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立体世界中的生物
海洋的确是一个庞大的生物收容所。不仅由于它的表面占地球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加上它的深度平均达两哩有余,海洋形成了一个容量惊人,整个领域包括多种深度地带的立体世界。
海洋的任何部分与深度均有生物存在。沿海岸生物种类繁多,异常活跃。在较低的大陆礁层也生氧蓬勃。在大海上,大多数生物生存于接近水面的较高水域。然而甚至在最深的水域也有生物,执行本身在海洋生态循环系统中所担任的角色。
食物连环
显然,不可胜数,以亿万计的海中动物需要巨量食物。虽然有大量海藻,例如像藻海中的,这些却绝非粮食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海藻在这方面没有多大用途。供养海里一切生物的主要有机体物质中,实际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多种不同的“浮游植物”在露天透光的水域之内组合而成。
浮游植物是浮近水面的微细植物,在那里它们可以利用阳光。它们必须有光才能产生作用及生存,正如大部分陆地上的植物需要光一般。浮游植物借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这是一种利用太阳能把海洋中的无机养料转变为食物的过程。这对动物极为重要,因为动物无法为自己制造食物。
这样,正如陆上的菜蔬果实供给地上一切动物基本的粮食,海洋的住客也主要靠植物为生。——创世记1:29,30。
大量浮游植物漂泊在海洋里,往往密集于那些把海底的无机养料涌起的“上涌水流”,或带有这类食物的水流中。赖浮游植物为生的主要是细小的动物,称为“浮游微生动物”。在日间这些微生动物泅于水面以下1,000至4,000尺的深度,到了晚上便升上来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其他吃浮游植物的小鱼和一些靠吃浮游微生动物为生的水族紧随着这一大群到处漂泊的东西,全体形成了所谓的“散射声波厚层”。由于它是这么厚,以致在早期运用声呐深度探测器时往往误以为这层便是海底,结果在绘制海底地图上造成错误。战时潜水艇躲藏在“散射声波厚层”之下,以避开驱逐舰的声呐侦察。
吃浮游微生动物的是“游行动物”。这些捕食者包括无千无万种类的鱼。食物的“金字塔”式比率,大约1,000磅海洋植物(在金字塔的底层)可以维持100磅吃植物为生的动物(金字塔的第二层)的需要。接着,这数量的动物可以产生十磅吃肉为生的海洋动物。最后,十磅鱼肉可供人类长一磅肌肉之需。因此,为了供应十磅鱼肉,海洋要供应1,000磅的浮游微生物“草料”。
我们稍加思考便可以看出海洋在生产粮食方面所负的重大任务。试想想用白令海上的普利比洛夫群岛作繁殖基地的海豹——仅是这些海豹——一年便吃掉约三十五亿吨的鱼。海洋是个多么丰富的粮食来源,堪称造物主的一项杰作!正如诗篇的执笔者写道:
“耶和华阿,你所造的何其多,
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
遍地满了你的丰富。
那里有海,又大又广。
其中有无数的动物。
大小动物都有。……
这都仰望你按时给他食物。
你给他们,他们便拾起来。
你张手,他们饱得美食。”
——诗篇104:24-28。
“红潮”
有时在一种称为“恐角鞭毛虫”的海中微生物中出现“人口旺盛”的情形,以天文数字的数量挤迫在一起。它们繁殖到如此高的密度,以致大幅水域被其色素染成红色、棕色或黄色——形成称为“红潮”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们可能变成如此过度挤迫,以致它们自己也无法生存,然后它们在水中产生一种非常有毒的物质而杀死那处的鱼和海鸟。由于海浪激起把毒素发散到大气之中,而这种毒素可以刺激人类的呼吸系统,以致有时要把海岸场所暂时封闭。结果可能产生大量硫化氢,甚至能把附近海岸城市中漆上白色铅粉的房屋化为黑色。
海洋动物保障生存之法
你也许会纳罕,面临这么多的捕食者,有什么海中生物能够避免灭种的命运呢?然而,以一个族类而言,各种海洋生物均有很多不同方法生存下去。一个方法是高速大量繁殖。最茂盛的微生植物,细小的硅藻,可以在一个月便长出十亿之数。黑线鳕每次产卵可达九百万枚。蚝一年产卵达五亿之数。繁鱼角南岸对开的十亿鲭鱼在交配季节产卵估计有六十四兆之巨。鱼卵,幼鱼及其他海中动物很快便给种种式式连群结队的捕食者狼吞虎咽地吃掉。以鲭鱼为例,从每百万的卵中估计只有一至十枚能够生存至长成。死亡率是百分之99.98至99.99。可是仍有大量的鲭鱼,黑线鳕和蚝生存在海中。很多其他动物,像蛤、虾等类,情形亦如是。唯独捕食者人类才在这方面趋于极端,以致威胁到将整个族类灭绝。
其他并非完全倚赖数量的鱼类则亲自保护卵或幼鱼。以一些鲨鱼为例,它们在母鲨尾部孵育鱼卵及提携幼鲨一段时期。有些鱼则把它们的卵紧贴于岩石或植物等东西上;一些则以泡沫或薄膜保护鱼卵。其他种类由雄鱼把卵藏在口中或肚袋(像海马般)里,直至孵成幼鱼。然而,多数孵育成幼鱼后便脱离父母。至于海豚,一种哺乳类动物,则继续保护子女免受敌人所害。
