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宣扬者》 5章42-60页
  • 宣告主的复临(1870-1914)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宣告主的复临(1870-1914)
  •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寻找真理
  • 重建信心
  • 别人的影响
  • 年代预言与主的临在
  • “决心展开一项积极运动去宣扬真理”
  • 罗素与巴伯分手
  • “不是新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主的”
  • “以圣洁的信仰互相造就”
  • “你向人传道吗?”
  • “你……必须……离开她”
  • “书里的真理立即俘获了我的心”
  • 设于圣经书屋的总部
  • 使数目日增的羊群团结起来
  • 打开“用报纸传福音”之门
  • 迁往布洛克林
  • 扩大宣扬好消息的工作
  • 不断加深对真理的确切认识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内部的考验与筛别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 上帝嘅王国喺天上诞生
    上帝嘅王国统治嘞!
  • 组织起来赞美上帝
    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1974年
查看更多
耶和华见证人——上帝王国的宣扬者
《宣扬者》 5章42-60页

第5章

宣告主的复临(1870-1914)

“我叙述以下的历史并非仅因为有人劝我忆述上帝带领我们行走光明之路的经过,而是特别因为我相信需要有人怀着谦逊的态度将真理宣述出来,借此除去没有根据的恐惧和怀有偏见的错误言论,使我们的读者能够看出,到目前为止,主怎样帮助和指引我们。”a

说完了这段话之后,查尔斯·泰兹·罗素陈述以往的各项发展,这些发展导向他出版Millennial Dawn(《千禧年黎明》,后来称为Studies in the Scriptures[《圣经的研讨》])及Zion’s WatchTower and Herald of Christ’s Presence(《锡安的守望台与基督临在的先声》,现今称为《守望台宣扬耶和华的王国》)。耶和华见证人对这项历史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目前对圣经真理的了解和他们的活动可以追溯至1870年代以及C.T.罗素与他的同工的工作,然后再追溯至圣经和早期的基督教。

查尔斯·泰兹·罗素是谁呢?他一生工作的历史足以表明主曾帮助和指引他吗?

寻找真理

C.T.罗素在1852年2月16日生于美国宾雪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现今匹兹堡的一部分)。他是约瑟夫·L·罗素和安·伊莱扎(伯妮)·罗素的次子,父母均是苏格兰-爱尔兰裔的长老会教友。查尔斯的母亲在他九岁时去世,但查尔斯从早年便深受他那虔信宗教的父母所影响。正如C.T.罗素后来的一位同工说,“他们培育这细小的嫩枝,它便朝着主的方向生长。”虽然查尔斯小时隶属于长老会,后来却由于较喜欢公理会的主张而加入该教会。

年轻的查尔斯显然具有商业头脑。他在11岁的幼年便与父亲联手经营一间生意鼎盛的男士服装店。查尔斯后来扩展业务,最后要照料好几间店子。虽然他在生意上颇成功,他在灵性上却深感不安。为什么呢?

查尔斯的父母衷诚相信基督教国各教会的教义,并且自查尔斯幼年便教他接受这些主张。例如,他们教导年轻的查尔斯上帝是爱,可是上帝却将人造成生来便具有不死性,并且造了一个烈火熊熊的地方,除了注定得救的人之外,其他所有人都会在这个火狱里永远受苦。查尔斯十余岁时,这样的主张令他那正直的心深感厌恶。他想道:“上帝若用他的能力创造人,而他预知和预定人会永远受苦,这样的上帝就既不智慧、不公平,也不仁爱了。他的标准甚至低过许多人的标准。”

但是年轻的罗素并非无神论者;他只是无法接受一般人所信的教会主张而已。他解释说:“我逐渐看出,虽然每个信条均含有若干真实成分,以整体而言,它们却是误导人及与上帝的话语背道而驰的。”的确,在各教会的信仰中,若干“真实成分”已被巨量的异教主张埋没了。在以往多个世纪的叛道期间,这些主张渗进深受腐化的基督教里。罗素撇弃了教会的主张之后继续寻找真理;他查考过东方的若干大宗教,但却发觉这些宗教也无法令人满意。

重建信心

可是,这条嫩枝曾受到敬畏上帝的父母所培育;他仍朝着“主的方向”发展。当查尔斯寻找真理之际,在1869年的一天晚上,发生了一些事将他那动摇的信心重建起来。罗素在他那设于联邦街的店铺附近行走时,听见有唱诗的声音从一间地下室中传出来。他自己描述接着发生的事说:

“看来像碰巧一般,一天晚上我走进一间多尘、狭小的礼堂里,因为我听说这里有宗教礼拜举行。在礼堂里聚集的人寥寥无几,我想看看他们的主张是否比各大教会的信条更合理。我在那里首次听到基督复临会的见解,当时主讲的人是乔纳斯·温德尔先生。……因此,我承认曾从基督复临会和其他的教派获得帮助。虽然温德尔先生所作的圣经解释并非十分清晰,……在上帝指引之下,这却足以重建我那动摇的信心,相信圣经是上帝所感示的,也看出使徒和众先知所写的记载彼此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我所听见的道理促使我比以前更热心、更仔细地钻研圣经。主给我的这项指引令我永志难忘;虽然基督复临会并没有帮助我看出特别某一项真理,但在摆脱谬误的见解方面却给我很大帮助,从而装备我接受真理。”

