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89 11/8 5-9页
  • 为什么有生活费用危机发生?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为什么有生活费用危机发生?
  • 警醒!1989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脆弱的国际经济制度
  • 短视的政府用钱方式
  • 人口增长
  • 制度固有的弱点
  • 经济出了什么毛病?
    警醒!1983年
  • 第1部分:堕入金钱忧虑的魔掌中
    警醒!1992年
  • 经济复苏有望吗?
    警醒!1989年
  • 你的金钱有什么前途?
    警醒!1975
查看更多
警醒!1989年
《警》89 11/8 5-9页

为什么有生活费用危机发生?

从贝尔格莱德至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拉哥斯至利马,从马尼拉至墨西哥市,从华盛顿市至惠灵顿,各政府均努力对抗通胀。

有时政府本身也陷于严重的经济困境之中。一项报道声称,‘美国在过去五年所制造的债务比在此之前立国的全部历史所制造的还多。’非洲一个国家在不久之前把人民期待已久的增加工资法例撤销。使政府大感尴尬的是,原来它发现国库的存款根本不够支付新的工资预算。同样,在拉丁美洲的一个大国,通胀率如此巨大,以致政府害怕到1988年终,就无法支付一百多万公务员的薪俸。

五年计划、通货贬值、冻结工资、管制物价和其他经济补救方法均曾有人提出。但难题十分错综复杂,解决的希望仍相当渺茫。为了说明这些困难,《儆醒!》在以下举出促成生活费用危机的一部分基本原因。

脆弱的国际经济制度

全球的互相依存。正如一位国际金融家解释:‘世界是一个。我们的经济是全球性的……在全球性的经济上,认为单方面提出的方法便可以解决难题乃是胡说八道。’举例说,西方国家的经济衰退很快就蔓延到较贫穷的国家,因为后者发现,别人对自己的产品已不再有需求。同样,美国宣布加息意味到拉丁美洲和非洲诸国会遭遇更多难题,因为它们要为所欠的外债支付更多利息。大致上说来,国家越穷,对全面经济趋势的影响力便越小,但却较易受不利的经济风险所伤害。

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足以强调世界经济的不稳以及经济上互相依存的影响。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感到如此不安,以致美国在1987年8月的恶劣贸易数字连同一位财政部官员可能出言不慎,据称这竟然足以引起1987年10月世界股市的大崩溃。

美国的严重债务难题以及各大经济强国无法或不愿在经济政策上彼此协调,令人很难迅速恢复信心。经济学家马里斯(Stephen Marris)论及这种情况时警告说:‘我们实在焦头烂额。打开出路绝不容易。’

物价波动。近年来在石油、金属和其他基本商品的价格大幅度波动。1970年代的油价突然急升促成了普世通胀和带动世界经济不景。没有产油的第三世界诸国所受的打击尤大。

1980年代,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暴跌。这件事严重打击经济较弱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主要依靠这些商品的出口。例如墨西哥和尼日利亚这两个主要依靠石油出口的国家便由于油价暴跌而经历到生活水准的暴降。这样的价格波动能够使甚至最健全的经济计划也完全失效。

短视的政府用钱方式

军费开销。1987年全球军费总开销估计约达一万亿美元,相等于每分钟耗资180万美元!不但富裕国家把巨量金钱浪费在军备之上;世上有些最穷的国家也计划每年增加百分之10的国防经费。

经济学家盖伯瑞斯(John Galbraith)解释第三世界军费开销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说:‘军备消费的支付者乃是穷人中的穷人。当局把原本预定用来改善生活费用的非军事投资转作购买军备之用,不惜连面包本身也牺牲了。’

‘白象’计划。据说曾有一个暹罗王惯常赐一头白象给他所不喜欢的朝臣。既然白象被视为神物,就不能让它劳作。结果,豢养白象足以为倒霉的受礼者带来经济破产。西方各国近年来无意中扮演了暹罗王的角色。他们的经援计划包括庞大的科技工程,受惠国却连维修的能力也没有。

这些昂贵而不切实际的‘白象’在贫穷国家中屡见不鲜:豪华的机场,但升降的飞机极少;漂亮的面包房,但因缺乏面粉而烘不出面包;巨大的混凝土工厂,但因缺乏维修而经常损坏。

第三世界的政府有时自寻烦恼;他们大量举债,把金钱滥用在浪费的工程上,例如水力发电计划、核电厂,甚或新首都计划等。

人口增长

在世上许多国家里,人口的急剧增长促成了生活水准低降。房屋、职业、学校,甚至粮食生产都无法赶上不断增加的需求。例如,墨西哥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每年要制造100万个职位才能使失业率不致上升。在多个非洲国家中,激增的人口——蜂拥到各城市以致情形更为恶化——使粮食入口在过去十年间增至以往的三倍,生活水准亦大为降低。有些绝望的父亲由于找不到职业来供养庞大的家庭,便索性抛弃家人,甚或自寻短见。

