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空”——见其形而不闻其声的机场
《儆醒!》杂志驻日本通讯员报道
飞机正飞近关西国际机场,人从飞机看去便会看见一个岛屿,岛上有一个用英文拼写的标识:Kansai。a这个日本岛屿位于大阪湾以外5公里的海上。除了机场及有关设施之外,岛上便不见别的建筑物了。事实上,这个人工岛屿是专为兴建机场而造的。该机场在1994年9月正式启用,当局将其起名为关西国际空港(国际机场),简称关空。
机场岛和大陆之间有一道高速天桥接连,全长3750米。该岛也设有码头,以供船只和渡船停泊。何以要新筑一个岛屿来兴建机场呢?
不闻其声的机场
来访关西的旅客数目不断增加,大阪国际机场因而变得非常繁忙,飞机隆隆飞过的响声为机场附近的居民造成不少滋扰。为了减低机场噪音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政府立例每日从晚上九时至上午七时,飞机不得在该机场升降。此外,自1974年以来,当局也拒绝增加国际航机升降的班次。有鉴于此,当地急需多一所机场以应付与日俱增的客运量,以及日益繁重的货运量,但同时又不致令大陆的居民受机场噪音所影响。
要兴建一个昼夜均可运作的机场,同时又不致对居民造成噪音滋扰——对于参与这项工程的人来说,这的确是个巨大的挑战。惟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远离民居的地方筑个岛,然后在其上兴建机场。这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的商界鼎力合办这项耗资150亿美元的工程,他们成立了一间私营公司,以便兴建及经营新机场。关西国际机场公司的副行政总裁木村启介告诉《儆醒!》记者:“由于这是私营公司,我们不可能花太多时间去筑这个岛。工程必须赶快进行。”
“筑岛”
沿岸填海已不简单,要在离岸5公里的海上筑个岛就更困难了。为了筑这个面积为511公顷的机场岛,当局总共用了1亿8000万立方米的沙砾和泥土作为填土的材料。木村先生透露,“这相当于73个由胡夫王所建造的最巨型金字塔的沙土量。”
工程人员在平均18米深的海床下安放了一层柔软的黏土,其中的水分必须排出。“我们总共用了一百万枝直径为40厘米的砂桩钻入这层黏土里,好将其中的水分抽取出来,这样地基才会坚固。负责管理填土工程的南兼一郎解释,“填土材料由于越填越重,土材中的水分于是给挤压出来,结果20米厚的软土缩减至14米厚。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底土铺放得不均匀。我们用电脑来测算,以求准确知道填土材料应当倾卸在哪里,这样底土才会铺放得均匀。”
填土层的总厚度为33米,这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然而,填土层的重量会使海床不断下沉。据估计,该地的海床在50年后会进一步下沉1.5米,这使机场岛仅在海平面以上4米。
到了1991年,虽然整个岛还未完工,但工程人员已着手兴建乘客机场大楼和指挥塔。工程人员一丝不苟,经过了七年多的艰苦工作后,岛屿、机场以及有关的设施终于落成。
规模宏大,设施集中
抵达机场的旅客都有意外的惊喜。一位来自美国的旅客说,“我们来到领取行李区的时候,我们的手提箱已经在那里了。”过程为什么这么畅顺呢?乘客机场大楼的负责人荒尾和史说,“乘客机场大楼规模宏大、设施集中。乘客无需遇上典型国际机场那有如迷宫般,既复杂又混乱的情况。”
乘客机场大楼的结构简单而富于特色。主要大楼设计独特,乘客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走动。本地的乘客可以从火车站直接走到旅客验票柜台,然后前往登机闸而无需上落楼梯。
主要大楼设有旅客验票柜台、移民局办事处和海关。大楼的南北翼是两幢长达700米的建筑物,通往33个登机闸。乘客若要前往主要大楼以外的登机闸,可以使用自动化的运输系统,称为翼楼穿梭客车。连同等候穿梭客车的时间在内,乘客不消五分钟便可到达适当的登机闸。
可供参观的机场
荒尾先生说,“由于整所机场都在海上,交通十分畅顺。”木村先生应和道,“对啊,飞机师都说飞机在这个机场降落挺是顺利的啊。”
其他人也十分赞赏机场的外形。机场大楼的设计形同机翼,十分美观,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关空。他们也喜欢在这个与别不同的岛上机场观看飞机升降。木村先生说,“我们需要在维修中心的顶部兴建一个观览台,让前来机场的游客可以使用,但起初我们并没有打算这样做。”现时每天平均有3万人前来机场参观。
你若到访日本关西一带,何不乘搭飞机在关空着陆,或是从关空乘搭飞机外游。关空——对附近居民来说是个只见其形,不闻其声的机场。
[脚注]
a 关西一词泛指日本西部的地区,包括大阪和神户这些商业城市,以及历史名城京都和奈良。
[第25页的图片鸣谢]
Kansai International Airpor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