该次聚会使年轻的罗素更决心要搜寻圣经真理。他比以前更热切地钻研圣经。不久之后罗素便相信,事奉主的人清楚认识他旨意的时候已近了。1870年,这股热心促使罗素和几位朋友在匹兹堡和附近的亚勒格尼聚集起来,成立了一个圣经研究班。据罗素后来的一位同工说,这个细小的圣经研究班用以下的方式举行:“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大家便加以讨论。他们会查阅一切与问题有关的经文,一旦对经文的意思获得一致的看法,便作出结论及将其记录下来。”正如罗素后来承认,“在所领受的恩典、知识,以及对上帝和他话语的挚爱方面,1870年至1875年是一段持续增长的时期。”

随着这些衷诚寻求真理的人继续钻研圣经,他们能够更清楚看出若干问题的真相。他们看出的圣经真理包括:人的魂是会死的,不死性乃是那些与基督一同承受属天王国的人所获得的恩赐。(以西结书18:20;罗马书2:6,7)他们开始明白耶稣基督的赎价祭物的道理,以及这项安排为人类打开的机会。(马太福音20:28)他们也看出,虽然耶稣初次来到地上时是个有血肉的人,他复临时却会以灵体的身份隐形临在。(约翰福音14:19)他们进一步获知,耶稣复临的目的不是要将所有人毁灭,而是要祝福地上顺服的人类。(加拉太书3:8)罗素写道:“基督复临派期望基督以肉身复临,并且声称届时除了基督复临派的人士之外,世界和其中的一切均会……被火焚烧。这种谬误的主张令我们深感忧伤。”

在许多世纪的叛道时期中,有好些异教主张渗进基督教里。罗素所组织的细小研经班能够清楚看出,圣经的真理的确与这些谬误道理大异其趣。但是,罗素和他那些以属灵的事为念的同工是否完全不赖别人帮助,便得以获知这些来自圣经的真理呢?

别人的影响

罗素坦白地提及,他在研究圣经方面曾从别人获得帮助。他不但承认他从基督复临派的乔纳斯·温德尔获得启发,同时也亲切地提及另外两个曾在圣经研究方面对他有所帮助的人。罗素论及这两个人说:“与这些亲爱的弟兄一同研究上帝的话语将我逐步带到更青翠的草场上。”其中一位,乔治·W·斯特森,是个很热心研究圣经的人,并且是宾雪法尼亚州埃丁伯勒基督复临会的牧师。

另一位,乔治·斯托尔斯,是纽约布洛克林《圣经考查者》杂志的出版人。斯托尔斯生于1796年12月13日。由于读到一位仔细研究圣经的人,宾雪法尼亚州费拉德尔菲亚城的亨利·格鲁,的作品(当时以佚名方式发表),他受到激励将圣经对死者情况的主张查考一下。此后斯托尔斯很热心鼓吹所谓有条件的不死性——主张魂是会死的,不死性乃是忠心基督徒所获得的恩赐。他也认为,既然恶人并没有不死性,因此根本没有永远受苦这回事。斯托尔斯周游各地,发表演说谈论恶人并不拥有不死性这件事。他所发表的著作包括《传道演讲六则》,这本书最后一共销售了20万本。斯托尔斯大力提倡魂是会死的,也倡导救赎和复原的道理(恢复由于亚当犯罪而失去的东西;使徒行传3:21)。他这些基于圣经的主张无疑对年轻的查尔斯·T·罗素产生有力的良好影响。

可是,另一个人也对罗素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这人亦同时使罗素对圣经真理的忠贞受到考验。

年代预言与主的临在

1876年1月的一个早上,当时罗素23岁,他获得一份称为《清晨先声》的宗教刊物。罗素从封面的图画看出,这份杂志是基督复临派出版的。杂志的编者是纽约州罗彻斯特的纳尔逊·H·巴伯。巴伯相信基督复临的目的不是要毁灭地上的万族而是要祝福他们,他也相信基督复临时不会是肉体而是灵体。这正好是罗素和他在阿勒格尼的同工早已相信的事!b但奇怪的是,巴伯根据圣经里与年代有关的预言相信基督业已(隐形)临在,而且召集“麦子”(构成王国阶级的真正基督徒)的收割工作应当开始了。——马太福音第13章。

在此之前,罗素避免谈及圣经里与计算年代有关的预言。可是,现在他开始纳罕:“过去由于基督复临派错用了圣经的年代预言,以致我对这些预言不屑一顾;但是,有可能这些预言的用意是要显示主会在什么时候隐形临在,将他的王国设立起来吗?”由于对圣经真理怀有无尽的渴求,罗素觉得他必须作进一步的研究。于是他约定时间与巴伯在费拉德尔菲亚会面。这次聚会不单证实他们对若干圣经教训意见一致,并且让他们有机会交换意见。后来罗素说,“我们初次会面,关于给万人的赎价具有充分的复原能力一事,他从我获知很多资料;关于年代,我则从他获知很多事。”巴伯成功说服罗素,基督的隐形临在已在1874年开始。c

“决心展开一项积极运动去宣扬真理”

C.T.罗素是个信念坚强、敢作敢为的人。他一旦深信基督的隐形临在已经开始,便决心将这件事向别人传讲。他后来说:“既知道我们已处身于收割时期中,这激励我比以前更努力传播真理。因此我立即决心展开一项积极运动去宣扬真理。”罗素决定缩减自己的生意业务,以求致力于传道工作。

