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之宝
《儆醒!》杂志驻泰国通讯员报导
一个中国小女孩随着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走到街上,她的祖母小心翼翼地望着她。她忽然跌了一交。祖母急忙奔上前去扶起哭喊的女孩,但发觉没有大碍,于是安慰她一番便又由她去玩了。可是这件惯常发生的事却有一个奇异之点:祖母留意到小女孩两腕上所戴的一对绿色小手镯已跌碎到无可修补的程度,但却看来对此感到极大安慰。
为什么她会觉得安慰呢?因为这两件小饰物是玉的;在她看来,小孩儿戴了它们便可以获得保护。事实上,许多中国人都相信戴着玉器的人若遇到任何意外,玉器会被打碎,戴者却会安然无恙。所以难怪祖母留意到她的迷信观念看来获得了证实,遂不禁表现“我说的不错吧”的态度了!
这个故事帮助我们了解到何以在中国人看来,玉是“天地的精华”,“石中之宝”——甚至凌驾钻石之上。
中国人认为玉具有超自然的起源,因此可以用来与上天相交而获得属天的能力。在传统上他们认为玉与五种主要品德有关;敦厚、谦和、勇敢、公平与智慧。道家声称人若在适当的环境之下吞玉便可以长生不老、立地飞升。
当然,今日已很少人继续相信此说,可是由此我们可见许多世纪以来玉在东方人眼中的确极受重视。姑勿论人们的迷信观念,事实上玉亦的确是一种极美丽的宝石。在东南亚大多数地方,你若观察一下中国或越南的盛装贵妇,很少会见到她们不戴玉器饰物的。
玉是什么?
有两种不同的宝石都是以玉为名:碧玉,是钙和镁的矽酸盐,和翡翠(或称中国玉),是钠和铝的矽酸盐。颇有趣地,“碧玉”一字来自希腊文的肾字,这显示他们相信磨碎的玉可作医治肾病之用。碧玉和翡翠的不同之处在收藏家看来十分重要。大致说来,翡翠闪闪生光而需要较高度的琢磨,碧玉则看来油润多于光泽。
虽然中国一向是玉器艺术品的中心,玉石却很少在中国出产。反之玉石是由外地输入的,以土耳其斯坦为多。但现在碧玉主要来自纽西兰,翡翠则多数发现于日本,缅甸和美国加州。玉石时常在河床发现,是由山上冲下的。玉也可以从山中采出,可是史国人较喜欢在柯床发现的玉。
通常我们一提到玉便联想到翠绿的颜色。可是,玉的颜色其实有多种,从纯白到黄、红、蓝和黑色不等。
辨认真正的玉
既然有许多种宝石与玉十分相位,我们怎能知道是否真品呢?倘若你想买一块玉而不想买错足以乱真的仿制品,最容易的方法莫如请专家鉴别。有两件事使玉与别不同:它的密度和硬度。它的密度(或称为比重)是指它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率。翡翠的重力是3.4或较小一点,碧玉的比重则约为3.0。因此一块三安士重的碧玉与一安士重的水具有同等的体积。
决定硬度的方法是根据一项简单的原则,便是较硬之物可以刮花较软之物,永不可能反过来。例如我们可以用一块黄玉去试验玉。倘若在玉上不能划出痕迹,那就必然是真玉了。
较简单的方法是用一张小钢刀或针来抓刮或剔刺玉的表面。在真玉上是无法划出痕迹的,但多数仿制品,如肥皂石,就会被刮花了。当然,不分皂白地抓刮或剔戳裁别人的艺术品并不是善法。可是,你若真的有理由要作试验,找个不太显眼的地方,如背后或底部,也可以验得出来;真品是不会被刮花的。此外,玻璃也可以造成十分像玉,可是一块玻璃的重量比大小相同的玉轻得多。
玉的价值
玉的价格相差很大。所牵涉到的不仅限于玉本身的内在价值。颜色、形状、品质,特别是年代和历史,都占重要地位。1960年有一块雕刻精全的中国玉以超过16,000美元的高价卖出。1860年英军攻陷北京城之后从皇帝夏宫劫去许多珍奇玉器。今日你若看见一件标明来自“北京夏宫”的玉器,那定然是精品无疑,倘若标签所说是真的话。
世界各地的玉器价值也差得很远。在香港,一件玉器的价格可低至四元美金,但在欧美价钱却高得多。根据香港一位著名玉器制造商说,一块玉若是太暗,苔绿色,或太浅色,带黄色,便是次货的征象。他说上品的玉必定是青翠耀目、致致生光的。它必须没有斑点,而且差不多是半透明的。
玉的琢磨
玉的琢磨是一件悠长、缓慢而辛苦的工作——中国人被公认为其中巧手。北京有一间琢玉店,工匠们日夜轮班工作,仍然要几年才完成一块玉器。他们所用的方法至少在两世纪以来毫无改变。他们怎样琢磨呢?
