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道与生活聚会手册》参考资料——2018年5月
5月7-13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马可福音7-8章
《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断跟随我》
(马可福音8:34)耶稣叫群众跟门徒一起来,对他们说:“谁想来跟从我,就该承认不再拥有自己,背起自己的苦刑柱,不断跟随我。”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可8:34
承认不再拥有自己:或译“放下自己的一切权利”。这表明一个人乐意放下一切个人意愿,把自己完全献给上帝。这个希腊语词组可能有放下个人欲望、目标和利益的意思,因此也可译作“一定要对自己说‘不’”。(林后5:14,15)马可在记述彼得不承认自己跟随耶稣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希腊语动词。(可14:30,31,72)
《你正怎样跑永生的赛程?》
14 耶稣有一次对聚集起来的门徒和其他人说:“人若要跟从我,就当弃绝自己[或作,“必须对自己说,‘不’”,《查尔斯·B.威廉斯译本》],拿起他的苦刑柱,不断地跟从我。”(马可福音8:34,《新世》)我们一旦接受这项邀请,就必须甘愿“不断地”跟从这条途径,不是因为自我克制这件事本身有什么特别价值,而是因为一时的不谨慎,一次糊涂,就可能令我们前功尽弃,甚至危害到我们永远的福利。灵性上的进步通常都相当慢,但我们若不时刻小心,这种进步可以很快就消失无遗了!
(马可福音8:35-37)谁想救自己的生命,必失去生命;谁为我和好消息失去生命,就必救自己的生命。36老实说,人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37人还能拿什么来换取自己的生命呢?
《为了永生,你愿意付出什么?》
3 随后,耶稣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来换取自己的生命呢?”(马可福音8:36,37)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很明显的。人赚得全世界,却失去自己的生命,根本没有任何益处。人必须活着才能享用拥有的东西,这些东西才有价值。耶稣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人还能拿什么来换取自己的生命呢?”这个问题可能令听众想到,撒但曾在约伯的日子声称:“人……宁愿舍弃一切来换取自己的性命。”(约伯记2:4)对于不崇拜耶和华的人,撒但也许说对了。很多人认为,为求生存,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原则都可以舍弃。可是,基督徒的看法却不同。
4 我们知道,耶稣到地上来,不是要让我们在这个世界里得到健康、财富、长寿,而是要让我们有机会在新世界里得永生。这个永生的希望是我们十分珍视的。(约翰福音3:16)对于基督徒来说,耶稣的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人赚得全世界,却赔上永生的希望,又有什么益处呢?”答案当然是,没有任何益处。(约翰一书2:15-17)至于耶稣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妨换个角度问问自己:“为了确保有希望在新世界里得永生,我现在愿意作出多少牺牲?”我们的答案可以从生活反映出来,显示心中的希望给我们的力量有多大。(参看约翰福音12:25)
(马可福音8:38)在这一代又通奸又有罪的人当中,谁以我和我的话语为耻,人子在他父亲的荣耀里,带着圣天使来到的时候,也要以他为耻。
英《道路》143页4段
《人子是谁?》
门徒必须显出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不辜负耶稣的爱。耶稣说:“在这一代又通奸又有罪的人当中,谁以我和我的话语为耻,人子在他父亲的荣耀里,带着圣天使来到的时候,也要以他为耻。”(马可福音8:38)因为耶稣会“按照各人的行为报偿各人”。(马太福音16:27)
挖掘属灵宝石
(马可福音7:5-8)法利赛派和抄经士问耶稣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前人的传统办事,竟用污秽的手吃饭呢?”6耶稣说:“虚伪的人,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说得一点不错。经上记着说:‘这个民族口头上尊重我,心却远离我。7他们不断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为他们把人的命令当做教义去教人。’8上帝的诫命,你们置之不理;人的传统,你们却紧守不弃。”
《读者来函》
为什么反对耶稣的人对于洗手这件事有意见?
