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寻求》 7章161-186页
  • 道家和儒家——寻求天道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道家和儒家——寻求天道
  • 人类寻求真神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道——究竟是什么?
  • 道家——以哲学开始
  • 《道德经》一瞥
  • 道家的第二位哲人
  • 从哲学至宗教
  • 应付佛教的挑战
  • 中国的另一位杰出哲人
  • 导师孔子
  • “知我者其天乎!”
  • 孔子学说的精髓
  • 儒家成为一国之宗
  • 东方智慧的遗产
  • 第9部分:公元前551年以降——东方人探求正道
    警醒!1990年
  • 你嘅宗教信仰能唔能够满足你嘅心灵需要呢?
    点样揾到恒久嘅平安幸福
  • 新闻剖析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4年
  • 万里长城——皇帝美梦的纪念碑
    警醒!1986年
查看更多
人类寻求真神
《寻求》 7章161-186页

第7章

道家和儒家——寻求天道

儒、释、道三家构成了中国和远东的三大宗教。可是,道家和儒家并没有像佛教一样成为世界宗教,它们只在中国和中国文化所及的地方发挥其影响力。道家和儒家目前在中国的信徒虽然没有官方数字可稽,但在以往2000年间,它们一直支配着将近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宗教生活。

1.(包括序言。)(甲)道家和儒家在什么地方流行?广泛到什么程度?(乙)为了查考这些主张,我们现在看看历史的什么时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句著名的话在1956年出自中国共党领袖毛泽东之口,但本来其实是中国学者用来描述中国在公元前第五至第三世纪的情况的。那个时代称为战国时代。当时强大的周朝(公元前1122-256年左右)已趋式微而无法驾驭封建的诸侯,结果国内连年争战,百姓苦不堪言。

2.(甲)什么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乙)“诸子百家”的发展只有什么仍然存留下来?

2 战争所带来的动乱和苦难严重削弱了传统治理阶层的权威。普通百姓不再甘心顺服贵族阶级的颐指气使,也不再愿意默默忍受他们的虐政了。结果,久受压抑的主张和呼声遂像齐放的“百花”一般纷纷发出。各家争相向朝廷提出关于法律、社会秩序、行为和伦理的主张,也向平民提出关于农业、音乐和文学的思想以期恢复生活的常态。他们以“诸子百家”为人所知,但大多数都没有产生长远的影响。可是,其中的两家却出类拔萃,对中国人的生活发挥了2000多年的影响力。这两家在后来称为道家和儒家。

道——究竟是什么?

3.(甲)中国人对于“道”怀有什么观念?(乙)中国人通常不信有一位创造者,但却相信万物是由什么促成的?(可与希伯来书3:4作一比较。)

3 若要了解何以道家和儒家的学说会在中国以及日本、韩国和邻近国家发挥那么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了解中国人对于“道”所怀的基本观念。“道”这字本身的意思是“道路或途径”,引申起来,也可以解作“方法、原则或道理”。在中国人看来,他们在宇宙中所见的和谐与秩序便是“道”的表现。道乃是存在于宇宙中控制宇宙运行的天意或法则。换言之,他们不信有一位支配宇宙的创造者上帝存在,但却相信有一个上苍或天意,或者干脆认为天本身就是万物的成因。

4.中国人怎样将“道”的观念应用在人类各种事务之上?(可与箴言3:5,6作一比较。)

4 由于把“道”的观念应用在人类事务之上,中国人相信凡事均有自然和正确的执行方法,各人和各事均有适当的地位和适当功能。例如,他们认为统治者如果履行职责,以公平对待人民和执行祭天大典,自然就会国泰民安。同样,人民若乐于寻求正确的方法或“道”,加以谨守遵行,就会获致协调、和平及功效。他们若反其道而行或违抗天命,结果就会祸乱频仍。

5.(甲)对于“道”,道家采取什么途径?(乙)对于“道”,儒家采取什么途径?(丙)什么问题需要获得解答?

