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8 9/22 5-9页
  • 顾全病人的尊严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顾全病人的尊严
  • 警醒!1998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保持积极
  • 怎样处理令人尴尬的行为
  • 他们真的需要纠正吗?
  • “我们人人都难免绊倒许多次”
  • 照顾患者的人可以怎样做
    警醒!1998年
  • 正视早老性痴呆病
    警醒!1998年
  • “这期《儆醒!》是专为我们而写的”!
    警醒!1999年
  • 读者之声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8年
《警》98 9/22 5-9页

顾全病人的尊严

萨莉带丈夫去看神经病科医生之前两天,南非刚刚选了新总理。医生问阿勒飞有关选举的结果,他眼神凝滞,毫无反应。医生给阿勒飞做过脑扫描后,用冷漠的语气喊道:“这人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也算不来,他的脑筋不行了!”他又劝萨莉说:“你必须把个人财务安排得妥妥当当。这个家伙可能无缘无故地袭击你。”

萨莉反驳说:“不可能!我丈夫决不会这样待我!”结果证明萨莉的看法是对的,阿勒飞始终没有对太太动粗,但有些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就真的变得暴躁好斗。(原因往往在于患者要发泄心中郁积的恼怒。照顾患者的人要是懂得怎样对待患者,病人的情绪是会平复下来的。)神经病科医生虽然诊断正确,他却没有顾及阿勒飞的尊严。他显然不觉得有必要这样做。要不然,他会体谅阿勒飞的心情,私下才向萨莉说明她丈夫的病况。

《老来糊涂》一书评论:“患痴呆病的,不管哪一种,个个都觉得维护尊严、受人尊重、保持自尊是绝对必要的。”关于顾全病人的尊严,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所出版的《沟通》指出,要紧的是,“千万不要当着患者面前,跟别人谈论他们的情况,仿佛他们不存在似的。即使患者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他们也可能感觉到自己备受冷落,有损自尊”。

事实表明,有的早老性痴呆病患者能听得懂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举例说,澳大利亚一个患者跟太太一同出席早老性痴呆病协会的聚会。事后他慨叹说:“他们指点照顾患者的家人要做什么及怎样做。我一直在场聆听,但竟然没人理会我这个患者,我到现在还想不通。……我难过了好几天。只因为我患了早老性痴呆病,我说什么也不管用了。谁也不肯听取我的意见。”

保持积极

要顾全患者的尊严,管用的方法很多。患者可能需要别人协助,才能完成他们一度觉得轻而易举的日常工作。举例说,要是患者以往跟朋友经常通信的话,也许你可以坐下来,替患者回信给关心他们的朋友。在《早老性痴呆病——侍亲顾己之道》一书,莎伦·菲什提供其他实用的方法去帮助患者:“跟患者一同做简单的家务,例如洗餐具、抹干碗碟、扫地、摺叠衣服、准备晚餐等,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有贡献的。”她接着又说:“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或许没有能力打扫整座房子,也不能准备全部饭菜。但一般说来,他们都是渐渐丧失能力的。他们能够做什么,你就让他们做什么。这样,他们的能力就不会衰退得这么快。你这样做之余,也能帮助患病的亲人保持自尊。”

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所做的家务,有时是不像样的,你可能要再次扫地、重新洗碟。尽管这样,你只要继续让患者自觉有用,他的日子就过得开心一点。即使患者做得不好,你也要称赞他。别忘记,他的能力日渐衰弱,他已经竭尽全力了。家人须要经常安慰患者,还要不时说些赞赏话。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所能做的也越来越少,但你就更要多加称赞。凯西的丈夫今年84岁,患了早老性痴呆病。她说:“患者有时会怪自己不中用,为此感到很难过。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叫你措手不及。照顾患者的人就要马上安慰对方,用亲切的口吻说:‘你已经做得不错了。’”《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可参与的活动》一书也表达同样的意见:“我们大家都需要听到称赞、鼓励的话,对痴呆病患者说来,这方面的需要特别殷切。”

怎样处理令人尴尬的行为

照顾患者的家人须要学习应付患者的尴尬行为。他们最大的忧虑就是患者在公开场合失禁。格里·贝纳特医生在他撰写的《早老性痴呆病及其他精神模糊状态》一书写道:“这些行为不是经常发生的,照顾患者的人通常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把发生次数减到最少。他们必须区别轻重缓急,无需为患者的尴尬行为感到不安,也不用理会在场人士的反应,他们要关心的就是怎样顾全患者的尊严。”

遇到这样的尴尬处境,千万不要训斥患者,倒要听从以下的劝告:“保持镇静,实事求是。要记住,患者不是故意惹你恼火的。你要是和蔼可亲、态度坚定的话,患者就大有可能跟你合作;相反,如果你急躁易怒,又没有耐性,他们就更难跟你合作。你要竭尽所能,避免让难题损害你和病人的关系。”——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出版的《失禁》。

他们真的需要纠正吗?

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在言谈上常有差错。例如,他们也许说,自己在期待某个亲友探访,其实那个亲友早已死去。他们可能看见一些只在幻觉里出现的东西。家人有必要处处纠正患者的错误观点吗?

