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罗姆——备受争议的译经先锋
特伦托会议于1546年4月8日颁布,拉丁语《通俗译本》“已获[天主]教会认可。……因此,没有任何人可以借故拒绝使用这部圣经译本”。虽然《通俗译本》的翻译工作在千多年前已经完成,但这部译本,以及它的译者哲罗姆,一直是引起许多争议的焦点。究竟哲罗姆是什么人?何以他和他的译本会引起争议?他的译本对今日翻译圣经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崭露头角的学者
哲罗姆的拉丁名字是优西比乌斯·希罗尼穆斯。他约于公元346年在罗马达尔马提亚省的斯特里登镇(现今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边境附近)出生a。父母家境富裕,小小年纪已尝到金钱的好处。他在罗马知名语法学家多纳图斯门下受教。无论在语法、修辞,还是哲学方面,哲罗姆都显出非凡的禀赋。在这段期间,他也开始学习希腊语。
公元366年,哲罗姆离开罗马,到处游历;最后他来到意大利的阿奎莱亚。在阿奎莱亚,他第一次听到禁欲的主张。哲罗姆大受这些极端克己的道理所吸引,于是接着几年,他跟一班朋友都过着禁欲的生活。
公元373年,一场未明究竟的骚乱使这班人各散东西。哲罗姆的理想破灭,他在失望之余走遍庇推尼、加拉太、西利西亚,最后抵达叙利亚的安提阿。
哲罗姆在这段悠长的旅程历尽艰辛。他精疲力竭、身体羸弱,差点因害热病而丧生。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要是主耶稣基督突然把我送到你那里去就好了。我这残躯,没有生病的时候尚且羸弱不堪,现在恐怕支持不下了。”
疾病、寂寞、内在矛盾仿佛仍把他折磨得不够似的,哲罗姆不久又面对另一个危机,这一次是在属灵方面。他在梦里看见自己“被拖到”上帝的“审判座前”。主审的那位问他是谁,哲罗姆答道:“我是个基督徒。”可是主审的那位反驳说:“你撒谎,你所跟从的不是基督,而是西塞罗。”
直至那时为止,哲罗姆的学习热忱主要集中于研究异教的古典著作,而非研究上帝的话语。他说:“我的良心受到像被火烧一样的折磨。”为了纠正事态,哲罗姆在梦中许下这个承诺:“主啊,要是我再拥有这些世俗书籍,或再看这些书籍,我就是背弃了你。”
后来,哲罗姆认为自己没有必要遵守一个在梦中许下的承诺,不过,他仍然决心实践这个诺言,至少在大体上说来,他确曾这样行。于是哲罗姆离开安提阿,退隐到叙利亚沙漠地带的哈尔基斯。隐居期间,他专心钻研圣经和神学著作。哲罗姆说:“我读上帝经书时所怀的热心,远胜于以往看任何书籍。”他学了当地的古叙利亚语,此外,靠着一个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的帮助,他开始学习希伯来语。
教宗授予任务
大约过了五年隐修生活之后,哲罗姆返回安提阿,继续他的研究工夫。可是,他抵达安提阿时发现,教会四分五裂。其实,他仍在沙漠之际,已要求教宗达马苏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对教宗说:“教会分成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想把我据为己有。”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哲罗姆决定跟保利努斯(诺拉的保罗)结盟。保利努斯是当时三个有资格做安提阿主教的人选之一。哲罗姆要保利努斯答应他两个条件,才肯接受圣职。第一,他有自由去达成隐修的志向。第二,他坚持要获得豁免,不用在某所教堂做驻堂司铎。
公元381年,哲罗姆跟保利努斯一同出席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会议结束后随同他去罗马。教宗达马苏斯很快看出哲罗姆在学术和语言上的专长。不及一年,哲罗姆已晋升到一个尊贵的职位,成为达马苏斯的私人秘书。
成为教宗秘书之后,哲罗姆从不规避任何争议;其实,他倒引起不少争议。举个例,他在奢华的教廷内继续过着苦行的生活。除此之外,他一面大力鼓吹极端清苦的生活方式,一面猛烈抨击教士们享尽世物,结果树敌甚多。
虽然许多人诋毁哲罗姆,教宗达马苏斯却全力支持他,并鼓励他继续探讨圣经。教宗的做法是有理由的。当时世上流通的拉丁语圣经有许多不同译本,可惜,大多数译本只属粗制滥造,含有不少明显的错误。达马苏斯还有另一个顾虑,就是语言上的差异会把教会东西两个领域分隔开来。在东面懂拉丁语的人不多,在西面懂希腊语的人更少。
因此,教宗达马苏斯渴望早日有一部四福音书的拉丁语修订本。他希望这部拉丁语译本正确地表达希腊原文的意思,同时也通顺晓畅、字字珠玑。当时能够翻译这样一部圣经的学者不多,哲罗姆是其中一位。哲罗姆通晓希腊语、拉丁语和古叙利亚语,同时对希伯来语也有相当认识。这件工作,他实在胜任愉快。教宗把这个任务授予他,于是哲罗姆把接着的20年岁月花在这件工作之上。
争论加剧
尽管哲罗姆以很快的速度翻译四福音,他明显地表现出精良的学术技巧。他把所有当时能够搜集到的希腊语手稿逐一比较,然后在拉丁语文本上作出若干更正。为了尽量使拉丁语文本跟希腊语文本协调一致,他修改了拉丁语文本的风格和内容。
哲罗姆的四福音译本和他根据希腊语《七十子译本》翻译的《诗篇》大致获得好评。可是,批评他的人仍不少。哲罗姆写道:“有些可恶的家伙蓄意攻击我、指控我蔑视先贤的权威,违背全世界的意愿,窜改福音书的经文。”教宗达马苏斯在公元384年逝世之后,这类抨击更变本加厉;加上哲罗姆跟新教宗合不来,于是他决定离开罗马。这趟,他再度向东面进发。
成为希伯来语学者
公元386年,哲罗姆定居伯利恒,并在这里度过余生。当时有一小群忠贞的门生跟他在一起。其中包括一名出身罗马贵族的富家女子,名叫保拉。哲罗姆向她讲道之后,保拉采纳了刻苦禁欲的生活方式。由于获得她的经济资助,一所修道院得以在哲罗姆督导下建成。哲罗姆就在这所修道院进行学术研究,并且完成了毕生最伟大的巨著。
既然住在巴勒斯坦,哲罗姆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希伯来语。他雇用了几个导师,帮助他学习希伯来语某些颇难学会的地方。即使有导师从旁指导,要完全理解这种语言仍然不是易事。哲罗姆论及其中一位导师,提比里亚的巴拉尼纳斯,说:“我要应付许多麻烦,花掉不少金钱,才请到巴拉尼纳斯乘夜来教我。”为什么他们要在晚上上课呢?因为巴拉尼纳斯害怕,犹太社区的人会因他跟“基督徒”来往而找他麻烦!
