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守》97 4/1 20-25页
  • 在罗马尼亚认识圣经真理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在罗马尼亚认识圣经真理
  •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7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动荡不安的时期
  • 渴慕圣经真理
  • 圣经真理在罗马尼亚传开去
  • 移居美国
  • 早期在美国的服事职务
  • 接受所需的纠正
  • 熬过经济不景
  • 持守信仰
  • 在罗马尼亚的忠信亲人
  • 真理宝贵如昔
  • 婴儿、血与爱滋病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1年
  • 欣然“多走一里路”
    警醒!2005年
  • 无与伦比的福乐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2003年
  • 罗马尼亚境内的属灵饥荒
    警醒!1997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97年
《守》97 4/1 20-25页

在罗马尼亚认识圣经真理

戈尔迪·罗莫塞安自述

1970年,我50年来首次重回罗马尼亚探亲。当时人民正处于共产党的独裁统治下,我屡次受到提醒要言行小心。后来有一天,我站在村内的政府办事处,当值的官员催促我尽快离境。在我解释事情始末之前,且让我先讲述一下我在罗马尼亚认识圣经真理的经过吧。

1903年3月3日,我在罗马尼亚西北部扎勒乌市附近的奥特莱克村出生。那里风光如画,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我们自供自给,衣食无缺。在我童年时代,国内一片升平。

罗马尼亚人笃信宗教。事实上,我们一家人分属三个不同的教会。祖母是正统天主教徒,婆婆隶属安息日会,我的双亲则是浸信会教友。由于我不同意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说我准会是个无神论者。我心里想:“如果真神只有一位,宗教也该只得一个——一家人总不应该分属三个宗教吧。”

此外,宗教人士的所作所为令我深感不安。例如,教士经常上门募捐。如果户主没有钱,教士就干脆拿走屋内最好的毛毯。我看见祖母跪在教堂内,向着圣母马利亚的图像祈祷,不禁心里纳罕:“为什么要向一幅图像祈祷呢?”

动荡不安的时期

为了清还债务,家父在1912年离乡背井到美国谋生。不久,战事爆发,男丁全被征召入伍——村内只剩下妇孺和老人。我们的村落曾被匈牙利人攻占,可是不久又再次被罗马尼亚军队夺回。军队命令村民立即撤离。大家慌忙把细软和幼小的弟妹放上牛车,匆匆离去,却竟然遗漏了我,因为我在五个兄弟姊妹中是老大。

我立即跑往隔邻,向没有离开的一个老公公求助。他嘱咐我说:“赶快回家。把窗门锁好,谁也不可让他进来。”我遵嘱而行。吃过家里剩余的鸡汤和卷心菜包后,我跪在床边祷告,不久之后就呼呼入睡了。

我睁开眼睛时,天已亮了,我于是祷告说:“上帝啊,感谢你,我竟然还活着!”我留意到屋内墙壁弹痕累累,才知整夜炮火不绝。母亲在邻村发觉我没有跟弟妹在一起,于是派一个名叫乔治·罗莫塞安的年轻人来找我,带我离开。不久,我们得以重返家园,生活如常。

渴慕圣经真理

母亲本想我在浸信会里受浸。可是,我无法相信慈悲为怀的上帝会把人投进火狱里,让他们永远受折磨,所以我迟迟不愿受浸。家母试图说服我,说:“可是上帝惩罚的是作恶多端的人啊。”我反驳说:“即使这些人作恶多端,把他们杀掉好了,为什么要折磨他们呢?就算是猫狗,我也不会虐待。”

我还记得14岁那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家母叫我去放牛。我躺在河边的青草地上,远处是一片茂密的树林;我仰望晴空,说:“上帝啊,我知道你是存在的;可是这里的宗教我都不喜欢。世上总有个宗教是好的吧!”