5 与道合一而不干扰其运行——这种主张乃是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基本要素。我们也可以说,道家和儒家其实是同一理念的不同表现。道家所采取的是神秘的途径,自始就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避世和回归自然。它的基本主张是,如果人凡事都恝然置之、不去强求、听其自然,凡事自会顺理成章。另一方面,儒家却采取务实的途径。它的道理是,各人若尽了自己的本分,履行自己的责任,社会秩序便自然会维持。为了达到这目的,儒家规定了人类和社会的一切关系——君臣、父子、夫妇等——并且提供他们所需的指导。这自然引起了以下的问题:这两种体制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谁创立的?今日人怎样遵行儒道两教呢?在帮助人寻求真神方面,它们有所贡献吗?

道家——以哲学开始

6.(甲)我们对于道家的创始者有何所知?(乙)道家的创始者何以被人称为老子?

6 道家在初期倾向于哲学过于宗教。它的创立者老子对世局的混乱动荡深感不满,于是企图以避世和返回自然的方法寻求舒解。这人的生平可稽者不多。据称他生于公元前第六世纪,但甚至此说亦未经证实。他通常被人称为老子,意思是“老师尊”或“长者”。传说他母亲怀他的日子极久,以致他一生下来就须发皆白。

7.关于老子,我们从《史记》获知些什么事?

7 关于老子的惟一正式记录只存于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司马迁是公元前第二至第一世纪一位备受敬重的史官。据他所写的史书透露,老子的真实姓名是李耳,曾在中国中部的洛阳为守藏室史。但更重要的是,《史记》记载了老子的生平: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8.(甲)什么书据称是老子所作的?(乙)为什么这本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8 有些学者对这项记载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无论如何,的确有一本书传世,称为《道德经》;它被公认为道家的主要教科书。这本书以简洁、隐晦的句子写成,有些句子只含三、四个字。由于言简意赅,而且自老子时代以来,其中有不少字词的意思已大为不同,因此这本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道德经》一瞥

9.老子在《道德经》里怎样描述“道”?

9 老子在《道德经》里解释“道”——自然的最高法则——的含意,并将之应用在人类活动的每一层面之上。我们在这里稍作引述,以为管窥。关于“道”,《道德经》作了以下的描述:

“[太上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第25章。a

“道生之,德蓄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第51章。b

10.(甲)道家的目标是什么?(乙)道家怎样将这种观点应用在人类行为之上?

10 我们可以从这段谜一般的文字里推断出什么结论呢?在道教信徒看来,道是一种神秘的宇宙力量,物质宇宙乃是它所形成的。道家的目标是要离世求道,与自然合而为一。道家对人类行为的看法也将这种观念反映出来。《道德经》对理想行为的看法见于以下一段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贻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第9章。c

11.我们可以怎样描述道家的理想?

11 这几个例证表明,至少在最初的时候,道家在基本上说来是一门哲学。当时封建制度的苛政造成了许多不平、苦难、祸害、徒劳;有鉴于此,道家认为惟独恢复未有王侯将相辖制百姓之前的古人传统,天下才会有和平安宁。他们的理想是要过宁谧的乡村生活,与自然合一。——箴言28:15;29:2。

道家的第二位哲人

12.(甲)庄周是谁?(乙)他对老子原本的主张有什么补充?

12 老子的哲学由庄周作进一步的发展。庄周又称庄子,意思是“庄师尊”(公元前369-286年)。他被公认是老子最杰出的继承人。在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他不但对于道作出详细的阐述,而且解释由《易经》首先倡导的阴阳之理。(可参看第83页。)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永恒或绝对的,万物都在两个相反方向之间不断变动。他在“秋水”篇中写道: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d

13.(甲)据庄子的解释,道家的人生观是什么?(乙)庄子的什么梦最为人所知?

13 由于这种无为哲学,道家认为做任何事去干扰自然的运行都是无谓的。万物迟早都会归回相反的方向。否极则泰来,乐极则生悲。(圣经的主张与此相反,请阅传道书5:18,19。)这种哲学人生观从庄子的梦可见一斑。这个梦乃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庄子轶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e

14.道家的影响力在什么方面反映出来?

