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在园里痛苦挣扎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17章

      在园里痛苦挣扎

      耶稣祷告完毕,便和11位忠心的使徒唱诗赞美耶和华,然后他们从楼上的房间下来,走进那漆黑而带点凉意的黑夜里。他们回头穿过汲沦谷向伯大尼进发,途中在一处他们时常喜欢聚集的地方——客西马尼园——停下来。这园子位于橄榄山附近。耶稣时常在这园子的橄榄树丛中与使徒会面。

      耶稣留下八个使徒——也许在近园子入口的地方——吩咐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然后他带着其余三位使徒——彼得、雅各和约翰——进入园子里。耶稣这时不禁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他告诉使徒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耶稣稍往前走,跪下俯伏在地,开始恳切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他的话是什么意思?何以他“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呢?他正为自己决定牺牲生命作赎价一事感到后悔吗?

      绝不然!耶稣并没有求上帝免他一死;他甚至认为仅是想及要逃避牺牲生命作祭物之举——像彼得有一次所提议一般——也是极其可耻的。相反,令他感觉苦恼的是,他恐怕自己受死的方式——像一个可鄙的囚犯一般——会为天父的名带来羞辱。如今,他深知自己在数小时之后便会被人视为最卑鄙的人——亵渎上帝的人——而钉在柱上!所以他不禁忧心如焚。

      耶稣祷告了很久,然后回到使徒那里,但发现他们三人睡着了。于是他对彼得说:“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可是,耶稣体谅他们所受的压力,且承认当时的确夜已深,所以他说:“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

      然后耶稣第二次离开门徒去祷告,祈求上帝使“这杯”离开他。“杯”便是耶和华指派给他的分或对他所定的旨意。他回来的时候再次发现三个使徒睡着了。他们当时其实应该热切祷告,祈求上帝使他们不致落入试探中才对。所以耶稣向他们说话时,他们都哑口无言。

      最后,耶稣第三次离开门徒,走到约有扔一块石头那么远的地方,跪下流泪大声祷告说:“父啊!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耶稣因为自己将以罪犯的身份死去,以致为天父的圣名带来羞辱一事感到极其伤痛。事实上,被人指控为亵渎者——诅咒上帝的人——差不多是他所无法抵受的事!

      可是,耶稣继续祷告说:“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耶稣甘愿顺服上帝的旨意。这时,有一位天使从天上向耶稣显现,说一些鼓励的话去强化他。天使很可能告诉耶稣,他已赢得了天父的嘉许。

      然而,耶稣负着多么沉重的担子!他自己和全人类的永远生命均掌握在他手中。他受到极大的感情压力。因此耶稣越发恳切祷告,汗珠如血点般滴在地上。美国医学协会杂志评论说:“虽然这是一种非常罕有的现象,但血汗……在情绪极度激动下是可能发生的。”

      在此之后,耶稣第三次回到使徒那里,但再次发现他们睡着了。他们因为极度忧愁而精疲力竭。于是耶稣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吧!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起来!我们走吧。看哪,[那]卖我的人近了!”

      耶稣正说话的时候,加略人犹大带着一大群人来到,他们手里拿着火炬、灯笼和武器。马太福音26:30,36-47;16:21-23;马可福音14:26,32-43;路加福音22:39-47;约翰福音18:1-3;希伯来书5:7。

      ◼ 耶稣离开楼上的房间之后带领使徒到什么地方去?他在那里做什么?

      ◼ 耶稣祷告的时候,使徒们正在做什么?

      ◼ 耶稣何以极为痛苦?他向上帝祈求什么?

      ◼ 耶稣的汗珠有如血点一事显示什么?

  • 被人出卖和逮捕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18章

      被人出卖和逮捕

      午夜过后,犹大带着一大队人,包括士兵、祭司长、法利赛人和其他的人,闯进客西马尼园。祭司们同意给犹大30块银子作为出卖耶稣的代价。

      在较早时候,耶稣吃完逾越节晚餐之后便把犹大遣走。看来当时犹大直接前往祭司长那里。这些人立即把他们的差役和一队士兵召集起来。起初犹大也许把他们带到耶稣和使徒庆祝逾越节的地方,但发觉他们已经离去了,于是这一大群带备兵器,手持灯笼和火炬的人便跟随犹大离开耶路撒冷,越过汲沦谷。

      犹大率领整队人步上橄榄山,他肯定自己知道可以在哪里找着耶稣。在过去一星期,耶稣和使徒曾多次在伯大尼和耶路撒冷之间往来,他们时常在客西马尼园停下来休息和交谈。但如今,耶稣可能隐藏在橄榄树的漆黑阴影之下,士兵又怎能认出他来呢?况且他们甚至可能从未见过耶稣。于是犹大设了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把他拿住,牢牢靠靠地带去。”