为了消除人们对主的复临所怀的错误看法,罗素写了题名为The Object and Manner of Our Lord’s Return(《主复临的目的与方式》)的册子。这本册子在1877年出版。同年,巴伯和罗素合力出版了Three Worlds, and the Harvest of This World(《三个世界与这个世界的收割》)一书。这本196页的书讨论复原的道理和圣经的年代预言等。虽然这些题目在过去已有人论述过,但在罗素看来,这本书乃是“首先将复原的主张与年代预言合并起来的书”。这本书所提出的见解之一是,耶稣基督的隐形临在始于1874年的秋季。

随着罗素周游各地传道,他清楚看出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使他所散播的真理种子受到浇灌而继续茁长。答案是什么?罗素说:“发行一本月刊。”于是他和巴伯决定恢复发行《先声》杂志,当时这本杂志由于订户不足及资金短缺而停刊了一段时期。罗素出钱使这份杂志复刊,并且成为杂志的编辑之一。

有一段时期一切均很顺利——直至1878年。

罗素与巴伯分手

巴伯在《清晨先声》的1878年8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否认基督的死亡具有代人赎罪的价值。罗素虽然比巴伯年轻了差不多30岁,却看出这篇文章实际上否认了赎价道理的主要部分。因此罗素在接着的一期(1878年9月)发表了一篇题名为“救赎”的文章,大力维护赎价的道理和驳斥巴伯的言论。在接着几个月,这项论战继续在杂志的篇幅中发表。最后,罗素决定与巴伯分手,不再在经济上支持《先声》。

可是,C.T.罗素觉得退出《先声》尚未足;他必须为赎价的道理辩护,并且继续向人宣扬基督的临在。因此罗素在1879年7月开始发行《锡安的守望台与基督临在的先声》这份刊物。d罗素是编者兼发行人,起初杂志还列出其他五位撰稿者。杂志的创刊号印了6000本。到1914年,每期的印刷数量大约是5万本。

“不是新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主的”

C.T.罗素运用《守望台》和其他刊物去维护圣经的真理,反驳与圣经有抵触的谬误宗教主张和人为理论。可是,他并没有声称新的真理是他发现的。

从18世纪的后半期开始,许多宗教人士和圣经学者均揭发灵魂不死和恶人永远受苦的谬误主张。阿伦·埃利斯所著的《圣经与传统的对立》一书曾详细报道事情的经过。这本书原本在英国出版,后来在1853年由乔治·斯托尔斯在美国发行。但当时没有人比C.T.罗素和他的同工更努力使这项真理广为人知。

《守望台》和其他刊物也讨论别的圣经教训,这些道理又如何?罗素把发现这些宝贵真理的功劳完全归于自己吗?罗素解释说:“我们发觉在过去多个世纪,各教派将圣经的道理在他们当中瓜分,然后或多或少地将其与人为的揣测和谬误的主张混杂起来。……关于称义是凭着信心而非凭着行为的重要圣经教训,路德和较近期的许多基督徒均清晰地加以倡导;长老会则小心翼翼地维护上帝的公平、能力和智慧,虽然对此并不清楚明白;循道会体会及赞扬上帝的爱心与同情;基督复临会紧守主复临的宝贵道理;浸信会除了其他道理之外也对浸礼的仪式怀有正确的看法,虽然浸礼的真正意义他们反倒未能体会;有些宇宙神教徒久已对‘复原’一事怀有模糊的观念。因此,差不多所有教派均表明他们的创始人曾寻找真理:但显然大仇敌一直与他们争战;他无法将上帝的话语完全消灭,于是便加以谬解。”

罗素论到他时常谈及的年代计算说:“我们虽然谈及‘我们’的年代计算,我们的意思仅是指我们所采用的年代计算,即圣经的年代计算;这其实是属于上帝所有子民的;他们都认可这项计算。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子之前很久,已有人将其提出来了,形式差不多与我们所提出的一样;同样,我们所运用的各个预言曾由基督复临派为了不同的目的加以采用。我们所信奉的各项道理,虽然看来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其实在很久以前已经以某种形式为人所信了,例如——选召、无偿的恩典、复原、称义、成圣、得荣耀、复活。”

既然如此,罗素认为他和他的同工在宣扬圣经真理方面担任什么角色呢?他解释说:“我们的工作……是要把很久以来散布各处的真理片段搜集起来,向主的子民提出——不是新的,也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主的。……在寻得和重新安排真理的珍宝方面,我们无法将任何功劳归于自己。”他进一步说:“主乐于运用我们的绵力去成就的工作是重建、调整、协调,而非始创。”

因此,罗素对自己的成就怀有很谦逊的看法。他把“散布各处的真理片段”搜集起来提供给主的子民,这些真理并不含有诸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等羞辱上帝的异教道理。由于大规模的叛道,这些道理已根深蒂固地盘据在基督教国的各教会里。罗素和他的同工努力向普世宣扬主复临的意义,同时也阐明上帝的旨意和这件事的含义,在当时的确没有任何人能望其项背。

“以圣洁的信仰互相造就”

C.T.罗素和他的同工借着书刊和演讲宣扬真理,心地忠实的人对此迅速作出回应。当时罗素尚不及30岁;他不久便意识到,《守望台》的读者需要结识信徒同工以求彼此鼓励。那时匹兹堡的圣经研究者已经常聚集起来,但他可以怎样帮助《守望台》的其他读者也同样行呢?

