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營養不良——遍及全球的隱患
    警醒!2003年 | 4月8日
    • 營養不良——遍及全球的隱患

      埃里克a已六個月大,但身高體重還不及一個一兩個月大的嬰兒。他體重極輕,雙腳和肚子卻很腫脹,面部也浮腫得像個球兒。他臉色蒼白,頭髮易斷、缺乏光澤,皮膚損傷,心情非常煩躁。醫生檢查埃里克的眼睛時,要格外小心,否則會弄傷眼部組織。埃里克很可能已智力遲鈍。令人慨嘆的是,像埃里克一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全球兒童的死亡原因中,超過一半的原因是由這病所致。自黑死病以來,沒有任何傳染病具有這麼大的殺傷力。然而,這病並非傳染病。許多僥倖活下來的人終生有殘疾,身體虛弱,容易害病,而且智弱。婦女和家庭大受其害,最後,連整體社會也受到威脅。」(英語《世界各地兒童的景況》,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出版)

      以上所說的是哪種病?就是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組織)稱之為「隱患」。究竟營養不良有多嚴重呢?據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死去的1040萬個兒童中,最少有一半跟營養不良有關」。

      營養不良是疾病中一個大類別,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營養不足(缺乏一種或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肥胖症,和因飲食失調而致的慢性疾病。可是,衛生組織指出,「最致命的營養不良」,莫過於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受害者主要是五歲以下的兒童。

      上文提及的埃里克和世上無數的兒童,飽受營養不良折磨。他們吃盡苦頭,並非咎由自取;他們也無法擺脫困境。兒科營養學家喬治娜·圖森特告訴《警醒!》雜誌:「受盡營養不良折騰的兒童,是最無辜最脆弱的一群。」

      有些人認為由於糧食短缺的緣故,所以難題是無法避免的。但諷刺的是,衛生組織指出,「今天,世界物資充裕」,地球上的食物足以餵飽所有人,且有餘裕。此外,營養不良是最容易預防的疾病,要醫治也所費無幾。事實當前,豈不令你憤憤不平嗎?

      誰人受害?

      患上營養不良的,不僅是兒童。衛生組織2001年7月的一份報告指出,「營養不良影響深遠,殃及差不多8億人,佔發展中國家人口的百分之20」。換言之,世上每八個人就有一個患了這病。

      亞洲(主要在南亞和中亞)是營養不良人數最多的地區。可是,如果把營養不足的人數和國家人口相比,非洲的比例卻是最高。接著的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一帶的一些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就沒有營養不良嗎?不是的。《2001年世界各地糧食不足的情況》(英語)指出,在工業國家,患營養不良的人達1100萬。另外,處於轉型階段的國家(由發展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如東歐和前蘇聯成員國,就有2700萬人營養不足。

      為什麼營養不良這麼嚴重呢?營養不足的人現在可以得到紓解嗎?人類最終能擺脫營養不良嗎?接著的文章會詳細剖析。

      [腳注]

      a 不是真名。

      [第20頁的附欄或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面臨營養不足危機的國家

      危機嚴重

      危機中等

      危機輕微

      沒有危機或資料不全

      [第19頁的圖片]

      在蘇丹,人民等待發放救濟品

      [鳴謝]

      UN/DPI Photo by Eskinde Debebe

  • 問題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警醒!2003年 | 4月8日
    • 問題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我忍飢捱餓,你們就成立委員會,調查原因;我露宿街頭,你們就呈報上級;我病倒了,你們就召開研討會,討論窮人苦況。你們徹頭徹尾查了一番,到頭來我還是忍飢捱餓、露宿街頭、疾病纏身。——作者不詳

      世界各地的團體竭力消除營養不良,但成果跟預期的目標相去甚遠。例如,1996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舉行世界糧食高峰會a,會上定下目標,到2015年,要把全球營養不足的人數(約4億),削減一半。

