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
《儆醒!》杂志驻比利时通讯员报道
“我在煤鑛工作。”当有人作这样的声称时,大多数人都对他起了敬畏和怜悯的交集之感。开采煤鑛岂不是艰辛和危险的吗?数十年前确是这样,但随着机械化的进步和安全律例的逐步改善以致改变成比前有利得多。
在比利时,煤鑛工人的确予人极佳印象。他们的画像甚至模铸在硬币上面。这也难怪,因为在煤鑛业发达时期,会有150,000人从事采鑛工作,在欧洲小国中,这的确是一项极大数字。
在比利时的北部和南部都曾有煤鑛发现。但很少人知道外界人士在某些日子若有合格向导陪同就可进入煤鑛参观。我有几个朋友曾以大半生时间在地球内部工作。这使我有机会下去参观。也许你喜欢和我一起作这次富于教育性之行吧。
这里是柏令真,北部地盘的一个煤场。既然采煤要在极深之处进行(约在地下800公尺或2,600尺),因此要挖掘竖坑以到达煤层。一切事情都沿着竖坑进行——人员、设备和煤的运输。竖坑同时具有铅管、电线和压缩空气导管的装置。
外行人士有时以为挖个竖坑仅是把地穴掘到深而又深,将淤泥运出外面就行。但事情却不是这么简单。挖竖坑要通过多个地层,地层有时由流沙、乱石和水构成,它们很容易使竖坑倒塌。为了防止倒塌,现时已使用设计精巧的系统。在竖坑所在地的周围有40多个钻孔直通坚固的岩床。在每个孔放下两条导管,管里有摄氏-25°(华氏-13°)的冰冻咸水流下和抽上。所有东西都逐渐冻结,经过三个或四个月,抽出大圆筒形的冻土之后,实际的竖坑于是造成,再用生铁环加强力量。
地下参观
在我们落下煤鑛之前,各人领取一份典型煤鑛工人的装备:小灯、钢盔和CO(一氧化碳)防毒面具。只需几秒钟时间我们便到达目的地,789公尺(2,588尺)的地底。我们还未发现有煤在那里。我们看见有灯光的圆筒形隧道向各方伸展。这些隧道有锥形的水泥块遮盖。向导告诉我们,这种遮盖物对抵抗巨大压力极有功用。
这些隧道称为“石走廊”。它们对采鑛极之重要,因为它们打开地下通路。隧道从竖坑开始,伸展到不同的方向和穿过“采鑛场”,在那里开采各层的煤鑛。当我们获悉这些走廊在开发了大约50年之后,长度已达到90公里(56哩),我们要乘坐小型火车才能去到八个“采煤”地点中的一个时,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乘坐火车使我们联想到在大城市乘坐地下火车。同时也使我们有机会询问向导关于我们存疑已久的问题。
“我们在电梯中已越过另一层了,这是否意味到鑛藏有两个煤层呢?”我问。
“不然。开采工作正在十一个不同的层进行,此外还有更多煤层。煤层不是平直而是向上倾斜14度的。它们的厚度从80公分至2.7公尺(31寸至9尺)不等。煤层沿着由沙石和页岩构成的岩块生长,它可以比作厚达数十公尺的五花腌肉。岩石是腌肉的白色脂肪,煤是红色的肉。”
“现在我明白了,”我说。“一套走廊未足以轻易地开采所有这些煤层。”
“对了,”向导答。“我们现时是在地面之下789公尺(2,588尺)。在我们的62公尺(203尺)之上还有另一套石走廊。开采煤鑛便是在这两个平面上进行。它们从这里开始由斜路或拱廊通至煤层。”
我们现已到达目的地。从亮着灯光的走廊稍往前行,我们留意到有一股新鲜空气透过走廊。向导解释说:“这个平面的新鲜空气都是从竖坑抽进来的。它们通到走廊、采鑛地点和工作方位。污浊的空气经过刚才在我们头上的平面抽回地面。我们每年采出的煤大约有一百万吨。”
我们离开走廊,经过一段斜路进入一条以拱形铁枝支撑的隧道。铁枝后面是木板。鑛工们把这类走廊称为“拱廊”。向导向我们指出放在头上厚板里的石尘。万一有火警发生,便可以弄翻厚板使尘堆扑灭火焰。这种灭火方法是针对煤尘而设的,因为纷飞的煤尘可能为了某些原因而着火。煤尘十分易燃,甚至会爆炸。
“真的这么容易引起火灾吗?”我问。
“很少发生火警,但由于一有火警便可能成灾,我们不得不尽力戒备。扑灭煤尘之战来自远道。例如喷雾钻子在钻孔时把高压水份注入煤层乃是灭尘的最有效方法。”
找到煤的地方
