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圣经研究的新工具!
1 一个美国妇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极力维护教会的主张,甚至到梵蒂冈朝圣。不过,当耶和华见证人上门探访她的时候,她倒接受了我们提供的个人圣经课程。为什么?因为她想学习圣经,她的教会却没有提供个人圣经课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谁会接受我们提供的免费个人圣经课程。——传11:6。
2 你觉得难以开口,说我们乐意教导感兴趣的人学习圣经吗?在你的社区里,人人都知道我们免费教人学习圣经吗?我们可以怎样使所有人都知道呢?方法是运用一个新工具。那是一份印刷精美、共有六页的单张。这份单张的标题是《你想加深对圣经的认识吗?》。现在且让我们逐个次标题看看这份单张。
3 “为什么要研读圣经?”单张举出的理由充分有力。单张说圣经含有“来自上帝的教诲”,说明人可以怎样向上帝祷告求助,得享上帝所赐的永生。(帖前2:13)单张还提到“圣经的真理能苏醒人心”。这些真理包括人死后的真相、地上祸患重重的原因等。单张指出,如果人实践“圣经的敬虔原则”,就能促进健康,增添快乐,巩固希望,养成各种美德。单张也指出研读圣经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圣经的预言能让人知道未来到底会怎样。——启21:3,4。
4 “助人明白圣经的方法”:单张说“我们人人都需要帮助才能明白圣经”,然后介绍我们所提供的圣经课程。单张指出圣经是我们“主要的课本”,同时也表示《要求》册子能帮助人“明白圣经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下一个次标题促请人认真考虑一个问题。
5 “你愿意每周拨出时间学习圣经吗?”单张指出,圣经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圣经。他既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也可以通过电话讨论圣经。谁可以参与讨论?单张表示,“整家人都可以。你邀约的朋友也可以加入。不过,要是你喜欢耶和华见证人跟你一个人讨论,也是可以的”。每次学习圣经要花多少时间?单张指出,“许多人每周拨出一个小时学习圣经,要是你想每周用更多时间,或只能用较少时间学习圣经,耶和华见证人同样乐意帮助你”。因此,重点是我们乐意迁就圣经学生。
6 “诚意欢迎你学习圣经”:人可以通过单张上的联票,索取《要求》册子,或请我们派人上门探访,介绍我们提供的免费圣经课程。单张还印有《要求》册子的封面。你不难看出,这份单张会促使更多诚心正意的人学习圣经。我们可以怎样好好运用这个新工具呢?
7 这份单张你可以送给谁呢? 你可以把单张分发给遇见的人或不在家的住户。你可以挨家逐户、在街上和商业地区分发。不论别人接受我们的书刊与否,你都可以送他一份单张。单张也可以连同杂志册子分发。你给人写信,可以附上单张。你通过电话联络的人,也可以寄一份单张给他。每逢你上街购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做非正式见证的时候,都要携带单张。凡上门探访你的人,都可以给他一份单张。你也可以把单张送给亲戚、邻居、同事、同学或其他相识。总之,你遇见谁,就可以送给谁!然后又怎样?
8 要是对方即时同意讨论:说不定有些人会即时表示,他们想学习圣经。因此,每逢你出去传道,都要有两本《要求》册子在手,一本给圣经学生,一本给自己。要是对方愿意,可以马上开始学习圣经。你可以翻到册子的封面内页,读出“怎样运用这本册子”这个标题下的资料,然后翻到第一课,示范我们怎样教人学习圣经。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9 要是对方需要时间考虑:不要太迟才回去探访住户。你再次探访的时候,要携带《要求》册子。你可以给住户看看封面内页的目录,请他选出感兴趣的题目,然后翻到那一课,跟他一起讨论。
10 分发杂志后的接续工作:要是你把单张连同杂志分发出去,你可以在续访时这样说:“我们上次探访你的时候,很高兴留下一本《守望台》给你。你或许留意到这本杂志的全称是《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今天我想跟你解释一下这个王国到底是指什么,它跟你和你的家人有什么关系。”接着打开《要求》册子,翻到第六课,读出第一段,然后跟住户讨论。要适可而止,离去前可约定续访的日子,好讨论第六课余下的部分。
11 要储备充足:传道监督和料理书籍的弟兄,要确保聚会所在任何时候都要储备足够数量的《认识圣经》单张。你要把一些单张放在口袋、手袋、汽车、工作地方、学校、家里近门口的地方。换句话说,要随手就拿到单张。此外,你也应该把一些单张放在传道袋里,好分发给对圣经感兴趣的人。
12 愿耶和华赐福给我们:所有基督徒都立下目标,教人学习圣经的真理,那是好的。(太28:19,20)你目前有没有主持圣经研究?如果有,你可以每周再拨出一点时间,多教一个圣经学生吗?如果你目前没有主持圣经研究,你必定怀有这样的心愿。要祷告求耶和华赐福给你,让你成功建立圣经研究。然后要坐言起行,努力建立圣经研究。——约一5:14,15。
13 在建立研究方面,现在我们有个新工具!要熟习这份单张,随时随地分发。要尽力“行善,在善事上富足,慷慨大方,乐意施与”,把你从上帝的话语所学得的真理告诉别人。——提前6:18。
[第4页的附栏]
分发的对象
◼ 日常接触的人
◼ 接受书刊的人
◼ 不在家的住户
◼ 续访的住户
◼ 做街上见证时遇见的人
◼ 在商业地区遇见的人
◼ 非正式见证的对象
◼ 通过书信联络的人
◼ 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遇见的人
◼ 登门拜访的人
◼ 亲戚、邻居、同事、同学和其他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