◼ 反对耶稣的人处处挑耶稣和门徒的错,这只是其中之一。摩西律法中有许多规定,让人知道怎样在礼仪方面保持洁净。例如,有许多条例跟处理下体流液、麻风病或动物和人的尸体有关。律法也说明以色列人要怎样做才能恢复洁净,包括献祭、用水洗净或行洒礼。(利未记11-15章;民数记19章)
犹太宗教导师在律法上添加了许多琐碎的规定,他们怎样定义不洁的情况呢?一本参考书谈到,宗教导师考虑的因素包括:在什么情况下会沾染不洁;不洁的情况会怎样影响别人以及使对方不洁到什么程度;哪些器皿和物品会变成不洁,而哪些不会。最后,他们也定出恢复洁净的方法以及必须进行的仪式。
法利赛派和抄经士问耶稣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前人的传统办事,竟用污秽的手吃饭呢?”(马可福音7:5)这些宗教导师关心的不是卫生问题,而是礼仪方面的问题,他们要求人在吃饭前要举行倒水洗手的仪式。同一本参考书也谈到,他们还争论该拿什么容器倒水、用怎样的水比较恰当、应该由谁来倒水、水应该洗到手的哪个部分等等。
对于宗教导师定下的规条,耶稣的态度清楚明确,他对这些反对他的人说:“虚伪的人,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说得一点不错。经上记着说:‘这个民族口头上尊重我[耶和华],心却远离我。他们不断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为他们把人的命令当做教义去教人。’上帝的诫命,你们置之不理;人的传统,你们却紧守不弃。”(马可福音7:6-8)
(马可福音7:32-35)有人带了一个有言语障碍的聋人来见耶稣,恳求耶稣按手在他身上。33耶稣私下把他从群众里带到一旁,用手指探他的耳朵,又吐唾沫抹他的舌头,34然后抬头望天,深深叹息,对他说:“厄法塔。”意思是“开了吧”。35他的耳朵就开了,舌头的障碍也解了,说话也正常了。
《你有没有“基督的思想”?》
9 那个男子是失聪的,也有言语的障碍。耶稣也许察觉这人特别紧张或羞怯,于是做了一件有点儿不寻常的事。耶稣私下带这人离开群众,然后用手势表示他打算做什么。耶稣“把手指放进他的耳朵,吐了点唾沫摸他的舌头”。(马可福音7:33)接着,耶稣抬头望天,深深叹息。通过这些动作,耶稣有如对男子表示:“我将要为你做的事,是凭着上帝的力量做的”。最后,耶稣说:“开了吧。”(马可福音7:34)男子的听觉就恢复了,他也能够正常说话。
10 耶稣多么体贴别人!他敏于留意别人的感觉。他富于同情心,行事谨慎,以免伤害了别人的感情。身为基督徒,我们也该在这方面培养和表现基督的思想。圣经劝勉我们:“你们所有人都要思想相若,体恤别人,存弟兄之情,有温柔怜恤之心,思想谦卑。”(彼得前书3:8)我们要听从这个劝告,就得在言行方面体恤别人的感觉才行。
11 在会众里,我们要是体恤别人的感觉,就会顾及他们的尊严,待他们好像我们想别人待我们一样。(马太福音7:12)我们会小心留意自己所说的话和说话的方式。(歌罗西书4:6)要记住,“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箴言12:18)家里的情形又怎样?夫妻真心相爱,就会敏于留意对方的感觉。(以弗所书5:33)他们会避免说话尖酸刻薄、吹毛求疵,因为这只会伤害对方的感情,造成难以痊愈的创伤。仁爱的父母会记住,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如果父母需要纠正儿女,他们也要顾及孩子的尊严,以免不必要地令儿女难堪。(歌罗西书3:21)我们体贴别人,就表明自己具有基督的思想了。
经文朗读
(马可福音7:1-15)有法利赛派的人和几个抄经士从耶路撒冷来,聚集在耶稣那里。2他们看见耶稣的门徒有人不行洗手礼,就用污秽的手吃饭。3——原来法利赛派和所有犹太人都紧守前人的传统,不洗手到肘,就不吃饭;4从市场里回来,不行洒礼自洁,也不吃饭。他们还要守许多别的传统,例如各种杯、壶、铜器的浸礼。5——法利赛派和抄经士问耶稣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前人的传统办事,竟用污秽的手吃饭呢?”6耶稣说:“虚伪的人,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说得一点不错。经上记着说:‘这个民族口头上尊重我,心却远离我。7他们不断崇拜我也是枉然的,因为他们把人的命令当做教义去教人。’