14 这种哲学所发挥的影响从后来中国艺术家的诗、画风格足以见之。(可参看第171页。)可是,道家的消极哲学维持不了很久。

从哲学至宗教

15.(甲)道教徒对自然的醉心导致什么主张出现?(乙)《道德经》的什么言论助长这样的主张?

15 由于力图与自然合一,道教徒专心寻求长生久视之道。照他们的臆测,人若在生活上与道或自然的途径一致,就能参透自然的秘密,从而免于肉身的灾害、疾病甚至死亡。虽然老子并没有对此详加论述,但《道德经》有些部分却看来暗示这样的主张。例如,第16章说:“道乃久。没身不殆。”f

16.庄子的著作怎样助长道教的神秘信仰?

16 庄子也助长这样的臆测。例如,在《庄子》的一段对话中,一个神话人物对另一个人说:“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后者答道:“吾闻道矣”。论到另一位道教哲学家,庄子写道:“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g

17.道教的早期臆测促成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可与罗马书6:23;8:6,13作一比较。)

17 诸如此类的故事激起了道教徒的想像,于是他们开始试行守一、服食、行气之术,以为这样做可以长生不死。不久,传奇就开始流行,据说有些神仙可以驾云而行,随意出没,千秋万岁一直住在仙山或遥远的岛上,餐风饮露或享用仙果。据中国历史说,在公元前219年,秦朝的始皇帝派遣船队载着三千童男童女前往传说有神仙居住的蓬莱岛,希望带回长生不老之药。不用说,他们一去不返,但传说他们在今日的日本诸岛定居。

18.(甲)道教的什么主张促使人试图炼制‘不死金丹’?(乙)还有什么方术也是道教所促成的?

18 到了汉朝(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道教的方术达到了新高峰。据说汉武帝虽然尊崇儒家学说,以之作为一国之宗,他本人却醉心于道教的长生不死主张。他特别热中于方士所炮制的‘不死金丹’。在道教徒看来,生命是阴阳(或雌雄)合一的结果所致。因此,借着把铅(深黑,表阴)和水银(光亮,表阳)融合起来,炼丹术士以为他们模仿自然的过程,就能制成不死金丹。道教徒也发明了与瑜伽相似的修练功夫、呼吸吐纳之法、养生服食之道、男女合气之术,据称行之可以增强体力,延年益寿。他们随身带备的用具包括符箓,据称佩之可使人隐形和刀枪不入,甚或能安步水上、凭虚御风。他们也有一些通常画着阴阳表号的牌子,挂在建筑物或门上以驱逐邪灵和野兽。

19.道教怎样组织起来?

19 到公元第二世纪,道教已组织起来。一个名叫张陵(或张道陵)的人在中国西部创立了道教的秘密会社,以符水治病兼炼丹。由于每个成员要捐献五斗米,他的运动于是称为五斗米道。h张陵自称得老子亲授正法,因而成为第一位“天师”。最后,据说他炼成长生不死,在江西省的龙虎山骑虎升天。以后多个世纪,以张道陵为首的道教“天师”代有传人,据称每个都是张天师转世。

应付佛教的挑战

20.道教怎样试图抵消佛教的影响?

20 到了第七世纪唐朝(公元618-907年)的时候,佛教开始进入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为了应付这种情势,道教自诩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老子被奉为神明,道家著作则被立为经典。道教也模仿佛教大举兴建庙宇、宫观,并且设立道士和女冠。此外,道教也采纳许多男女神祇、仙人和中国民间的神仙,例如八仙、灶神、城隍、门神等。结果这种宗教变成了集佛教、传统迷信、通灵术和祖先崇拜之大成。——哥林多前书8:5。

21.最后,道家沦为什么?它怎样经历转变?