我真心相信上帝听允了我的祈求,因为在1917年,即同一年的夏天,两位圣经研究者(耶和华见证人当时的名称)来到我们村庄里传道。他们是派书者,即全时的传道员。他们来到浸信会的教堂时,适逢礼拜正在进行。

圣经真理在罗马尼亚传开去

事实上,几年之前,在1911年,卡罗尔·绍博和乔西夫·基斯在美国成为圣经研究者后,返回罗马尼亚,打算向同胞传讲圣经真理。他们在距离我们乡村东南不及160公里以外的特尔古穆列什定居。仅仅几年间,有数以百计的人响应王国信息,成为基督的服事者。——马太福音24:14。

话说回来,当两位年轻的圣经研究者来到我们家乡的浸信会教堂时,当时年仅18岁的乔治·罗莫塞安正在主持礼拜,试图解释罗马书12:1的含义。后来,其中一位派书者站起来,对众人说:“各位弟兄,各位朋友,你们认为使徒保罗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听见他这样说,心里好不兴奋!我自忖,“这两个人必定晓得怎样解释圣经。”可是,在场的信众却大声喊叫,说:“假先知!你们都是假先知!”教堂内顿时秩序大乱。这时,乔治的父亲站起来说:“你们都住嘴!这算是怎么样的精神!只有醉汉才会这么乱叫乱嚷的。你们如果不愿意听这两个人说话,我打算请他们到我家里来。谁喜欢来都可以来。”

我跑回家去,迫不及待地告诉母亲刚才在教堂里发生的事。稍后,我到罗莫塞安的家去。那天晚上,我从圣经获知根本没有地狱永火这回事,并且从自己手上的罗马尼亚语圣经读到上帝的名字——耶和华,我简直兴奋莫名!这些派书者更安排在每周的星期日,派一位圣经研究者来罗莫塞安的家教导我们学习圣经。次年夏天,亦即我15岁那年,我以水浸礼象征自己献了身给耶和华。

随着时间过去,两个家族——普罗丹和罗莫塞安——差不多全都接受了圣经真理,并且献身事奉耶和华。此外,不少同乡也成为我们的属灵弟兄,其中包括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以往曾把自己的家开放作为浸信会的礼拜堂;受浸以后,他们把住所改为供圣经研究者聚集的地方。在邻近各村落,真理的信息不胫而走,广传开去。到了1920年,罗马尼亚全国已大约有1800个王国传道员!

移居美国

我们切望把学得的真理告诉家父——彼得·普罗丹。令我们喜出望外的是,我们还来不及写信给他,他已先来信告诉我们,他已献身受浸成为耶和华手下的仆人。原来,他在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市遇到圣经研究者,跟他们讨论圣经;信中更表示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到美国团聚。然而,家母却不愿离开罗马尼亚。结果,我在1921年用家父寄来的路费启程前往阿克伦市。至于乔治·罗莫塞安和他的哥哥,他们早在一年之前已移居美国了。

客船终于抵达纽约的埃利斯岛;移民局人员不知该怎样把我的名字——奥里利亚——翻为英语,于是对我说:“你就叫戈尔迪好了。”这就是我名字的由来。不久,在1921年5月1日,乔治·罗莫塞安和我结为夫妇。约一年后,家父在1925年回国,把我的妹妹玛莉也带回阿克伦市。然后家父重返罗马尼亚,跟家母和其余家人一起。

早期在美国的服事职务

乔治对于事奉耶和华极为认真,忠贞不二。在1922至1932年间,我们先后生了四个可爱的女儿——爱斯特、安妮、戈尔迪·伊丽莎白和艾琳。在阿克伦市成立的第一群罗马尼亚语会众,最初就是在我们家里举行聚会的。后来,圣经研究者每半年就派代表从纽约布洛克林总部前来探访我们的会众,我们有幸接待他们。

差不多每个星期日,我们把整天用来从事外勤服务。我们带备需用的书刊和午餐,把女儿们安置在福特T型汽车里,整家人就一起到郊区传道。晚上我们去参加《守望台》研究班。女儿们都十分喜爱传道工作。1931年,我有幸出席在俄亥俄州哥伦布斯举行的大会,亲自听见圣经研究者宣布采纳一个不同凡响的名字——耶和华见证人。

接受所需的纠正

数年后,我对守望台圣经书社社长约瑟夫·卢述福弟兄大感不悦。当时有一位新受浸的见证人认为卢述福弟兄没有听他申诉,处事不公,而我也有同感。一个星期日,妹妹玛莉和妹夫丹·佩斯特鲁,来探望我们。饭后,丹说:“是动身去聚会所的时候了。”

“我们不再参加聚会了,”我说,“因为我们对卢述福弟兄很不满意。”

丹紧握双手放在背后,来回踱步,然后问我说:“你受浸时认识卢述福弟兄吗?”