8上帝的诫命,你们置之不理;人的传统,你们却紧守不弃。”9耶稣又对他们说:“你们为了拘守传统,竟用取巧的手段来废弃上帝的诫命。10例如摩西说‘要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须处死’,11你们却说‘人告诉父母,“凡我能奉养你的,都做了‘科珥班’(意思是奉献给上帝的礼物)”’,12以后他就不该再拿什么奉养父母。13这样,你们就用自己传给人的传统,使上帝的话语作废了。这一类的事,你们做得很多。”14耶稣又叫群众来,对他们说:“你们所有人要听我说,要明白意思。15从外面到人里面去的,没有什么能玷污人,只有从人里面出来的,才能玷污人。”
5月14-20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马可福音9-10章
《一个强化信心的异象》
(马可福音9:1)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人,有的还没有尝到死的滋味,就要看见上帝的王国带着力量来到。”
《基督是预言的焦点》
9 公元32年的逾越节过去了。一年多前,耶稣提出证据表明自己就是弥赛亚。可是,许多曾经相信耶稣的人却由于受到迫害、被生活的忧虑缠扰,或受不住物质的引诱而不再追随他。犹太民众拥立他作王时,耶稣坚决推辞,叫一些人又困惑又失望。宗教领袖要求他从天上显个神迹来荣耀自己,耶稣不肯这样做,也使不少人大惑不解。(马太福音12:38,39)此外,耶稣还开始提及一件令他的门徒难以理解的事:“[我]必须到耶路撒冷去,在长老、祭司长、抄经士手下受很多苦,又要被杀”。(马太福音16:21-23)
10 大约十个月后,耶稣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到父亲那里去”。(约翰福音13:1)由于深深关注自己的忠心门徒,耶稣打算做一件事,一件他不愿在没信心的犹太人面前做的事,就是向门徒显一个来自天上的神迹。耶稣应许:“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人,有的还没有尝到死的滋味,就一定会看见人子在他的王国里来临。”(马太福音16:28)当然,耶稣不是说某几个门徒可以活到1914年弥赛亚王国建立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打算让三个知心的门徒看见一个辉煌的异象。他会改变形貌,让门徒预先看到他得着王国权柄之后的荣耀。
(马可福音9:2-6)六天以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私下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形貌,3外衣发亮,光洁雪白,地上洗衣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4以利亚和摩西也在他们面前出现,正跟耶稣交谈。5彼得看见,就对耶稣说:“老师,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搭三个帐幕,一个给你,一个给摩西,一个给以利亚吧。”6其实彼得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都非常害怕。
《基督是预言的焦点》
11 六天之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上了一座高山,很可能是黑门山的一个山脊。“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形貌,脸面好像太阳照耀,外衣灿烂如光。”先知摩西和以利亚也同时显现,跟耶稣说话。当时很可能已是晚上,令这个威严可畏的异象显得格外辉煌灿烂。彼得觉得眼前的景象实在太逼真了,就说要为耶稣、摩西和以利亚每人搭一个帐幕。彼得还没有说完,一朵明亮的云出现了,笼罩着他们,有声音从云里发出,说:“这是我的儿子,是我所爱的,是我所悦纳的。你们要听从他。”(马太福音17:1-6)
(马可福音9:7)有一朵云彩出现,笼罩他们。从云里有声音发出说:“这是我的儿子,是我所爱的。你们要听从他。”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可9:7