《守望台》(英文)在1880年5月和6月刊提出答案。罗素在这两期杂志中宣布,他计划前往探访宾雪法尼亚州、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的若干市镇和城市。为了什么目的呢?《守望台》的宣布解释说,“我们的读者散布各地,有些地方有两三位,有些地方多至50位。在许多地方,读者彼此完全不认识,以致无法体验到我们的父要我们获得的同情和安慰。这种慰藉会借着‘彼此聚集’而来。他定意要我们‘彼此劝勉’,以圣洁的信仰互相造就。我们希望我们所建议的聚会会帮助各人彼此认识。”——希伯来书10:24,25。

这些“建议的聚会”在罗素探访期间举行,它们证明十分成功;《守望台》的读者得以在彼此之间建立较亲密的关系。罗素不时前往探访这些“小群等待的人”,不久便有若干个班,也称为“厄克利西亚”(后来改称为会众),成立起来。除了上述各州之外,这些班还分布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守望台》鼓励这些班经常举行聚会。但聚会的形式如何?

匹兹堡班惯常每周至少聚集两次。匹兹堡班所举行的一个聚会时常包括由一位具备资格的讲者对整个厄克利西亚发表演讲,也许在租来的礼堂里举行。但其他的聚会则通常在私人家里举行。他们鼓励所有人携同圣经、经文汇编、纸和铅笔出席——并且参加讨论。

在这些每周经常举行的聚会里,基督徒体验到温暖的属灵交谊;这与基督教国许多教会举行礼拜时的那种冷漠气氛大异其趣。但经常聚集的方法并不是罗素和他的同工所始创的。经常聚集的习惯(甚至在私人家里聚集)其实是第一世纪的基督徒所确立的。——罗马书16:3,5;歌罗西书4:15。

“你向人传道吗?”

C.T.罗素和他的同工坚信他们正生活在收割时期,世人急需听见使人得以自由的真理。可是,他们的数目却很寡少。《守望台》满足了一项重大的需要,但他们能够作出更大的努力吗?罗素和他的同工认为能够。他们在1880年开始印制Bible Students’ Tracts(《圣经研究者单张》,后来也称为Old Theology Quarterly[《旧神学季刊》]),他们将这些单张供应给《守望台》的读者免费分发给公众人士。

不错,《守望台》鼓励读者将他们所获知的宝贵真理与别人分享。1881年7-8月刊的《守望台》(英文)向读者提出“你向人传道吗?”这个问题。他们向人传道有多重要?文章接着说:“我们相信,属于‘小群’的人都是传道者。……不错,我们蒙召是要与他一同受苦,并且在现今宣扬好消息。到了适当时候,我们就会得荣耀而执行现今我们所传扬的事。我们蒙召和受膏绝不是要享有荣华富贵,而是要鞠躬尽瘁向人宣扬好消息。”

早期的圣经研究者深深感到宣扬好消息的必要,这种态度显然是适当的。事实上,基督将传道的任务授予第一世纪的基督徒;直至今日,这项责任仍然落在所有真正基督徒的肩上。(马太福音24:14;28:19,20;使徒行传1:8)但是,罗素和《守望台》早期读者所作的传道以什么为目标呢?目标只是要分发圣经书刊或使上教堂的人留意圣经的真理吗?

“你……必须……离开她”

圣经在很久之前已警告说:“出来吧!我的子民。”从什么出来呢?从“大巴比伦,地上的淫妇和可憎的物之母”出来。(启示录17:5;18:4;《新译》)为什么要从巴比伦出来呢?“因为她的罪恶滔天,上帝已经想起她的不义来。”(启示录18:5,《新译》)人必须与这个大淫妇分离。但这个大淫妇究竟是谁呢?

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其他领袖认为,天主教会及其教皇便是圣经所说的大巴比伦。由于宗教改革运动而兴起的基督新教各教会又如何?事实是,除了不承认教皇的首要地位之外,有些基督新教的教派在教会的结构方面与天主教并没有很大差别,而且他们也保留了许多不符合圣经的教义,诸如三位一体、灵魂不死、永远受苦等。由于这缘故,有些传道者促请人不但脱离天主教会,同时也脱离基督新教的各主流教会。

C.T.罗素和他的同工也意识到,这个声名狼藉的淫妇并非仅是天主教会。例如,1879年11月的《守望台》(英文)虽然表示大巴比伦是“作为一个制度的教皇职位”,该篇文章也补充说:“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与地上各帝国联为一体的其他教会(不是个别的成员而是教会制度本身)包括在内。教会若自称是许配给基督的贞洁处女,但实际上却与世界(兽)联合及受其支持,我们就无法不按照圣经的说法,将其判定为淫妇教会。”

因此,《守望台》鼓励读者怎样行呢?罗素写道:“你所隶属的教会若与世界缔结不贞的苟且关系,你若要使自己的袍服保持洁白,就必须毅然离开她。”罗素和他的同工当时尚未完全了解大巴比伦所操的强大影响。可是,《守望台》促请读者从速离开那与世界打成一片的腐败教会制度。——约翰福音18:36。

“书里的真理立即俘获了我的心”

1886年,称为《千禧年黎明》的丛书的第一卷发行;自此之后,宣扬圣经真理的工作又踏进了一大步。这套丛书由C.T.罗素执笔,第一卷称为The Divine Plan of the Ages(《上帝的历代计划》)。书里含有16个课题,例如“确立一位智慧的至高造物主的存在”、“以理智的眼光去看上帝的启示——圣经”、“主的复临——目的,万物的复原”以及“罪恶获准存留及这件事与上帝的计划的关系”等。最后,C.T.罗素写了《千禧年黎明》丛书的其他五卷。e