“当然不认识,”我回答说,“你也知道我是在罗马尼亚受浸的。”

“那么,你是为了什么原因受浸的呢?”他问道。

“因为我知道耶和华是真神,我想献身事奉他,就是这么简单。”我理直气壮地说。

“对,可永不要忘记你受浸的原因!”他说,“假如卢述福弟兄舍弃真理,你也会因此离弃上帝吗?”

“当然不会!”我说。我顿时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吩咐女儿们说:“大家赶快准备好,我们要去参加聚会。”自此以后,我们从没有停止过聚会。我衷心感激耶和华,通过我的妹夫给我仁爱的纠正。

熬过经济不景

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一般人生活都相当艰苦。一天,乔治下班回家时满脸愁容,说他给橡胶厂解雇了。“别担心,”我说,“我们在天上有位富有的父亲,他不会撇下我们的。”

当天,乔治在街上看见一位朋友,手里拿着一篮鲜蘑菇。他探知蘑菇是哪里采来的,于是自己也摘了一篮子回家。然后他用家里最后的三块钱买了一堆小篮子回来。“你怎么了,”我一脸不解地问,“我们还得买牛奶来喂饱几个孩子哩!”

“别担心,”他说,“照我的吩咐去做好了。”随后数周里,我们的家成了个临时工场,专门清洁和包装蘑菇。我们把蘑菇卖给一些高级餐馆,每天可赚三四十美元,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数目了。准许我们在田间摘蘑菇的农民说,他在那里住了25年,从没有见过田里有这么多蘑菇。过了不多时候,乔治已能重返橡胶厂工作了。

持守信仰

1943年,我们迁到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四年后在埃尔西诺市定居下来。我们开了一间杂货店,整家人轮流在那里工作。那时,埃尔西诺市的人口只有3000人,我们要到30公里以外的邻近市镇参加聚会。1950年,埃尔西诺市成立了第一群人数不多的会众,我高兴极了!现今在同一个地区已有13群会众。

1950年,三女儿戈尔迪·伊丽莎白(昵称贝思)在纽约南兰星守望台圣经书社的基列学校毕业,被派往委内瑞拉作海外传道员。1955年,幼女艾琳的丈夫应邀从事环务探访工作。1961年,他们在纽约南兰星的王国服事职务训练班受训完毕,被派往泰国服务。有时我想念女儿心切,不禁流下泪来,可是我问自己:“她们现在做着的事,不正是我要她们做的吗?”想到这里,我就拿起传道袋出去传道。回家时,我总是开开心心的。

1966年,我亲爱的丈夫乔治不幸中风。那个时候,贝思因为健康不良,已从委内瑞拉回来,刚好可以帮忙照顾父亲。乔治在次年就去世了。想到他一生对上帝保持忠贞,现在更已获得属天赏赐,令我稍觉安慰。后来贝思移居西班牙,到有较大需要的地区服务。1977年,我的大女儿爱斯特患癌病逝;1984年,血癌也夺去安妮的性命。她们两人都对耶和华保持忠贞到底。

安妮病重时,贝思和艾琳都从外国回来,帮助照顾她们的姊妹。安妮不治去世时,我们一家人悲痛欲绝。后来,我痛定思痛,对女儿说:“够了,够了!我们一直忙于以圣经的应许安慰人,现在该是我们接受安慰的时候了。撒但想把我们事奉耶和华的喜乐夺去,我们绝不能让他得逞。”

在罗马尼亚的忠信亲人

1970年,我和妹妹玛莉踏上回乡的难忘旅程。我们的一个妹妹已经去世,但我们探望了仍然住在故乡奥特莱克的弟弟约翰和妹妹洛多维卡。那时,我们的双亲都已去世,他们一生都对耶和华紧守忠诚。许多人告诉我们,家父是会众的中流砥柱。他甚至有些曾孙也在罗马尼亚成为见证人。我们探望了夫家的不少亲友,他们都在真理中屹立不移。

