      關於絕望和恐懼的有害影響,《美國百科全書》說:「若不加以矯正,恐懼的思想時常引致極嚴重的後果,特別是在染上疾病或受病痛威脅的時候。對許多人來說,恐懼的影響比任何最頑劣可怕的疾病遠較嚴重。在流行症中,所引起的恐懼很多時像傳染病一樣的致命——使系統癱瘓,奪去身體精力的本能適應性,以及思想的活潑盼望。使那些本來極可能逃過厄運的人,失去生命和力量而成為受害者。恐懼是一種思想的毒藥,也是健康和藥物最強的敵人。」

      對上帝和聖經的應許懷有無可動搖信心的人獲得保護,避免向這種具有毀滅力量的恐懼屈服。由於他認識任何苦難都會有完結之時,因此他從這件事實尋得安慰,縱然這項完結便是死亡,他也不會過度恐懼,因為上帝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