罗素打算撰写丛书的第七卷,却未能在逝世之前执行这件工作;但丛书中他所写成的六卷却被广泛分发出去,并且打动了许多心地忠实的人的心弦。一个妇人在1889年写道:“我在去年秋天获得你所写的《千禧年黎明》一书;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这样的一本著作。我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收到这本书,便立即开始阅读;除了必要的情况外,我一直没有放下这本书,直至读完为止。书里的真理立即俘获了我的心,于是我毅然脱离了长老会。很久以来,我一直在黑暗里寻找真理,但却没有找着。”

在那些日子,人必须真正有勇气才能脱离教会。加拿大马尼托巴省一个妇人的经验足以表明这点。她在1897年获得一本《千禧年黎明》。起初她试图留在教会里,并继续在主日学执教。后来在1903年,她终于决定脱离教会。她站起来告诉所有在场的人,她何以觉得必须与教会分离。跟她住得最近的邻舍(在那些日子,住在细小社区里的人与邻舍的关系十分亲密)试图劝她返回教会,她却不为所动。虽然当时附近没有任何圣经研究者的会众,她也毫不动摇。她的儿子后来描述她的处境说:“没有任何研究仆人[长老]可以倚赖。没有聚会。只有一颗痛悔的心。一本残旧的圣经。一段悠长的祷告时刻。”

《千禧年黎明》、《守望台》和社方的其他刊物有些什么特色能够俘获人们的心,促使他们采取这么果敢的行动呢?C.T.罗素用来解释圣经道理的方式与他当日许多作者所用的方式截然不同。他相信圣经是上帝百无一误的话语,其中的教训应当是协调一致的。因此,圣经若有任何部分难于明白,他觉得就应当用上帝感示的话语的另一部分去加以澄清和解释。他绝没有用当日神学家的评论或所谓早期教会教父的见解去支持他所提出的解释。正如他在《千禧年黎明》的第一卷写道:“我们相信,自古至今,人的一个常见毛病是,仅因为他们所信任的人相信某些教义,他们便跟着相信。……寻求真理的人应当倒空自己器皿里传统的混浊污水,代之以来自真理之源——上帝的话语——的清水。”

随着有越来越多寻求真理的人对他们在守望台社的刊物中读到的资料作出响应,罗素和他的同工不得不在阿勒格尼作出一些出乎他们意料的改变。

设于圣经书屋的总部

阿勒格尼的圣经研究者负责出版《守望台》,他们被视为在执行主的工作方面经验最丰富,因此所有的厄克利西亚(会众)均将他们视为领导分子。起初他们的总部办事处设于匹兹堡第五街101号,后来迁至阿勒格尼联邦街44号。可是,到了1880年代后期,他们必须作进一步的扩充才行。于是罗素作了安排兴建较大的办事处。1889年,一座四层高的砖屋在阿勒格尼雅治街56-60号落成。这座建筑物价值3万4000美元,以圣经书屋的名称为人所知。有大约19年的时间,这幢建筑物便是社方的总部。

到1890年,圣经书屋里的细小家庭负责照料当时积极与守望台社交往的数百名圣经研究者的需要。但随着1890年代的日子过去,有更多人对圣经研究者的工作表现兴趣。事实上,据《守望台》发表的一项不完全的报告透露,1899年3月26日的耶稣受难纪念在339个不同的聚会中举行,共有2501人参加。可是,什么有助于使数目日增的圣经研究者保持团结呢?

使数目日增的羊群团结起来

C.T.罗素鼓励《守望台》的所有读者聚集起来形成小组——不论人数多寡——以求在灵性上彼此造就。罗素通过《守望台》的篇幅提出圣经的劝告。守望台社也从总部派出周游代表,与各地的小组保持联络及在灵性上予以强化。

每隔相当时候,来自许多地方的圣经研究者便齐集起来参加特别的大会。1886年3月刊的《守望台》(英文)鼓励读者说:“我们对所有能够前来的读者发出一项特别邀请。”出席什么场合?1886年4月18日星期日在阿勒格尼举行的主的晚餐纪念仪式。可是,社方却计划了更多活动:社方安排在接着一周的晚上举行一系列的特别聚会。阿勒格尼的圣经研究者开放他们的住宅——和他们的心——免费招待外来的与会者。接着几年,在耶稣受难纪念的时候均有类似的大会在阿勒格尼举行。

1890年代晚期,社方开始在许多地方举行大会。C.T.罗素时常在这些场合发表演说。听他演说究竟是怎样的经验呢?

听过C.T.罗素演说的拉尔夫·莱弗勒回忆说:“他在讲台上向听众发表演说时,总是穿着黑色长礼服,系着白色领带。他的声音并不响亮,而且从来不用麦克风或扬声器,因为当时还未有这些东西;可是,他的声音却总是能够传到礼堂的最远部分。他能够攫住大群听众的注意,不是仅一小时,而是有时达两三小时之久。他在演说的起头总是先温文有礼地对听众鞠躬。他演说时并非像塑像一般站着不动,而是不断往来行走,用两臂作手势,由左至右或由前至后往来踱步。我从未见过他手里拿着任何笔记或讲稿——他仅是拿着圣经,而且时常运用。他的话发自内心而深具说服力。在那些日子,台上唯一的东西只是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本圣经、一壶水和一个杯子,讲者不时需要喝点水。”

在那些早期的大会里,与会者欢聚一堂,在灵性上获得激励。这些大会有助于促进所有圣经研究者的团结及宣传圣经真理。随着1890年代的十年行将结束,圣经研究者清楚看出,在散布圣经真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他们的数目仍然相当微小。除了当时他们所运用的方法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接触到千百万的人吗?的确有!