有声音:在福音书中,耶和华直接对人类说话的记载总共有三次,这里是第二次。(参见英《新世》精读本注释,可1:11;约12:28)
挖掘属灵宝石
(马可福音10:6-9)可是从创造的起头,“上帝造了男人和女人。7因此人要离开父母,8二人成为一体”,可见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了。9上帝既然使他们同负一轭,人就不可分开。
《马可福音经文选讲》
10:6-9上帝的旨意是要夫妻厮守终身。因此,夫妇二人不该动不动就闹离婚,倒该努力实践圣经原则,解决婚姻问题。(马太福音19:4-6)
(马可福音10:17,18)耶稣出来,走在路上,有一个人跑上来,跪在他面前,问他说:“良善的老师,我要做什么才可以领受永生呢?”18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为良善的呢?除了上帝一位,没有谁配称为良善的。”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可10:17,18
良善的老师:这个人也许以为耶稣像当时的宗教导师一样,喜欢人的恭维,于是他称耶稣为“良善的老师”。虽然耶稣接受别人对他的恰当称呼,比如“老师”或“主”,但他总是把荣耀归给他的天父耶和华。(约13:13)
除了上帝一位,没有谁配称为良善的:耶稣这么说是想表明耶和华才是良善的最佳典范,他才有权制定是非善恶的标准。亚当、夏娃反叛上帝,吃了辨识善恶树的果子,妄图自定善恶的标准。耶稣却不同,他谦卑地承认他的天父才拥有这个权力。上帝通过他的话语圣经告诉人他的善恶标准。(可10:19)
经文朗读
(马可福音9:1-13)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人,有的还没有尝到死的滋味,就要看见上帝的王国带着力量来到。”2六天以后,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私下领他们上了一座高山。耶稣在他们面前改变形貌,3外衣发亮,光洁雪白,地上洗衣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4以利亚和摩西也在他们面前出现,正跟耶稣交谈。5彼得看见,就对耶稣说:“老师,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搭三个帐幕,一个给你,一个给摩西,一个给以利亚吧。”6其实彼得根本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都非常害怕。7有一朵云彩出现,笼罩他们。从云里有声音发出说:“这是我的儿子,是我所爱的。你们要听从他。”8他们猛然环顾四周,只见耶稣一个人跟他们在一起,再也看不见谁。9他们下山的时候,耶稣明确地嘱咐他们,人子从死里复活以前,不要把他们所见的告诉人。10他们把这句话记在心上,却彼此讨论从死里复活是什么意思。11他们问耶稣说:“为什么抄经士说以利亚必须先来呢?”12耶稣说:“以利亚的确要先来恢复一切,可是经上又为什么记着说,人子必受许多苦,被人轻蔑呢?13我告诉你们,其实以利亚已经来了,人也任意待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记的话。”
5月21-27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马可福音11-12章
《她投进钱箱的比他们所有人投的还多》
(马可福音12:41,42)耶稣对着宝库的钱箱坐下,看群众把钱投进钱箱里。很多富有的人投进了很多钱。42有一个穷寡妇来,投进了两文小钱。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可12:41,42
宝库的钱箱:根据犹太传统记载,钱箱形似号筒,顶部有个小开口,让人投进捐款和礼物。这个希腊语词也出现在约8:20,被译作“宝库”。这个“宝库”看来位于女院。(参看英《新世》精读本注释,太27:6和《圣经参考手册》单元15)据拉比说,女院的围墙附近共有13个钱箱。据说圣殿还有个大宝库,从钱箱收集到的钱都放进这个大宝库里。
两文:字面意思是“2雷普顿”。希腊语词雷普顿(le·ptonʹ)意思是又薄又小的东西。1雷普顿的价值是1第纳流斯的1/128,显然是以色列地区价值最小的铜或青铜硬币。(参看圣经词语解释[英语]“雷普顿”,《圣经参考手册》单元18)