在《如何照料虽生犹死的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一书里,罗伯特·伍兹说:“每逢儿女发错音,或在语法上出错,有些家长就情不自禁地纠正儿女的错处。……结果,儿女不是心怀愤恨,就是变得沉默寡言。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很难畅所欲言,因为父母老是打断他们的话。同样,早老性痴呆病患者要是经常被人指正,也会感到愤愤不平。”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怎样对待儿女,圣经有以下的建议:“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激恼孩子,免得他们灰心丧气。”(歌罗西书3:21)连孩子也因为经常受到纠正而恼怒,成年人就更加觉得不胜其烦了!南非《ARDA通讯》告诫说:“别忘记,患者是个大人,曾经自力更生,也有过若干成就。”有错必纠的态度不但会激恼患者,还会引起抑郁情绪,使患者变得暴躁好斗。

照顾患者的人也可以从耶稣基督的榜样,学会接受早老性痴呆病患者的能力限度。他没有即时把门徒的错误观点一一矫正过来。其实耶稣有很多事都没有告诉门徒,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约翰福音16:12,13)耶稣很体谅人,深知健康的人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那么,我们就更有必要体恤患重病的人,这些成年人的想法可能有点儿怪,但毕竟不会伤害人。硬要患者明白某件事的实情是不切实际的,他们根本办不到。与其据理力争,何不保持沉默,或找机会转换话题呢?——腓立比书4:5。

有时,最仁慈体贴的做法就是,对患者所生的幻觉表示认同,而不是劝说患者相信没有其事。举例说,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可能忐忑不安,因为“看见”窗帘后面有只猛兽,或幻想有个坏人躲在窗帘后面。这时候你不宜跟他推理。要记住,患者深信自己在幻觉里所“看见”的东西是真实的,他实在感到害怕。为了使他安心,你可能要查看窗帘背后,然后对他说:“如果你再次‘看见’那人,请告诉我,好让我帮你一把。”在《早老性痴呆病——护理人纾虑解忧指南》一书,奥利弗和博克两位博士指出,你认同病人的观点,病人就有能力“克制内心的恐惧,不致被自己所看见的幻影吓倒。……他知道你是可以信靠的”。

“我们人人都难免绊倒许多次”

要把以上的建议一一实行出来,也许毫不容易。照顾患者的人如果有沉重的工作负担,又要兼顾其他家庭责任的话,那就难上加难了。面对重重挫折,照顾患者的人有时也会出岔子,没有顾及患者的尊严。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过度内疚。别忘记,患者的记忆力正渐渐衰退,他可能很快就什么都记不起。

圣经的执笔者雅各写道:“我们人人都难免绊倒许多次。谁不在言语上绊倒,谁就是完美的人,也能勒住全身了。”(雅各书3:2)照顾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是艰巨的任务。既然照顾患者的人,个个都不完美,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在下篇文章,我们会讨论其他有效的方法,使照顾患者的人能够克服困难,甚至从中得着不少乐趣。

[第9页的精选语句]

患者需要经常得到安慰和鼓励,才能熬下去

[第9页的精选语句]

“患者可能听得懂你在说什么。所以,不要在患者的床边讨论他的病况,也不要说一些对他极其不利的话”

[第6页的附栏]

你应该把实情告诉病人吗?

照顾患者的家人有时会很苦恼,不知道该不该告诉患者,他们得了早老性痴呆病。如果你决定把实情告知病人,你应该怎样做?在什么时候开口?南非早老性痴呆病及相关精神病协会的通讯登载了一个读者的心声,她的评论耐人寻味:

“我丈夫患了早老性痴呆病前后已有七年。他今年81岁,但值得欣幸的是,病情恶化的速度相当缓慢。……这几年来,我一直不忍心让他知道自己患了早老性痴呆病。他常常用以下的‘借口’掩饰错误:‘不要对80岁的老翁期望过高啊!’我们没有揭他的疮疤,还连连认同他的话。”

这个读者接着提到一本书,该书建议家人用仁慈的口吻、简单几句话,让病人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不过,她并没有采用书中的建议,因为担心丈夫受不了。

她又说:“一天,我丈夫突然在朋友面前,表示很担心自己会干出可笑的事来,因而大出洋相。我认为时机到了!我(战战兢兢地)走到他的身旁,跪下来对他说,他患了早老性痴呆病。他当然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但我向他说明,由于得了这个病,他以往认为很容易做的事,现在可能觉得很难做到,这个病也使他变得健忘。我把贵会出版的《早老性痴呆病不容忽视》给他看,并读出其中两句话:‘早老性痴呆病是指头脑紊乱,患者会丧失记忆力,智力也大不如前。……这是一种病症,而不是正常的衰老现象。’我还安慰他,叫他不要担心,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患了这个病,所以很体谅他的处境。他想了一会儿后,就大声喊道:‘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放心啦!’我丈夫得知自己患了早老性痴呆病后,大大松了口气!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吗?

“现在,他一显得焦躁不安,我就会搂着他说:‘记住,这不是你的错。只因为早老性痴呆病作祟,你才这么难受。’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当然,早老性痴呆病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此外,照顾患者的家人和患者的关系也做成一定的差别。所以,你必须自行决定,该不该让家人知道自己患了早老性痴呆病。

[第8页的附栏]

真的患了早老性痴呆病?

老人一旦出现急性精神模糊症状,不要妄下结论,认为他们一定患了早老性痴呆病。老人神志迷惘,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例如痛失亲人、突然搬家、感染疾病等。不少事例表明,急性精神模糊状态是可以逆转的。

即使患者的情况突然急剧恶化,例如开始失禁,这也不一定是由早老性痴呆病引起的。这个病发展得很慢。《早老性痴呆病及其他精神模糊状态》一书指出:“情况突然变坏通常表明,病人患了急性病(例如肺部感染或尿道感染等)。有小部分[早老性痴呆病]患者的情况似乎会急转直下。……但对大多数病人说来,衰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尤其是有家人悉心照顾的病人,他们即使有其他病痛,也因为及早料理妥当而没有加速衰退过程。”患者失禁也许是由其他可治疗的疾病引起的。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出版的《失禁》建议:“首要的是,征询[医生]的意见。”

[第7页的图片]

协助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料理日常的事务,尽量顾全他们的尊严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