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8 9/8 7-9页
  • 无家可归——原因何在?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无家可归——原因何在?
  • 警醒!198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安全网破裂
  • 楼价高涨、供应减少
  • 精神上的因素
  • 急待解决的悲剧
  • 无家可归——普世的难题
    警醒!1988年
  • 无家可归——有解决的希望吗?
    警醒!1988年
  • 无家可归问题的根源何在?
    警醒!2005年
  • 房屋紧缺,成因何在?
    警醒!200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88年
《警》88 9/8 7-9页

无家可归——原因何在?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路易丝和家人突然被几阵刺耳的呼喊声惊醒。邻舍发生了火警。火势乘着凛烈的狂风向那六层高的建筑物逼来。各人在惊惶混乱之中企图逃出五楼的居住单位,路易丝的母亲在逃火时丧生。不久之后,火焰吞噬了这座楼宇,所有住宅单位都烧毁了。

一夜之间失去母亲和家园,对路易丝来说是一项沉痛的打击。幸而她的亲戚朋友供给她居停,直至她办妥各事为止。这便是社会学家所谓的社区支援网。多个世代以来,这种支援在危难时候发挥有如安全网的作用。

既然如此,何以每个大城市都有街头流浪者,并且要设立庇护所来收容无家可归的人呢?何以有这么多的临时房屋区、贫民窟和僭建陋屋呢?事实上,房荒和无家可归的难题究竟原因何在?

安全网破裂

在正常环境之下,任何人在危难时期都有亲戚朋友作为安全网,提供所需的帮助,可是,这个安全网是脆弱的。倘若需求太大或者安全网力有不逮时又如何?或者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变动,以致安全网破裂又如何?安全网一经破裂,当事人就陷于可怕的困境了。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情形就是这样。例如,印度在以往数年雨季的雨量一直不足。到了1987年夏季,每三个印度人便有一个没有足够的水可喝。食水缺乏意味到农作物不能生长,牲口不能存活。耕作不成,耕农就没有工作可做,不能养活家人。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希望找到工作。

这种移民潮的影响使本身人口已增长得太快的城市实在负担不了。不断涌入的移民既没有钱,又没有工作;他们甚至连贫民窟的一个小房间也租不起。由于迁进一个完全新的环境里,他们没有什么人可以投奔,因此必须加入无数街头露宿者的行列。于是房屋危机遂变成更严重。

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也面临类似的难题。《非洲危机》一书说:“1950年非洲只有一个城市——开罗——拥有过百万的人口。但在1980年,百万人口的城市已有19个。到了2000年,这样的城市预期会有六十多个。”乡村居民涌入城市是希望找到较好的生计。但结果造成了许多贫民窟和生活质素的降低,往往比他们从前的境况更加恶劣。

楼价高涨、供应减少

在较富裕或先进国家中,无家可归的原因可能大为不同。援助无家可归者的人往往指出经济问题为主要因素。例如,《麦克莱因》新闻杂志报道加拿大“二十年来在建筑费方面不断上涨,以至新建楼宇价格升高;近年来物业市场有较多双重收入的家庭光顾,结果把价格进一步推高。只在去年,有些城市地区的楼价便提高了百分之50。”

在许多城市,促使楼价高涨的另一个因素是所谓住宅高尚化。内城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旧式廉价楼宇被重修或改建为高价住宅单位,这些单位具有现代各种舒适设备,适合新近发财或青年专业人士居住,因为他们喜欢城市生活过于郊区生活。这样不但提高了楼价,而且使低薪或中等收入家庭购买得起的房屋大大减少供应。

且以纽约市为例,近期的调查指出,一个家庭每年要有5万8,000美元收入才租得起一个只有一间睡房的普通价钱单位。美国所作的调查透露,纽约曼克顿区的租价为全国城市之冠。在高尚住宅区,一间有两个睡房的1,400方尺[130平方米]楼宇平均租价为每月2,555美元,一个家庭要岁入7万3,000美元才租住得起,而且这家人要愿意仅在租金方面就耗去百分之40以上的收入。

其他城市的楼价也许较低,但工人的平均工资也较低。既然居住方面要消耗家庭收入的大部分,任何经济上的不利转变就很容易导致灾祸的结果。约翰的例子就是这样。几年之前,约翰一家五口从美国伊利诺州的芝加哥迁往德克萨斯州的候斯顿去找寻工作。有一段时期,他以推销游览车所得佣金维持家计。后来由于经济不景,两个月没有生意。他无法付出595美元一月的房租,一家人遂被迫迁。他们既没有人可以投靠遂不得不进住流浪家庭收容所。虽然头上有屋顶遮盖,约翰却怀疑他是否能够再次在社会上立足,因为很少雇主会聘用没有地址的人。

在大城市里,虽然大多数人未必无家可归,但居住环境却极之不如理想。据调查透露,甚至在纽约这般现代化的城市,也有百分之10所谓“法律管制的旧楼宇”存在。这些旧楼宇被认为到本世纪末就不宜于居住,因为在通风、照明和卫生设备方面都不合规格。另有百分之30是“法律管制的新楼”,这些楼宇虽然有点改善,但甚至以1929年的标准来衡量亦已过时。由于所住的楼宇最后被判为危楼或予以弃置,被迫离家的人每年竟有3万之多。

精神上的因素

使事情更趋复杂的是,许多专家认为在无家难题方面,经济只是因素之一而已。他们声称有高度百分率的流浪者之所以流浪,是因为患了精神病而不能再照顾自己。

自196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许多州立精神病院为了节省开支,遂采纳了所谓社区精神健康照顾计划。不少精神病患者接受过若干新的精神病药物治疗之后就获释出院。这样行的理论是,病情较严重的人既有药物控制病情,让病人住在社区里及受社区所支持,他们就会康复过来了。结果,例如在加拿大,各精神病院的总容量从1960年的4万7,600张病床降至现时的1万张,美国各精神病院现时的病人比1955年55万9,000人的高峰减少了四分之一。

可是,《麦克莱恩》杂志报道说:“释放出院的精神病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忽略。因为当地未能供应适当的社区服务或安排居所给以前的精神病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于是被迫入住破烂的招待所和公寓。其他的则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结果入住收容所或露宿街头。加拿大多个城市的福利署官员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流浪者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失调。哈佛大学医学院由巴素克(Ellen Bassuk)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波士顿一间典型的流浪者收容所里,“有百分之90的人患了可以诊断得出的精神病。”

在福利旅社或此类收容所中的流浪家庭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其中精神病患者虽然不多,但由于过度挤逼和卫生设备不佳,加上苦闷和绝望,以致时常导致家庭暴力和情绪困扰,特别以儿童为然。

急待解决的悲剧

虽然专家们无法完全同意无家可归是由于经济不景,房屋涨价、精神病抑或其他难题所促成,但这个难题的若干方面仍是令人忧虑的。首先,没有人能否认房屋难题在普世正日益恶化。其次,成为流浪者的不仅限于单身的人,同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家庭。最后,无家可归者的年龄日渐降低。这些可悲的事实极需寻得解决方法。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难题?方法是否有效?将来会有足够的房屋给所有人居住吗?

[第9页的图片]

在豪华府第阴影下的临时栖身之所

[鸣谢]

Mark Edwards/UNCHS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