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75 8/8 3-7页
  • 收成打破记录, 但却粮食短缺原因何在?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收成打破记录, 但却粮食短缺原因何在?
  • 警醒!1975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需求与供应
  • 专家们怎样说
  • 人口“爆炸”
  • 气候的变化
  • 更多难题
  • 亿万人问:我们吃什么?
    警醒!1974
  • 现时的途径会导致什么结局?
    警醒!1974
  • 世上的千百万饥民——能获得饱足吗?
    警醒!1979
  • 现代的饥荒——这是圣经预言的应验吗?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4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8/8 3-7页

收成打破记录, 但却粮食短缺原因何在?

每个购物者都知道近年来种食价格的情形如何。在大多数国家中,粮食价格急激上扬。这反映出一件事实:普世粮食的短缺。

可是,在1973年,许多主要产粮国家都在收成方面打破记录。美国的玉蜀黍、小麦和大豆收获创下新纪录。苏联的谷物产量从1972年的一亿六千八百万公吨增至1973年的二亿二千二百万公吨,增加了五千四百万公吨之巨。

那末,为什么仍有粮食短缺,价格高涨的情形存在呢?世界的粮食供应究竟怎样了?

需求与供应

在经济界有所谓‘供求律’。简略的意思是,当人们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增加得比供应较快时,通常便会涨价。

粮食的情形也是如此。以往数年来粮食的需求急剧上升。需求的大量增加远超于供应的增加,因而造成粮食短缺和价格上涨。

同时,1973年虽然丰收,1972年却不是。事实上,1972年的世界粮食产量实数减少。美国农业部官员柏尔格说:“在这么多主要产粮国中同时如此歉收是近代罕见的。结果导致价格高涨,存粮锐减。”论到小麦的产量,《美国年鉴》说:“世界小麦产量在1972年为300,489,000公吨,少于1971年的323,188.000公吨。”

可是粮食的需求在1972年并没有减少。它反而不断继续增加。1973年的粮食产量虽较高,却不足以增加防备。因此,柏尔格说:

“即使收获大幅度增加,美国主要谷物的贮备量在最近的将来也似乎没有增加的迹象。

“尽管收获大大改善,谷物市场却继续反常地短缺,这使人愈来愈感觉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供应不足,挨饥抵饿,物价高涨的新纪元。”

不错,世界谷物的贮备量正继续减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指出,在1961年世界谷米存量为二亿二千二百万公吨,足够当时世界人口94天的粮食。可是在1974年中期,存粮据报仅有一亿零五百万公吨左右,只足供世界人口29天的粮食。

随着各地粮食需求激增,愈来愈多国家仰赖美国补足他们的缺乏。昨年已有数十个国家向美国订购粮食。美国农业部次官布林希华声称:“世界各国所用的谷物愈来愈多向世界市场购买,而所购的也愈多来自美国。……世界粮食经济正日益依赖美国[谷物]。”

但这件事使美国谷物存量受到极大压力,现时存粮实际上已空空如也。以往数年剩余大批粮食的情形已不复存在。同时由于这么多国家的庞大需求,粮食价格遂告激增。在1972年中期,美国小麦每蒲式耳价值1.30美元。一年半之后已增至四倍,虽然现时已由于丰收而略为低降。

由于国内与国外的需求激增,美国再也没有大量余粮了。这件事对较贫穷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华盛顿邮报》社论作家罗辛裴特指出:“剩余粮食的枯竭和优势地位的改变使美国不再能担任国际间撒玛利亚好人的角色。”这种情形能造成什么影响的例证之一从《星期六世界检察报》的报导可以见之:

“美国的剩余粮食政策已有剧烈的改变。当1966-67年印度发生饥荒之际,美国运送了足够养活五千多万人的小麦。……

“但在1973年撒哈拉发生旱灾时,美国只能供应156,000吨粮食,仅及送往印度粮食的百分之一而已。

专家们怎样说

世界粮食供应的趋势使各地的人深感忧虑。目前已有愈来愈多的观察家对于在不久将来所发生的事表示同样的意见。

《华盛顿邮报》作家罗辛裴特声称:“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可能进入一段若非永久也是无定的粮食短缺时期。有些专家想象到饥饿、营养不足和饿死将达到从未预见的规模。”