打开“用报纸传福音”之门

到19世纪末了,世界各地有许多电报线路设立起来。电报通讯既廉宜又迅速,这使出版业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新闻能够迅速地传至遥远地方,由报纸印出来。在20世纪早期,C.T.罗素和他的同工看出报章是与数目巨大的人取得接触的有效方法。罗素后来说:“报纸已成为文明世界日常生活上的重大因素。”

1904年12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宣布,C.T.罗素的传道演讲由三份报章加以发表。接着一期的《守望台》在“用报纸传福音”的标题下报道说:“数以百万计的传道演讲已借此散布远近;至少有些发挥了良好影响。若是主的旨意,我们会很高兴看见这道‘门’继续打开,或甚至开得更大。”“用报纸传福音”的大门后来的确开得更大。事实上,到1913年,据估计罗素的传道演讲透过2000份报纸接触到1500万读者!

可是,当罗素周游各地之际,他怎能仍然每周将一个传道演讲的讲稿交给报馆刊登出来呢?每周他用电报将一个传道演讲(约占报章的两栏)发给一个报纸企业组合。然后这个报纸企业组合再用电报将演讲进一步传给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各报章。

罗素坚信用报纸传福音的大门是主打开的。在20世纪的头十年,罗素和他的同工所传的圣经信息通过报纸刊登的这些传道演讲广为人知。一本称为《大陆》的刊物有一次论及罗素说:“据称他的写作通过报纸比其他任何活着的人拥有更大的销量;无疑比北美洲所有教士和传道者的写作总销数更大。”

迁往布洛克林

随着用报纸传福音一事加速进行,圣经研究者开始寻找另一个地点作为传道演讲的发源地。为什么呢?阿勒格尼的圣经书屋已变得不敷应用了。他们也觉得,罗素的传道演讲若从一个较大和较为人知的城市发出,就会有更多报章愿意刊登他的传道演讲。但哪一个城市呢?1908年12月15日的《守望台》(英文)解释说:“寻求过上帝的指引之后,我们一致认为,对余下几年的收割工作来说,纽约的布洛克林会是最适当的中心,因为这个地区拥有数目巨大的中产阶级市民,并且以‘教会之城’为人所知。”

因此,守望台社在1908年派出几位代表,包括社方的法律顾问约瑟夫·F·卢述福在内,前往纽约市。目的何在?为要购得C.T.罗素在较早时候所选中的物业。他们购置了位于布洛克林希克斯街13-17号的旧“普利茅斯礼拜堂”。这幢建筑物曾是附近普利茅斯公理会的传道部,亨利·沃德·比彻曾一度是这间礼拜堂的牧师。社方的代表也购下比彻以前的住宅;这是一幢四层高的砖屋,坐落在几个街口之外的哥伦比亚山道124号。

社方将希克斯街的建筑物加以装修,改名为布洛克林幕屋,其中设有社方的办事处和一个礼堂。经过广泛的修葺之后,哥伦比亚山道124号的比彻旧宅成为社方总部职员的新住宅。这幢建筑物称为什么呢?1909年3月1日的《守望台》(英文)解释说:“我们将这个新家称为‘伯特利’[意即“上帝之家”]。”f

社方迁往布洛克林之后,“用报纸传福音”的活动更加速进行。但这并不是接触社会大众的唯一方法。

扩大宣扬好消息的工作

1912年,罗素和他的同工采取了一项超越时代而极具创意的教育措施。事实上,这项措施在世界各地接触到千百万人。这便是《创世影剧》——将电影与幻灯片混合放映,同时配以音乐及演讲唱片。这部影片长约八小时,分为四部分放映。除了普通版本的《创世影剧》之外,还有称为《尤里卡影剧》的版本,包括录音演讲和音乐唱片,或录音兼幻灯片。虽然后者不包括电影部分,在人口较少的地区,演出却颇为成功。

请想想以下历史性的场合:1914年1月,当时仍然是默片时代,g有5000名观众齐集在纽约市西第63街的殿堂戏院。有许多人不得其门而入。场合是什么?原来是《创世影剧》在纽约首映!观众面前竖着一个巨大的电影银幕。在他们注视——和聆听——之下,一件令他们大感惊讶的事发生了。当时60余岁的C.T.罗素在银幕上出现。他的嘴唇开始嚅动,他们竟能够听见他说话!影片继续放映,他——借着话语、彩色图片和音乐——把在座的人从地球的受造带到基督的千年统治的末了。在影剧放映期间,他们也看见(借着低速摄影技巧)其他令他们大感惊奇的事——一朵花绽放和一只小鸡孵出。他们的确获得很深印象!