      誠然,克服營養不良的工作也不是毫無成果。但遺憾的是,糧農組織最近的報告,《2001年世界各地糧食不足的情況》指出,「世界各國在消除營養不足的工作上,已明顯緩慢下來」。世界糧食高峰會所定的目標,看來可望而不可即。事實上,報告承認,「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患上營養不足的人,數目大增」。

      為什麼營養不良這麼難根治?要找出答案,得先明白營養不良是什麼,也得了解它的影響有多深遠,以及成因如何根深蒂固。

      營養不良的成因

      營養不良的成因是由於身體細胞攝取的養分不足,一般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1)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2)經常感染細菌。

      腹瀉、麻疹、瘧疾和呼吸系統疾病會耗掉養分,使身體虛弱。患者食慾不振,食量很小,因而引起營養不良。另一方面,營養不足令兒童容易感染細菌,結果形成惡性循環,增加了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的死亡率。

      為什麼兒童患上營養不良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兒童處於發育階段,需要更多熱量和蛋白質。同理,孕婦和哺乳婦女也容易營養不良。

      很多時,嬰兒出生以前,禍根就已種下了。如果母親在孕前或孕期間營養不足或營養不良,生下的嬰兒就會體重過輕。另外,過早斷奶、吃低劣食品和環境不衛生,都會引起營養不良。

      孩子缺乏必需的營養素,可致生長停止,發育不健全,容易哭啼和害病。病情如果惡化下去,孩子體重就會明顯下降,眼睛和囪門(頭蓋骨的柔軟部位)會凹陷,皮膚失去彈性和難於維持體溫。

      營養不足涵蓋不同類別,同樣可致兒童生長遲緩。例如,礦物質(主要是鐵、碘和鋅)和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A)攝取不足,可影響兒童生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基金會)指出,全球有一億兒童由於缺乏維生素A而失明、免疫力下降,結果容易感染細菌。

      影響深遠

      營養不良對身體造成很大損傷,對兒童來說,傷害尤其嚴重。身體的系統和器官,例如心、腎、胃、腸子、肺和腦子等,都可能受影響。

      許多研究顯示,發育不全會導致兒童智力遲鈍,學業成績欠佳。聯合國一份報告指出,這就是營養不良造成的最嚴重後果,叫兒童長期受害。

      曾患營養不良的兒童就算長大後,營養不良的後遺症仍然如影隨形。兒童基金會因此慨嘆說:「這麼多兒童受到不必要的摧殘,變成智力遲鈍,這真是太糟蹋人才,實在天理不容。」因此,營養不良造成的深遠影響,令人憂慮。最近的研究發現,幼年患上營養不足的人,長大後更易患心臟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可是,嚴重營養不良並非頭號殺手,兒童基金會承認:「營養不良引致的死亡,當中超過四分之三涉及中度 和輕微 的營養不良。」(楷體本刊所排)輕微或中度營養不良的兒童,可能要面對長期的健康難題。因此,及早發現兒童患上營養不足而給予適當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參看第23頁附欄)

      問題根深蒂固

      糧食缺乏是造成營養不良的主因。但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的因素,與營養不良的發生也關係密切。貧窮 就是這些因素中的罪魁禍首,殃及世上無數的人,發展中國家的人,就更身受其害了。不錯,貧窮導致營養不良,可是營養不良也令人窮困。人由於營養不足,勞動力降低,生活就更窘迫。

      其他因素也能引起營養不良。人要是缺乏營養知識,就不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正如上文指出,細菌感染 也可致營養不良。我們也不能漠視社會和文化的因素,如食物分配不均、婦女受人歧視。婦女往往「最後才吃和吃得最少」。她們大多吃男子剩下的,分量也不多。女子也沒機會接受教育,因此沒學到怎樣好好照顧兒女。

      另外,環境因素,如天災和戰爭,也令糧食產量下降。據《2001年世界各地糧食不足的情況》指出,僅在1999年10月至2001年6月期間,就有22個國家發生旱災,17個國家不是遭颶風吹襲就是鬧水災,14個國家爆發內戰或動亂,3個國家熬過嚴冬,2個國家受地震蹂躪。

