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的致命后果
早在1960年代,幽默歌唱家莱利尔(Tom Lehrer)唱出关于污染的歌,劝游客勿饮美国的水,勿吸美国的空气,但当时他只是逗人发笑而已。
现在已没有人发笑了。毕竟,污染绝不是可笑的事。我们的空气被暖气、工业放射物、机器废气和辐射微粒所污染;我们的水被化学物质和漏出的油污所污染;我们的土地被酸性雨和倾倒的有毒废物所污染。有一个时期,人们听到某些名词,如彻尔诺贝尔、“爱的运河”、阿姆郝·卡第斯和博帕尔等,只不过表示大惑不解。但如今这些名字却使人现出担忧的表情。文明已经走迷了路,正以缠绵疾病或突然死亡的可疑命运威胁着千百万人。
污染之所以特别可怕是因为污染在大多数时候是眼不能见的。似乎清新纯净的空气却含有放射物;看来有益的食物和水却充满化学毒素!的确,污染许多时是个隐形杀手。
污染的显形后果
污染虽然是隐形的,它的致命后果却不然。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例如:不少人死于癌症和呼吸器官疾患;建筑物和纪念碑变得面目全非;动物和植物纷纷死去;河流里鱼类绝迹;森林的枯萎和垂死。
如今更有另一种情形出现,看来也是拜污染之赐。科学家发现包围地球的臭氧层穿了个洞。这个洞正变得越来越大。有些人认为氯碳氟化合物污染看来是个成因,而这乃是过度使用喷雾剂的结果。既然臭氧层有助于滤去有害的太阳辐射,臭氧层的损坏会导致皮肤癌病例激增吗?抑或甚至造成更糟的后果?
污染已激增到灾祸性的程度,若要避免全球性的惨剧,就非赶快设法补救不可。由于难题的严重性引起了较大的关注,这导致许多生态团体的成立,甚至使有些新政党在政坛上势力大增。例如,西德在1987年1月联邦普选中,着重生态而适切地起名为“绿色”(Green)的政党赢得了百分之8.3的票数。
我们可以希望人类的关注能够成功地化作积极行动,最后将地球的污染这个隐形杀手彻底铲除吗?我们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它的致命毒害吗?
[第4页的附栏]
地球的污染程度
巴西:“住在[库巴杜]的人称之为‘死亡谷’。……树木和泥土毫无生气,生下来就夭折或垂死的婴儿数目日益增加。只有污染仍旧生气勃勃。”——《拉丁美洲每日邮报》。
中国大陆:“在中国东北部的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是如此普遍,以致在下午较后时分,只有习惯了的本地人才能在街上行走而不致肺部作痛,眼中流泪。”——《时报》。
丹麦:“唯独一连几年夏季均寒冷多风,而且频常发生西北风暴,才得以挽救丹麦海岸避免一场生态大灾难。……[在一处地方,由于]缺乏氧气,鱼和海中生物都不能生存。”——《巴塞尔时报》。
西德:“[由于瑞士巴塞尔附近一间化学品货仓发生大火,]一批有毒的化合物落入莱茵河里,摧毁了莱茵河15年的复元工作[和许多吨鱼类]。……山杜斯(Sandoz)化工厂的意外在莱茵河280公里(170哩)的地区内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损毁。”——《明镜》周刊。
苏联:“彻尔诺贝尔的核子反应器灾祸……乃是现代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捩点。这场灾劫对我们会有几百年的具体影响。……5亿7,000万欧洲人在以往、现今和将来都要继续以不同程度暴露在增添的放射现象之下达300年之久,后果是无法预见的。”——《今天心理学》。
美国:“科学家……对酸性雨[表示]新的关注,认为酸性雨除了杀死湖泊之外,还会妨碍森林生长,而且由于污染食水而可能危害人类的健康。”——《麦克莱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