到1914年年尾,《创世影剧》已在北美洲、欧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向千百万人放映。事实证明《创世影剧》是一项有力的工具,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接触到巨量民众。

与此同时,1914年10月又如何?有数十年的时间,罗素和他的同工一直向人宣布,外邦人的日期会在1914年结束。许多人都热切期待这个日子来临。曾有些人,例如威廉·米勒和若干基督复临派的团体,为主的复临定下好几个不同的日期,C.T.罗素对此表示不赞成。可是,从他最初与纳尔逊·巴伯共事的日子开始,他便深信会有一项准确的年代计算,而这项计算表明1914年乃是外邦人的日期结束之时。

当这个意义重大的年份逐渐临近之际,圣经研究者对事情怀有很大的期待,但他们所期待的事情并非全部均在圣经里有直接提及。届时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脚注]

a 《守望台》(英文),1906年7月15日刊,229页。

b 巴伯和罗素并非最先认为主复临会是隐形临在的人。很早之前,以撒·牛顿爵士(1642-1727年)已写道,基督会复临,以“凡人看不见的方式”作王统治。1856年,宾雪法尼亚州费拉德尔菲亚的路德会牧师约瑟夫·塞斯,撰文主张基督的复临分为两个阶段——隐形的派露西亚(临在),接着是显形的呈现。后来在1864年,本杰明·威尔逊出版了他所译的《双语对照强调译本》,行间的译文将派露西亚译作“临在”而非“来临”。巴伯的同工B.W.基思曾向巴伯和他的同工指出这件事。

c 后来见证人对圣经的年代计算获得较清晰的了解,并将资料发表出来。可参看第10章,“不断加深对真理的确切认识”。

d 并非罗素的写作或耶和华见证人才使用“守望台”一词。乔治·斯托尔斯在1850年代出版了一本书,题名为《守望台:或,在死亡中的人;以及未来生命的希望》。不同的宗教刊物也曾以此为名。这个词语含有继续守望,留意观察上帝的旨意如何实现的意思。——以赛亚书21:8,11,12;以西结书3:17;哈巴谷书2:1。

e 这五卷是:第二卷,The Time Is at Hand(《时间近了》,1889年);第三卷,Thy Kingdom Come(《愿你的国来临》,1891年);第四卷,The Day of Vengeance(《复仇的日子》,1897年;后来改称为The Battle of Armageddon[《哈米吉多顿大战》]);第五卷,The At-one-ment Between God and Man(《上帝与人之间的和解》,1899年);第六卷,The New Creation(《新的受造物》,1904年)。后来《千禧年黎明》丛书开始称为《圣经的研讨》,第一卷称为“丛书一”,第二卷称为“丛书二”,按此类推。从大约1904年10月开始,有些版本转用《圣经的研讨》这个名字。从1906年开始,这个新名字变得较为常用。

f 后来社方购下隔邻位于哥伦比亚山道122号的物业,借此扩充伯特利之家。后来在1911年,社方在伯特利之家的后部增添了一座建筑物以提供新的居所。

g 虽然在较早时候有人懂得将活动影片与声音配合起来,有声电影的时代却直到1926年8月才开始。当时有《唐璜》这部影片(有配乐但没有话语)发行,随后在1927年秋季则有《爵士歌手》(配有话语)发行。

[第51页的精选语句]

‘蒙召是为了宣扬好消息’

[第44页的附栏或图片]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

第一世纪之后,纯真的基督教变成怎么了?耶稣在一个比喻里发出警告,魔鬼会在“麦子”(真正的基督徒)——亦即“天国之子”——中间撒下“稗子”(假冒的基督徒)。然后两者会一同生长,直至“收割”的时期,即“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13:24-30,36-43)使徒们去世之后,大规模的叛道便逐渐形成。在随后的多个世纪中,“稗子”一直横行无忌。

那么,“麦子”又如何?在叛道势力横行的许多世纪期间,谁是“天国之子”的成员呢?我们无法确定。一般学者认为,耶稣在比喻中谈及的实际稗子是指有芒刺的毒麦。在成长期间,毒麦的样子与麦子非常相似。直至成熟时,由于毒麦的种子较细小,且是黑色的,人才能把它与麦子区别出来。照样,唯独到“收割”时期,假冒的基督徒与真正的“天国之子”之间的分别才会昭然若揭。然而耶稣说:“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由此可见纯真的基督教从没有完全在地上消灭。

在过去许多世纪中,世上一直有爱好真理的人。且举出其中一些例子:约翰·威克里夫(约1330-1384年)和威廉·廷德尔(约1494-1536年)甘愿冒着丧失生命与自由的危险,继续推广翻译圣经的工作。沃尔夫岗·法布里修斯·卡皮托(1478-1541年)、马丁·塞拉里厄斯(1499-1564年)、约翰尼斯·坎帕尼斯(约1500-1575年)和托马斯·埃姆林(1663-约1741年)均接纳圣经为上帝的话语,摈弃《三位一体》的道理。亨利·格鲁(1781-1862年)和乔治·斯托尔斯(1796-1879年)不单接纳圣经,弃绝《三位一体》,并且也对基督的赎价祭物深表体会。

虽然我们不能肯确地认定这些人便是耶稣在比喻中谈及的“麦子”,但可以肯定的是,“主[耶和华]认识谁是他的人。”——提摩太后书2:19。

[第45页的附栏]

乔治·W·斯特森——“一个才华卓越的人”

在研究圣经方面,C.T.罗素对宾雪法尼亚州埃丁伯勒市的乔治·W·斯特森给予他的协助表达深深的谢意。斯特森于1879年10月9日逝世,享年64岁。次月,《守望台》 刊出斯特森的讣闻,把当时年仅27岁的罗素对斯特森所怀的敬仰之情显露无遗。罗素写道:“我们的弟兄是一个才华卓越的人。为了宣扬基督,他甘愿放弃了在世俗和政坛上扬名的大好机会。”斯特森临终时请求C.T.罗素为他主持丧礼演讲,罗素也遂其所愿。后来罗素报道说:“出席丧礼的人约有1200位,我们的弟兄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由此可见一斑。”——《守望台》(英文),1879年11月刊。

