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邻之道
若要与别人和睦,就必须首先与自己和睦。耶稣基督的话含有这样的暗示,因为他说:“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22:39)爱邻人者必须首先自爱。这样行并非因为你是完美的。你知道自己绝不完美。你有弱点,会犯错,有罪咎感。你知道这一切。可是,你也知道对自己的弱点感到遗憾,寻求宽恕,决心改善,这样行就可以卸下罪咎感的重担。
我们心里所充满的,就以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马太福音12:34,35)我们心里若充满罪咎和自责,这种消极的感觉就会不仁地投射到别人身上。若要爱别人,我们必须具有若干自重感、自尊心,能够接受自己,甚至能够嘲笑自己。以这种方式自爱可以免除内心的混乱,从而不致危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享有内心安全就不会感到受别人威胁,且能进一步对人表现仁慈的关怀。若要与人和睦,我们自己必须心平气和。
可是,在这个熙熙攘攘的现代紧张世界中,内心的安宁正受到威胁,睦邻的艺术正在消逝。人们在彼此面对时好像龟一般缩着头,只从壳里安全地向外望而不敢把颈伸出去。坦诚的友善已被恐惧和寂寞取而代之。鉴于我们所处的危险时代,这种情形虽然令人感到遗憾,却是可以了解的。——提摩太后书3:1-5。
然而,人若主动地表示友善,这种努力通常得到愉快的反应。在人行道上遇见邻人时招呼一下,停下来对在前院工作的人说几句话,坐在公园椅上时和别人作简短的闲谈——这样的时刻可以带来相当乐趣。我们可以遵从几项指南,使上述的场合成为乐事,并且为人际关系增添和睦。请考虑一下其中几点。
留心倾听
要表示尊重,注视着向你谈话的人。你若游目四顾,就不啻表示:‘我对你或你所讲的话不感兴趣。’你的本意也许不是如此。因此要留心聆听对方谈话,并作出明确反应。除了询问细节或提出适当的问题之外,不要插嘴。“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箴言18:13)聆听的目的是要了解对方和对方的思想、立场和感受。聆听不但要用耳朵,而且要用心思。“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1:19。
沟通,谈话
沟通意味到“传达消息、思想或感受,以期获致满意的领略或了解。”话要说得简单易明,别滔滔不绝或东拉西扯。要确知对方明白你的观点。谈话的意思是“以言词彼此交换思想和意见”。谈话不是演说;它是一种交流。提出一个论点之后,要聆听对方的答话。当别人叙述经验或提出报告时,你是个听者。在交谈中你是个参与者。要自己参与,也让别人参与。要富于适应性,虚心接纳新的见解。心存成见,刚愎自用会使人眼瞎、耳聋和心肠冷硬。——马太福音13:15。
要友善、忠实、关怀
不必畏缩。要主动与人谈话。你的友善通常会引起类似的反应。感情是可以传染的。要感觉你希望别人感觉的。行你希望别人去行的。对待别人的方式正是你希望受到别人对待的。种下的东西正是你希望收获的。要保持真面目。要忠实。要真正关怀别人,照顾别人,乐于为别人服务。
注意别人
在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的一篇小说中,他描写一群在前院草地上嬉戏的孩子。其中一个名叫奥维尔的小孩觉得自己没有受人注意,于是又跑又跳地大喊,“注意我!注意我!”成年人虽然没有做得这么露骨,却一样希望受人注意。婴儿和老人若没有人加以注意,甚至会因此死去。因此要觐察别人,聆听他们,注意他们!友善地与邻人打招呼,赞赏他们的狗、他们的玫瑰花、他们的新衣服——但要保持诚恳态度而非仅是想留下好印象。
避免批评
批评别人通常总是徒然的。这样行伤害人的自尊和惹起愤怒。批评是一种攻击,使人不得不作自卫。受到批评的人要找理由自辩和反击对方。批评别人有如行在鸡蛋之上。请记得,人在感情冲动时是不可以理喻的,尤以遭受攻击时为然。多数人都把批评看作攻击。与其谴责别人,不如寻求了解。鼓励的言词往往可收奇效。赏识别人的优点胜于一味注意人的弱点。“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箴言19:11。
提出劝告
