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提供的服务和工具
全球收发电子邮件(E-mail)的系统是互联网络上的一个常用工具。事实上,互联网络上大部分的资讯交通主要是传递电子邮件,而很多人上网都只是为了使用这个工具。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看看传统的邮递过程,然后才回答这个问题。
请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加拿大,打算寄信给你住在莫斯科的女儿。你写好信封上的地址,把信寄出,你的信于是就展开一段漫长的旅程了。邮务中心把你的信运送到下一个地点,可能是一个分区或国家邮件分发中心,接着再送到你女儿附近的邮局。
发送电子邮件的过程也差不多。你先用电脑打好一封信,然后指定发送给你女儿独有的电子邮址(E-mail address)。你通常要用一个叫调制解调器(modem)的仪器,把你的电脑经过电话网络跟互联网络连接上,然后从你的电脑发出电子信件。电子信件给发送出去后,就经过不同的电脑,每台电脑就像分区或国家的邮递发送中心一样。这些电脑都有足够的资料,知道怎样把你的信件送到目的地的电脑,你的女儿于是可以从这个电脑领取信件。
发送电子邮件跟寄出一般邮件不同的是,就算邮件的目的地位于地球上另一个大洲,除非部分地区的网络严重堵塞或暂时失灵,否则电子邮件只消几分钟就可以送到目的地了。你的女儿只要查看一下她的电子邮箱,就可以查收你的电子邮件。由于发送电子邮件方便快捷,而且也可以把邮件同时向世界上多人发送,所以电子邮件是现今流行的通讯方式。
网络讨论群
互联网络也提供一个很受人欢迎的服务——议事网(Usenet)。人可以通过议事网加入网络讨论群,讨论某个特定的题目。有些网络讨论群主要涉及买卖不同的消费用品。使用互联网络的人一旦获准进入议事网,就可以免费加入议事网上数以千计的讨论群。
假设一个人加入了集邮讨论群。只要讨论群其他成员发出任何同集邮有关的新消息,这个新加入的人就可以得到这些资料。他除了可以查看其他发送到集邮讨论群上的资料,也可以看看其他人写了什么去讨论群回应。假如有人征求有关某特定系列邮票的资料,不用很久,全球各地就可能有人回应和提供资料,其他使用这个讨论群的人也可以立刻得到这些消息。
另一个系统的运作概念跟议事网差不多,就是“电子公告牌”(或译“电子布告栏”、 “电子告示板”;英语全名Bulletin Board System,简称BBS)。电子公告牌跟议事网很相似,惟一不同的是,电子公告牌的所有档案都存放在一台电脑里,由一个人或一组人管理。网络讨论群上的内容,反映出不同使用者的个人喜好、观点和道德价值标准,所以使用的人要谨慎。
档案共享和寻找题目
互联网络本来要达成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共享及交流全球的资讯。上一篇文章提到的教师在互联网络上找到另一个教师,愿意把自己编订好的教材公诸同好。他们两人虽然相隔2000多英里,档案却不用几分钟就传送妥当了。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要找的资料在哪里,那又该怎么办呢?正如我们用电话簿查看电话号码一样,使用互联网络的人也可以先进入一些所谓“搜寻网址”,找寻他要找的东西。使用者只要在这些网址上键入一个词或词句,网址就列出一连串相关的互联网络位址。你可以依照这些网络位址找到你希望获得的资料。搜寻服务一般是免费的,而且通常只花你几秒钟。
上文提到的农夫知道有一种耕种技术,叫“精密耕种法”,是一种应用电脑和人造卫星地图的新技术。农夫在网络搜寻程式上键入“精密耕种法”这个词,就知道正采用这个耕种法的农夫的名字,以及这种耕种法的详细资料。
全球网络
互联网络的其中一个部分——全球网络(或译“全球资讯网”、“万维网”;英语全名World Wide Web,简称WWW),可以让网上的作者以崭新的方式,应用一种固有的文字表达方法:脚注。我们每逢读一份杂志或一本书,看见作者在文中加上脚注的符号,都懂得看看页底,而页底的附注可能指示我们翻到另一页或查看另一本书。互联网络上设计电脑文件的作者也可以运用一种电脑技术,达到差不多同样的效果。方法就是在他们设计的文件中,把语词、词句或图像加工,加上划线或以特别的字体显示。
这些特别醒目的文字或图像使读者知道,网上含有相关的资料,而且时常是其他的网上文件。读者可以立刻取得和阅读这份网上文件,而且文件更可能是来自另一台电脑或另一个国家的哩!戴维·皮尔写了一本书,叫《遨游互联网络》,他指出这个技术“不止告诉你有什么参考文件,还实际让你看到它们”。
全球网络也可以让人把相片、图像、动画片、录像带、声音储存起来,待日后重新展示或播放出来。上文提到的家庭主妇洛玛从网上获得一套彩色短片。她用电脑播出这套短片,旁述的声音就从她电脑的音响系统中播放出来。
网上漫游
上网的人只要运用网络浏览器,就可以既容易又快捷地查看不同的资料、观看储存在不同国家的电脑中的彩色图像。使用网络浏览器其实有点像实际周游列国,只是简单轻松得多罢了。我们可以一睹著名古籍“死海书卷”在网上的展出,也可以“参观”有名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使用互联网络的人可以随意进出不同的网址,一般人管这种玩意叫“网上漫游”。
商业机构和其他组织也对全球网络很有兴趣,因为互联网络既是宣传产品和服务的渠道,又可以用来发放其他类型的资讯。这些机构在网上设计一个网页(就像一个电子式的店面橱窗),任何打算惠顾的客户只要知道网页的网址,就可以用浏览器到网页“逛逛”,或阅览资料。不过,互联网络跟其他商业市场一样,不一定向人提供优良的产品、服务或资讯。
研究互联网络的人正设法提高互联网络的安全程度,有效保障资料的保密及网上交易的安全。(我们将在较后的文章谈谈这点。)由于现时互联网络上的商业活动日渐频繁,令网上的信息传输十分繁忙,所以现正有人建立另一个全球性的互联网络——所谓“互联网络II”。
什么是“网上谈”?