1970年,罗马尼亚陷入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共产暴虐政权下,耶和华见证人受到残酷的迫害。弟弟约翰的儿子弗洛尔和另一位亲属,因为紧守基督徒信仰而被囚禁在集中营里多年。我丈夫的侄儿加博尔·罗莫塞安也有同样的遭遇。当地的弟兄请我们把一些信件转交给纽约的耶和华见证人总部;难怪他们表示,要等到确知我们安全离境,才能放下心头大石。

由于签证逾期,我们需要到家乡的政府办事处办理延期手续。那是星期五的下午,只有一个官员当值。他知道我们探望的亲人包括曾被囚在集中营的侄儿后,焦急地对我们说:“两位女士,我劝你们最好尽快离境。”

“可是,今天火车似乎没有班次哩。”我的妹妹说。

“你乘搭什么都不打紧,”他催促我们说,“不论是公共汽车、火车,还是计程车,甚至徒步也好。总而言之,马上离境就是上策!”

我们正打算离开,随即又被唤回。那个官员说有一班非定期的军用火车将于下午六时抵达。一切仿佛是上天的巧妙安排似的!假如我们坐的是普通客车,证件准会被再三检查;可是,由于这列火车是军事人员专用的,我们是车上惟一的平民,结果没有人查看我们的证件。他们大概以为我们是某些军官的祖母吧。

次日早上,我们抵达蒂米什瓦拉,借赖一点人事关系,我们取得签证,次日就得以离开罗马尼亚。我们告别故乡,心中却留下了不少难忘的美好回忆。罗马尼亚的许多忠贞弟兄姊妹都长留在我们心头。

回美之后,有多年时间我们对于铁幕后的地下传道活动鲜有所闻。然而我们深信,无论情势多么恶劣,当地的基督徒弟兄姊妹仍然会对上帝持守忠诚。事实的确是这样!1990年4月,我们听闻罗马尼亚政府已认可耶和华见证人是合法的宗教组织,不禁大喜过望。次年夏天,罗马尼亚境内举行多个大会,传来的报告令我们欣喜不已。该年罗马尼亚有八个城市举行大会,共有超过3万4000人出席,同时有2260人献身受浸!现在,全国传道员数目已超过3万5000人,去年出席耶稣受难纪念的人数更高达8万6034人。

真理宝贵如昔

有数年时间,我停止在受难纪念聚会中领食象征物。原因是,我看见一些资深的弟兄没有领食,就心里自忖:“这里人才济济,耶和华又怎会选中我,让我有殊荣跟他的爱子在天上一同承受王国呢?”可是,每次我没有领食,心里就忐忑不安,仿佛自己在推辞什么似的。后来,经过深入的研读和恳切的祈求,我终于恢复领食象征物。这样,我才恢复内心的安宁。

虽然我视力很差,无法阅读,我每天总会聆听圣经、《守望台》及《儆醒!》的录音带。此外,我也经常参与外勤传道工作。一般而言,我每月分发60至100本杂志,可是去年4月,在分发《儆醒!》特刊的月份,我竟然分发了323本杂志。借赖女儿的协助,我也有分在神治传道训练班中担任学生演讲。我能够对别人有所鼓励,令我大感欣慰。在王国聚会所里,人人都对我爱护有加,叫我做“婆婆”。

我献身事奉耶和华已差不多有79年。回想自己的一生,我天天都感激上帝让我认识宝贵的真理,任用我为他作神圣的服务。我能够亲眼目睹许多奇妙的圣经预言获得应验,见到上帝在末世把大群绵羊般的人召集起来,实在令我感激不已。——以赛亚书60:22;撒迦利亚书8:23。

[第23页的图片]

站在后面的是我妹妹玛莉和家父,前面是我、乔治、女儿爱斯特和安妮

[第24页的图片]

我和女儿贝思、艾琳,以及艾琳的丈夫和他们两个儿子合照。他们都是耶和华手下忠贞的仆人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