我们行到拱廊尽头。留意到有一条狭窄、低矮,高约一公尺(3尺)的通道,与我们所在的拱廊成直角。通道一边有块倾斜的石紧贴着一副水压支撑机,在另一边,我们终于看见一道闪着黑光的矮煤墙。这便是产煤的实际所在。我们触摸它的表面。这层一公尺厚的煤据说是数千年前一层厚达25公尺(82尺)的植物所形成的。
向导解释:“开采煤层是用以下方法:开始时以或多或少的直角方式开向石走廊;两条拱廊中有一条必须是在周围可以触到煤的。倘若恰巧两条拱廊都有煤,就把它们合并为一。你见到前面的连接之处便是实际产煤的地方,它称为‘柱子’,这些工作方位有200公尺(656尺)宽,向煤层缓缓推进。从整个煤层把煤采出。我们可以这样说:走廊、拱廊和柱子构成厚达一公尺、倾斜而近乎长方形的巨大煤层的四面。”
我脑中想像到一位煤鑛工人在凿煤的情景,并问他这种情形是否还存在。
“此法已经不用了,”向导答。“我们并不觉得可惜,因为用气压凿子砍煤是十分艰辛的工作。现时这种工作大多数由机器担任。机器每天从煤层凿出许多公尺的煤。支撑物逐渐向前推进,工作方位的屋顶干脆让它塌下。”
我们大感惊异。事实上我们已留意到有些石子从天花板落下。“这岂不是很危险吗?”我问。
“不,若和数百尺的上层相较,在断层发生这种情形是微不足道的。工程师早已算出这样的情形。除此之外,其他方法也用得着。有时,掘过的地方落满了石子。”
我们缓缓前进。弯身行二百公尺(656尺)使我那未经训练的两腿感到很吃力。我关怀地望着前面一位青年鑛工的长腿,不禁认为在煤鑛工作还是身材短小的人占优势。
“表面看来是对的,”他笑说,“但你要把劣势转成优势。像这样。”他说时屈身作蟹行状,大步走向通道的尽头处,转眼之间就去到了。
煤是怎样来的
我希望知道多点关于煤的起源,于是请教向导,他乐意解释说:“一般人认为煤的形成是天灾的结果。枯死的植物若是暴露在空气中便会分解。可是,植物若是突然被水、黏土或沙淹没,据说这便是形成煤层的过程。更多的压力与时间乃是主要因素。比利时南部的煤鑛曾发现许多史前动物——如恐龙等——的骸骨。附带一提的是,在鑛藏发现的骸骨仅是属于已经绝迹或仍然存在的动物的。据称有数百万属于不同类别动物之间的所谓过渡动物的骸骨则绝未发现,根据进化学说,这些动物按理是曾经存在的。”
鑛工
在鑛藏工作的优点之一是可以较早领取退休金,那便是经过25年服务的退休。这意味到一个人若在18岁开始在鑛藏工作,在43岁就可退休。此外,鑛工有许多假期可以随意作自己的事。还有许多社会福利,例如免费煤和廉租屋等。
煤鑛工人的肺很易受害。石尘尤其危险。它的分子结构是角形的,而煤尘的分子结构是圆形的。当然,使用多种灭尘方法和缩短工作时间会减少危险。
“鑛崩的危险又如何?”我想知道。
“实际的鑛藏天灾如鑛崩、爆炸和火灾等都是稀少的。逐渐改善的工作环境和安全规则已发生效力。地面上的巨型操纵板也有效地记录鑛藏可能发生毛病的每一件事。
“有一个不受欢迎的地下客人需要我们去应付,那便是黑沼气。正如上述,煤是从埋在地下的植物形成的。可是,在开采过程中,构成植物的其他成分也放出来。因此一立方公尺的煤会放出350立方公尺的黑沼气和200立方公尺的一氧化碳。这些气体被倾斜的孔吸去,再度循环运上地面作为能源使用。”
我仍然要问一个从开始就想着的问题:“对若干人说来,要深入地层工作,除了这两个竖坑之外就接触不到上面世界,岂不是可怕的经验吗?”
“你的意思是指恐惧因素,”他笑着说。“这其实并不存在,因为这种工作是父传子的。我们懂得采鑛,但不懂其他谋生方法。这好像渔村的孩子随着父亲打鱼一般。为了使你放心,我可以告诉你,除了竖坑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和地面联络。为了应付紧急事情,在这个煤鑛地盘里与其他鑛藏还有额外的地下联系。”
我们现时回到开始之处,乘电梯返回地面。每人都有机会作了一会黑炭头。我们在鑛工的淋浴室中洗去黑色煤尘。可是,难以洗去的首次参观地球内部所得的生动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