      預防與治療

      兒童患了營養不良,應該怎樣醫治?如果是嚴重營養不良,住院接受初期治療,看來是最好的。據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醫生手冊指出,醫生會衡量病情,首先控制感染或治療脫水症狀。然後慢慢給患病兒童飲食,開始時用餵管餵他。這個初期治療或許長達一星期。

      接著是康復期,患兒再次開始吃母乳,並受到鼓勵盡量多吃。在這階段,關愛和撫摸對患兒來說十分重要。愛心有助康復,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時候,最適合給母親訓練,教導她認識營養均衡的飲食和注重衛生,從而學會好好照顧孩子,以免舊病復發。孩子出院回家後,切要按時回醫院或診所接受檢查,這是很重要的。

      毫無疑問,預防勝於治療。很多政府和私人機構有見及此,就推行糧食補助計劃,或在食品裡添加營養素。此外,社會團體也拔刀相助,在預防營養不良的工作上,幫一把力。例如:加強普及營養知識、提供清潔食水、建設公共廁所、保持環境衛生、推廣防疫注射計劃、密切觀察兒童的生長和發育。

      在預防營養不良的工作上,我們個人可以做些什麼呢?第24頁附欄提供一些管用的建議。此外,兒科營養學家喬治娜·圖森特建議,嬰兒出生七天後、滿月後和之後每一個月,母親都該帶嬰兒到兒科醫生那裡或診所接受檢查。如果嬰兒有脫水、嚴重腹瀉或發燒症狀,就要延醫診治。

      這些建議雖然能夠改善兒童的飲食習慣,卻不能徹底根治營養不良。這個問題如此嚴重,單憑人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承認,「增加糧食產量、加強普及營養教育,仍然是當務之急」。因此,營養不良這「隱患」會有一天永遠消除嗎?

      [腳注]

      a 關於世界糧食高峰會的詳細資料,請參看《警醒!》1997年8月8日刊12-14頁。

      [第23頁的附欄]

      你的孩子營養不良嗎?

      保健專家怎樣診察兒童的營養狀況?他們可能分析兒童的症狀、詢問他們的飲食習慣,或要他們接受化驗。不過,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量度兒童的身高體重,然後跟兒童生長發育標準作一比較。這樣,他們就可以診斷兒童的營養不良屬哪種程度和類別。

      量度兒童的身高體重和臂圍是非常重要的。藉著把體重和年齡作比較,就可得知營養不良的程度。如果程度嚴重的話,兒童會顯得憔悴衰弱,極度消瘦。如果兒童的體重不及理想體重的百分之60,他就是嚴重營養不良;如果是理想體重的百分之60至75,就屬中度營養不良;如果是百分之75至90,就屬輕微營養不良。年齡和身高的比例如果很低,這顯示兒童患了慢性營養不良,因而發育也不健全。

      消瘦性營養不良、惡性營養不良、消瘦性惡性營養不良都是嚴重的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消瘦性營養不良多見於6至18個月大的哺乳嬰孩,病因主要是:哺乳期過短,或飲用極度稀釋的奶粉,結果嬰兒不能攝取足夠的熱量和營養。這病屬於慢性疾病。患病兒童體重明顯下降,肌肉萎縮,瘦得皮包骨,甚至發育也受到阻礙。他們呈「老人面容」,易哭和脾氣煩躁。

      惡性營養不良也叫做「夸希奧科」。這詞源自非洲土語,意思是「被取代的孩子」(因弟妹出生而不能繼續吃母乳的孩子)。這病多見於斷奶期的嬰兒,病因主要是由於嚴重缺乏蛋白質,但也包括攝取熱量不足。患兒體內有過量積液,引起腹部和四肢腫脹,有時連面部也浮腫起來,胖鼓鼓像圓球似的。此外,皮膚損傷、髮質變異、頭髮顏色改變、肝臟脹大,都是這病的徵象。患兒神情愁苦、反應淡漠。文章提到的埃里克就是患了這病。他剛滿月就斷了奶,他媽媽接著用稀淡的牛乳來餵哺他。三個月大時,吃的僅是菜湯和甜水,並交由鄰居照管。