要亲切、友善、仁爱。让人首先说话和尽情倾诉。要了解对方何以这样想或这样行。对别人的欲望表示同情。研究他的观点。领悟别人行为背后的感情因素。向对方说明你也会犯错,你也同样不是十全十美的。然后“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加拉太书6:1)把你的劝告限于当时讨论的问题上。劝告要适合对方,仁慈地帮助对方看出你劝告的要点,而且话要说得机巧。“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6)提出积极的鼓励,称赞对方的进步。
怀有体贴的同情心,并且表示出来
这意味到你必须能够为别人设身处地着想。感到对方的需要。对别人的感觉有如身受。你若与别人易地而处,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呢?你若打算服从这条金规:“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就必须了解上述的一切。(马太福音7:12)这样行并不容易。在有些场合,你无法以言语——只能以眼泪——表达自己的体贴同情心。使徒保罗对于表达这样的同情作出建议,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马书12:15。
拉撒路死后,马利亚去见耶稣。圣经的记载说:“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那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约翰福音11:33-35)耶稣早知道他打算做什么,但由于看到别人的哀伤,他感动到与他们同哭。他表现了体贴的同情心。
切勿以恶报恶
有人歪曲金规说:‘要对待别人像别人对待你一样。’千万不要如此。不要以恶报恶,反之要以善胜恶。耶和华以他对我们表现的爱去激发我们的爱心。“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这绝不是唱高调;反之这乃是人的天性。柔和的回答会使怒气消退。把另一边脸转过来也许会使人停手。正如古代熔炉的炭火可以融化矿石里的金属,以善报恶也许能软化仇敌的怒气,使之消融而加以克服。另一方面,你也许继续被仇敌的恶行所苦,但你所行的善有助于促进和平。你已经忠于自己,忠于原则。你不容作恶的人使你也变成作恶者。——罗马书12:17-21。
要尽力寻求和睦
要积极地“追求与众人和睦。”(希伯来书12:14)和睦不是自动地存在的,也不是时常都能做得到。在有些场合你必须放弃寻求。“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箴言22:24)然而,“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罗马书12:18。
耶稣吩咐人要对邻人表示的那种爱心在希腊原文是阿格配(a·gaʹpe)。使徒保罗为阿格配这种品德下了定义,将睦邻的指南总括起来;“爱是恒久忍耐和仁慈的。爱不嫉妒,不自夸,不自大,不做不规矩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发怒。它不计较所受的损害。它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它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4-8,《新世》。
[第24页的附栏]
圣经的箴言一书中提供人际关系指南的章节
“温和的答话可以平息愤怒;粗暴的言词却足以惹起纷争。”——15:1,《当代圣经》(下同)。
“智者的心引导他的口,他的说话,使人心服”——16:23。
“温良的言语,甘甜如蜜,使人身心都健康愉快。——16:24。
“饶恕别人的过犯,能促进友爱;总记着旧时的嫌隙,只会破坏友情。”——17:9。
“争端掀起,就好像洪水缺堤,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应当在事前止息纷争[“离去”,《新世》]。”——17:14。
“有识之士,谨言慎行;明智的人,头脑冷静。”——17:27。
“有见识的人,不随便发怒,以宽厚待人,这是他的光荣。”——19:11。
“懂得避免纷争是一件光荣的事;只有愚人才爱争吵。”——20:3。
“人的心思虽然深沉如海,聪明人却能套取真情。”——20:5。
“你与邻人有争执,就应当直接跟他理论,却不可向他人揭发他的隐私。”——25:9。
“不可随便到邻人家里去,免得他感到厌烦,就不欢迎你。”——25:17。
“你见过[言语]暴躁的人吗?愚人比他还有希望呢。”——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