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久已為人所用
《儆醒!》雜誌駐薩伊爾共和國通訊員報導
銅在數千年來一直為人所用。生活於4,300多年前挪亞洪水之前的土八該隱在一項歷史記載中被描述為「打造各種銅鐵利器的」人。此外,論到以色列地方,一項古代的報導說「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創世記4:22;申命記8:9)這裡的非洲土著在許久之前也已從事挖銅和煉銅。
天然塊狀的銅並不多見,因此古代的採銅工作絕非易事。在清除了表面的泥土和石子之後,人們用粗糙的工具搗碎含銅的礦物,然後將礦物鎔化以便分開和取得金屬的銅。
直至我們的二十世紀,薩伊爾共和國a沙巴的土著一直從像寶石般的綠石礦物(稱為孔雀石)採銅和煉銅。在十九世紀各部落每年出產十至十五噸的銅,全是人力所煉製。讓我們看看這些人怎樣採銅吧。
土法採銅和製煉
這裡主要三個採銅部落是東邊的巴爾基族,中央地區的巴山加族和西邊的巴盧巴族。在這些人看來採銅是一項神聖的職業。在巫師領導之下,每隊採銅者都有自己的工作祕訣,傳統和迷信的儀式。
在旱季開始的五月,採銅工作也開始了。這時收穫季節已過,因此最重要的農作物種植和收穫並不受到干擾。村中酋長途發起該年的採銅運動,所用的口號是「我們吃銅去。」實際的意思是:「我們去賺錢過活。」
村中的人遂預備遷往孔雀石礦的附近紮營,婦女負責弄膳。他們帶齊斧頭和鑿,以及抬孔雀石的籃子和羚羊皮的風箱以加熱鎔爐。採銅隊一起程,巫師和酋長遂求諸神助其成功。
抵達礦藏附近時,他們喜歡在近水之處紮茅屋。於是婦女和孩子蒐集地面上的孔雀石,男人下到露天坑穴裡開採。其他的人則製炭為鎔爐的燃料,方法是在將木頭用泥蓋著加以燒烤。
人們年復一年地在露天礦穴開採,過了若干年後坑穴遂增至五十多呎(80公尺)深,直徑超過160呎(256公尺)。請想像一下,這些巨大的礦穴都是人手所開鑿的!礦物採集之後即加以搗碎,並裝在蘆葦籃子裡在附近河中洗淨。現在煉銅的時候到了。
採礦者用泥土和蟻丘砌成鎔爐,其中的黏土是特別抗熱的。鎔爐通常有三呎多(5公尺)高,在一旁鑽個小孔,將一個羚羊皮製的手風箱與小孔連貫起來。用火炭和其他易燒物品在鎔爐內引火著了火,然後加上百磅左右的孔雀石。
請想像一下鎔爐加熱後的情景。為首的鑄造者加點聖樹皮或灑些聖水在鎔爐上。拉風箱的兩名男子大力煽動火勢,直至極熱的程度。旁觀者則唱歌跳舞為工人打氣或求神幫助。
不久鎔爐升起綠色的火焰,表示熱度已達攝氏1,083°而足以將銅鎔化。鎔爐一邊有個孔使鎔漿可以流入旁側的黏土模內。現在一項有如奇跡般的改變發生了。以前的綠色孔雀石傾倒出來時變成銅漿。他們認為這是神靈的作為。
從八月中旬至十月,製煉工作一直在進行。然後村民拆營歸隊,在村中再將銅加以精煉,並鑄成壺、鍋、盆和調羹等器皿。戰士們的頭盔和盾牌也用銅打造。同時,以銅鑄成的X形交叉則用作交換物品的貨幣。
銅也被鑄成銅線。方法是用錘在大石砧上將粗銅條打長,再在另一小石砧上將其打成更長更幼。然後用各種精巧方法將銅條拉成極幼的銅線。長度不及六吋的銅條可以拉成長度五十呎(80公尺)的銅條,直徑祇有.02吋!這種銅線可用來製手鐲。
非洲部落的鑄銅工作有多久歷史還未確知。但這種工業頗為發達,據估計在十九世紀後半葉非洲這部分各部落所煉製的銅達700噸之多!大約在這時候,比利時的殖民抵達,土法開探和製煉遂被現代方法所取而代之。
現代銅產
現時政府控制下的各大公司壟斷了開礦專業和必需的製煉設備。有些露天礦坑已被開成深達半哩的巨大峽谷!
粗糙的斧鑿已不再用來採銅了,反之所用的方法是爆炸開採法。巨型的機器鏟一下便吞下15.5立方碼的礦物,然後將其『吐』在一旁等候的大貨車上;這種貨車可以一次運走百噸的礦石。
下一步驟是將礦物在水裡洗淨,搗碎,然後篩成適當大小的粒子。礦石通常所含的銅不及百分之4,但五噸礦石也許只能煉成二十磅的銅。可是全世界每年的銅產仍達5,750,000噸之多。現代的巨型鎔爐和電解的冶銅程序比早期的方法快捷有效得多。
今日的銅以數千種方式為人服務。既然銅是廉價的最佳導體,因此所產的銅泰半用在電氣工業上。在家庭方面,銅的基本用途是鎖、導管、水管裝置、門鈕、燭臺和燈飾等。
因此從5,000多年前士八該隱的時代直至今日,銅仍是人類最有用的僕人之一。
[腳注]
a 即以前比屬剛果的卡坦加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