小钱:字面意思是“1科转得”。科转得是罗马的铜或青铜硬币,价值是1第纳流斯的1/64。为了说明犹太货币雷普顿的价值大小,马可换算成了罗马货币单位科转得来进行解释。(参看《圣经参考手册》单元18)
(马可福音12:43)耶稣叫门徒来,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投进钱箱的,比他们所有人投的还多。”
《耶和华珍视你以全个魂所作的服务》
16 三天之后,耶稣在尼散月十一日花了很长时间在圣殿里跟敌人周旋;他的权威受人质疑,他还得应付敌人就纳税、复活和其他事向他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谴责抄经士和法利赛派,指出他们的恶行之一是“侵吞寡妇的房子”。(马可福音12:40)然后耶稣坐下来,看来他坐在妇女院里。据犹太传统说,院里设有13个宝库钱箱。耶稣坐了一会儿,留意观看人们把钱投入钱箱里。许多富人来到,有些也许挂着一脸自以为义的神情,甚至带着炫耀的意味。(参阅马太福音6:2。)后来耶稣的目光集中在某个妇人身上。普通人也许不会留意到这个女子和她的捐献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但是耶稣能够鉴察人心,他知道这个女子是个“穷寡妇”,也知道她捐了多少钱——只是“两个小钱币,是价值极小的”。——马可福音12:41,42。
17 耶稣把门徒叫来,要他们亲自看看他打算向他们强调的一件事。耶稣说:“这个穷寡妇投进宝库钱箱的,比所有人投进去的都多。”在他看来,寡妇所捐的比其他所有人捐的更多,因为她“把所有的一切”——她身上最后的一点钱——都捐出来了。她这样做,有如把自己交在耶和华慈爱的手中。耶稣特别拣出这个穷寡妇作为对上帝慷慨捐输的榜样。从物质的价值来看,她所捐的东西差不多不值一文,可是在上帝眼中,她的捐献却是价值连城的!——马可福音12:43,44;雅各书1:27。
(马可福音12:44)他们都是从盈余中拿出钱来投进去,这个妇人却是从匮乏中,把她的一切生活费用,全都投进去了。
《耶和华珍视你以全个魂所作的服务》
17 耶稣把门徒叫来,要他们亲自看看他打算向他们强调的一件事。耶稣说:“这个穷寡妇投进宝库钱箱的,比所有人投进去的都多。”在他看来,寡妇所捐的比其他所有人捐的更多,因为她“把所有的一切”——她身上最后的一点钱——都捐出来了。她这样做,有如把自己交在耶和华慈爱的手中。耶稣特别拣出这个穷寡妇作为对上帝慷慨捐输的榜样。从物质的价值来看,她所捐的东西差不多不值一文,可是在上帝眼中,她的捐献却是价值连城的!——马可福音12:43,44;雅各书1:27。
《你把最宝贵的献给上帝了吗?》
我们从穷寡妇的记载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教训。所有人都有殊荣通过献出财物支持正确崇拜。我们不是把自己可有可无的东西献给上帝,而是愿意把自己所珍视的献给他。这样做在上帝眼中才会非常宝贵。不妨问问自己,我真的把最宝贵的献给上帝了吗?
《圣经蕴含的智慧》
15 那天到圣殿来的人很多,圣经却只提到这个穷寡妇,可谓寓意深远。通过这个事例,耶和华希望我们知道,他十分赏识人所付出的努力。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捐献,即使捐的比别人少,耶和华也会欣然接受。毫无疑问,耶和华用了最好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他很赏识人的努力。
挖掘属灵宝石
(马可福音11:17)他又教训人说:“经上不是记着说,‘我的殿要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吗?你们竟使它成了强盗的巢穴。”
英《新世》精读本注释 可11:17
万国祷告的殿:三位福音书执笔者都引用了赛56:7,但只有马可提到了“万国[万民]”。(太21:13;路19:46)耶路撒冷的圣殿本该是以色列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崇拜耶和华的地方。(王上8:41-43)犹太人却在圣殿经商,把它变成强盗的巢穴,耶稣指责他们无疑十分恰当。那些犹太人的行为会让来圣殿的各族人感到失望,妨碍他们认识和亲近上帝。
(马可福音11:27,28)他们又来到耶路撒冷。耶稣在圣殿里行走,祭司长、抄经士和长老来见他,28对他说:“你凭什么权柄做这些事?谁给你权柄做这些事?”
