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6 1/22 24-27页
  • 当心‘河中眼’!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当心‘河中眼’!
  • 警醒!1996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夺命的‘河中眼’
  • 贵价用品威胁鳄鱼生存
  • 保存猎食者
  • 若干传说一扫而空
  • 鳄鱼凶猛面目的背后
  • 细看鳄鱼
    警醒!1995年
  • 鳄鱼的下巴
    警醒!2015年
  • 笑看江湖“鳄”霸
    警醒!2005年
  • 咸水鳄——爬行动物之王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6年
《警》96 1/22 24-27页

当心‘河中眼’!

《儆醒!》杂志驻澳洲通讯员报道

一位喜欢探险的女游客在东阿利盖特河一条支流上轻泛小划子,这条支流位于澳洲北部地方沼泽区内的卡卡杜国家公园。女游客看见河上仿佛有一块无碍航道的浮木,可是,这“浮木”突然撞击划子。它原来是一条可怕的咸水鳄,该女子恰巧在一年当中最危险的时候进入了它的‘地盘’。

女游客疯了似地把划子划向树丛。她一踏在枝丫上,鳄鱼便跃起把她拉回水里去,把她抓紧之后接着在水里滚动了足三次。鳄鱼每滚动一次就张开口来,咬她一下,女子拚命爬向河岸的泥淖上。她经过三次挣扎终于成功游到岸上来,然后拖着满身伤痕的躯体走了两公里,沿途使劲地呼叫救命,最后一位护林员应声前来救助。妇人虽是伤势严重,毕竟侥幸死里逃生。

这宗几乎造成人命的意外发生于1985年。两年后,另一位美籍游客却没有那么侥幸了。她不顾友人的警告,贸然在西澳大利亚充满鳄鱼的摄政王河里游泳。结果,她被一条咸水鳄袭击,最后不幸死去。据报河里有一些幼鳄,因此,也许是雌鳄为了保护幼鳄而发动攻击。

夺命的‘河中眼’

在月光下,海湾渔夫能够看见的,就是昆虫降在水面时所泛起的小涟漪。可是,澳洲北部的渔夫最留意的还是那些难以察觉的东西——‘河中眼’。渔夫若亮起手电筒,鳄鱼一旦从水中悄悄地冒出头来,眼睛便会反射出红光来。它自古以来在捕食界中已是个鼎鼎有名的侵略者。

世上总共有12种鳄鱼,澳洲及其他地方的咸水鳄体形相当巨大,而且也十分凶猛。这种鳄鱼的身躯可长达7米多。毫无防范的猎物发现鳄鱼那闪闪生亮的眼睛时已为时太晚了,鳄鱼会猛力扑向猎物,把猎物咬紧,然后在水里翻滚,直至猎物溺毙为止。水牛、家牛或马儿这么大的动物在河畔喝水时,也曾遇过这样的袭击。

贵价用品威胁鳄鱼生存

古老的神话说,鳄鱼会假意地为猎物洒下同情之泪,这个神话也渗进了现代人的文化,从而创出“鳄鱼泪”一词来。可是,人类却不会为鳄鱼落泪。由于鳄鱼皮十分珍贵,人类肆意猎杀这种喜爱靠近水边生活的爬行类动物。

在高级女子时装展览会上,模特儿趾高气扬地展示着高贵趋时的鳄鱼皮料子服装。有人认为咸水鳄鱼皮是世上最优质的皮革,因为这种皮革非常柔软,而且也十分耐用。最近伦敦一间店子陈列了一个女装手袋,价钱高达1万5000美元。在世上的许多地方,使用鳄鱼皮制品仍然是一种身分的象征。

人们为了谋取暴利,澳洲咸水鳄的生存因而大受威胁。在1945至1971年期间,单在北部地方便有大约11万3000条咸水鳄被猎杀。在1970年代初,当局下令限制猎杀鳄鱼的数目,以免鳄鱼绝种。结果,到了1986年,野生鳄鱼的数目再次增加。因此,澳洲的鳄鱼再不是濒临绝种的生物。可是,有些人却认为它们的栖息地却受到威胁。

保存猎食者

多个世纪以来,澳洲的原住民有意或无意地保存了鳄鱼的生命。虽然有些部族擅于猎杀鳄鱼,但另一些部族却因为宗教理由而禁止人猎杀它们。

近年来,鳄鱼养殖业以及教育宣传有助于保存鳄鱼。鳄鱼养殖计划容许养殖场加工处理鳄鱼皮和鳄鱼肉,而无需猎杀野生鳄鱼。现在参观鳄鱼养殖场的游客数目相当众多,这大大增加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澳洲一位著名的养殖场主人认为,人们只会保存一些他们所喜爱、能够理解的东西,同时也愿意腾出空间和时间料理它们。他说:“鳄鱼就没有这么讨人喜爱了。不过,鳄鱼在生态方面的价值并不低于任何贵价的服装。”

游览鳄鱼养殖场是一项令人兴奋的经历。人可以隔着铁丝网围栏,细看这种沼泽般色泽的革甲爬行类动物。养殖场工人毫不畏惧地走进围栏内,逗引鳄鱼表演一些动作,然后报以它们新鲜鸡肉或其他肉类,作为赏赐。最近一位养殖场工人从痛苦经历学得教训,他意识到在对待鳄鱼方面切不可掉以轻心——鳄鱼出乎意料地向他猛扑过去,把他的左臂完全扯断!

