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問……
我怎樣才能使父母了解我?
“我看出我們彼此令對方痛苦,”17歲的維姬説。“雖然我確知爸爸是愛我的,可是他絶不了解我,媽媽則在感情上‘漠不關心’。我憎恨回家。”維姬希望結婚,這是離家的方法之一。“我父母不知道我多麽努力做對的事。我只是無法和他們溝通。我不能去我所想去的地方,見我所想見的人。我非離家不可!”但是她首先和一位較年長的朋友談論這件事。
“維姬,請想想你的父母——你的骨肉之親。他們曾把你養大,”那位富於洞察力的年長婦人説。“你若無法處理這種關係,又怎能處理與一些年齡和你相若,但卻沒有用17年時間愛你的人之間的關係呢?何不設法努力改善自己的品格?”這些話使維姬加以考慮。
你若是維姬,你會怎樣行?最容易的途徑也許是離家。可是維姬採取較難的途徑,她自思,‘我要專心努力做對的事和改善自己的性格。這樣爸媽也許了解我多一點。’維姬和其他的人怎能成功地使父母了解他們呢?
對父母忠實
以往維姬在若干程度上過着雙重的生活;她違背父母意願,秘密與男孩約會。她肯定父母不會了解她對於男友的感情。她和父母之間的隔膜因此日益加深。
但維姬並不是唯一擔當兩個角色的青年人。矛盾的感情或“少年的私慾”可能在青年的心裏泛起,使他們感到自己處於這些感情和父母的期望交迫之下。(提摩太後書2:22)例如,安恩在14歲時就和她在學校裏結識的男孩秘密發生了性關係。她雖然抱怨父母對她不了解,但她承認説:“我在學校裏的生活和家庭裏的生活完全不同。我具有雙重性格。在學校裏,我像朋友一般為所欲為,但在家裏卻裝做成一個純真少女的模樣。”她在15歲就懷了孕。
“在事情發生之前,我絶不知道會有這樣的後果。我背着父母所享的樂趣和自由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安恩解釋。“當我在家裏裝作純潔時,我並沒有和媽媽討論我對男孩們的感情,我認為她不會了解我。現在我要養育一個私生子,我意識到她的確了解,缺乏了解的其實是我;我看不出自己的心錯誤到這樣的程度。”安恩現在明白——但是太遲了——聖經在箴言(28:26)所表達的真理:“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憑智慧行事的,必蒙拯救。”
另一方面,維姬卻忠實地看看自己。她很快就看出父母是對的,她自己的心是錯誤的。她開始“憑智慧行事”,不再與男朋友來往,雖然這樣行十分困難。她這樣行乃是消除她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隔膜的第一個步驟。她同時得以避免性不道德所導致的可怕後果。
也許你亦需要對自己和父母忠實。擔當兩個角色無疑會妨礙父母了解你。
撥出時間交談
“這是我和父親一起的最佳時刻,”約翰論及他和父親一起前往消夏别墅的旅程説。“我有生以來從未試過花6小時和他單獨相處。首途6小時,歸程6小時。沒開汽車收音機。我們真正暢談。我們彷彿彼此發現對方是怎樣的人一般。他比我所想像的深刻得多。我們成了知己。”
何不養成經常坐下來與媽媽或爸爸暢談的習慣呢?讓他們知道你生活上的各種活動,並且汲取他們的經驗。你在起初可能發覺這樣行有點不自在。維姬便是個例子。“我絶對不習慣與年長的人相處。但是我留意在父母與其他成年人交往時跟着去。逐漸我和父母一輩的人建立起友誼來;這使我對事情具有較為全面的看法,與父母交談也容易得多了。家庭氣氛因而大為改善。”
與一些從歲月積聚到智慧的人交往可以使你不致對人生採取一種狹隘、局限的看法,但是單與年輕的同輩為伍就難保沒有這樣的危險。——箴言13:20。
傾心吐意
‘我把心裏想説的話傾吐出來,我誠實地把所知的説出。’三千五百年前的一位青年人以利户這樣説。(約伯記33:3,《伯克氏譯本》)以利户對長者約伯‘傾心吐意。’你和父母也有這樣的交談嗎?這件事也許極之困難。
例如,青少年格力哥里感到他的母親完全不講理。他以盡量在外流連來避免激烈的爭吵。但後來情況變成極之惡劣。他於是前往自己和家人常去的耶和華見證人王國聚會所向小組的長老求助。長老們仁慈地勸他多和母親談話,‘傾心吐意’地説出自己的心事。——雅各書5:14。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開始對媽媽訴説自己的感想,”格力哥里説。“我告訴她為甚麽我希望做某些事而不是以為她已經知道了。我許多時開誠布公地解釋自己並不是故意想做不對的事,我也告訴她因為她把我像小孩一般對待,這令我多麽難過。她於是開始了解我,家裏的氣氛也逐漸改善。”
格力哥里保持忠實,他並沒有過着雙重生活,企圖以蒙騙手段使母親讓他自行其是。不,他真正對母親‘傾心吐意’,而母親也逐漸增加對他的了解,對母親或父親吐露自己的弱點或棘手的難題雖然可能看來是一件痛苦的事,但這樣行乃是獲致父母了解的重要步驟。——箴言23:26。
倘若發生歧見又如何?
你和父母的意見若不一致,請記得:交談而非爭論。“愚蠢人怒形於色,聰明人心平氣和。”(箴言29:11,《現譯》)提高聲音,‘怒氣大發’並不是增進了解的方法。
要表明你是個聰明人而不是愚蠢人,方法是心平氣和地討論自己看法的合理之點。要以事論事而非爭辯説,“人人都這樣行!”
可是,你必須面對一項事實,有時父母會否定你的意見。這並非意味到他們不了解你。他們也許看出你的途徑有害或有不良的傾向,因此想保護你。“我母親對我很嚴格。她甚麽事都知道,”一位16歲的少女透露。“她禁止我做某些事,或規定我必須在甚麽時候回家,這使我很不高興。但她其實是真正關懷我的。”然後,論到她的朋友,她繼續説:“她們在街上流浪,為所欲為,她們的母親並不真正關心她們。但我的母親……她小心照顧我。”
這位少女是散居在美國、阿拉斯加和波多黎各各地920位12至18歲的少女之一,她們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諾嘉(Gisela Konopka)博士所作的廣泛調查中受到訪問。這位研究者在《少女——青春期的肖像》一書中作出結論説:“大多數女孩所憎恨的不是嚴格而是被“看輕”,被人視作小孩來對待。嚴格本身,若伴之以尊重,是受青年人所賞識的。”
不錯,賞識。這就是大多數青年人對樂於聆聽和給予堅定指導的父母所懷的感想。事實上,科諾嘉博士報告説:“令人驚異的是,絶大多數被青年人認為最了解他們的人乃是家庭成員。”據報認為成年人可親可信的少女差不多佔全數的百分之75。
互相了解為家庭所帶來的安全和温暖是難以言喻的。它使家庭在痛苦的時刻成為一個避難所。維姬、格力哥里和其他的人都深以為然。但為此付出真正努力是必需的。要盡你的本分。若然,你便能够説,‘我已經使父母了解我。’
[第12頁的圖片]
將自己的感覺披露出來乃是幫助父母了解你的最佳方法之一