      犹大率领群众进入客西马尼园,看见耶稣和使徒们在那里,便走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并且很温柔地跟他亲嘴。

      耶稣斥责他说:“朋友,你来是为了什么目的?”然后,耶稣回答自己的问题说:“犹大!你用亲嘴的暗号卖人子吗?”在此之后,耶稣便不再跟他说话了。耶稣上前走到火炬和灯笼的光照耀之下,问道:“你们找谁?”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回答说:“我就是!”他毫无惧色地站在他们面前。众人对他的勇敢大吃一惊,不知所措,以致都退后跌倒在地上。

      耶稣镇静地继续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在此之前不久,耶稣在楼上的房间里祷告时告诉天父,他已保守了手下忠心的使徒,‘除了灭亡之子之外’,没有一个失丧。因此,为了使自己说过的话得以实现,耶稣请群众让他的跟从者离去。

      士兵们镇静下来之后,便站起来开始捆绑耶稣。这时使徒们意识到将有什么事发生,于是问道:“主啊,我们拿刀砍可以不可以?”使徒们预备了两把刀,可是,彼得在耶稣尚未回答之前已拔出刀来,向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砍去。但彼得没有砍中他的头,只是把他的右耳削掉。

      耶稣于是出面调停,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他摸摸马勒古的耳朵,将他医好。然后他提出一项重要教训,吩咐彼得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

      耶稣甘愿被人逮捕。他解释说:“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然后补充说:“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他完全顺服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

      其后耶稣向群众说话。他问道:“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

      至此,兵丁和军官,以及犹太人的差役,便捉住耶稣,将他捆绑起来。使徒们看见这件事发生,就撇下耶稣,四散奔逃。可是,有一个少年人——也许是门徒马可——却留在人群当中。他可能原本在耶稣举行逾越节的那家人屋里,后来跟着群众来到园中。可是,如今他却被人认出来,于是他们企图抓住他,但他却脱去自己的麻布外衣逃走了。马太福音26:47-56;马可福音14:43-52;路加福音22:47-53;约翰福音17:12;18:3-12。

      ◼ 犹大为何很肯定自己能够在客西马尼园找着耶稣?

      ◼ 耶稣怎样表明他对众使徒十分关心?

      ◼ 彼得采取什么行动去保卫耶稣?但耶稣却对他怎样说?

      ◼ 耶稣怎样表明他完全顺服上帝对他所定的旨意?

      ◼ 使徒们撇下耶稣逃去时,谁留下来?这人有什么遭遇?

  • 被带到亚那面前,然后解往该亚法那里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19章

      被带到亚那面前,然后解往该亚法那里

      耶稣被人像囚犯一样捆绑起来,带到位高权重的前任大祭司亚那那里。记得耶稣仍是个12岁的少年时,他曾在圣殿里令律法教师们大感惊讶。亚那便是当时的大祭司。后来,亚那的几个儿子也先后出任大祭司,如今则是他的女婿该亚法持有这个职位。

      耶稣很可能首先被带到亚那家里,因为这个祭司长一向在犹太人的宗教生活上居于显赫地位。在亚那家里的短暂停留亦容许大祭司该亚法有时间召集犹太公会,即高等法院的71名成员,并且找着一些假见证去诬告耶稣。

      祭司长亚那现在就耶稣的门徒和教训盘问他。然而,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这时,站在耶稣旁边的一名差役用掌掴他,说:“你竟敢这样回答祭司长么?”(《新译》)

      耶稣回答说:“如果我讲错了,你可以指证错在那里;如果我讲对了,你为什么打我呢?”(《新译》)耶稣答辩之后,亚那便将他绑着解往该亚法那里去。

      现在,所有祭司长、长老和文士,不错,整个犹太公会,都开始聚集起来。他们看来在该亚法家里召开会议。可是,在逾越节的晚上开庭审讯显然是违反犹太律法的。但这项规定并未能制止宗教领袖们执行他们的邪恶阴谋。

      其实,犹太公会在数星期前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的时候已私下议定要将他置诸死地。仅在两天之前(星期三),宗教领袖们已商量好要以诡计逮捕耶稣,然后将他处死。请想想,耶稣在受审之前已实际被定了罪!

      如今,他们正在暗中找寻见证人,希望他们能够提出一些假证供将耶稣绳之以法。可是,他们却无法找着一致的供词。最后,有两个人上前指控耶稣说:“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该亚法问道:“你什么都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但耶稣仍一言不发。甚至在这项诬告中,见证人也无法提出一致的证供来,以致犹太公会为之面目无光。大祭司于是另谋对策。

      该亚法深知犹太人对于人以上帝的儿子自居一事非常敏感。他们在较早时候曾两度轻率地指控耶稣是配受死刑的亵渎者,其中一次是由于他们误会耶稣自称与上帝平等。如今该亚法狡猾地命令耶稣说:“我指着永生上帝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上帝的儿子基督不是?”

