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看宗教
第12部分:公元100-476年——熄灭福音之光
“人们发现,搀杂真理比精炼自己方便得多。”——科尔顿(Charles Caleb Colton),19世纪英国教士
自罗马在公元33年把基督教的创始者处死以来,这个在圣经历史上居于第六位的世界霸权就一直和基督徒作对。它把基督徒投入狱中,甚至把其中一些让狮子咬死。可是,第一世纪的罗马基督徒即使受到威胁,会被烧死作为活火炬去照亮尼禄的庭园,他们仍然继续发出属灵的光辉。(马太福音5:14)可是,后来情形却起了变化。
《从基督到君士坦丁》一书说:“在第三世纪初期,教会开始获得社会地位。”但获得地位所付的代价是,“降低标准”。结果,“基督徒的生活无需再符合基督教信仰的要求了。”
福音之光已衰弱到有如风前之烛。《罗马帝国》一书说,“到了第四世纪,基督教作家不但声称人可以一方面作基督徒,同时也作罗马人,而且罗马的悠长历史其实是基督教史诗的开始。……由此暗示罗马是上帝所设立的。”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对于这项见解表示同意。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批准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借着把教会和国家合并,让宗教领袖参加国家事务和容许国家控制宗教事务,君士坦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早在第二世纪初期,安提阿主教依纳爵(Ignatius)已引进一项管理会众的新方法。君主般的主教团委任一名教士去代替长老团管理会众。大约一百年后,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Cyprian)扩大教士的等级制度,将之定为与君主制度无异的七级制。主教的地位最高,主教之下是司铎、助祭、副助祭及其他。西方教会后来加以补充而成为八级,东方教会则把教士等级制度定为五级。
教会的这种领导方式以及和国家沆瀣一气导致什么结果呢?《罗马帝国》一书解释说:“对基督徒迫害的最后巨浪结束后不过80年,教会本身已开始处决异己了,教士所操的权力几乎和皇帝相等。”这无疑不是基督要门徒所做的事,因为他说他的门徒“不属世界”,他们征服世界不是凭着武力而是凭着信心。——约翰福音16:33;17:14;参看约翰一书5:4。
“圣者”和希腊诸神
在君士坦丁时代之前,异教思想早已渗入基督教之内。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曾对罗马的宗教操有强大影响,如今它们也影响到基督教。《罗马神话》一书说:“到罗马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时候,朱庇特已与希腊的宙斯合而为一。……后来朱庇特被供奉为至大至高者(Optimus Maximus)。这个称号后来被引入基督教中,在许多碑铭的雕刻上出现。”《新大英百科全书》补充说:“在基督教之下,希腊英雄和甚至神祇被人奉为圣者而继续存留。”
据作家史密斯(M. A. Smith)解释,这件事意味到“许多组神变成互相混淆,地域的区分也变成模糊不清。……人们开始有一种倾向,以为许多不同的神祇其实只是一个伟大力量的化名而已。……埃及的伊希斯、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亚底米)、叙利亚的阿斯塔特可能都是同等的。希腊的宙斯、罗马的朱庇特、埃及的阿蒙尼,甚至犹太的耶威可能只是这个伟大力量的不同化名而已。”
基督教一方面在罗马与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思想融合,在其他地方也经历许多变化。亚历山大、安提阿、迦太基、埃泽萨等地都是神学活动中心而各自发展出不同派系的宗教思想。英国教会前任坎特伯雷法政会长沃达姆(Herbert Waddams)说亚历山大派“特别受柏拉图的思想所影响”,对“旧约圣经”的大部分记述均加以寓意的解释。安提阿派则对圣经采取较近字面的解释和较批评的态度。
地域的距离、缺乏沟通和语言方面的误解使分歧更加恶化。不过,情形弄到如斯地步应当主要归咎于宗教领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私野心。他们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搀杂真理,结果使真理之光熄灭。
‘冒称知识’
早在第一世纪,基督教已受到伪宗教道理所影响,以致保罗警告提摩太要避开“冒称是知识的那种反调”。(提摩太前书6:20,21,《新译》)这种反调也许是指所谓的诺斯替教而言。诺斯替教在第二世纪崛起,但看来是在第一世纪由一个名叫西门·玛格斯(Simon Magus)的人所创始的。有些权威人士声称,这人可能就是圣经在使徒行传8:9所提及的西门。
诺斯替教之名源自希腊文的诺西斯(gno΄sis)一字,意思是“知识”。诺斯替教声称,人得救端赖一种对深奥事物的玄秘知识,这种特殊知识是普通基督徒所无的。他们认为拥有这种知识使他们能够把,正如《宗教百科全书》所说一般,“耶稣所启示的内在真理”传授给人。
据称诺斯替教的思想起源不一。他们秉承巴比伦的习俗,认为圣经中的数字含有隐秘的意思而能够把神秘的真理启示出来。诺斯替教并且主张,虽然灵是善的,但所有物质却生来就是恶的。德国作家弗里克(Karl Frick)说:“这种想法与波斯的二元论以及远东和中国的‘阴’、‘阳’理论同属一类。”诺斯替教的写作所倡导的“基督教”其实是基于非基督教来源的。既然如此,它又怎能是“耶稣所启示的内在真理”呢?