英《道路》244页7段
《无花果树与信心》
后来耶稣和门徒回到耶路撒冷城。耶稣照例进圣殿施行教导,大祭司和长老对耶稣说:“你凭什么权柄做这些事?谁给你权柄做这些事?”(马可福音11:28)他们说这番话可能是因为耶稣前一天在这里赶走了兑钱商。
经文朗读
(马可福音12:13-27)随后他们差法利赛派和希律党徒到耶稣那里去,要从他的话中捉把柄。14他们到了,就对他说:“老师,我们知道你只说真话,不顾忌什么人,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表,只按真理教导人认识上帝的道路。纳人头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呢?15我们该纳不该纳?”耶稣看穿他们的虚伪,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试探我?拿一个罗马银元给我看。”16他们拿了来。耶稣对他们说:“这是谁的像、谁的名号?”他们说:“是凯撒的。”17耶稣说:“凯撒之物要还给凯撒,上帝之物要还给上帝。”他们就都敬佩他。18撒都该派向来说没有复活这回事,他们来见耶稣,问他说:19“老师,摩西给我们写下规定说,人的兄弟死了,留下妻子,没有孩子,兄弟就该把遗孀娶过来,让妇人为死了的丈夫立后。20从前有兄弟七人,第一个娶了妻子,没有留下子孙就死了。21第二个娶了她,也没有留下子孙就死了;第三个也是这样。22七个都没有留下子孙。最后妇人也死了。23复活的时候,她是哪一个人的妻子呢?七个都娶过她做妻子啊。”24耶稣对他们说:“你们错了,不就是因为你们不明白圣经,也不认识上帝的力量吗?25他们从死里复活以后,也不娶也不嫁,而是像天上的天使一样。26关于死人复活的事,在摩西的经卷,荆棘丛的篇章上,上帝对摩西说,‘我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难道你们没有念过吗?27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而是活人的上帝。你们大错特错了。”
5月28日-6月3日
上帝话语的宝藏 | 马可福音13-14章
《不要被恐惧战胜》
(马可福音14:29)彼得对耶稣说:“就算所有人都失足,我也必不失足。”
(马可福音14:31)彼得却坚决地说:“就算我要与你同死,也决不会不认你。”人人都说了同样的话。
(马可福音14:50)门徒全都撇下他,逃跑了。
(马可福音14:47)站在旁边的人有一个拔出剑来,向大祭司的奴隶砍去,削掉了他的一只耳朵。
(马可福音14:54)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来到大祭司的院子,就跟侍役们一同坐在火光前烤火。
(马可福音14:66-72)彼得在下面的院子里,大祭司的一个女仆来了,67见彼得在取暖,就定睛看着他,说:“你也是跟那个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68彼得却否认说:“我不认识他,也不明白你说什么。”他就走到外面的门厅去。69在那里,女仆一见他,又对站在旁边的人说:“这个人是他们的一分子。”70彼得再次否认。过了一会儿,站在旁边的人又对彼得说:“你的确是他们的一分子,因为你是个加利利人。”71彼得就发咒起誓说:“我不认识你们说的这个人。”72立时鸡就叫了第二次。彼得想起耶稣对他说过的话:“鸡叫两次以前,你必三次不认我。”他就按捺不住,哭了起来。
《学会甘心宽恕别人》
14 彼得小心翼翼地跟着那帮人,最后来到耶路撒冷一座最有气派的大宅门外。这里是有财有势的大祭司该亚法的家。这类大宅的中央通常有一个院子。彼得到了门前,但守门人不让他进去。约翰跟大祭司相识,那时他已经在大宅里面了。他走上前,请守门人让彼得进去。那时屋子里正在进行审讯。彼得看来没有跟约翰待在一起,也没有进屋子里去,守在他的主身边,而只是留在院子里。夜里十分寒冷,有些奴隶和仆人在院子里烤火。他们一边烤火取暖,一边看着那些来作假见证指控耶稣的人进进出出。(马可福音14:54-57;约翰福音18:15,16,18)
彼得
凭着另一个门徒的帮助,彼得跟这门徒一起进了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他没有静静地躲在黑暗角落里,而是到院子里跟别人一起坐下烤火。在火光照明下,有人认出他是跟耶稣一伙的,他的加利利口音也叫别人怀疑。彼得在指控下三次否认他认识耶稣,最后甚至发咒起誓,说他不认识这个人。这时,城中某处鸡啼了两次,耶稣“转过身来,看了彼得一眼”。彼得就出去,禁不住痛哭起来。(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约18:17,18;见鸡叫;誓言)即使这样,上帝垂听了耶稣先前为彼得所作的恳切祈求,让彼得不致信心尽失。(路22:31,32)