[第46页的附栏或图片]

乔治·斯托尔斯——‘挚友兼弟兄’

C.T.罗素认为比他年长56岁的乔治·斯托尔斯对他造益良多。关于魂是会死的一事,罗素从斯托尔斯获悉很多有关资料。因此,斯托尔斯在1879年末病重之际,罗素主动在《守望台》中报道他的病情。罗素写道:“我们的弟兄多年来一直是《圣经考查者》的主编,我们的大部分读者都对他并不陌生;他因病重而不得不让这份杂志停刊。”罗素认为斯托尔斯“有荣幸将自己悠长的一生完全奉献出来为主服务,实在有充分理由为此感激上帝”。斯托尔斯在1879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3岁。1880年2月刊的《守望台》 (英文)登出讣闻,说:“我们为痛失一位挚友,一位在基督里的弟兄而哀伤,然而却‘不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

[图片]

乔治·斯托尔斯

[第48页的附栏或图片]

“《先声》留给你好了”

C.T.罗素曾与N.H.巴伯合办一份称为《清晨先声》的杂志,但后来却在1879年春撤销了他对这份杂志的一切支持。罗素在他于1879年5月3日致巴伯的信中道出原因,说:“对于天父话语的主张[关于赎价具有代罪作用的问题],我们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我相信你提出的见解是出于诚恳和真挚的,但我的看法却与你相反。我必须受我对天父话语的理解所引导,因此我认为你的看法实在错了。……在我看来,我们彼此间的歧异很大,涉及一些基本的重要问题;既然如此,在一份报章或杂志的出版者与编者之间应有的那种合作无间、协调和谐的关系已无法再存在于你我之间。因此,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应告结束了。”

为了进一步陈明同一的问题,罗素于1879年5月22日致巴伯的信中写道:“《先声》留给你好了。从此我与它全无关连,我也不会向你索讨什么。……请在下一期《先声》刊出这项解除关系的声明,并把我的名字从刊物中删去。”从1879年6月刊开始,罗素的名字就再没有以副编辑的身份在《先声》里出现了。

其后,巴伯继续出版《先声》。根据可考的图书馆记录,这份杂志在1903年停刊。巴伯则于几年后在1906年去世。

[图片]

纳尔逊·H·巴伯

[第54页的附栏]

何以称为牧者

查尔斯·泰兹·罗素的同工将他称为牧者罗素。何以故呢?由于他在牧养上帝的羊群方面所担任的工作之故。以弗所书4:11说,基督会赐下一些人在教会里作“司牧”(《主经》)或“牧人”(《吕译》)。毫无疑问,罗素弟兄确以属灵牧者的身份为基督徒会众服务。

鉴于罗素在主牧耶稣基督的领导下从事牧教工作,有些会众便推举他为牧者。这并不是一个自取的头衔。1882年,宾雪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会众率先选立罗素为牧者。自此以后,美国和英国的其他500多群会众也采取同一行动。

当时,会众习惯每年选出一个人去负责主持会众的事务。今天,耶和华见证人当中的长老已不再由当地会众推选,而是由耶和华见证人的治理机构加以任命。此外,见证人也留意避免把“牧者”、“长老”一类的名称用作头衔。

[第56,57页的附栏或图片]

《创世影剧》

《创世影剧》是一部结合电影、幻灯片和配音于一身的制作。这部异乎寻常的影剧把观众从造物的开始带到千禧年的结束。

《创世影剧》由四部分组成,社方至少制成了20套拷贝,每天可以在80个城市放映其中的某部分。要确保80场演出能够如期进行,实在是个很大的挑战。有时火车班次未必能够配合。有时会众未能在某个日子租用到放映场地。尽管如此,到1914年年底,《创世影剧》已分别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合共放映给超过900万观众欣赏。

[图片]

《创世影剧》的剧情说明书内附有演讲和多幅插图

用来全日放映《创世影剧》的戏院

芝加哥

纽约

电影放映机

幻灯片放映机

留声机唱片

《创世影剧》的幻灯片

宣传单张

[第60页的附栏]

“要留意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时,当日在纽约市颇畅销的《世界报》在其附刊部分作了以下的评论:“在欧洲爆发的这场恐怖战争应验了一个异乎寻常的预言。……‘要留意1914年!’曾有数以百计的周游传福音者,代表[罗素属下的]这个古怪教派,发出以上的呼声。他们走遍全国各地,向人宣布‘上帝的王国近了’。”——《世界报附刊》,1914年8月30日。

[第42页的图片]

查尔斯·泰兹·罗素

[第43页的图片]

查尔斯的父亲,约瑟夫·L·罗素,是阿勒格尼圣经研究班的成员,并且在守望台社的活动方面是他儿子的亲密同工,直至他在1897年去世为止

[第50页的图片]

圣经研究者分发了数以千万计的单张,一方面暴露宗教的谬误,同时解释圣经的真理及宣布意义重大的1914年

[第52页的图片]

在一段大约37年的时期中,C.T.罗素撰写了《千禧年黎明》丛书的六卷(1886至1904年)以及许多单张、册子和《守望台》文章

[第53页的图片]

罗素弟兄发表公众演讲时不用任何讲稿,而且不断走来走去——用他的双臂作手势及在讲台上往来踱步

[第58页的图片]

据估计C.T.罗素的传道演讲在一年间透过2000份报纸接触到1500万读者

    中文简体(广东话)出版物 (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广东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