学者怀特(R. E. O. White)把诺斯替教称为“哲学空谈、迷信、半巫术的仪式,有时狂热或甚至猥亵的祭礼”的合并。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格里利(Andrew M. Greeley)说:“诺斯替教所传的耶稣有时自相矛盾、有时不知所谓、有时甚至令人毛骨悚然。”
歪曲关于基督的真理
歪曲关于基督的真理并不单以诺斯替教为然。第5世纪初期的君士坦丁堡教长聂斯脱利(Nestorius)公开主张基督实际上是两位个体的合一,一方面是属人的耶稣,另一方面是上帝的超人儿子。在基督诞生时,马利亚所生的是人而不是上帝的儿子。这种看法与基督一性论相违,后者认为上帝与儿子的关系是不可分的,耶稣虽具有神、人二性,但实际上只是一位个体。他完全是神,也完全是人。因此,马利亚所生的实际是神,不光是属人的耶稣而已。
这两种学说是由上一世纪发生的一个争论所引发的。亚历山大教士阿里乌(Arius)辩称基督是低于天父的。因此他拒绝使用本体同一(homoousios)这个词语去描述基督与上帝的关系。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拒绝了他的见解,规定耶稣的确“与父是同一本体的”。公元451年,卡尔西顿会议声称基督是上帝的化身。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希腊人所怀的三合一神的观念如今遂取代了基督的教训。基督的教训是,他与父是两位彼此有别的个体,绝不是同等的。——马可福音13:32;约翰福音14:28。
其实“三位一体”(trinitas)一词是由北非教会的德尔图良(约公元160-230年)创出来的。在阿里乌出生之前,这个名词已为基督徒所采用。德尔图良是第一个广泛地用拉丁文而非希腊文写作的神学家,对于奠定西方神学的基础颇有影响。大约200年之后,北非另一个神学家——“圣”奥古斯丁——也在这件事上担任重要角色。《新大英百科全书》说:“[奥古斯丁]被一般人认为是古代基督教最伟大的思想家。”但下一句话却使每个诚恳的天主教徒或基督新教徒感到不安,该书说:“他的思想像个熔炉,把新约圣经的宗教与希腊哲学的柏拉图传统融合一起;他将这种融合的结果传播到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和文艺复兴时代基督新教的基督教国里。”
天主教面临危机
到第四世纪末叶,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完成了君士坦丁的心愿,把天主教立为国教。不久之后,正如君士坦丁所料,罗马帝国终告分裂。公元410年,侵扰帝国已久的日耳曼民族的西哥特人攻陷了罗马。公元476年,德国将领奥多亚塞废了西罗马皇帝而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就此告终。
在这些新环境之下,天主教如何自处?在公元500年,它声称属下的教友占世界人口百分之22。可是,在这批估计为数达4300万人的教徒当中,大部分均沦为宗教领袖的受害者。这些宗教领袖发现,搀杂真理比精炼自己方便得多。纯真基督教的福音之光遂为之熄灭。可是,有些“出自黑暗的‘神圣’东西”不久就出现了,我们会在下期讨论这件事。
[第20页的附栏]
诺斯替教信仰的若干例子
马西昂(Marcion,第二世纪)认为“旧约圣经”有一位不完美而低于耶稣的上帝,是与耶稣的天父,未为人知的“新约圣经”的慈爱上帝有别的。《宗教百科全书》解释:“一位未为人知的神乃是诺斯替教的基本主题。”他们认为这位未为人知的神乃是“人类才智所无法探知的至高才智。”在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创造者是较低的,并不具有最高的智慧;他以巨匠造物主(Demiurge)之名为人所知。
孟他努斯(Montanus,第二世纪)鼓吹基督即将复临,并在今日的土耳其地方设立新耶路撒冷。他对于操行比对教义更为关心。他显然试图恢复基督教的最初价值标准,但却走向极端。这项运动终于成为它所抨击的放纵行为的牺牲品。
瓦伦廷(Valentinus,第二世纪),希腊诗人兼诺斯替教最著名的教徒。他声称虽然耶稣的属天身体通过马利亚而来,却其实不是她所生的。他之所以有这种见解是因为诺斯替教把所有物质都看作罪恶的缘故。因此,他认为耶稣不可能有个物质的身体,否则这身体也是邪恶的了。称为基督幻影说者的诺斯替教徒声称耶稣在人世的显现,包括他的死亡和复活在内,只不过是幻影而已。
梅尼兹(Manes,第三世纪)绰号“巴比伦人”(阿拉伯文al-Bābilīyu),因为他自称为“上帝派往巴比伦的使者。”他试图创立一种把基督教、佛教和祆教融合一起的世界宗教。
[第19页的图片]
借着将基督教与异教崇拜融合起来,君士坦丁有分把福音之光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