联合国粮农组主任波尔玛博士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兵燹之后的饥荒以来,1973年的粮食情况比任何时期更为恶劣。”同时,由于各地存粮大减,波尔玛警告说:“倘若发生另一次大规模的歉收,世界已差不多没有存粮足以应付,而且世界对目前收成的倚赖已达到危险的程度。”

因发展米、麦新品种(被描述为“绿色革命”)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波劳也同意此说。他论及1973年说:“仅有少数人察觉到我们已多么接近要有五千万至六千万人饿死的边缘。”

《纽约时报》最近有一篇文章,标题为:“世界面临粮荒之灾。”文章说:

“洛克斐勒基金会总裁诺尔士在今晚声称,世界正临近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灾祸的边缘,千百万人将遭遇饥饿和苦难。……

“在拥有25亿人口的世界各落后国家中,诺尔士博士说,据估计有百分之的(15亿)的人营养不良,发育不全和缺乏教育,百分之20(5千万)的人被认为正在挨饥抵饿。”

人口“爆炸”

促使专家们发出这种可怕预言的主要理由之一与世界的人口增加有关。人口正在“爆炸中”。最大的人口增长率正发生于粮食已十分短缺的地区中。

据估计在1975年地上会有四十亿人口。每年的实数增加约为八千万人(以现时三十九亿人口推算,每年约增七千八百万人)。每年增加的人数将等于孟加拉的全国人口。仅是印度一地,每年便加多一千三百万食指。

使专家们担忧的是世界人口增加愈来愈快。在1830年以前,世界需要数千年时间才达到十亿人口。可是到1930年,只要100年时间便达到第二个十亿。到1960年,仅需30年便达到第三个十亿。可是,证据显示只要十五年便可达到第四个十亿——在1975年!

因此,美国农业专家布朗说:“1973年世界小麦存量降至20年来最低水平。……在1974年,即使大多数主要生产国达到预期的丰收,已经衰竭的世界谷物贮备量继续减少是可想而知的。”

使人口难题更具“爆炸性”的是有亿万人要求较丰富的饮食。由于入息增加,人们希望吃得较好。例如在美国,自1950年以来,每个人的牛肉消耗量已达到以前的双倍,西班牙的消费者在目前的肉食消耗已两倍于1960年。一国复一国都有相同的情形。

人们对肉类、牛乳产品和蛋类的需求愈大,粮食资源也愈受压迫。一个人直接消耗的谷物每年大约400磅。可是肉类、牛乳和蛋却要消耗更大量的谷物来生产。比方说:每个美国人年中消耗一吨左右的谷物,但直接用在面包、糕饼和谷类食物上的每年仅是150磅而己。其余的是消耗在用来生产肉类、牛乳制品和蛋类的动物饲料上。

因此,‘不断提高的要求’所用去的谷物比单是人口增加所消耗的还快。这项相当新近的因素在以前远不若现时之甚。可是在目前,世界人口“爆炸”加上人们对较佳饮食的要求使现行的粮食供应受到戏剧性的双重打击。

气候的变化

近年来的气候模式在许多地方均发生变化。有些地方所经历的意外干旱和其他地方发生的水灾使粮食生产饱受打击。

中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已连续几年遭遇严重旱灾。七年以来,旱灾区域在撒哈拉沙漠南部蔓延数千方哩。遭受灾害的国家现时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利、上伏塔、奈及尔和查德。部分受旱灾打击的则有尼日利亚、喀麦隆和苏丹。

