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2 5/8 19-23页
  • 肺——设计精妙,无与伦比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肺——设计精妙,无与伦比
  • 警醒!1992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看看肺的结构
  • “树形”通风道
  • 最后一站
  • 品质控制
  • 自动化系统
  • 你的肺若能言!
    警醒!1972
  • 人肺的奇妙构造
    警醒!1972
  • 呼吸——雀鸟和昆虫所用的方法
    警醒!1983年
  • 改善音质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查看更多
警醒!1992年
《警》92 5/8 19-23页

肺——设计精妙,无与伦比

你可以数周不进食,却仍然生存。你可以数天不喝水,却仍然活着。可是,假如你屏息不呼吸,不消几秒钟你便会感到十分不适了。只要缺氧四分钟,便足以导致脑部受损和死亡。不错,氧是人体所不可或缺的!

你很可能无法控制所吸入的空气的质素。不过,你需要空气,而且现在就需要!假如空气太冷、太热、太干或太脏,你怎能适应呢?你如何从其中抽取维持生命所需的氧?此外,氧怎样到达身体的各部分?你怎样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去?上述各事得以发生,全凭你那副设计得精妙绝伦的肺。

看看肺的结构

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你的肺分左右两扇,它们的位置适中,藏在你的胸廓里,靠在心脏的两边。右肺有三个部分,即三个肺叶,左肺则有两个肺叶。至若干程度,每个肺叶能够独立操作而无需倚赖其他肺叶。因此,外科医生可以把一个有病的肺叶切除,却无损于其他肺叶的功能。骤看之下,你也许觉得肺组织与海绵颇相似。

肺向下朝着横隔膜伸展。横隔膜是一块把胸腔和腹腔隔开的强韧肌肉。它是对呼吸最重要的肌肉。能够帮助肺不断膨胀和收缩。肺由横隔膜往上一直伸展到颈项的基部。每个肺均由一层薄膜覆盖。这块膜称为胸膜,亦见于胸壁的内里。在两层胸膜之间充满一种润滑的流体。这种流体使肺与胸廓在呼吸时滑行自如而不致产生磨擦。

至今科学家已鉴定肺内有25至30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各种不同的肌肉和神经、骨和软骨、血管、流体、激素及多种化学物质,均在肺的操作方面担任重要角色。尽管科学家对肺的若干细节尚未能清楚了解,且让我们看看一些现已明白的特色吧。

“树形”通风道

你的呼吸管道主要是由一连串互相连结的管子和通道构成的。空气到达肺以前需要先走一段相当长的路程。首先,空气从鼻或口进入咽,或称喉咙。咽是用来吞咽食物和呼吸的。为了防止食物和饮料进入通风道,当你吞咽食物时,一块活动自如的细小盖子,称为会厌软骨,会将通风道入口塞住。

然后,空气经过喉,便是声带所在之处。下一站是一条长约11.5厘米的气管,由大约20条马蹄状的软骨围住加固。然后气管分为两条2.5厘米的管,称为主支气管,分别连接左肺和右肺。主支气管进入肺部之后再分为许多分支。

分支的过程在肺内重复进行,直到形成一项树形结构,有树干、树枝和小分枝。当然,每一次分支后,空气通道都变成更细小。接着空气便进入细小分支——由许多直径只有一毫米的细支气管所组成的网络。细支气管之后还有更细小的导管。导管把空气输送到3亿个称为肺泡的小气囊里。这些小气囊排列成串,活像一串串的葡萄或一束束的小气球。树形的空气通道系统便以此为终点,空气也到达了目的地。

最后一站

空气抵达最后一个站口时,你所吸入的空气便储藏在肺泡中极薄的壁里。它们的厚度只有0.0005毫米。本刊所采用的纸张厚度相当于肺泡壁的150倍!

每个细小的肺泡都由称为肺毛细管的血管网络所包住。这些血管极为狭小,每次只能容许一个红血球通过!此外,由于肺泡壁很薄,故此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可以渗进肺泡。另一方面,氧则朝着相反的方向流去,离开肺泡,然后被红血球所吸收。

每个红血球(血细胞)以单线行走,在肺毛细管内逗留约四分之三秒。在这段期间,二氧化碳和氧有充分时间交换位置。这种气体交换借着称为“弥散作用”的过程而进行。带氧的血液随即通过肺内较大的静脉,最后抵达左心房。在那里,血液被抽送到身体各部分,作为维持生命的燃料。换言之,你身体内所有的血液只花一分钟,便全部通过这个设计复杂的系统!

现在,既然空气已抵达目的地,它会如何把二氧化碳从肺部排出呢?呼气时是否需要运用另一条空气通道?肺里像树一样的空气导管可以同时用来呼气和吸气。这样的设计多么奇妙!饶有趣味的是,当你排出肺内的二氧化碳之际,你也能够同时令声带颤动而发出声音来。

品质控制

每逢你透过鼻孔和口呼吸空气,空气均受一个品质控制站所检查。空气若太冷,便会迅速被加热到适当温度。空气若太热,则会被凉下来。空气太干又如何?你鼻子的内壁、鼻窦腔、咽喉和其他通道的壁上均有一层流体,称为黏液。每逢你吸入干燥的空气,黏液中的水分便会蒸发到空气里。空气达到你肺部的尽头时,空气所含的相对湿度已接近百分之百了。饶有趣味的一点是,当你呼气时,空气会把五成以上的湿度还给黏液。