21 随着时间过去,道教逐渐沦为一种崇拜偶像的迷信体制。各人在当地庙宇随意参拜自己所喜爱的男女神祇,求神保护他们不受邪灵侵扰及为他们带来好运。道士受雇为丧家作法事;为坟墓、房屋和各行各业选择风水吉利的位置;驱邪治鬼;斋醮和举行各式各样的法事。虽然道家起初仅是一种神秘哲学,后来却变成不折不扣的宗教,深陷于灵魂不死、地狱永火和神仙等信仰之中——这些见解全是采自古巴比伦那有如一池死水的谬误信仰的。

中国的另一位杰出哲人

22.哪一家的学术思想在中国脱颖而出?我们需要考虑一些什么问题?

22 我们已检讨过道教的兴衰沿革,但不要忘记它只是中国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还有另一家也终于脱颖而出,超越群伦。它便是儒家。儒家何以如此杰出呢?在中国的所有哲人当中,儒家的创立者孔子无疑在中国以外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究竟是什么人?他提倡怎样的主张?

23.《史记》提供关于孔子的什么个人资料?

23 关于孔子,我们可以再次查考一下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对老子的生平虽然只是轻描淡写,对孔子的一生却作了详尽的论述。以下是《史记》对孔子的报道的若干细节: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头顶凹陷],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i

24.孔子在早年有什么经历?

24 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便逝世了,他的母亲虽然贫穷,仍设法使他受到适当教育。他自幼即对历史、诗歌、音乐深感兴趣。据儒家《四书》之一的《论语》所载,他从十五岁就专心向学,十七岁便在鲁国作小官。

25.孔子母亲的去世对他有什么影响?(可参看传道书9:5,6;约翰福音11:33,35。)

25 孔子的经济情况看来已有改善,因此他在十九岁时娶妻,翌年诞一子。可是,他在二十多岁丧母,这件事显然使他颇受打击。他既严守古代的传统,于是辞官归家,在母亲墓旁居丧二十七个月而成为中国人守孝的典型。

导师孔子

26.孔子在母亲死后从事什么职业?

26 此后,孔子离开家乡,周游教学。他所教的题材包括音乐、诗歌、文学、公民教育、伦理学、科学或当时流行的教材。当时他必然声名大噪,因为据说有一个时期他有弟子三千之多。

27.关于孔子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些什么?(可参看马太福音6:26,28;9:16,17;路加福音12:54-57;约翰福音4:35-38。)

27 在东方,孔子主要被人尊为伟大的导师。事实上,在山东省曲阜的孔子墓碑上刻着“大成至圣先师”等字样。西方一位作家描述他的教学方法说:“他徒步‘周游各地,随行的都是服膺他的人生观的人’。路途若较远,他便乘坐牛车。牛车行得很慢,他的门生可以徒步相随,显然他的讲题时常是从路上所见的事物即兴取材的。”令人感兴趣的是,后来耶稣也曾使用类似的方法教导人。

28.据中国作家林语堂说,什么使孔子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导师?

28 使孔子在东方人当中备受尊崇的原因无疑是由于他本人十分博学之故,尤以在历史和伦理学方面为然。中国学者林语堂写道:“人们受孔子所吸引,未必因为他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而是因为他是最饱学的人,是当时惟一能以古籍和古代学问教导他们的人。”林语堂指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也许是儒家超越其他学术思想的主要原因;他综述这件事说:“儒家教师有明确具体的资料可教,学生也有明确具体的资料可学;他们可以学到历史的学问。但其他学派只是徒托空言,发挥自己的意见而已。”

“知我者其天乎!”

29.(甲)孔子一生的真正志向是什么?(乙)他怎样力图达成这项志向?结果如何?

29 尽管孔子是个成功的导师,他却不愿以教学为一生事业。他认为自己或门生若为统治者所用,出仕为官,就能实行自己的伦理、道德主张而挽救时艰。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和一小群亲密弟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遇到贤君愿在政治和社会秩序方面采纳他的主张。结果如何?《史记》说:“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经过十四年的周游之后,他返回鲁国,虽然失望,却并不灰心沮丧。

30.有什么文学作品成为儒家学说的基础?