制度固有的弱点

难以预测的市场力量。如众周知,经济预测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难题是,甚至在经济先进国,专家们也不易知道将来实际会有什么事发生;但在第三世界里,精确的资讯时常付之阙如,因此预测经济动向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即使经济学家全都同意难题的症结所在,他们所建议的解决方法无疑会按照自己的政治或社会观点去立论而各不相同。使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作出最后决策的政治家倾向于只肯听他们认为惬意的经济建议。

关于美国,前任美国商务部长彼得森(Peter Peterson)解释说:‘实际上,我们的难题不是经济上的。反之,我们的难题症结在于缺乏政治上的意见一致。我们甚至对于本国经济难题的性质也意见分歧。’

愚昧的自私。每个国家的趋向是,只求自己的最高权益,罔顾对别国的影响。例如,所谓的经济援助也许是把各种尖端军事设备送到民不聊生的国家里。显然,施惠国的动机是为了经济或政治利益而非人道主义。工业富国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而设立的关税界限使贫穷国家甚至在销售基本货品方面的努力也受到妨碍。

不少低发展国家批评国际银行机构只顾催促负债国偿还利息。有些计划由于缺乏经济支持而被迫放弃,原因是生产速度不足以偿给债权人。借债国现时要付的高利率主要是为了富裕国家浪费金钱之故。阿根廷总统阿方辛指出,拉丁美洲在五年之内还给美国和欧洲的金额相当于两个马歇尔计划。a可是,该地区的欠债量却比前更巨。

贪污与贪婪。非洲和亚洲的若干国家元首曾被指控盗用了亿万美元的公款,拉丁美洲多个政要和商业巨子也被控与牵涉到千百万美元的诈骗有关,这些数目庞大的金钱往往是从各项改善平民生活的计划挪移过来的。各阶层相习成风的贪污严重地削弱了无数国家的经济制度,使蒙受损失的赤贫大众的负担更百上加斤。

令人齿冷的商业贪婪也有分加重生活费用危机。例如,巨大的跨国烟草公司的市场推销术说服了千百万贫无立锥的人把微薄的收入花在烟草之上。在若干发展中国家里,烟草公司大量倾销高焦油香烟,吸烟者多数全不察觉吸烟对健康造成的危险。由于受赚得大量外汇的希望所诱,农夫把许多宝贵的耕地转作种植烟草之用,但他们的希望时常并未能实现。目前,与吸烟有关的各种疾病与生活费用同时激增。

简略地检讨一下生活费用危机的背后原因足以表明,各政府虽然力求改善人民的生活,却面对惊人的重大挑战。法国总统米特朗在一个经济讨论会上发言,抱怨‘世界好像经常移动你脚下的地毯,把它突然拉开,威胁要摔你一跤。’第三世界的政治家和经济家都从艰苦的经验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这是否意味到经济复苏已无望呢?世界经济能够对全人类提供合理的生活吗?以下的文章会回答这些问题。

[脚注]

a 马歇尔计划由美国主办,目的是要协助饱经兵燹的欧洲在经济上复苏。从1948至1952年,该计划所发放的协助,价值约达120亿美元。

[第8页的附栏]

债务的难题

国家债务

在许多地方,政府的开销大大超过收入。这种大量举债的政策导致庞大的赤字预算,往往累积至多年之久,它称为国家债务。为了偿还债项和利息,政府不得不继续举债,这又进一步调高利率和助长通胀。此外,正如《时代》杂志解释,各政府均不愿节省开销,因为‘选民究竟是人,都希望多点福利和少点纳税;政客则由于是政客,所以要顾忌到[选民的意愿]。’是故,精打细算的日子遂被延搁起来,生活费用依然上涨。

国际债务

为了种种理由,有些国家输入货物和服务多于输出货物和服务,结果造成贸易赤字。不足之数要用别国所接受的通货来偿还,通常是美元或其他强势货币。这些款项必须从储备金中抽出或从外国借入。国家的储备金若是少到危险程度,借款又无法获得,政府就可能不得不限制输入或把通货贬值。两种方法都可使输入货品的价格急激上扬,其中也许包括不少对工业和消费者均同样必需的物品。

第三世界诸国特多贸易差额的难题,因为在大多数例子上,它们输出货品的价值急剧下降。例如,在1960年,一吨咖啡的价值可以购买37吨肥料,但到1982年却只能买16吨。类似的情形也见于可可、茶叶、棉、铜、锡和其他主要产品方面。这些都是低发展国家的主要输出品。不利的贸易条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所无法控制的;主要是由于这种打击的缘故,到了1987年,这些国家所欠的外债已达到一万亿美元的庞大数字。这样的重担大大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复苏,甚至威胁到若干政府的稳定。

《纽约时报》在不久之前评论说:‘拉丁美洲所共同面对的难题是债务问题。……各政府认为这乃是使它们声望日降的首因,而且是对它们的前途深具影响的主要政治因素。’

[第7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世界通货膨胀率1980-85年

(基于《经济学家周刊》出版之“世界统计数字”)

■ 0 至 15%

■ 15 至 30%

■ 30 至 100%

■ 100%以上

■ 数字不详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