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4部分:公元622年以降——顺服神的旨意
“这些使者,我使他们的品格互相超越。”——黄牛(第2章),第253节,摘自《古兰经》a
凡是相信有一位全能、仁爱的真神存在的人均意识到顺服神的旨意乃是明智之举。他们很赏识他通过一些蒙他授予神圣知识的使者对他们提供的指引。其中有些使者受到世上不只一个大宗教所承认。例如,8亿以上的伊斯兰教徒(回教徒)把犹太教和基督教所熟知的若干人物——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和耶稣——视为神的大先知。但他们相信有第七位是高于其他使者的,这位便是先知穆罕默德。
伊斯兰这个名称含有顺从或降服的意思——意即顺服安拉的律法和旨意。采取顺从或降服途径的人则称为“穆斯林”(Muslim),即伊斯兰(islam)一词的主动分词。穆斯林服从的对象是安拉。安拉是个私有名字,是阿拉(Al-Ilah)的缩写;在阿拉伯语中,阿拉是“神”的意思。这个名字在古兰经中出现了2700次左右。
伊斯兰教的首席先知
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宾·阿卜杜拉大约在公元570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他对当地的多神信仰和仪式极感不满,但看来对犹太教或基督教也不感兴趣。穆斯林作家巴格尔(H. M. Baagil)解释说:“由于基督教远远偏离了耶稣原本的教训,安拉于是执行他起初计划的一部分,差遣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作为复兴者。”
穆罕默德为宗教仪式和礼仪增添了阿拉伯色彩。耶路撒冷及其圣殿被麦加和它的石造圣堂(Kaaba)所取代。他把星期五订为集体礼拜的祈祷日以取代犹太人的星期六和基督徒的星期日。穆罕默德取代了摩西和耶稣而被穆斯林视为神的首席先知。
穆罕默德在40岁左右声称他奉召成为神的使者。他先将自己的信仰和亲戚、朋友分享,然后逐渐召集了大群跟从者。伊斯兰教实际在公元622年开始,当时他从麦加移居麦地那。这件事称为希吉拉(hijrah),即阿拉伯语的“迁徙”一字。因此,穆斯林纪元以A. H.(Anno Hegirae,“逃亡之年”)这两个字母去标明。
穆罕默德试图使麦地那的犹太人承认他的新宗教以及他的先知角色。但他的游说终告失败。麦加和麦地那的犹太人与他的仇敌合谋反对他。后来犹太人几个主要团体被逐,其中的库拉扎家族被灭,男子被处死,妇女和儿童则沦为奴隶。
最后,在公元630年(8A.H.),麦加也像阿拉伯半岛的大多数地区一样被和平接管。穆罕默德死后数十年,继承权的争论演变成内战。内战所生的反应是,社会对于非伊斯兰的团体和主张采取较宽容的态度。
不光是宗教而已
伊斯兰是一套宗教的生活方式,把国家、法律、社会机构和文化都包罗在内,因此不光是宗教而已。是故《早期伊斯兰教》一书解释,有600多年的时间,“伊斯兰是世上最富于挑战性的宗教、最强大的政治势力和最有活力的文化。”
的确,在穆罕默德死后不及百年,一个比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还大的阿拉伯帝国兴起了,它的幅员从印度横越北非而伸展到西班牙,结果传入许多使西方文明更加丰富的发明品。在法律、数学、天文学、历史学、文学、地理学、哲学、建筑学、医学、音乐和社会科学各方面,这个帝国都有杰出的贡献。
像流星般一闪即逝
《柯林斯世界历史地图》说:“阿拉伯的征服是穆罕默德传教的直接产品。”当然,其他因素也有助于伊斯兰教的扩展。例如,拜占庭的基督徒与波斯的祆教徒之间的宗教冲突使两者对阿拉伯人的进展视而不见。
利用宗教去控制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并非新事。不过,作家斯图尔特(Desmond Stewart)解释说:“回教徒坚信他们在可兰经中拥有绝对无疑的真理。”他们变成自满,“相信值得知道的一切,他们已经知道了,非回教徒的主张是不值一顾的。”一切改革均受到“强顽抵抗”。
结果,到了11世纪,这个帝国已日趋式微。斯图尔特把它比作“一颗迅速飞越夜空的流星,……活力很快便耗尽了”。伊斯兰教曾促成一种兄弟友爱的意识和提供一种个人亲近神的较易方法,但这个宗教其实有分使它一度创建的帝国归于败亡。帝国的突然告终和它的兴起一般迅速。帝国已亡,但它的宗教仍继续活下去。b
真正的顺服包括服从神、服从他的律法和服从他的代表在内。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把阿拉伯的所有部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以他和古兰经为中心的伊斯兰社会。这是个宗教国家,其中的顺服精神有助于使所有人在穆罕默德领导下成为弟兄。伊斯兰教允准教徒以刀剑对付阿拉伯部族的仇敌。刀剑有助于扩展他们的帝国和宗教。穆罕默德死后,暴力纷争随之爆发。事情起初属于政治性质,起因是选立首领的问题。它使许多人动刀残杀自己的弟兄。宗教与政府的合并也促成了社会分裂。“顺服”并不能使民众在一个领袖之下团结起来。
传说穆罕默德本人预见到伊斯兰教会发展成为72个不同教派。但今日有些权威人士声称已有数百派系之多。
两个大教派是什叶派和逊尼派。不过,两者都有很多分支派别。在每100名穆斯林当中,大约有83个是逊尼派,15个是什叶派。其他的则分属各个不同的派别,例如德鲁兹派、黑人穆斯林和印尼的阿班加派,这个教派把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和当地的各宗教混合起来。
什叶派这个少数派的特色是相信宗教和古兰经含有奥秘或隐藏的意义。可是,实际上使什叶派与主流派分裂的乃是继承的问题。什叶派(Shiites, 这词的意思是“党派”,所指的是“阿里[‛Alī]的党派”)坚守称为正统主义的信条,声称统治权只属于穆罕默德的表亲兼女婿阿里和阿里的子孙。
阿里和他的子孙是伊玛目(imams),是拥有绝对属灵权威的领袖。至于曾经有过多少个伊玛目,则言人人殊,可是那称为十二什叶的最大什叶派却相信一共有过12个伊玛目。在公元878年,第十二个伊玛目“隐去”了,那便是说,他应许会在世界末日回来建立一个公平的伊斯兰政府,然后就失了踪。
什叶派的回教徒每年纪念穆罕默德孙儿侯赛因(Husayn)的殉教。作家拉曼(Rahman)评论说:“什叶派的回教徒从小受到教养,对殉教事件十分熟悉,因此很可能养成深刻的悲剧感和不平感,把殉教视为一种理想。”
分裂的证据?
