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別人的習俗有什麼看法?
在倫敦的一間豪華餐廳裡有一位英國人和一位非洲人開始進餐。當非洲人敏捷地用手指抓食物入口時,餐廳經理看得眼中冒火。「對不起」他對英國人說,「我必須請你離去——帶著你的朋友一起走。」一位女士嗤之以鼻說,「為什麼他們不學習以正當的方法進食呢?」
兩人起身離去,眾人目送他們。究竟有什麼不妥呢?他們豈不是衣著整齊、彬彬有禮嗎?啊,是那些手指!用手指取食便是被人視為不當的行為!
許多時人們沒有留意到自己的習慣在具有其他背境的人看來是多麼古怪或無禮。例如數年前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遊客在迦納會見一位非洲酋長。
這位加拿大人慣用左手,他於是用左手遞一本書給酋長。族中長老看見大為震驚。他們用土語與酋長交談,並要求他糾正這人的無禮。
原來迦納人認為左手是不潔的,因為它使人聯想到如廁。因此他們永不用左手授受或進食。即使雙手同時洗得乾淨,可是在迦納人的習慣上,左手仍然被認為不潔。
既然人們背境和所受的教育大為不同,於是習慣也大異其趣。你會以為自己的習慣是最高尚的嗎?抑或以為別人的方式和行為也有其優點呢?讓我們檢討一下幾種習償。這會幫助我們解答這些問題。
送禮的習慣
例如,請考慮一下關於送禮的不同習俗。歐、美人慣於選送適合別人的需要或喜好的禮物。他們通常摘下定價標籤;因為在習慣上不想以金額來作禮物的評價。可是,在迦納,金錢在每個場合都是最合適的禮物。
當你考慮這點時,迦納人的習俗豈不是最切合實際嗎?這豈不是省卻許多時間和精神嗎?可是,在另一方面,收到朋友親自揀選的禮物豈不是更覺友情真摯嗎?不錯,兩者各擅勝場,豈不是嗎?
甚至收受禮物的習俗也有所不同。一位有禮貌的歐、美人士通常喜形於色地打開禮物,向送禮者深致謝意,然後考慮投桃報李以表示感激。可是你若送禮給迦納人又如何呢?
他也許僅是略表謝意,將禮物放在臂彎裡,到回家時才拆開。翌晨當你以為他並不真正賞識禮物時,他均回來向你正式道謝。這種特別道謝使人覺得更加誠懇。同時,迦納人沒有感覺回禮的需要——最低限度不必太急。他會讓你享有施惠者的光榮。
對服裝和款待客人的看法
在迦納,婦女的服裝慣於蓋著雙腿,但上身卻不然。因此一位母親也許在餵乳時泰然自若地與客人閒談。在屋子裡,你也許見到老婦人僅是穿若從腰以下的裙子在工作,你會大吃一驚嗎?或者是的。但是在這樣的社會中長大的人看來,這僅是習慣上的服裝,因此絲毫不覺得驚異。
在另一方面,請想想迦納人探訪歐、美人家庭時的感覺。他也許看見家庭主婦穿著短外褲。在有些地區中他也許看見女人在公眾地方穿著這樣的服裝。雖然這些服裝在美國人看來甚為尋常,非洲人卻會想道:「她穿著內衣出外!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教養對他認為什麼才是適當的看法大有影響。
你去到人家裡時主人請你入浴又如何呢?你會認為他得罪了你,暗示你身體有臭味嗎?迦納人每天入浴兩次,他們款待客人的方法之一是請你入浴。你若在迦納這麼炎熱的地方訪友,你也會贊成這項良好的習俗,因為入浴的確令你舒暢!
在美國,朋友互相招呼是很簡短的,也許僅是說聲「哈囉」便立即分手,各自繼續進行手頭的事務或娛樂。在另一方面,迦納人卻會請客人舒服地坐下,主人要花一番工夫作寒喧和表示歡迎。按照習慣他還要獻上一杯水。
你或者喜歡某一種習俗過於其他。你也許認為冗長的歡迎是浪費時間。也許在你看來簡短的招呼太匆促,甚至是無禮。可是你能容忍別人的方式嗎?若然你便會和別人建立較好的關係。
生活步調和細節
我們若考慮一下迦納人的生活步調,也許可以更加了解他們鄭重地詳細問候別人的習俗。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中,人們所作的的活動慣於以時間計算,整天都好像與時鐘競賽。但迦納人卻不然。以一般而言他們都是緩慢悠閒的。你會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而生氣嗎?抑或你會欣賞他們悠閒生活方式?