我们首先必须知道的一件事是,玉是不能雕凿的。反之,它须要钻和磨。一大块玉石先用锯锯成理想大小。由于玉身的坚硬,所以在其表面上要不断加上比它更硬的润湿研磨料。因此,事实上切玉的是研磨料而不是锯。
玉石要从顶锯起,然后由底锯上,但工匠的巧妙技术可以使两处切口合而为一、毫无差错。在这阶段所用的方法要视乎制作什么器皿而定。钻孔是用老式的手摇金刚石钻。中空的铜管用来形成花瓶的内部;在钢管旋转一面加上研磨料和水,直至钻成理想的深度为止,然后花瓶中央的多余部分可将其敲出。倘若中央部分折断而留下一截在瓶里,则余下的桩部也必须钻去。
有些花瓶款式是一边有柄的,在柄上挂有一个玉环,看起来像耳环戴在穿孔的耳上一般。这些环与花瓶其实都是出于同一块玉,由工匠钻出来而使其作悬挂状。有时成串这样的环都是由一块玉所雕成。
玉碗的挖空是借着一连串平衡而垂直的雕琢,直琢到硬玉的底部,将琢下来的余玉一片片取出,然接用钢模加上研磨料磨滑,最后的磨光则用木或皮革的旋转碟子及特别的磨粉。
玉的用途
有一块640磅重的玉送至北京,乾隆皇帝下令将其雕成假山。这项工作在1874年完成——它是一件非常美丽的艺术杰作,其中有山有河,树木亭台,丝竹成丛,人物穿插其间。北京玉匠甚至会离出更大的风景。可是,这件艺术品西方人也有机会欣赏,因为它现时存放在明尼亚波利斯市的瓦克尔艺术馆中……它可能是美国最大的雕玉。
还有无数的物品可以用玉雕成——宝座、床、枕、屏风、筷子、茶壶、碟子、书(在玉片上刻金字,盖以锦缎,放在檀香木盒里)、佛像、名人像、花卉、梳子、棋子、扇子、玩具、鸦片烟枪和各样饰物。有一个时期玉甚至被用来制工具,后来则被金属所代替。
玉蟋蟀在死人殓葬时往往被放入死者的眼内或口内。曾有不少从坟墓中被掘出来,虽然玉与尸体接触时常会褪色。这种迷信乃是根据蟋蟀象征投生的见解而来——蟋蟀起初是地里的幼虫,后来却能够振翼而飞。经过三次殓葬的玉受到许多中国人所珍视。
圣经在以西结书28:13描述玉是推罗王所“佩带”的饰物之一。出埃及记28:15,20,21透露有一块刻上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的名字的美丽玉石镶在大祭司亚伦的“决断胸牌”上。出埃及记一书写于公元前1512年左右,因此在3,400年前,玉的价值已为人所知了。虽然人们对玉的见解有时近乎迷信,但玉无疑是上帝赐给人的美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