这些灾区中已有数以万计的人死去,数百万人现时正处于险境。一度数以万计的牛羊现正暴骨于骄阳之下。这场灾祸被称为非洲有史以来最大的“天灾”。

衣索匹亚也遭遇严重饥荒。据估计死亡人数达100,000名。不少村落死病相继,以致庐舍为墟。但饥荒却无情地继续蔓延。

苏联在1972年遭遇恶劣天气,包括严重干旱在内。这使粮食产量大大低降。谷米收获目标本来是一亿九千五百万公吨,可是在那年仅得一亿六千八百万吨。于是苏联迫得向外国购买价值二亿美元的粮食,主要购自美国、加拿大和澳洲。

苏联的大量购入影响到世界各国。这种庞大、突然的需求在世界谷物供应上促成价格上涨。美国小麦价钱激增。世界谷物贮存量则大幅度减少。

现时气象专家们声称美国行将遭遇大旱。这种严重旱灾的历史模式是大约每二十年一次。前两次干旱发生于1930年代和1950年代,因此人们预期它会在1970年代再次发生。既然美国是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一次歉收无疑会对其他国家的粮食供应有灾祸性的影响。

更多难题

除了人口“爆炸”,对丰富饮食的更大需求和天气模式的变化之外还有其他难题为害较贫穷的国家。其中之一是百物涨价,包括石油在内。这种涨价大大削弱了较贫穷国家对粮食、肥料和耕作机器的购买力。

例如,石油价格近年来已增至四倍。这意味到饥饿的国家必须拿出有限收入的极大部分去支付所需的石油产品。关于印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说:

“印度的石油账单,按照石油危机之前的消耗量和现行的价格,将会耗去印度出口所得的百分之80。使用石油的肥料工厂正陷于困难中。使用肥料的‘绿色革命’和印度所享的高产量现已行将结束。若然,则1975将会是印度的饥荒之年。”

近年物价飞涨对较贫穷的国家来说无疑是灾祸。这使许多贫民由食不果腹沦为无物可吃。因此正如《纽约时报》所说,世界银行总裁麦南玛拉“以近乎传教士的热诚断言各富裕国家还未计算到石油价格暴涨四倍对经济和人类所造成的后果,也未开始设法应付他所预见的粮食和肥料短缺。……他评论说,若再遭遇一季或两季的恶劣天气,人类家庭便会遭遇到无法想象的浩劫。”

再者,由于人口增加,现时用作耕种的土地正日渐减少。例如,在1944年美国有三亿六千六百万亩土地种植16种主要作物。可是在1974年耕地已减至二亿七千八百万亩。何以减少得这么厉害呢?《纽约时报》说:

“尽管农产价格上涨,自1944年以来耕地面积却日渐减少,反映出耕地正逐渐改变为住宅区、购物中心、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其他非农业用途以及牲畜饲育场。”

我们能倚赖世界的海洋增产鱼类而自其获得较多粮食吗?权威人士认为很少可能。世界的远洋渔船队已从海洋捕取太多的鱼类,以致鱼类很难繁殖。有些专家甚至声称事实上目前已“竭泽而渔”,结果鱼类在将来必然减少。

这一切理由的确使世界粮食前途看来非常黯淡。目前这个规制的人类社会已证明无法喂饱地球上的亿万人。甚至在数年前仍表示乐观的专家们现时也觉得千百万人的饿死看来是无法避免的事。难怪一位美国官员预言1974年的粮食危机与1975-1976年的粮食危机比较起来仅有如小巫见大巫而已。”

[第4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非洲的旱灾

毛里塔尼亚

塞内加尔

马利

冈比亚

上伏塔

多哥

奈及尔

尼日利亚

达荷美

利比亚

查德

中非共和国

喀麦隆

苏丹

雅化和伊沙地区

衣索匹亚

撒马利亚

肯雅

颜色地带代表近年在非洲各处蔓延的严重干旱地区

[第5页的图片]

世界粮食不足的主因

人口“爆炸”

对丰富食物的需求增加

气候模式的变化

耕地的减少

粮食生产成本提高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