挖掘属灵宝石
(马可福音14:51,52)有一个年轻人,身上只穿一件上等细麻衣,跟着耶稣。众人要抓住这个人,52他就撇下细麻衣,赤身跑了。
《马可福音经文选讲》
14:51,52“赤身跑了”的年轻人是谁?四福音中只有马可提及这件事,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年轻人就是马可。
(马可福音14:60-62)最后大祭司在众人当中起来,问耶稣说:“你什么也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证告你的是什么事呢?”61耶稣还是默不作声,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问他说:“你是不是当受称颂者的儿子基督?”62耶稣说:“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带着天云而来。”
英《道路》287页4段
《耶稣先后被带去见亚那和该亚法》
该亚法知道,凡是有人自称上帝的儿子都可能会让犹太人情绪激动。之前,耶稣称上帝为父亲。犹太人听到后认为他“自命跟上帝平等”,于是想杀死他。(约翰福音5:17,18;10:31-39)该亚法就抓住这一点,向耶稣提出了一个狡猾的问题:“凭着永活的上帝,我要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不是上帝的儿子基督?”(马太福音26:63)耶稣直截了当地回答:“我是。你们必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的右边,带着天云而来。”(马可福音14:62)其实耶稣早就说过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3:18;5:25;11:4)但当时耶稣如果不再次表态,别人就会认为耶稣否认自己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经文朗读
(马可福音14:43-59)耶稣还在说话,那十二人之一的犹大就到了。跟他一伙的人,是从祭司长、抄经士、长老那里来的,带着刀剑棍棒。44出卖耶稣的人跟他们约定一个暗号,说:“我吻谁,谁就是你们所要的人。你们要拘捕他,把他牢牢稳稳地押走。”45犹大上前靠近耶稣,说了声“老师”,就非常亲切地吻他。46他们随即下手,拿住耶稣,拘捕了他。47站在旁边的人有一个拔出剑来,向大祭司的奴隶砍去,削掉了他的一只耳朵。48耶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刀剑棍棒出来逮捕我,像捉拿强盗一样吗?49我天天在圣殿里教导人,跟你们在一起,你们却没有拘捕我。不过,这是要应验圣经的话。”50门徒全都撇下他,逃跑了。51有一个年轻人,身上只穿一件上等细麻衣,跟着耶稣。众人要抓住这个人,52他就撇下细麻衣,赤身跑了。53他们把耶稣押到大祭司那里,祭司长、长老、抄经士全都聚集起来。54彼得远远地跟着耶稣,来到大祭司的院子,就跟侍役们一同坐在火光前烤火。55这时,众祭司长和全公议会都在找证言来控告耶稣,要把他处死,可是什么也找不着。56尽管有许多人作假见证诬告他,他们的证言却各有出入。57又有几个人起来,作假见证控告他说:58“我们听他说过:‘我要拆毁这座人手所造的圣殿,三天之内另建一座不是人手造的。’”59就是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证言也各有出入。
(以下是额外翻译资料)
离婚证书:或“离婚文书”。律法规定考虑离婚的男子要准备法律文件,并且通常会向长老咨询,这会给男子时间来重新考虑这个严肃的决定。显然,律法的目的是防止随便离婚,并保障妇女的权益。(申24:1)在耶稣的时代,宗教领袖使人们觉得可以随随便便离婚。公元1世纪的历史学家约瑟夫斯属于法利赛派,他本身也离了婚,后来曾暗示,人可以“为了任何理由而离婚(男子常常都有这样的理由)”。
跟妻子离婚:“赶走妻子”。太19:9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能让我们准确地理解这句话。从“要不是因为妻子淫乱”(太19:9)这句话可以看出,离婚的唯一正当理由是淫乱。
就是通奸,对不起妻子:犹太宗教导师一向允许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妻子离婚。耶稣却指出,这种观点是错的。(太19:3)丈夫“对不起妻子”这个概念对大多数犹太人来说是陌生的,因为他们的导师说:丈夫永远不会通奸,对不起妻子--只有女人才会不忠贞。耶稣指出,丈夫和妻子需要遵守同样的道德标准。他这样做是尊重妇女,恢复她们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