      第三類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兼有消瘦性營養不良和惡性營養不良的症狀。這三類病症如不及時治療就會致命。

      [第24頁的附欄或圖片]

      要注意寶寶的營養

      ◼ 做媽媽的,必須留意飲食習慣,攝取均衡營養。孕婦和哺乳婦女需要較多熱量和蛋白質,而蛋白質尤其有助於產生乳汁。食物短缺的時候,該先讓孩子和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獲得食物。

      ◼ 在大多數情況下,母乳是嬰兒的最佳食物。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天,尤其需要吃媽媽的初乳,因為這些初乳含免疫抗體,有利嬰兒抵禦疾病。從出生到四個月大左右,嬰兒從母乳攝取足夠營養,健康地成長。

      ◼ 四至六個月大的嬰兒,仍然以吃母乳為主,但這時他也可以吃其他食物了。添加副食品要循序漸進,開始時可給嬰兒一些搗成糊狀的蔬果。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品,讓嬰兒試吃兩三天,習慣後才再加另一種。不消說,要嬰兒接受一種新食品,耐性和不斷嘗試是少不免的。為嬰兒預備食物時,要保持衛生清潔。所有食物和用具都要徹底洗淨。

      ◼ 五至九個月大的嬰兒,需要較多的熱量和蛋白質,母乳已不能完全滿足他的成長需要,所以媽媽要繼續鼓勵嬰兒學習吃其他食物。首先讓他吃穀類和蔬菜嬰兒食品,然後嘗試吃肉類和奶類。開始時只宜吃糊狀的食品,到六個月大時,就可吃剁碎的食物,但無需加添糖或鹽。

      ◼ 八個月大後,嬰兒不再以母乳為主食。他開始跟家人吃一樣的食物,食物要保持衛生並且剁碎,方便孩子咀嚼。一個完整均衡的飲食,包括蔬果、穀類、豆類、肉類和奶類。b小孩特別需要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例如母乳,深綠色的蔬菜,橙色或黃色的蔬果(如芒果、胡蘿蔔、木瓜等)。三歲以下的小孩每天需要吃五六餐。

      ◼ 給嬰兒吃的食品,種類宜多樣化,組合要經常變換,這樣就能幫助他們發育健全。孩子要是吃飽了,就不要勉強他吃下去。另一方面,要是孩子還想多吃一點,就不要阻止他。最重要的是,給兒女營養豐富的食物。

      [腳注]

      b 請參看《警醒!》2002年6月8日刊25頁,「營養食物非難尋」一文。

      [圖片]

      專家一致同意,母乳通常是新生兒的最佳食物

      [鳴謝]

      © Caroline Penn/Panos Pictures

      [第23頁的圖片]

      不丹的學童吃小麥乾和蔬菜

      [鳴謝]

      FAO photo/WFP Photo: F. Mattioli

      [第25頁的圖片]

      你可以逐步改善孩子的飲食

      [鳴謝]

      FAO photo

  • 隱患快將消除!
    警醒!2003年 | 4月8日
    • 隱患快將消除!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研究指出:「今天,世界物資充裕,不久前可不是這樣,……按理來說,……今天人人應該不愁衣食,且有餘裕。」既是這樣,為什麼會有營養不良?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

      世界衛生組織說:「問題的癥結在於糧食生長不均、食物分配不公。發展中國家的肥田出產豐富,但遺憾的是,豐收卻給外銷,換取金錢,而當地窮人卻無可奈何,既一無所得,肚子又空空如也。只有少數人取得短暫利益,大部分人卻長遠受害。」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新近的研究顯示,全球「最富有的兩成人口所吃的肉類和魚類,佔總產量百分之45;最貧窮的兩成人口所吃的,卻只佔百分之5」。