互联网络提供的另一种服务是“网上交谈”(英语Internet Relay Chat),简称“网上谈”。一群人只要用“网上谈”的功能,就能够以假名即时互相发送信息。使用这种功能的人虽然年纪各异,不过青少年却最热中于这种玩意。任何人只要接上了“网上谈”,就可以接触到世界上不同地方、数目庞大的网络使用者。
这些所谓“网上畅谈室”或“网上谈频道”的聊天组,一般都是为了某个特定的题目而设的,例如科幻小说、电影、体育、爱情等。任何人如果在“网上畅谈室”键入了信息,其他参加“畅谈”的人的电脑屏幕也可以差不多同时看见这个信息。
“网上畅谈室”的运作有点像一群人聚集起来,谈天说地,不过大家不是说话,而是向电脑键入简短的信息。“网上畅谈室”一般是整天24小时也有人参与的。基督徒当然明白圣经对于交友有什么原则,例如哥林多前书15:33这条原则,就恰好可以应用在参加“网上畅谈室”这件事上,正如我们在生活上其他方面也应用这条原则一样。a
谁付互联网络的费用?
你可能很想知道:“既然我们可以用互联网络跟很远地方的人联络,那么,这些费用究竟是由谁来付的呢?”互联网络的营运费用是由所有使用者,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共同分担的。不过,人就算曾经进入很多在国外的网址,他却不一定收到长途电话的收费单。大部分互联网络使用者都在他本地的网络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登记了户口,而供应商一般只收取客户固定的月费。供应商通常给客户一个本地的电话号码,免除了额外的电话费用。在美国,一般供应商收取的月费大概是20美元。
各位读者看到这里,都知道互联网络的功用真是数不胜数。不过,你该不该驶进这条资讯超级公路呢?
[脚注]
a 较后的文章将谈到我们要当心“网上畅谈室”。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互联网络位址代表什么?
电子邮址识别互联网络上不同的人。假设你打算给你的朋友发一份电子邮件,邮件位址是:drg@tekwriting.comb。这个例子里的“drg”代表你朋友的身分,或者叫“登录代号”(log-in)。人通常以自己英语名字的词首字母或全名作为登录代号。至于符号“@”后面的词就可以代表你朋友的雇主、任职的公司或他的电子邮件服务供应商。上述例子中的“tekwriting”代表一间电子邮件服务供应商。至于邮件位址的最后一个部分,就代表你的朋友在什么类型的机构设有登录代号。上面的例子里“com”代表商业机构。教育机构和非牟利组织也用类似的命名法,只是最后三个英语字母有点不同,分别是“edu”和“org”。此外,另一套邮件位址的标准写法把收件人所在的国家代码加在末端。例如lvg@spicyfoods.ar这个位址,就代表这人的登录代号是“lvg”,跟阿根廷(ar)的“spicyfoods”公司有关系。
互联网络上有另一种位址,识别不同的网上文件。假设我们可以从以下网址,找到跟热带雨林有关的研究资料:http://www.ecosystems.com/research/forests/rf。“http”(英语全写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字传输通讯协议)代表一种用来处理网上文件的协议,“www.ecosystems.com”代表一个网络伺服器(即一台电脑),这里指一间名为“ecosystems”的商业机构。实际的网上文件由以上网址的最后部分代表:/research/forests/rf。网址的另一个名称是“统一资料定位址”(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英语缩略是URLs。
[脚注]
b 这里列出的所有互联网络位址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