歐、美人士對於精確和細節十分著重。他們留意人口數字、精確的旅行計劃、顏色的深淺、植物的名字等。可是迦納人一般地說來都不管這些細節。例如,有人對迦納人問及一個死者說:「這位男士享壽幾何?」
「噢,很長命,大約120歲」他會回答。但這個數字僅是意味到長壽而已。沒有人會認真計算年數,因為他們根本不將這件事看作重要。
也許有人追問下去:「他的死因是什麼?」
「發高熱,」或者「我們不知道,」對方會隨口回答。老實說,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知道與否結果還是一樣。一般迦納人均通常作如是想。
家庭
在迦納,家庭是個像公司般的大團體。幾代的親屬通常住在一起,相處如家人。這為他們帶來安全,因為在理論上說來個人有成群的親屬作為後盾,他們的人數、財產和權力都與他有關。迦納人也許介紹一個人給別人說,「這是我的兄弟。」但嚴格地說來此人僅是堂兄弟而已。
在世上其他地方,家庭是個較小和較密切的單位。在談到家人時,歐、美人士也許提及母親的狀況。「她有自己的家,自行生活,」他也許如迦納的朋友說。
「難道她獨自居住?」有人插咀問道。
「當然是的,她自己一個人生活得很好,」歐、美人士回答。
「那太可怕了!她多麼寂寞!讓你的母親獨居,沒有兒子和孫子、姪兒和姪女在一起,這是多麼殘忍!」他們會發生這樣反應。
那人也許後悔提及他的母親。他以後更會小心翼翼,隻字不提自己國內十分流行的老年院。你會留為非洲人的緊密家庭圈子有其好處嗎?
在歐、美人士看來,多妻主義的確是一種奇怪的行為,可是在非洲,這是十分平常而普遍被人採納的生活方式。這種風俗的普遍從介紹方式可以見之,「這是我父親的太太,」或「這是我的兄弟——同父,不同母。」因此,顯而易見地,多妻主義者往往發覺聖經只許人有一個活著的妻子的標準很難達到。(提摩太前書3:2,12)可是,不少非洲人在明白聖經之後即毅然放棄這種習俗,因為他們真正愛上帝而渴望獲得他的嘉許。
對地位的注重和僕從
迦納人對地位頗為注重。年齡使人地位提高,金錢亦然。男子被看作高於女子。受過教育的人比未受教育的人更得尊重。家庭中的小輩雖然成年,仍沒有什麼權力。你贊成這種對地位的注重嗎?
在迦納,幫助人保持地位的因素之一是容易雇請低薪僕從。按著財富的增加,家主會逐漸雇請家僕、洗衣童、園丁、司機等。差不多每個中等家庭主婦都有一個婢女。她通常在很小,大約八歲至十歲的時候便進門。她的工資很低,但要擔當家中一切雜務。你會覺得這個小婢女可憐嗎?
可是,這女孩也獲得相當益處。她的女主人有責任讓她獲得基本的學校教育,或最低限度教她一門手藝如縫衣、買賣或女主人所從事的任何業務。她被看作家庭的一分子。她學習負起責任、烹飪和照管家庭,這可以訓練她成為理想的妻子。
婚宴習俗
在迦納娶妻是要聘金的。聘金因社會、家世、新娘的教育和美麗程度而異。聘娶新娘的習俗會使你認為太斤斤計較嗎?可是這也有其切合實際之處。
聘金可以使新娘獲得各種必需品,例如建立新家庭所需的炊具和傢私等。聘金也許包括衣料在內,這使她在婚後可以穿著得好。大家庭中各分子都會有分教養和訓練這位女孩子,因此為了表示感激起見,準新郎也送給各人一些禮物。這一切安排都需要時間,有時甚至要籌備幾年,特別是男子若非富裕而需要採取分期付款辦法的話。
婚期終於來臨了,一對新人身穿華服來到眾人面前。好友送這對新人前往新居。新人在翌日要前往曾經給予他們協助的各人處致謝。朋友們也來新居探問,特別是女儐相,必須每日前往問安。
你會認為,「多麼可怕!簡直毫無私生活可言」嗎?你若是個美國人也許會有這種想法。可是在迦納,出外渡蜜月也許會被人以懷疑目光相看。他們出去逃避什麼?人們會懷疑。你喜歡那一種習俗呢?
生育和教養兒女
在有些人看來,婚姻最重要的是互相廝守。可是,迦納人結婚的主要目的是生兒育女。事實上,一位母親在養到第十名孩子而舉行慶祝時,人們會送上一隻羊作禮物。你也許會以為,「這是送給那位十次劬勞的婦人吧。」不,這是送給男子的,因為他要養育十名兒女,而根據自古傳下的家族制度,這會增加母族的人口和聲望。
前往紐約觀光的迦納人並不喜歡那裡的育兒習慣,許多時他們看兒女人「把嬰兒車推在前面,卻將狗擁在懷裡。」在迦納,嬰兒通常背在母親背上。嬰兒既安全,母親也可以騰出雙手及將隨身物品減至最低程度。你無疑會對這種習慣的好處表示同意。
同時,使迦納人大惑不解的是歐、美人士在習慣上給許多玩具給孩童,讓孩童享有自己特別的碟子、椅子、甚至自己的房間。這豈不是把孩子當作大人看待嗎?他也許會問。
在另一方面,一個非洲孩子僅是眾人中的一員。他不但沒有自己的房間,並且要與別人同蓆而睡,大人不坐的凳子他才許坐。他與成群親屬一起生活,與父母和朋友在同一的碗中取食。他沒有買來的玩具,反之要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天才來自己製造。他得到愛護和照顧,但不是姑息縱容。他長成時會對成年人較為尊敬。
一個人在最初觀察別地的風俗時,往往會認為奇怪,或甚至發生反感。司是經過小心和客觀的考察後便可以看出其中的優點、事實上他也許喜歡別人的幾種習俗過於自己的。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儆醒!》雜誌駐迦納通訊員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