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日用的麪包’
“我們日用的飲食(一些聖經譯本譯作“麪包”或“餅”),今日賜給我們。”你無疑曉得這就是家喻户曉的禱文——人稱主禱文的部分内容。(馬太福音6:9,11)早在耶穌的日子,麪包(或餅)已是以色列人的主要食糧。因此,它能够很適切地象徵維持身體所需的飲食。
現今世界上有許多地方,麪包在菜單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了。我們日常所吃的麪包(英文bread, 或譯作“餅”)往往只是飯餐上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已。儘管如此,在世界各地千百萬人的飲食生活上,麪包仍然擔當重要的角色。
墨西哥的家庭主婦造出稱為“托提亞”的墨西哥式薄餅。埃塞俄比亞的婦女們把麪粉漿倒在淺鐵鍋内,烤成一個個圓餅,製法很簡單。在西方各國,各式各樣的麪包,種類繁多,大量生産。還有許多西方主婦喜歡自製一些新式麪包,供家人享用,平添不少生活情趣。
新鮮出爐的麪包香氣四溢,美食當前,誰可抗拒呢?路人聞到麪包香氣,也忍不住要進入麪包店内光顧。不少人因而亦勾起温暖的家庭往事,並且憶起童年時那份温馨、安全的感覺。
至於是誰首先發明製造美味可口的麪包,今日已很難稽考了。根據創世記3:19(《呂譯》)的記載,上帝對犯了罪的人類始祖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吃食(或麪包,《英王詹姆斯譯本》),直到你歸了土。”顯然,這裏“麪包”一詞只是用來泛指一般食物。可是,在創世記14:18,19我們讀到祭司麥基洗德,“帶着餅和酒”出來為族長亞伯拉罕祝福。“餅”所指的無疑是麪包的一種,是古代人們的主要食糧。至今,在中東的某些地區,麪包仍然是當地人民的主要食糧。
在古埃及和其他一些在後來相繼興起的國家,例如希臘和羅馬,開設麪包店已成了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到19世紀末葉,當時的工業革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麪包不再限於在家裏製造,而是轉到工廠裏大量生産。若干新發明機械正好迎合了當時生産麪包的需要:攪拌機、輸送帶、自動焗爐,還有切麪包機及包裝機器等。此後,烤製麪包便由家常烹飪技巧一躍而發展成一門商用科技。
今天在工業發達的國家裏,人們所吃的麪包有很大部分都是經由麪包店製造的。不過,在許多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裏,在烹製各款特色美食方面,麪包仍大派用場。意大利粉晚餐若缺少了厚皮的意大利麪包,會是何等失色啊?試想想,那令人食指大動,伴以酸泡菜的德國大餐若少了耐嚼的黑裸麥粗麪包,味道豈不大打折扣!嚴冬早上,又有誰能抗拒美味的西式薄煎餅呢?薄煎餅其實就是用玉米粉、全麥粉或蕎麥粉混和後,快速煎成的麪包而已。
有一款麪包在西方國家大受歡迎,就是意大利薄餅。能够一睹意大利薄餅的製作過程,也是一大賞心樂事。製薄餅師傅使出馬戲團表演者的本領,把揉好的生麪搓成薄塊,反轉扔起,高過於頭。甚至連旁觀的成年人也會像小童般凝神注目,暗自驚歎。
人人都可以分享箇中樂趣嗎?一點不錯!但品嘗麪包的最佳方法莫過於自己親手造一個。你可能會有點驚訝,原來親自動手可以帶來這麽大的滿足感。此外,家庭主婦由於可以發揮自己的創作才華而滿有成就感;從日常洗濯衣物或洗擦的工作中,也許難以體驗到這種喜樂。
以下刊載了麪包的烹飪法,只要依法泡製便可以造出西式的發酵麪包。調配分量把材料混合,這工序頗有趣味。一面揉捏生麪團,一面可以把一肚子挫折悶氣宣泄出來,這不失為發泄感情的健康方法之一!看見麪包逐漸發大,這個過程真是别有一番情趣。麪包發大是由於發酵作用。酵母被放進生麪團裏,酵母菌便會放出氣體二氧化碳,使麪團充滿氣孔。然後用力向下壓,把麪團壓弄成長條狀。在烘烤前先讓麪團在烘盤内再發大一次。然後,把生麪包條送進焗爐裏去。不久,一股濃烈的香氣撲鼻而來,滿室生香!把香噴噴的麪包往咀裏送,真是美味無窮。你可能發覺餅店裏出售的麪包,對你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了。況且,你一旦掌握到造麪包的訣竅後,你也許會樂於嘗試採用各類穀粉,諸如小麥粉、大麥粉、裸麥粉、玉蜀黍粉、米粉、薯粉或黃豆粉等材料來造麪包。
不錯,在餅店出售的麪包不但琳琅滿目,而且購買方便。可是,無論你喜歡親自製麪包,自得其樂,抑或你喜歡吃可口美味的麪包;不論你是否以麪包作為主糧抑或只是偶爾吃點麪包充飢,請千萬别輕視麪包的價值。它是得來不易的,因為“我們日用的飲食(或麪包)”,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
[第23頁的附欄或圖片]
麪包製法
把一塊酵母餅(或3小包乾酵母)放進4杯暖水裏,讓它溶解
加入5杯麪粉(全麥粉或白麪粉)攪匀
放在温暖處,讓它發大一倍
加入2茶匙鹽,1/2杯糖,1/2杯植物鬆酥劑
攪匀
再加入4杯麪粉,使生麪團結實起來
在撒上乾麪粉的桌面上揉捏15分鐘
放進塗上油脂的盛器内,讓它發大一倍
輕輕捏出四條生麪條,搓成麪包形狀
放進塗上油脂的麪包烤盆内,再讓它發大幾分鐘
用攝氏163度烤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