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革命”怎樣了?
將近40年前,農業專家開始實驗新種小麥。這些“作物栽培家”試圖在同一耕作面積獲取較大的收成量,他們成功了。
自那時起,實驗的結果伸展至稻米方面。在中南美洲和亞洲均有廣大地區種植新品種的小麥和米。收成量確有戲劇性的增加。因此,有人認為這便是世界糧食短缺的解決方法之一。
事情究竟怎樣?
不久之前,著名農業專家李斯特·布朗受到詢問:“被認為終止饑荒的‘綠色革命’究竟怎樣了?”他答道:“綠色革命絶不是打算用來解決糧食難題的,它僅是假以時日使人口增長受到控制而已。……耕作技術無法趕得上人口的增長。”
因此“綠色革命”雖使糧食稍為增加,但現時人口的急激增加卻將之壓倒。
同時,“綠色革命”也有“阿奇里斯的腳跟”,即一個弱點。弱點何在?原來收穫雖然增加,所付的代價也隨之增加;這件事需要大量使用肥料、殺蟲劑、灌溉設備和機器。正如上文指出,開動拖曳機和其他機器以及製造“綠色革命”所用的肥料和化學物質都是以使用石油為基礎的。
目前不但能源緊縮,石油價格也“步步高升”。需要糧食最殷的各國在石油購買力方面正處於最不利的地位。沒有石油,“綠色革命”也無從着手。
《時代》雜誌在最近石油價格又告上升之前論到這點説:
“較貧窮國家目前付給石油輸出國的油價自1970年以來增加了1600%;他們買不起石油,但沒有石油就束手無策。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位官員承認説:‘跟從我們的勸告去買入機器和肥料的聰明人正處於困境,而保全水牛不賣的農夫卻有利得多。’”
在較貧窮國家中另一項矛盾的事實是,通常只有富裕的農夫才有經濟能力採用“綠色革命”所需的新技術。最需要增加糧食生産的貧農卻付不起代價。
使事態更趨複雜的是,地球上的四十億人口大多數是窮人。因此即使糧食生産趕上人口增加率,窮人也買不起適當的糧食。
新的突破?
在糧食生産方面會有戲劇性的新發展去打開局面嗎?專家們的看法頗為悲觀。
加拿大皇家銀行的《每月書簡》説:“綠色革命雖然屢建奇功,卻沒有人認為這是人類現時面臨的糧食難題的全部解決方法。”它補充説:“我們不能期望科學去單獨完成任務。”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週刊詢問李斯特·布朗説:“將來會有任何突破的展望,使糧食生産急劇增加嗎?”他答道:
“我希望能説是,但恐怕事與願違。
“從今日的計劃看來,很難期望看到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那種顯著的急劇增加,例如玉蜀黍的混雜配種、大量使用化學肥料、灌溉系統急的速設備、小麥和米的高收量等進展。”
這是否意味到全無解決方法呢?絶不然。解決方法是有的,而且必然會來臨;這會是一項完全令人滿意的方法。可是,在這個時候未到之前,我們能參考他人所用的食物而獲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