      不论犹太人怎样想,耶稣确实是上帝的儿子。耶稣若继续保持缄默,在场的人便会以为他否认自己是基督了。故此耶稣勇敢地回答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

      该亚法这时便装腔作势,撕裂衣服,大声喊道:“他说了僭妄的话,我们何必再用见证人呢?这僭妄的话,现在你们都听见了。你们的意见如何?”

      公会宣告说:“他是该死的。”然后他们开始戏弄耶稣,说了许多侮辱他的话,并且用掌掴他,吐唾沫在他身上。另一些人则将他的脸蒙住,用拳头打他,讥嘲他说:“基督啊!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这次夜间的审讯的确充满了滥用权力的不法勾当。马太福音26:57-68;26:3,4;马可福音14:53-65;路加福音22:54,63-65;约翰福音18:13-24;11:45-53;10:31-39;5:16-18。

      ◼ 耶稣首先被带往何处?他在那里受到怎样的对待?

      ◼ 耶稣接着被解往何处?为了什么目的?

      ◼ 该亚法怎样得以说服犹太公会,宣布耶稣是该死的?

      ◼ 在审讯期间充满了什么滥用权力的不法勾当?

  • 在院子里三次不认主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20章

      在院子里三次不认主

      其余的使徒在客西马尼园恐惧惊惶地舍耶稣而去之后,彼得和约翰在途中停下来。他们也许在耶稣被押往亚那家里时赶上了他。后来亚那将耶稣转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彼得和约翰便远远跟着。看来两人一方面害怕自己性命不保,但又十分关注他们的主究竟会有什么遭遇。

      他们抵达该亚法的豪华官邸时,约翰因为大祭司认识他而得以进入院子里。彼得却只好在门外站着,但不久约翰出来向守门的使女说项,彼得遂获准入内。

      这时天气颇冷,家里的仆人和大祭司的侍从生了一盘炭火。彼得既在场等候要探知耶稣受审的结果,便跟他们一起取暖。在熊熊的火光之下,那先前守在门口让彼得进来的使女得以看清楚彼得的面貌,遂高声喊道:“你素来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

      彼得因为被人认出身份来而惊惶失措,便在众人面前否认他认识耶稣,他说:“我不知道,也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

      彼得于是走到院子门口。另一个使女看见他,也对旁边站着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彼得再次否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

      彼得仍留在院子里,试图尽量避开别人的注意。也许就在这当儿,他在清晨的黑暗中被鸡啼的声音吓了一跳。这时,耶稣仍在受审,看来聆讯在院子上面房子的一处地方进行。也许彼得和其余的人正在下面等候,看着各个见证人依次被带进房间里作证。

      彼得上次被人认出他是耶稣的同伙之后,大约一小时已过去了。这时有好几个站在周围的人上前对他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这群人当中有一人是曾被彼得削掉耳朵的马勒古的亲戚,他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

      彼得断然否认说:“我不认得那个人。”事实上,他发咒起誓,在实际上声称自己若没有说实话,就会招祸遭殃;他希望借此说服别人他们都弄错了。

      就在彼得第三次不认耶稣之际,鸡啼了。看来当时耶稣正好出来,站在院子上面的阳台上。他转身望着彼得。彼得立即记起耶稣仅在数小时前在楼上房间里所说的话:“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而感觉无地自容,于是走到外面痛哭。

      这件事怎可能发生呢?彼得既然对自己的属灵力量感到如此自信,怎可能一连三次不认主呢?无疑当时的环境令彼得措手不及。真理受到歪曲,耶稣被人视为可鄙的罪犯,是非受到颠倒,无辜的人被当作有罪。因此,鉴于当时彼得所面对的种种压力,他失去了平衡。他的忠贞感突然受到打击。令他痛心的是,他因为惧怕人而软弱下来。但愿这种情形永不致发生在我们身上!马太福音26:57,58,69-75;马可福音14:30,53,54,66-72;路加福音22:54-62;约翰福音18:15-18,25-27。

      ◼ 彼得和约翰怎样得以进入大祭司的院子里?

      ◼ 彼得和约翰在院子里时,房子里有什么事正在进行?

      ◼ 鸡叫了多少遍?彼得不认基督多少次?

      ◼ 彼得发咒起誓是什么意思?

      ◼ 什么因素促使彼得不认耶稣?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