《哥伦比亚世界史》评论说:“第九世纪所引进的希腊哲学和论理学导致一种独特的伊斯兰哲学(falsafa),它对于伊斯兰教的理性主义和神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过去,作为一种宗教兼生活方式的伊斯兰教本身发生了深长的变革,因而影响到它的团结。”
例如,西方称之为伊斯兰神秘主义的苏菲派(Sufism)在第八和第九世纪出现,迅速发展成为大众的宗教运动。到了12世纪,苏菲派的修道会和兄弟会已广泛散布各处。苏菲派的僧院在重要性上几乎超越清真寺。苏菲派的宗教仪式包括以聚精会神或狂热舞蹈所诱发的自我催眠、诵念信条、相信奇迹和崇拜圣者等。
苏菲派甘愿与当地的习俗和信仰妥协。土耳其人保留他们的萨满教仪式,非洲人保留他们的巫医,印度人保留他们的印度教和印度教之前的圣者和神祇,至于印尼人——正如《新大英百科全书》说——则“在伊斯兰教的仪式之下保留他们在伊斯兰教之前的世界观。”
较近代形成的一个著名教派是19世纪中叶从伊朗的什叶派伊斯兰教发展而成的巴哈教(Baha’i)。另一派是逊尼派的一个分支,称为亚赫默底亚(Aḥmadīyah),是19世纪后期在印度发起的。当时有一个自命为先知的亚赫默(Mirza Ghulam Ahmad)声称自己是穆罕默德降世,耶稣复临和印度教克里希纳神的化身。他声言耶稣从各各他死里逃生之后去到印度,在那里继续活动,直至120岁才逝世。
穆斯林作家缪都德(S. Abul A‛la Maududi)在古兰经的注释中说:“在真主把黄牛[本文开头引述的一章]启示出来的时代,有各种各样的伪善者开始出现。”其中包括“‘伊斯兰教的’伪善者(munāfiqīn),……他们在理智上顺服伊斯兰教的真理,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放弃从前的传统。”
因此,从最早时期开始,许多跟从者显然并没有以穆罕默德所指定的方式去顺服安拉。但也有人这样行。为了抵挡他们所提出的挑战,基督教国不惜“诉诸刀剑”,正如本刊在下期所描述一般。
[脚注]
a “古兰”(Qur’ān, 意思是“背诵”)是回教作家所喜欢采用的名称,因此我们在本文使用“古兰”一词而非西方所用的“可兰”(Koran)。
b 一般人认为伊斯兰完全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这种看法是不确的。今日大多数回教徒都不是阿拉伯人。印尼是人口最多的回教国家,国内拥有1亿5000万信徒。
[第30页的附栏]
帮助你更清楚了解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五功要求穆斯林至少作一次公开的“表白信仰”(Shahādah)——“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一日祷告五次;捐输善款作为义务税项(现在通常以自愿的方式捐献);在第九个月,即斋戒月,从日出至日落禁食;经济能力若许可,至少去一次麦加朝圣。
“圣战”(Jihad)被分离派(Khariji)看作第六功,但一般穆斯林却不然。《新大英百科全书》说,“圣战”的目的“并不是要使个别的人归信伊斯兰教,而是要对社会事务取得政治上的控制,使之按照伊斯兰教的原则而运作。”古兰经认可此类“圣战”,说:“你们不要违背真主的禁令而杀人,除非因为正义。”——古兰经17:33。
伊斯兰教义和律法的主要来源是古兰经,它的写作时间约为25年;其中包括传统(sunnah);社会舆论(ijmā');个人思想(qiyās)。伊斯兰教处理教徒的宗教、政治、社会、家庭和私人生活方面的法规(Sharī‘ah)在公元第八和第九世纪臻于系统化。
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依次是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麦加是石造圣堂的所在地,传统是亚伯拉罕所建的;麦地那设有穆罕默德的清真寺;耶路撒冷则相传穆罕默德在此升天。
[第31页的地图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全盛时期的伊斯兰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