另一方面,抱着一条12个月大的幼鳄是一个有趣的经验,而且也富于启发性。幼鳄的腹部非常柔软,但背部却呈骨状的鳞块,称为皮骨,活像水中的盔甲,难怪鳄鱼皮革这么昂贵了。但人也得当心小鳄鱼,因为幼鳄即使只有12个月大,双颚也被紧紧捆住,但人也不可轻看它的气力。

仍未孵出的幼鳄在蛋壳里吱吱地叫,很是有趣。它们小小的鼻子上有一颗临时长出的牙齿,它们就用这颗牙齿骤然破壳而出。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时刻也许是鳄鱼惟一真正可爱的时候!

若干传说一扫而空

养殖场里的鳄鱼逐渐长大,人们通过观察这些可畏的爬行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少传说因而一一消除。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鳄鱼会耐心地追踪猎物数天,甚或数周,然后才突然以闪电之速袭击猎物。可是,最近的研究显示,鳄鱼在交配的季节里,亦即雨季,它们特别敏于把守自己的地盘。在这段时期,倘若有猎物进入了鳄鱼的领域,鳄鱼便会穷追猎物;可是若在其他时候,鳄鱼也许仅是满不在乎地远远观看同一只动物而已。

现今旅游地区若有鳄鱼出没,专业人员便会把鳄鱼捕捉到适当的地方去。他们所用的一部分方法是用套索把鳄鱼的下颚套住,然后将鳄鱼吊起,接着专业人员便会赶快地把它的上下颚紧扎起来。这样,鳄鱼的颚部便失去力量,因为鳄鱼下颚的闭合肌虽然相当有力,但开启肌的力量却较弱。可是,捕猎者若偶一不慎,鳄鱼强有力的尾巴便会把他摔倒地上。

鳄鱼凶猛面目的背后

鳄鱼的颚部虽然能够使猎物受到重创,有时却又可以活动得相当灵巧。假如幼鳄在蛋壳里迟迟仍未孵化出来,母鳄便会用吻部轻轻滚动蛋儿,刺激幼鳄破壳而出。

鳄鱼的牙齿宜于紧咬猎物,过于将猎物一口咬断。倘若猎物的体积较小,鳄鱼便会一口气把猎物吞下;否则它便会把猎物扯开,然后把猎物的残肢逐一吞掉。研究人员解剖过已死的鳄鱼后,发觉它们的肚腹内有石子。不论鳄鱼是否故意吞下石子,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石子有助于鳄鱼充当“压舱物”。

游客许多时都会看见鳄鱼在河畔歇息,双颚张得大大的。不少人也许会认为,鳄鱼这个姿态表示它可能随时会发动攻击。刚相反,鳄鱼把颚部张大有助于身体适应外间的温度。像所有爬行类动物一样,鳄鱼也经常调节自己的体温。

令人惊讶的是,鳄鱼虽然属于爬行类动物,但心脏却有四个心室,就像哺乳类动物一样。可是,鳄鱼潜水时,心脏便会仿佛只有三个心室似的。

咸水鳄的吻部比钝吻鳄较狭长,双颚闭合时,下颚的牙齿仍然露出。非洲是真正的大种鳄鱼的主要栖息地,那里也是细种鳄的栖息地;印度、亚洲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它们的踪影。此外,鳄鱼的栖息地也远至南方的澳洲,它们喜欢在沿岸地带和热带沼泽区生活,因为它们习惯在有水的地方附近造窝。可是,靠水栖息的天然弊端是,水源泛滥时,大量的鳄鱼胚胎便给淹死。成年的鳄鱼、澳洲肺鱼和淡黄夜鹭也会捕食鳄鱼胚胎。因此,只有半数的幼鳄才有机会渡过孵化后的第一年。

令人惊叹的是,新孵出的鳄鱼能够从体内吸取养分,因为幼鳄在诞生后的最初数周里,体内的卵黄囊能够滋养它们。母鳄用口轻轻把它们衔住,领它们到水边时,幼鳄便会立刻锻炼吻部,只要接触到的东西都会咬一把。

那么,何以用‘河中眼’一词去描述鳄鱼是恰当的呢?因为在晚间,甚至刚孵化的幼鳄接触到人造光时,眼儿都会闪出红光来。原来鳄鱼的视网膜上有一层晶体,它有助鳄鱼看见晚间的景物,这层晶体也有助于反射这种红光来。

不错,鳄鱼的确是一种令人惊叹的爬行类动物,但我们最好还是敬而远之好了。人若要试图驯服利维坦(海中巨兽)只是白费心机而已,所有渔夫都深知这点。

在约伯记的诗词里,鳄鱼很适切地被描述为“利维坦”:“你能用鱼钩钓上鳄鱼[利维坦,《新世》]吗?能用绳子压下它的舌头吗?你能用绳索穿它的鼻子吗?能用钩穿它的腮骨吗?它岂向你连连恳求,说柔和的话吗?岂肯与你立约,使你拿它永远作奴仆吗?你岂可拿它当雀鸟玩耍吗?岂可为你的幼女将它拴住吗?搭伙的渔夫岂可拿它当货物吗?能把它分给商人吗?你能用倒钩枪扎满它的皮,能用鱼叉叉满它的头吗?你按手在它身上,想与它争战,就不再这样行吧!”——约伯记41:1-8。

以上的话的确是智慧之言,使粗心大意或好奇心重的人受到警告:当心‘河中眼’啊——就是凶猛有力、令人生畏的鳄鱼!

[第24页的图片鸣谢]

By courtesy of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第25页的图片]

在晚间,当灯光照在水面上,鳄鱼的‘河中眼’便会发出红光来

[鸣谢]

By courtesy of Koorana Crocodile Farm, Rockhampton, Queensland, Australia

[第26页的图片]

左图:幼鳄骤然破壳而出

[鸣谢]

By courtesy of Koorana Crocodile Farm, Rockhampton, Queensland, Australia

内图:一条大鳄鱼在玛丽河畔的泥淖中享受日光浴

[鸣谢]

By courtesy of 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