在哲罗姆的日子,犹太人经常取笑说希伯来语的外族人,因为这些外族人无法正确地发出希伯来语所用的喉音。哲罗姆几经艰苦才克服了这个难题。此外,他还把许多希伯来词的语音译成拉丁语。此举不但帮助他熟记这些希伯来词语,同时也保存了这些词语在当时的读法。
哲罗姆面对的最大争议
我们无从知道,教宗达马苏斯起初打算要哲罗姆翻译多少卷经书。但哲罗姆对这件工作的认真态度却是有目共睹的。哲罗姆专心致志、义无反顾。他的热望是,要译成一部“利于教会,造益后世”的圣经译本。于是,他决心翻译一部拉丁语的圣经全书修订本。
至于这部圣经的希伯来语部分,哲罗姆打算以《七十子译本》作为译经的母本。这部希腊语的《希伯来语圣经》原本在公元前3世纪译成,许多人把它视为上帝直接灵示的著作。因此,当时说希腊语的基督徒普遍使用《七十子译本》。
然而,在哲罗姆的工作继续进展之际,他发现各希腊语手稿之间有不少差异,情况跟他在拉丁语译本中所见的问题不相伯仲。哲罗姆越来越失望,最后他作出的结论是,若要翻译一部可靠的圣经译本,他就不能依靠希腊语的手稿——备受尊崇的《七十子译本》也没有例外,而须直接根据原来的希伯来语文本。
哲罗姆这个决定引起了强烈的反对。有些人指他窜改文本,亵渎上帝,为了讨好犹太人不惜背弃教会的传统。连当时教会首要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也劝哲罗姆转用《七十子译本》为译经的母本。他说:“有朝一日,你的译本在许多教堂为人使用时,人们发现拉丁语教堂使用的圣经,跟希腊语教堂所用的圣经竟有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多么叫人遗憾的事。”
奥古斯丁担心,如果西面领域的教堂采用哲罗姆那根据希伯来语文本译成的拉丁语圣经,但东面领域的教堂则仍旧使用《七十子译本》b,教会就恐怕有分裂之虞了。此外,奥古斯丁更表示,他对于丢开《七十子译本》,改用一部只有哲罗姆才能维护的译本,感到十分忧虑。
对于这一切反对,哲罗姆有什么反应呢?就像他的性格一样,他对反对者完全不加理会,继续根据希伯来语文本直接翻译。到公元405年,他完成了整部拉丁语圣经。许多年之后,他的译本被人称为《通俗译本》(Vulgate),意思是指一部普遍受人接纳的译本(拉丁语武尔吉图斯[vulgatus],意思是“通俗、流行”)。
不朽杰作
哲罗姆的《希伯来语圣经》拉丁语译本并非仅是一部现存圣经的修订本。他的译本改变了后世在研究圣经和翻译圣经方面的取向。历史家威尔·杜兰特说:“《通俗译本》仍然是公元4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巨著。”
虽然哲罗姆说话尖刻,动辄跟人争吵,他却独力扭转情势,使人对上帝灵示的希伯来语文本恢复认真的研究。凭着锐利的鉴别能力,他一面钻研,一面比较那些现已不复存在的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手稿。他的研究工夫甚至比犹太的马所拉学士还要早。因此,《通俗译本》是比较不同圣经译文的珍贵参考资料。
爱戴上帝话语的人不会接纳哲罗姆的极端性格和宗教观点,但他们很赏识这位备受争议的译经先锋所付出的努力。不错,哲罗姆的确达到了所立的目标,译成了一部“造益后世”的圣经译本。
[脚注]
a 并非所有历史家都同意哲罗姆一生各事的发生日期和先后次序。
b 后来,哲罗姆的译本果然成为基督教国西面领域主要使用的圣经,基督教国东面领域则继续沿用《七十子译本》,直至今天。
[第28页的图片]
竖立在伯利恒的哲罗姆雕像
[鸣谢]
Garo Nalbandian
[第26页的图片鸣谢]
上图左,希伯来语手稿:Courtesy of the Shrine of the Book,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下图左,古叙利亚语手稿:Reproduced by kind permission of The Trustees of the Chester Beatty Library, Dublin; 上图中,希腊语手稿:Courtesy of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