30 孔子终其余生专注于文学和教导工作。(可参看第177页的附框。)他无疑对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感慨良多,但却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j最后他在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学说的精髓

31.孔子认为什么是确立社会秩序的方法?

31 虽然孔子是个卓越的学者和教师,但他的影响力绝非仅限于学术界。事实上,孔子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导行为规范或道德,也在于恢复社会的和平与秩序,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已被封建诸侯的连年争战破坏无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孔子的教训是:人人——上至人君,下至庶民——都必须习知自己在社会上所应担任的角色而安分守己。

32,33.(甲)孔子对于礼的观念如何?(乙)据孔子说,按礼行事会导致什么结果?

32 儒家将这种观念称为礼,意即行为的规范、礼貌、事物的秩序;事情的范围也可以引申到仪式、典礼和崇敬。有一次有人问孔子:“大礼何如?”他提出以下的解释: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k

33 因此,礼便是行为的规范,君子按礼去履行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孔子说,人人若都这样行,就能够“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于是“道”(或天之道)就完成了。但礼应当怎样表达出来呢?这将我们带到儒家的另一个中心理念——仁,意即人道或古道热肠。

34.孔子对于仁的观念如何?仁怎样有助于改良社会的各种弊病?

34 礼强调外在的行为规范,仁则与人的天性或内在为人有关。儒家的理念是人性本善,孔子的主要传人孟子特别大力提倡此说。因此,一切社会弊病的解决方法在乎个人修养,而个人修养则始于教育和知识。大学开宗明义地在头一章就说: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l

35.(甲)我们可以怎样概述礼与仁的原则?(乙)这一切怎样从中国人的人生观反映出来?

35 因此,据儒家的说法,守礼会使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行为端正,培养仁的美德则会使我们待人慈祥和蔼。按理说来,结果会促成社会的和平安宁。以礼和仁为基础的儒家理想可以概括为: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义妇顺;长慈幼敬;

君贤臣忠,庶民顺服。”

这一切有助于解释何以大多数中国人,甚至其他的东方人,如此注重家庭联系、勤奋、教育和安分守己。不论好坏,经过多个世纪的教诲,这些儒家观念已深深灌输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

儒家成为一国之宗

36.儒家怎样获得一国之宗的地位?

36 由于儒家的兴起,“诸子百家”时代遂告结束。汉朝的皇帝发现儒家的忠君之说正是他们所亟需的巩固王朝妙法。我们在讨论道教时曾提及过的汉武帝把儒家提升至一国之宗的地位。惟有熟读儒家典籍的人才被立为国家官员。任何人若想踏入仕途,就必须通过基于孔子典籍的科举考试。儒家的礼教和仪式遂成为朝廷的宗教。

37.(甲)儒家怎样成为一种宗教?(乙)何以儒家在实际上不仅是哲学而已?

37 这项情势转变无疑大大提高了孔子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汉朝的皇帝开始了祭祀孔墓的传统,同时追谥孔子许多荣誉头衔。后来在公元630年,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各州郡兴建孔庙,定期举行祭祀。实际上孔子已被提升到神的地位,儒家则成为宗教而与道教和佛教不相上下。——可参看第175页的附框。

东方智慧的遗产

38.(甲)自1911年以来,道教和儒家有什么遭遇?(乙)这些宗教的基本观念仍操有什么影响?

38 自中国的皇朝统治在1911年结束以来,儒家和道教曾饱受批评,甚至受人迫害。道教由于它的书符念咒和迷信行动,被人视为不值一哂。儒家则被指为封建势力,鼓吹奴性,怂恿人——尤其是妇女——低首下心、逆来顺受。可是,尽管大受官方批判,这些宗教的基本观念已深种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以致许多人依然一仍旧贯。

39.关于中国的宗教迷信,一项新闻报道怎样说?