      此外,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和欠缺營養知識,都是營養不良的成因。因此,如果不大力宣傳營養知識、加強普及教育,人民就無法增強對營養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學會預防和糾正營養不良」。可是,正由於缺乏食物,以致人民體弱多病,學習能力減低,因而失學。這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公平相待、互相關懷

      雖然面對如山障礙,有些營養學專家仍然抱著樂觀態度。例如,糧農組織的總幹事雅克·迪烏夫滿懷希望,說:「我憧憬將來的世界,每天人人都可吃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吃得痛快,吃得安心;人人揚棄偏見,對別人寬大為懷;不再貧富懸殊,也不再內戰頻仍,人們化干戈為玉帛;生態環境不再被人破壞,反之得到保護;不再民不聊生,相反,社會一片繁榮昌盛。」

      可是,夢想要成真,就不能光靠增加糧食產量和食物分配。人們也要公平相待、互相關懷。但這些高尚的品德在今天這個惟利是圖的商界裡,可說鳳毛麟角。

      要根治營養不良,就得先排除貪婪、貧窮、紛爭和自私等障礙。這是可能的嗎?抑或這只是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惟一的解決方法

      我們對營養不良的成因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聖經清楚指出:「到了最後的日子,必有難以應付的非常時期。那時候,人必專愛自己,貪愛錢財,……沒有親情,不願意達成協議,……不愛良善,……有敬虔的形式,卻沒有體現敬虔的力量。」(提摩太後書3:1-5)

      人不靠上帝的幫助也能根除這些劣根性嗎?看來不可能,對嗎?也許你留意到,有時當權的人誠心誠意,一心想消除社會弊病,奈何遇著自私自利、貪愛錢財的人諸多阻攔,最終還是有心無力。另外,別人與生俱來的缺點,也令改革難以貫徹始終。(耶利米書10:23)

      可是,要糾正營養不良並非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聖經應許上帝的王國會鏟除地上的不公平,也會終止所有折磨人類的苦難。

      以賽亞書9:6,7談到這個振奮人心的美好希望:「有一個孩子為我們而生,有一個兒子賜給我們。他必肩負領袖的重任。他的名要稱為卓越的勸導者、大能的神、永恆的父、和平的領袖。他必作領袖,國勢昌盛無窮,和平持久不息。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統治他的王國,以公正和正義使國堅定穩固,從現在直到千秋萬世。萬軍之主耶和華必熱心成就這件事。」

      每當人誦念主禱文,向上帝祈求:「願你的王國來臨」,他們就是祈求基督統治的王國來臨。(馬太福音6:9,10)請留意以賽亞提到「萬軍之主耶和華必熱心成就這件事」。耶和華上帝對人類關懷備至,樂意滿足眾生的需要。他精心設計地球,使地上五穀豐登,就是要讓人吃得飽足。

      論到上帝,詩篇65:9-13說:「你眷顧大地,多施恩賜,叫大地富庶豐饒。上帝所賜的溪流充滿了水。這樣你就把大地預備妥當,為人預備五穀。雨水浸透壟溝,打平土壤。你降下甘霖,使地鬆軟,又賜福給新芽。……羊群遍布牧場,如衣蔽體;穀物覆蓋平原,似布裹身。」

      毫無疑問,我們的造物主耶和華厚賜百物給世人,沒有誰可以跟他相比。「他賜食物給眾生,因為他的忠貞之愛萬世長存。」(詩篇136:25)

      我們深知在基督的統治下,上帝的王國會造福萬民。聖經說:「地上必五穀豐登,山頂必出產豐盈。」屆時食物會公平分配,因為「求救的窮人,[耶穌]要解救;淒苦無助的人,他要援助。……[他]拯救貧窮人的性命」。(詩篇72:12,13,16)所以,要歡欣鼓舞!營養不良這個隱患快將徹底消除,永不復返。

      [第27頁的精選語句]

      「解決糧食短缺、克服營養不良,理論上是可行的。世界資源充裕,問題是……怎樣叫舉國同心協力、國際共同合作。」(世界衛生組織)

      [第26頁的整頁圖片]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