由于几乎所有海中动物都有追逐它们的捕食者,它们常用伪装的保护方法。例如蝴蝶鱼的身上长着一只像眼睛的斑点,把袭击者的注意引离其头部。露天海面的鱼类背部都是青绿或黑色,因为从上空望下,海便是这种颜色的。可是从水下望上,海洋表面则是银色或奶白色。因此,多数鱼类的腹部都是这颜色。
海参保护自己的方法可算最奇特的。在遇险时,它便直接了当地把自己的肠脏排出。显然,捕食者宁愿饱餐那些肠脏而非留下来的乏味、坚韧的空囊。然后那“空囊”再长出一副新的肠脏。较静止或不移动的动物,像水母之类,借着长出可刺伤敌人的细胞之助驱走敌人。其他的则倚靠速度、警觉、体积或体力。有些深海乌贼的护身设备可谓一绝。它们放出发光的污云掩护逃亡。有些鱼则射出一道强光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或使其一时“盲目”而看不见目标。
在海洋的立体世界中,视野只限于一百尺距离之内。那里四周的媒介物较空气浓密得多,因此造物主赋予鱼类一些陆上动物所无的装备。其一是“第六感”,大部分高速游泳的鱼类都具有。这由一列纵横导管系统所组成,长在鱼的头部至尾部,称为“侧线”。它使鱼能够感觉到体外水压甚至极细微的改变。借此盈千累万的鱼可以聚成“一群”而极之和谐地一同进退,有如一体地迅速改变方向。此外,它们还可以警觉到相当距离之外正在游近的敌人。借着这感官,它们也避免撞向障碍物,例如水族箱的玻璃壁等。
追捕装备
海洋生态制度最令人惊异的特色之一是互赖生存,使其中的生物保持均衡。一方面那些为捕食者追逐的鱼具有保护设备,而追捕者本身亦不乏最精密的设计以追踪及捕得它们的猎物。一方面饥饿的捕食者猎获足够的鱼供它们作食物,而亦有足够的个别分子得以保存性命,使每一种类的鱼能继续繁殖下去。倘若没有捕食者爱吃鱼卵或幼龟的话,不需多时海洋便容纳不下所有的鱼与海龟了。可是捕食者若把鱼与龟都完全吃光,则捕食者本身也会无法生存。唯独一位全智的造物者才会安排这样的环境及设计追捕与保护装备来达成如此美妙的平衡。
至于追捕装备,让我们从接近“金字塔”的底层着手观察,根据一位海洋学家在《科学美国》(1969年九月刊)所发表的描述,它们有“食草类微生动物的眼睛,设计精巧的过滤器,探察食物集中地的装备与性能,综合搜索道具,还有在底层的,借移动水流之助执行过滤任务的种种零件。”某种海蜗牛利用大型的网,有些直径竟有六尺宽,网身通常是黏性和透明的。借着这等方法,它们能捕捉最幼细的微生物来吃。单细胞的变形虫则利用化学方法寻得食物。
有不少接近水面的生物是发光的。可是在深海里难得有阳光透到,那里的动物最少三分之二是发光的。刚才题及的研究者说:“有些鱼类和乌贼具有反射器的探射灯,其水晶体与虹彩几乎与眼睛一般复杂。”他说,其他的生物也许具有发光本能,模仿成一群发光的浮游生物,一部分则在前面摇摆发光作灯状以进行“钓捕”。粗心大意的鱼游近这“饵”便立刻被吞掉。
章鱼的眼睛与人类的相似,它借之寻找食物。海豚及一些鲸鱼具有远程搜索声呐。它们放射出声响,然后它们那高度敏感的听觉侦察出回声。有人认为抹香鲸也许能寻出远程以外,甚至数哩之遥的猎物。鲨鱼的嗅觉极之灵敏,在老远以外受伤的鱼的血也会吸引到它们。
海底深渊的生物
在水平以下两哩或更深的海底下,温度近乎冰点,水压极大及弥漫着黑暗。甚至那里也有生物顽强地生存。然而一切似乎较平静悠闲,并且数目甚为稀少。约一尺至尺半长的海参在泥泞的海底漫步,“吃食”泥土,意即吸吃软泥以获得其中细小的有机体生物,或者寻找从上面漂下的剩余有机体“渣滓”。那处仅有少数生物大如小鼠;多数都比蜜蜂还小。它们那捉捕小蛤、幼虫及甲壳动物的网,网眼不足百分之一寸。
在黑暗的深渊中,有些鱼类及动物是盲眼的。生物长着细长,毛绒绒的足爪支撑着它们不致陷入泥里,神态十足地漫步。“脆海盘车”有时会散布海底各处。甚至在3,600尺或更深的海底下,偶尔也有鹞鱼游到,在那里寻找食物。海底满布足爪痕迹。从关岛西南的查兰治深湾35,800尺海底下摄得的图片可以看到些少约一二寸长的动物。有些样子像小虾。在这般高压的深水之下,人类仍无法肯定回答上帝提出质问约伯的问题:“你曾进到海源,或在深渊的隐密处行走么?”——约伯记38:16。
海洋生物的前途
目前,由于装置现代化设备的渔船贪婪地大量捕捉滥杀,海洋学家们极为关心海洋生物所面临的危险。然而他们更感恐惧的是染污问题,同样皆由于人类的贪婪及疏忽所致,结果使染污达到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有些以前渔获丰富的水域现在已变成差不多无鱼生存。
这些情形的确可悲。然而信赖上帝之道的人深信上帝的能力足以使海洋再度生气蓬勃,正如他在起初吩咐海洋的住客执行的旨意一般:“[要]滋生繁多,充满海中的水。”(创世记1:22)既然海洋生物(包括植物与动物)与陆上生物有如此互赖生存的关系,我们可以确信上帝必定会使海洋与陆地充满为人类永久福利与快乐所必需的各种生物。他会在他爱子的千年统治期间成就这事,届时人类会与陆地及海中的动物和好共处,以正当、仁爱的方式治理它们。——创世记1:27,28;诗篇8:4-8。
[第25页的图片]
吃肉为生的海洋生物
吃植物为生的动物
海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