39 例如,加拿大的《环球邮报》曾刊出以下的大字标题:“中国人的宗教仪式虽在北京罕见,在沿海各地却仍然盛行。”文章报道,时至1987年,中国受无神主义者统治将近40年之后,丧礼习俗、庙宇法事和许多迷信行为在乡村依然流行。该项报道说:“大多数乡村都有风水先生;他们通常是年长和懂得看风水的人,目的是要为祖坟、新宅或家具摆设选择最吉利的方位。”

40.台湾有些什么宗教习俗?

40 在其他地方,道教和儒家思想也见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当中。在台湾,有个自称为张道陵后代的人担任“天师”职位,有权册立“道士”。广受欢迎的女神“妈祖”被奉为“天后圣母”,她乃是岛民、海员、渔民所崇拜的守护神。至于一般平民,他们大多数专注于祭祀山川星宿之灵,各行业的恩神和健康、幸运、财富之神。a

41.作为宗教,儒家的现况如何?

41 儒家又如何?它的宗教角色已被削减到国家文物的地位。在孔子的出生地——中国的曲阜——国家保留孔庙和孔子的故居作为观光胜地。据《中国重建》杂志所载,那里不时举行“祭孔之礼”的表演。在新加坡、台湾、香港和亚洲东部的其他地方,人民依然庆祝孔子的生辰。

42.在导人寻求真神方面,道教和儒家怎样有所欠缺?

42 我们从儒家和道教可以看出,一种以人的智慧和想法为基础的体制不论多么合乎逻辑和用意良好,在寻求真神方面,结果还是失败。何以故?因为它缺少了一项基本要素,那便是,它没有考虑到一位具有个体特质的上帝的旨意和条件。儒家以人性作为导人向善的力量,道教则求助于自然界本身。但它们都把信心寄托在错误的对象之上,因为这样行仅是崇拜受造物而非崇拜创造者。——诗篇62:9;146:3,4;耶利米书17:5。

43.以整体而言,中国人的宗教传统怎样妨碍他们寻求真神?

43 另一方面,崇拜祖先和偶像,敬奉宇宙的天,崇拜自然界各种神灵以及许多与之有关的礼节和仪式——这一切传统已根深柢固地牢植在中国人的想法中,被接纳为不言而喻的真理。许多时,对中国人谈论一位具有个体特质的上帝或创造者是十分困难的事,因为这样的观念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罗马书1:20-25。

44.(甲)对于自然界的神奇事物,善于推理的头脑会有什么反应?(乙)我们受到鼓励怎样行?

44 无可否认,自然界充满了神奇的事物和智慧,我们人类则具有天赋各种奇妙的机能,也有推理能力和良心。可是,正如讨论佛教的一章指出,我们在自然界看到的种种奇观促使有理智的头脑推断必然有一位设计者或创造者存在。(可参看第151-2页。)若然,我们作出一番努力去寻求创造者岂不是合理之举吗?事实上,创造者邀请我们这样行,说:“你们向上举目,看谁创造这万象,按数目领出,他一一称其名。”(以赛亚书40:26)借着这样行,我们不但可以认识创造者是谁——他就是耶和华上帝——而且也知道他打算为我们带来怎样的前途。

45.我们接着会考虑其他什么东方宗教?

45 在东方人的宗教生活上,除了佛教、儒家和道教担任重要角色之外,还有另一个宗教是日本人所独有的,那便是神道教。它有什么不同之处?它的来源是什么?它有带领人寻求真神吗?在下一章我们会考虑这些问题。

[脚注]

a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根本(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老子新译》(修订本),任继愈译著,1987年版。

b “‘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体质使万物得到形状,[具体的]器物使万物得到完成。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资料来源同上。

c “要求圆满,不如不干。尖利锋芒,难保久常。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自寻灾害。功成身退,是天的‘道’。”——《老子新译》(修订本),任继愈译著,1987年版。

d “大道是无始无终的,而万物则有生有死。……万物的生长,如同骏马飞驰,没有哪一个举动不是在变化着,没有哪一个时刻不在移动着。做什么呢?不做什么呢?事物它本来就是自行变化的。”——《庄子释译》,欧阳景贤、欧阳超译著,1986年版。