这个品质控制系统也包括一个精密的空气过滤器。在一整天里,大约有9500公升的空气流经肺部。这些空气时常充满各种传染性的物质,有毒微粒、烟气或其他杂质。可是,你的呼吸系统却被设计成有能力除去大部分的污染物。

起初你鼻孔内的毛和黏膜把体积较大的脏东西攫住。然后,沿着通道的墙壁长满千百万极其微小,像毛发般的凸出物,叫做纤毛。纤毛像划船的桨一般以每秒16次的速度来回摆动,把污秽的黏液排离肺部。肺亦需倚赖一些特别的细胞,称为肺泡巨噬细胞。这些细胞有能力杀死细菌和捕捉有害的微粒。

因此,你吸入的空气是经过调节和过滤才到达肺部最纤细的组织里。这的确是一项奇妙的设计。

自动化系统

氧跟食物和水不同,你无须刻意作出努力,便可以从周遭找到它。一副健康的肺以每分钟大约呼吸十四次的速度,自动把氧从空气中提取出来。甚至在你入睡时,肺仍继续工作而无须你着意监察。

你也能够暂时取代这个自动系统。因此,只要你喜欢,你便能够刻意控制自己的呼吸至某种程度。毕竟,你自然不想在水面下游泳时,呼吸系统仍然自动操作,对吗?当有火警发生时,你若不能屏息暂不呼吸,以肺部每分钟进行十四次呼吸的速度来说,你会有足够时间从一个浓烟密布的房间逃出来吗?当然,这个自动化系统不能被取代太久。最多过几分钟,你的肺便会无可制止地恢复自动运作的功能了。

不过,当肺自动操作时,究竟什么因素促使肌肉的膨胀和收缩呢?原来控制中心位于脑袋里。脑中的特别受体负责监察人体内二氧化碳的水平。二氧化碳一增加,便会有信息透过神经网络传送开去,触发特定的肌肉进行呼吸活动。

这使呼吸系统具有惊人的灵活性。即使你在活动时突然作出改变,肺也能够应付裕如。例如,在进行剧烈运动之际,身体可能需要相当于休息时所需25倍的氧,并且呼出相当于休息时所排出25倍的二氧化碳。可是,你的肺却几乎能够即时调整呼吸的频度和深度,从而配合你对氧的需求的不断转变。

还有其他精密复杂的控制系统令肺能够适当地发挥机能。例如,呼吸所使用的若干肌肉也具有其他机能,如吞咽食物和说话。这些机能平衡地发挥作用,因此甚少阻碍你呼吸。不但如此,这一切活动均无须你刻意安排。不错,这些活动完全是自动的!

当然,肺可以产生许多毛病,身体的抵抗力弱,就更易发生不妥。因肺部失调而产生的毛病包括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肺水肿、胸膜炎、肺炎、肺结核,以及许多由细菌、病毒和真菌引起的感染。

但这些毛病并不是由于肺在设计方面有漏洞或不妥善所致。肺的大部分毛病均是由于人类将巨量污染物、尘埃和蒸气倾进四周的环境中而促成的。今天有千百万人之所以受肺癌、支气管炎和肺肿所苦,乃是由于他们吸烟和从事其他危害呼吸系统的活动,以致自食其果。

不过,在正常的情况下,你的肺的确是一项奇妙的设计,将伟大的设计者耶和华上帝的智慧和大能显露无遗。不错,正如诗篇执笔者说,我们‘受造奇妙可畏’。——诗篇139:14。

[第22页的附栏]

何以会发生?

打喷嚏:一股不随意的强烈气流从口和鼻喷出来。鼻里的神经末梢令你打喷嚏,目的是要把刺激鼻子的微粒赶走。冷空气亦会令人打喷嚏。一个喷嚏可以产生一股时速达166公里的空气,把10万滴黏液和微生物驱走。由于这缘故,当你打喷嚏时,假如你不好好掩住口和鼻,便可能危害别人的健康。

咳嗽:呼吸通道的内层受到刺激,为了驱除肺内有害物质而突然排出的一股空气。咳嗽也可以是刻意造成的,目的是要清清喉咙和气管。像打喷嚏一样,咳嗽能散播病菌,引起疾病。

打嗝:由于横隔膜发生阵发性收缩而突然不随意地吸入空气。这些突如其来的收缩可能是由横隔膜附近的器官受刺激而引起的。打嗝时,空气经过喉进入肺内。空气被吸进喉时,撞击会厌软骨,于是令声带颤动,发出打嗝声。

打鼾:睡觉时发出刺耳的声音,通常是由于人用口呼吸所致。接近喉的口腔上颚的柔软组织在有空气经过时发生颤动。嘴唇、面颊和鼻孔也可能颤动。你若仰臥睡觉,口便易于张开,舌头会妨碍空气通过。侧睡也许能够使人停止打鼾。

打呵欠:不随意地深深吸入一口气,研究者相信是由肺内二氧化碳积存而引起的反应。有些人认为打呵欠在社交场合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习惯。每逢你看见或听见别人打呵欠,你自己也不期然想打呵欠。科学家至今仍无法解释这个现象。

[第23页的图解]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咽

气管

主支气管

右肺

鼻窦腔

会厌软骨

喉

声带

左肺

细支气管详图

肺毛细管

肺泡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