e “从前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真是飘飘然的像一只蝴蝶。自觉很高兴的飞舞,就根本不晓得有庄周,忽然梦醒了,实实在在自己就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做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做庄周呢?”——《庄子读本》,黄锦鋐译著,1974年版。

f 林语堂把这句话的意思解释为:“由于与道一致,他是永恒的,他的一生均不受侵害。”

g “那列子乘风而行,轻妙而自得,过了十五天而后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不去汲汲追求。”——《庄子读本》,黄锦鋐译著,1974年版。

h 一斗等于两加仑(8.8公升)。

i 孔夫子的拉丁文译名是Confucius,意思是“孔师尊”。十六世纪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教士创了这个拉丁名字,当时他们向教皇进言,推荐将孔子册封为罗马天主教的“圣人”。

j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罢!”——《论语译注》,杨伯峻译著,1989年版。

k “在人类生活中,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便不能正正当当的崇拜天地神明;没有礼,便不能分别谁是君长谁是臣下以及贵贱长幼的辈份;没有礼,便亦不能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以及在婚姻上社会上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之故,有知识的人把礼看得十分重要。”——《礼记今注今译》,王梦鸥译著。

l “所知道的到了极顶,然后心所发的意就能诚实了。心所发的意既诚实,然后一身所主的心就随着端正了。一身所主的心既端正,然后身后就随着修好了。身既修好,然后家就可以整齐了。家既整齐,然后国就可以治好了。国既治好,然后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自天子一直到平民,一切都要拿修身做根本。”——《四书白话句解》,王天恨译著,1988年版。

a 台湾有一个称为“天道”的道教团体,自称是由世界五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混合而成。

[第175页的附栏]

儒家——哲学抑或宗教?

由于孔子很少谈及神,许多人遂把儒家的思想看作哲学而非宗教。不过,孔子所言所行却显示他是个有宗教信仰的人。这点从两方面可以看得出来。首先,他对至高的宇宙属灵力量——中国人所谓“天”——表示敬畏,以之为一切美德和良善的来源。他认为万物均受天命所指引。其次,他强调要严格遵守与祭天和祭祖有关的礼节和仪式。

孔子虽然从没有以宗教的角度去提倡这些主张,但对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观点已变成与宗教无异了。

[第177页的附栏或图片]

儒家的四书和五经

四书

1.《大学》,君子教育的基础,昔日中国儿童入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中庸》,阐释如何以温和稳健的方式发展人类的天性

3.《论语》,孔子的语录,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主要来源

4.《孟子》,孔子杰出的传人孟子的著作和话语

五经

1.《诗经》,305首诗歌,周朝(公元前1000-600年)早期日常生活的写照

2.《书经》,内容包含自商朝(公元前1766-1122年)以降十七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3.《易经》,占卜之书,根据六条完整或中断的线所组成的六十四个卦象解释各事

4.《礼记》,礼仪或仪式规范的专辑

5.《春秋》,孔子家乡鲁国的历史,内容记述公元前721-478年的大事

[图片]

上:五经,左:《大学》(四书之一)的片段,在第180页引述

[第163页的图片]

道,‘人应该遵行的途径’

[第165页的图片]

道教哲学家老子,骑在牛背上

[第166页的图片]

台湾道教的“天后”妈祖庙

[第171页的图片]

山峦雾霭、流水涓涓、树木飘摇、文人休憩——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反映出道家与自然合一的理想

[第173页的图片]

左:古代道教雕刻,寿星与八仙

右:盛服的道士主持丧礼

[第179页的图片]

孔子,中国的至圣,被奉为道德与伦理规范的先师

[第181页的图片]

在韩国汉城一个建于14世纪的儒家学庙里奏古乐,行大典。这有助于保全儒家的礼仪

[第182页的图片]

左起:不论是佛教徒、道教徒或儒家信徒,典型的中国人在家中崇奉祖先,参拜财神;节日在庙中献祭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